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当皇帝后就已经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朱标在三十八岁时,不幸英年早逝,之后皇次子、皇三子也相继去世。朱元璋本想改立皇四子朱棣为皇太子,但群臣极力反对,朱元璋只好做罢,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称帝后,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建文帝只做了四年皇帝,就被他的四叔朱棣夺去了帝位。
朱元璋用武治国,年号洪武,而朱允炆登基以后决心用文治国,所以年号为建文,朱允炆重用的大臣大多数也是文人。朱元璋是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建文帝即位后看到了这样做的弊端,于是在他即位后不久,实行了宽和的政治制度,史称“建文新政”。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许多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边远地区的人也回到了家乡。据记载,建文时期监狱里的罪犯比洪武时期减少了三分之二。
朱元璋有二十四个儿子,全部封为王,分封在全国各重要地区,有自己的官属和军队。这些藩王拥兵自重,多有不法,为所欲为。建文帝担心,这些王的势力太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他的心腹黄子澄和齐泰,知道他的心事,建议其削藩,把最强的几个王削去。建文帝先是以谋乱的罪名废除了几个势力较大的王,先把周王、岷王废为庶人,代王、齐王也被幽禁起来,湘王*而死,但当建文帝准备削去燕王朱棣时,发生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势力最强,勇猛善战,为朱元璋立了很多战功,最不好对付。其实朱棣也早就想篡夺皇位,事先已做好了军事准备。在建文元年七月,就象当年汉朝的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晁错”发动七国之乱要推翻汉景帝一样,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靖难”就是削平祸乱,清除皇帝身边的像黄子澄和齐泰这样的“奸臣”。这次战争长达四年,但和七国之乱的结局却不一样,以建文帝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原因:一 建文帝自幼在皇宫中长大,接受的是儒家的教育,性格比较仁柔,根本不懂得用兵打仗,而朱棣有雄才大略,从小就跟随父亲朱元璋打天下,有丰富的军事经验,“靖难之役”当中,往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二 开国功勋当中懂得用兵打仗的将领都已被朱元璋诛杀殆尽,造成当时没有能够领兵打仗的将领的局面,不象当时的汉景帝有一个天才将领周亚夫可以帮他平定叛乱。而且建文帝注重用文治国,他身边的大臣大部分都是文臣,有太重的文人气息,而武将却很少。他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方孝孺就是一个忠心有余而才智不足的人,居然向建文帝建议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当时就是连欣赏赞美方孝孺的人都觉得这个人太迂腐。三 执法不严,军队缺乏战斗力。建文帝太过仁慈,很多大臣犯了错误也不忍心惩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率领六十万大军北伐,结果全军覆没,建文帝非但不加以严惩,反而让他继续当官如故。这样就造成部下打仗时懈于用事,玩忽职守,经常打败仗。而朱棣执法甚严,对于最亲信的人,如果犯了法,就是伤心得流下眼泪,也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惩治,军纪严格,军队有很强的战斗力。
经过四年战争,燕王朱棣在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宫中起火,建文帝却不知下落。有三种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一种是*说,即建文帝和后妃在宫中*而死,一种是出家为僧说,一种是建文帝驾着小舟逃亡海外说。当时居然有一个建文帝的假冒者,那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僧自称是建文帝,来到皇宫,英宗派大臣审理此案,审案的一位御史发现了破绽,说建文帝如果活到现在,应为六十四岁,而这个老僧已有九十多岁,老僧无言以对,只好说了实话:原来老僧年轻时游历过很多地方,听说过关于建文帝出家为僧、逃亡出走的一些故事,他此次冒充建文帝是他的同伴僧人的主意。真相大白之后,英宗下令将老僧关在狱中,不久死在狱中,其他的同谋僧人被发配边疆。
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圭被大火烧死,次子朱文奎当时只有两岁,被朱棣囚禁在广安宫,一囚就是五十五年,在明英宗的时候重获自由,被释放的时候已经是五十七岁了,已经成为白痴,竟然连牛马也分不清了,不久就死去。历史总是很相似,当初王莽推翻汉朝的皇帝,也是同样把那个小皇帝关了很长时间,出来以后也是一样分不清牛马,成了白痴。
“靖难之役”结束之后第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在中亚兴起的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帝国,正决心恢复蒙古帝国东方的故有版图。帖木儿大汗从他的首都撒马尔罕出发东征,准备进攻中国,不料在中途逝世,军事行动中止。如果帖木儿不死的话,根据已知的资料推断,明王朝以当时残破的力量,势必将无力抵抗,一个新的异族统治,可能再次出现。
第三章 明成祖朱棣
朱棣攻入南京,自称皇帝,改年号为永乐,对建文帝的大臣大加杀戮,有许多人惨烈死去,其中有建文帝的心腹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八十余人,他们被施以割鼻、寸磔、下油锅的酷刑,并祸连宗族、亲友、门生,他们的妻女被卖给妓院,受到百般凌辱。其中最惨烈的,被明成祖“诛十族”的,就是方孝孺。方孝孺是建文帝最忠心的大臣,明成祖召用他,他不肯屈从,明成祖要灭他九族,方孝孺说,“十族奈我何”,明成祖大怒,命左右将方孝孺的嘴割破,直割到两耳,然后杀头,之后又灭他的九族,接着又把他的老师朋友门生列为一族,称做“十族”,共死八百七十余人。在方孝孺之前,最重的刑罚也只是“诛九族”,明成祖竟然灭了方孝孺的十族,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残暴。这次清洗,前后杀死数万人。当时有两个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准备刺杀明成祖,为建文帝报仇,但都没有成功。一个是御史大夫景清,怀藏利刃,被明成祖发现,明成祖命人将景清身上的肉用铁刷子一块一块地刷掉,骨头一块一块地打断,在灭了景清的九族以后,景清的街坊邻居都受到了株连,整个村子都成了一片废墟,这是比族诛还要严重的连坐之刑。另一个是御史高翔,在朝见明成祖的时候,穿着丧服入见,语多不逊,明成祖将高翔“族诛”之后,又刨了他的祖坟,就是连种其田地的普通百姓也受到了株连。这种做法被称为“瓜蔓抄”,就是顺藤摸瓜之意,转相攀连,广加诛杀,只要是和犯罪的人稍微有一点点联系,也会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瓜蔓抄”之风一直延续多年,许多人无辜受到株连。尤其在明成祖晚年,脾气性格变得异常残暴和怪异,动辄对宫女大加杀戮,被杀的宫女将近有三千人,成为明代后宫最大的惨案。
明成祖称帝后的主要政治措施有:
