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散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访美散记-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晌坏婪缇跋咭参纯芍〈蟮旱恼馓蹰攀鞔蟮溃褪且蛭蟮喝丝谙∩伲耆且桓鲂菹械娜ゴΓ衷诙0侗撸胤胶芸懦晌艘桓龇缇暗恪�

  
  2006年5月31日(星期三)

大岛观光(二)
大 岛 观 光(二)

  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是一座活火山,1983年1月3日喷发过一次。最佳的观光方案,应是在夜晚、或是凌晨,观看流动的闪着橙黄色火光的熔岩涌流入大海的场面。最方便的方案,是乘直升飞机去观看,它可以很方便地将你送到观光点的附近;否则乘汽车去,车得停靠在离观光点很远的地方,然后徒步前往观看,往返行程不少于30公里,对老年人来说有些不合宜,更何况是在晚上。再者,近一周内,连续雨天的气候预报,夜晚观看的难度会很大,弄不好就泡汤;稳妥一点,我们参加了一个白天观光的一日游。

  4日早上8点半钟出发;车直接就上了11号公路去火山公园。半路上,下起雨来了,大约一个小时的行程。入园后,雨小了点,先去参观了瑟斯顿(Thurston)熔岩隧道。这已是在山里了,我们沿着热带雨林中的小路,走向隧道的入口,再穿过它,绕回到进来的地方;就结束了。隧道有二、三百米长,因为下雨,一路上只是匆匆地随团走了一圈,没有好好地去看看雨林和有关隧道的介绍。以后,就上了一条名叫火山口系链街的大路,可能是因为街两旁有许多以前曾经喷发过熔岩的火山口的遗址的缘故。一路上,两旁随处可见火山熔岩流淌过后的遗迹。在一些受灾严重的遗址,兼导游的驾驶员,会停车让我们下来观看。大体上,熔岩流过的地方,一片荒凉,光秃秃的,地面上固结了一层黑色的熔岩,不平整,还保持着当年液态的熔岩,所向披靡,像波浪一样汹涌向前的态势和外形。有些地方,多次流淌过这种熔岩,地面就显出了多层次的波状。另外,据说有二种不同的熔岩:一种流动得很慢,表面就很粗糙;一种流动得很快,表面就平滑些。下着小雨,刮着风,站在这一大片黑色波状、坑洼不平、表面粗糙且多有裂痕的熔岩遗迹上,向太平洋的方向望去,只见前方有些下倾的坡面,像是一片起风的、有着波浪的黑色洋面,一直延伸到海边。在这一片光秃秃的荒凉中,从这表面皱裂的熔岩缝隙中,随处可见一些绿色植物冒出了幼嫩的枝芽!既很萧条、荒凉;又很壮观:人力不可抗拒的大自然摧枯拉朽的力量的一种昭示!

  自83年1月3日,Kilauea火山喷发以来,20多年来,东南边的Puna地区和南边的Ka’u地区,就一直不得安宁,地下涌动着的熔岩随时都会从某一处薄弱的地方渗漏出来,流向大海。火山口系链街实际上就是在该二个火山地区中间修建的一条观光大路。路可以一直通向大海,现在其间有一段路也已被活动的熔岩破坏了。观看熔岩入海的景致,也要走这条路,然后再步行去某处指定的海边的。

  后来,导游又把我们送到了大路可行驰的终端,然后让我们自己步行去海边观赏火山区地底蒸汽泄漏的景观。我们真还是有点运气,到此后,雨止了,天晴了,太阳被翳在层云中,虽很亮,但紫外光直射的危害就小多了,倒是顶合适步行观光的了。我们就跟着前面的游客,高一脚、低一脚地在火山熔岩的遗迹上徒步跋涉,向大海边走去。也就2公里路程,汗都走出来了;还真是要感谢老天爷,要不然顶着正午的日晒,人还要中暑呢!热带地方的日照,尤其是冬天的,并不感觉辣,暖洋洋的,往往也没有把它当回事,但时间稍长一点,事后,晒着的皮肤就会有疼痛的感觉。这一带的海岸,没有沙滩,无人问津,应属危险地带:何处可行,何处危险,应遵火山公园访客中心每天的预告行事。站在海边,向大洋的方向望过去,洋面中一无所有,很萧条;但随着火山熔岩的不断涌流入海,这部分洋面应会是日益扩大的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吧!左手边海岸的岸沿处,可见一股蒸气热浪以45度角,从岸边向洋面喷发出去,并逐步升腾、扩散、漫衍开来;在高处,灰白色的气浪,又和天上的云彩搅和到一块去了。据称该蒸汽热浪可升腾高达200英尺。那天,云彩也是灰蒙蒙的,如果不是在眼前,亲眼所见,真会把这灰白色的气浪与灰蒙蒙的云混为一谈了!

