《个体社会的启示:谁能拯救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个体社会的启示:谁能拯救日本-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我主张而首先考虑调和自己所属的集团内部意见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日本社会中是如此的普遍,以致日本人自己对这种倾向的存在如同对空气的存在一样毫无意识,只是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才突然意识到日本人和欧美人的不同。
  按照西方的概念,不属于个人主义范畴,那么就应该属于集体主义范畴。但是,这些概念恰恰不能适用于日本人。对此日本学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日本著名的哲学先驱和辻哲郎曾经根据日本人的这些特性而新创了一个概念:“人间”,按照精神医学专家木村敏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我。大阪大学教授浜口惠俊则把这个词的序列颠倒过来,用“间人”来分析日本人的特性。浜口指出:日本人不具有欧美的个人世界观,也没有建立个人之间的“取”和“与”的契约关系。日本人是在与其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的。比如说日本人所说的“我”并不是以自我为基准的“我”,而是在“你”眼中的“你”。所以说日本人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我,而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浜口提倡“间人主义的日本人”的学说,解决了日本人既不属于个人主义的范畴也不属于集体主义的范畴的问题。
  浜口的观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的缘约原理,另一个是来源于日本精神分析专家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缘约原理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一共同的目标,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下采取共同的行动、遵守共同的规定并自发地结合在一起。娇宠理论则说明了日本人具有依赖周围人的娇宠的感情特征。这种依赖也是相互依存的,即要求得到被人宠爱的同时也需要给被人宠爱。在这样的感情氛围下,日本人认为最大的罪恶是出卖自己所属群体的成员。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存在。浜口的观点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明确化。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论 从群体社会到个体社会(2)
日本社会人际关系中相互依存的另一个表象是“场”。这是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在更早的时候提出来的概念。中根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个人都是以“资格”和“场”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或者社会阶层。在日本,“场”尤为重要。“场”是日本人显示自己存在的场所,是一种群体。这种群体由传统的道德所支撑,其规模大小视社会认知度而定,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但是内外意识非常明确。一旦成为群体的成员,就必须公私方面都要属于这个群体,并且还必须忠于这个群体。“场”显示的是一种单一社会的形态。而整个日本社会是由无数的“场”这种群体组成的。
  不过,“场”、“间人”虽然都是汉字的词和词组,但是其含义却与汉语似是而非,直接拿来使用非常勉强,本书把具有“间人”特征的“场”这一概念用群体概念来表达。群体是指复数的人以一定的形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组织。虽然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明确的内外之分,但是加入群体通常并不是以契约为标志。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却不是用正式的文本来规范。群体是一种非正式但是明确存在的社会形式,维持这种群体持续存在的是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和志愿,而群体必须对成员起到保护和照顾的作用。无数的群体组成了群体社会。所以用群体社会的概念是可以说明日本社会的特征的。
  泡沫经济的崩溃之所以成为对现代日本产生影响最大的事,正是因为泡沫经济的崩溃引起了日本这个具有数百年传统的群体社会的崩溃。同时对日本国民来说,脱离这种历史的习惯走进一个新时代,必然伴随着着巨大的危机和风险。
  二、群体社会崩溃
  日本传统群体社会的崩溃有三大原因:第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第二是内部关系的变化,第三是行为方式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
  从经济方面的原因来看,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以致达到破产的境地,日本政府在经济上已经无力对国民继续承担保护和照顾的责任。这样,群体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出现危机,群体所需的各项活动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支持从而导致群体的瓦解。地处日本西部山区的小板部落事例能够非常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名叫见浦哲弥的部落退休领袖在自己的主页 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2006年春,小板部落总会通过了一个废除“同行”的决议。这个决议敲响了数百年来的村社会(群体社会)的丧钟。但那时候,投赞成票的人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决议将给他们带来怎么样可怕的结果。他们只知道这是历史的潮流,除了接受、适应之外毫无办法。
  “同行”就是当知道邻居死了亲人时,部落中人马上主动集合起来,帮助这家人组织葬礼的习俗。从联系寺庙和尚到屋前屋后的打扫,不用人吩咐,部落的人都会全部按部就班地做好。因为地处偏僻,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大家的帮助,可能连葬礼也无法举办。“同行”的出现虽然是生活的逼迫。但其性质是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毫无吝惜地出钱出力给予帮助。这是非常明显的群体社会的特征。
  见浦父亲的故事能很清楚地说明“同行”的互相护持的本质。1942年冬天,见浦的父亲进山烧炭,为了准备一些工具去找铁匠,到了铁匠铺,铁匠的老婆出来说铁匠已经死了两天,妇道人家没了主意,也没有个可以商量的地方,正愁着不知如何是好。见浦的父亲二话没说回到部落,集合“同行”准备给铁匠办丧事。部落里有人反对,说这不是部落中的事,不应该管这样的闲事。见浦的父亲怒火中烧,说不需要没有怜悯心的人帮忙,就算只有他一个人也要帮铁匠办丧事。结果,“同行”全部出动,成功地办完了这个丧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论 从群体社会到个体社会(3)