第一 迁都北京。明朝当时北边有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为了抵抗蒙古残余势力,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抗击蒙古。明成祖用了三年的时间来营建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就是朱棣下令修建的,当时叫做紫禁城。
第二 编撰《永乐大典》。令姚广孝等编辑了空前大型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有三千多人参于编撰,耗时三年,几乎把中国古代的典籍全部搜罗到,有一万多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大典》保护了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三 派遣郑和下西洋。为了“耀兵异域,宣扬国威”,和其他的国家进行贸易,发展经济,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是云南人,本姓马,小名三保,所以又被称为三保太监。当时的西洋指的是现在的东南亚一带。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中七次下西洋,遍访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教圣地麦加。郑和出使西洋最多时有27800多人,船62艘,船长44丈,阔18丈,每艘船可容纳100人。每次出使都带有武备和许多金币、瓷器、锦绮、纱罗等珍贵的纺织品。到了目的地,就把这些珍宝送给当地的君主并和当地进行贸易往来。郑和船队的装备、性能和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有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郑和的宝船就有9桅12帆,船上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规模极其庞大。最后一次出航是在明成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那时郑和已经60岁,回来后不久去世,终年65岁。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了解,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远航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第四 征讨蒙古。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逃往漠北,因内部争斗,势力已经相当衰弱,分裂为靼鞑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三个部族。兀良哈部已经归顺了明朝廷,但鞑靼部和瓦剌部经常骚扰明朝的边境,时刻想卷土重来,恢复元朝的统治。明成祖称帝后,亲率50万人对蒙古势力进行了五次北征,都大获全胜,削弱了蒙古的势力,使得蒙古无力对明朝进行大举进犯,减轻了明王朝的威胁,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和国内的安定。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突然在榆木川病逝,享年65岁,在位22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年号洪熙,谥号仁宗。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时只有27岁,即位时已经47岁,一直做了20年的皇太子。朱高炽当上皇帝费了很大的周折。朱棣共有三个儿子,朱高炽是长子,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炽身体肥胖,不善弓马,没领兵打过仗,有足疾,行走不便,走路都要有人搀扶,而且朱高炽从小性格宽厚仁慈,做事优柔寡断,且体弱多病,而次子朱高煦则能征惯战,在靖难之役中数次救朱棣于危险之中,和朱棣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三子朱高燧也是勇武过人,能征善战,所以朱棣不是很喜欢朱高炽。朱棣本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明朝祖制是立太子以嫡长制,所以只好立朱高炽。立朱高炽为太子以后,朱棣总是想找个借口废掉他,只是朱高炽没有犯什么过错,而且朱高炽很仁孝,深得大臣们的拥护,大臣们极力反对朱棣改易太子,所以朱棣的想法一直没能实现。
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性情暴戾,常常因为小事就对大臣们逮捕下狱,甚至动辄杀戮,经常滥杀无辜,但朱高炽的性情却截然相反,非常温和仁厚,关心百姓的疾苦,爱民如子。朱高炽的两个弟弟经常在父亲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千方百计地陷害他,而朱高炽不仅不记恨,而且能够以德报怨,不愧为仁宗的谥号。有一次,在朱棣北伐蒙古的时候,朱高煦准备谋反,但事情败露,朱棣打算将其废为庶人,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为朱高煦求情,反而是受尽了朱高煦陷害的太子朱高炽向父亲求情,力救朱高煦,终于说服了父亲,保住了他的王位。还有一次是朱高燧和手下人密谋用毒药害死朱棣,事情又败露,参与的人全部被处死,还是太子朱高炽向父亲求情,朱高燧才保住了他的王位。
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就死了,享年48岁。关于朱高炽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了治病服用丹药而死,一种是被儿子宣宗朱瞻基害死。总之,朱高炽刚刚做了九个多月的皇帝就死了,确实让人感到怀疑。虽然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是却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任用贤臣,从谏如流,体恤民情,实行仁政治国,宽刑省狱,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且朱高炽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朱高炽死后,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继承了他的治国方针,沿着他的道路继续前进,迎来了大明 的仁宣盛世,史称“仁宣之治”。明代仁宗和宣宗时期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有一种说法,就是明代的仁宣时期就象是周朝的成康时期和汉代的文景时期一样。
第五章 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史称宣德帝。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他和父亲朱高炽又是性情截然相反,善于骑射,工于计谋,很象他的曾祖父朱元璋和祖父朱棣。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子,在位时就把他册立为皇太孙,当时朱瞻基只有14岁。
宣德元年,1426年8月,历史又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明成祖朱棣发动政变,推翻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上了皇帝,现在汉王朱高煦又学他的父亲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想要把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