  大约下午一点钟,我们原路返回,然后沿火山口边缘大道去了贾格尔(Jaggar)火山博物馆,并同时就餐。2点半钟回程,途中又下起了不小的雨,沿途还顺访了一个兰花馆、夏威夷果加工厂、和彩虹瀑布。前二者是室内参观,下雨还无碍;到达彩虹瀑布时,雨反而大起来了,游兴大减,就匆匆照了几张像完事。以后,车经过榕树大道,5点钟就到了我们下榻的旅馆。

  事后,回顾一下这一天的行程,还是很满意的:下了一天的雨,但是在关键的时候,老天爷还是没有让我们失望和扫兴。说实话,观看火山熔岩的遗迹,既不好看,也不好玩;不过,既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去参观学习一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火山是探寻地球起源的纪念物和遗迹,它的原始力量依然在起着作用。在火山爆发的期间,我们被提醒: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是一个永远变化的环境,它的基本过程是超越人类的控制的。尽管我们尽其所能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适应我们的需求;但是面对大自然火山爆发的力量,我们依然只能是手足无措、惊叹不已!

  火山同时也是奇妙的陆地建造者:夏威夷群岛就是它的杰作。世界上最活跃的二座火山,kilauea 和 Mauna Loa现在依然在给大岛增加着陆地的面积。

  观看了火山,遂了心愿;增长了见识,不无所获,甚感欣慰!

  
  2006年6月8日(星期四)

美丽休闲的华盛顿
美丽休闲的华盛顿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联邦政府的所在地,国家的政治中心。华盛顿几乎没有10层以上的高楼大厦,但所有的建筑物都很豪华、美观。政府各部门的大楼门前,冷冷清清,并无车水马龙的迹象,也无戒备森严的外部举措。漫步在华盛顿的街头,即便是到白宫或是国会大厦,你也不会有进入禁地的感觉,俨然是在以一种较文明的方式逛公园和参观博物馆。

  在以华盛顿纪念碑为中心,最西边到林肯纪念堂与波托马克河相邻,最东边到国会大厦,东西长约4公里的一大片林荫开阔地,形成以此三大建筑物为主轴的公园式中心格局,名为国家林荫地和纪念碑公园。上下幅宽大约800米,北面是宪法大道、南面是独立大道。在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大厦之间,两条大道内侧,长约2公里多的绿色林荫地上,排列着许多世界顶级的博物馆,诸如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历史博物馆、史密森城堡、国家艺术陈列馆、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等等;在临近国会大厦前面的反射池下方,还有一个温室的热带植物园;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的绿色草地和装饰性的林木带。在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的开阔地,则是清一色的、陈设战争纪念碑的绿色公园:其间有二战纪念碑、越南战争纪念碑以及朝鲜战争纪念碑等等。在此3、4平方公里的地面上,绿地面积占70%以上;此外就是庄严肃穆的纪念堂、气势雄伟的纪念碑、美丽壮观的国会、极富艺术造型用作博物馆的各类欧式建筑物。

  华盛顿纪念碑的北面,大约一公里处是白宫;南面一公里处是杰斐逊纪念堂,其间还隔着一块与波托马克河相连的不小的湖面,使这风景画面增色不少。南北向大约2公里长,左右二侧分别是第17街和第15街,相距6、7百米宽。在这一大片广袤的绿色开阔地上,除了上述所列的几栋建筑物和一些相关设施外,也都是草坪和林木。

  2005年12月19日,我们是由纽约市曼哈顿34街乘大巴去华盛顿的,行程约为5个小时,就住在离白宫步行不超过5分钟路程、位于第18街的一家叫Club Quarters的旅馆里。         