四百年前形成的小板部落之所以到现在还存在“同行”的习俗,是因为小板部落地处深山老林之中,生活非常艰苦。不靠互相帮助难以继续为生。部落里的居民以“户”为单位出钱出力,形成了互助性质的“同行”,运作部落中红白喜事等各种需要大家帮助的事。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代。小板部落成立了由每户平摊出资的管财组织财团法人小板振兴会,具体的运作“同行”事宜。
  但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小板部落的年轻人大量外流,出生率下降,部落成员年龄结构日益老年化,以致部落成员不能维持一定水平的生活。小板振兴会支撑到新世纪之后终于出现了财政不足的问题,同时部落成员的老龄化也使每户出劳力也成了问题。在既无资金也无劳力的情况下,“同行”变得如同形骸,2006年小板部落不得不决议放弃“同行”的习俗。放弃“同行”之后,部落中葬礼将有自治会长直接联系葬礼公司,但部落将不再承担任何费用,也不用出劳力,各家的事将由各家自我进行处理。
  这样,小板部落的村社会崩溃了。部落退休领袖见浦哲弥对此倍感痛心。
  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的日本。读者可能不太相信日本还有这样贫穷的地方。日本把这些地区定义为过疏地区,是指人口急剧下降,地域社会的机能低下,居民在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方面发生困难。过疏化的主要是由于年轻人流向城市,出生率下降造成人口下降引起的。随着过疏化的发展,生活道路、农业用水等地域资本管理、农忙时的插秧割稻以及农闲时的修茸屋顶等互相帮助的机能开始丧失,红白喜事、消防卫生等地域社会性机能也难以维持。由于利用人口减少,导致公共交通网开始崩溃,商业和医疗机关也开始衰退和缩小,社会基建方面也同时开始衰退。生活在这种地域的居民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能力维持生活。这种社会机能的衰退被称为村落社会即群体社会的崩溃。按照日本对这些地区的定义,包括东京都在内,几乎日本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域内都有这样过疏地区的存在。
  小坂部落的故事是日本群体社会崩溃的一个缩影。在世纪之交的日本同样也因为国家财政面临破产的境地而无法继续对企业和国民一如既往地予以保护和照顾,
  2000年9月,日本厚生省发布消息指出:政府掌管的健康保险机构的财政极度恶化,出现了3;200亿日元的赤字,这已经是连续七年的赤字。因为被保险者的收入出现负增长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所以1999年度政府掌握的健康保险收入也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02年健康保险将不能维持。产生赤字的原因主要是被保险者年龄结构老化,被保险者的收入出现负增长。这与小板部落的状况极为相似。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速也在加快。1999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为16%,到2025年将上升到25%。同时,医疗费从1999年的30万亿日元上升到2025年的81万亿日元。如果工薪阶层的收入到2025年也会增长3倍的话,那么现行的健康保险制度将不会出现问题而继续存在。但是到底由谁敢保证工薪阶层的收入一定会增长3倍呢?所以现行的健康保险制度必须改变。
  图1  日本医疗费的支出趋势
  资料出处:厚生劳动省

导论 从群体社会到个体社会(4)
日本政府推出的健康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增加被保险者的保险费用的支出比例,从现行的20%提高到30%。根据需要这个比例还可能继续提高。另外就是把原来属于公共服务事业的社会保障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也就是要求需要医疗保健服务的人自己掏钱买服务。这样,无论是提高被保险者的保险费用支出的比例,还是通过市场来购买相应的服务,日本国民对国家所提供的比较完善的健康保健服务的享受都将逐步减少,他们必须要依靠个人的经济能力来满足各自的需求。日本医疗保健的制度的改革,如同小坂部落的变革一样,意味着群体社会的崩溃。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日本政府无力继续维持向国民提供全面社会保障的一个事例,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处于长期的低迷状态,日本政府被迫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在下放政府的各项权力的同时要求企业和个人更多地依靠各自的努力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日本政府被迫放弃了曾经是日本高速成长原动力之一的政府的各项扶持产业的倾斜政策,曾经显赫一时的日本政府对金融行业全面护航的所谓“护送船团方式”也随着政府财政的日益窘迫而成为昨日黄花。往日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无可奈何地凋落,经济环境的恶化促使了日本群体社会的崩溃。
  2,内部关系变化的因素
  群体社会崩溃的第二个因素是传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不堪各方面的压力而趋于崩溃,而这种人际关系压力的产生原因正是群体的封闭性。
  由于长期处在一个封闭的群体中,每个成员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群体成员除了忍受,还是忍受,否则,只能选择死亡。长期以来,无论是村落,还是学校、公司,或者是其他团体组织,所有这些群体都是非常封闭的。一旦加入这个群体之后,就必须公私方面都要属于这个群体,并且还必须忠于这个群体。由于物理上的时空限制,一般一个人只能参加同一类型中的一个群体,企业、家庭自然不用说,就是兴趣爱好方面的群体也不能跨群体参加。
  很多日本人非常反感在电车中使用手机通话就是一个能很好体现日本群体社会封闭性的事例 。
  在电车车厢中使用手机通话哪怕是用很小的声音也使抱有反感态度的人感到不愉快。这是因为在电车车厢中,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虽然是临时的却也是封闭的群体。尽管共同乘坐在这个车厢的人互相可能都不认识,也不会相互进行交流,而且到了站之后就各奔东西,可能再也不会碰见。可是,一旦车门关上一直到下一站为止,车厢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基于“近距离相处的人应该有亲密关系”的“家的求心原理” ,在这样的封闭空间中,很多日本人就会自发地产生群体意识。而一旦群体意识产生之后,就自然会产生在这个群体应有的秩序。因为群体是封闭的,所以这些具有群体意识的人并不反感车厢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话,但是他们不能容忍群体内部的人用手机与外部的人进行通话,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明显破坏群体秩序的行为,是一种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