  20日早晨7点钟,我们漫步在以华盛顿纪念碑为中心,南北与杰斐逊纪念堂、白宫三点一线;东西与林肯纪念堂、国会大厦形成主轴的国家林荫地和纪念碑公园内游览观光。由于白宫不接待散客参观,而且必须提前预约,我们仅在其外围转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据悉华盛顿,亦称哥伦比亚特区,是由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亲自选址,定在波托马克河东北面的。他还亲自主持了白宫和国会大厦的破土奠基仪式;但他也是唯一未在白宫办过公的总统。白宫落成前二个月,他就溘然与世长辞了。

  白宫坐落在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是二百多年前的古建筑物了,美国最有名的一个地址。美国的四十三任总统,除了首任总统华盛顿和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白宫1800年2月落成,入住白宫仅一年左右)外,都是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其间,它也曾不断地改动、扩建过,以适应不同总统的家庭生活、管理发展的国家和处理复杂的世界事务的需求,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结构从未变动过,即便华盛顿总统再世,也定然会很方便地将其识别出来。一栋面积充其量不过3、4千平方米的白色三层楼的西式建筑物,虽然其建筑的设计上别具匠心和风格,但似乎只是家居的格调,很难使人想到这就是美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世界重大事件的决策地。好在周边都是花园,林木葱茏,绿草如茵,给人以空旷、幽静之感。整个院落占地109亩,大部分为草坪、树木、花丛和喷泉。尤其是南草坪:东边是杰奎琳。肯尼迪花园;西边是玫瑰园,许多国家正式的庆典、迎来送往的外交礼仪和签字仪式,都是在此举行的。

  白宫的外围有一道金属制的装饰性护栏,它朝北的正门,设在房子的正中,向外伸出一个正方形的门廊,宽度略小于面墙的三分之一,四周等距离地矗立着12根哥林柱,柱顶上的饰有装饰性正方形框架的屋顶上,围了一圈与顶层阳台一样的石制护栏,使整个结构协调起来,正面则罩了一个底角约为30度、外框带花边的灰色等边三角形的装饰性墙板,外框略突出,三角形的墙体还是白色的。站在行人道上,隔着护栏向里张望,白宫就近在眼前,不过20米之遥。伸出的带哥林柱的装饰性门廊,使整座建筑更有了些立体感,可见的有立体图案的灰色锐角等边三角形的墙顶上方飘扬着一面美国的星条旗;屋前方的草地上,列着一排低矮的、修剪成球形的灌木丛,再往前一点还有一个人工喷水池;周边草地上的林木布局,都是精心设计的,分片而有不同的考虑。白宫的访问,都是由东翼进出的,北面的正门方向几乎看不见行人和工作人员,非常的清静。隔一条街,白宫的正对面是拉菲特公园,园内有华盛顿戎装骑马的青铜雕像,展现了他一手持军帽向欢迎者示意、一手勒缰绳、腰挎佩剑的威武英姿;东面隔了东行政大道,是财政部;西面隔了西行政大道,是冠以艾森豪威尔名字的总统办公室大楼。白宫南面的花园要比北面的大多了,南面对应北面门廊的是一个与之相称、突出的半圆形阳台造型:下层的半圆形门廊,等距离的矗立着八根哥林柱,里面的正室,就是外交接待室;上层是阳台,半圆形的周边,也围了半圈装饰性的石制护栏,并且与屋顶阳台的石制护栏连成一片。

  白宫并不壮观,我也从未进去参观过。但不难想象它其实就是美国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历届美国总统和其第一夫人的图片和遗物、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片和纪念物尽在其中。比起中南海、故宫来,它简直就是太小了!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也很小,比起纽约、北京市来,也简直只是太小了!

  走过白宫,华盛顿纪念碑就在视野中了:米高的纪念碑耸立在草地中,毫无遮挡。我们沿着草地上的人行道,擦过纪念碑,经过二战纪念碑,旁着狭长的长方形反射池径直地先去了林肯纪念堂。因为冬天的缘故,绿茵的草地已是一片黄绿的颜色了,路旁的树木,除了少许几棵常青的松柏外,也只剩下了些徒有躯干的老树枯枝了,有些萧条;可能因为时间尚早,大批团队的游客都还未到,路上游人稀稀拉拉,但是不时会有几个跑步健身的人迎面而来或是擦身而过;不过,反射池中的野鸭子倒是出奇的多,几乎是黑压压的一片,在水中悠游。反射池走到头,再向上走数十级水泥台阶,正对面就是林肯纪念堂了。

  林肯纪念堂是仿古希腊神庙的廊柱式结构设计的,四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