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与哈默画廊将近一年的共同努力,1983年10月3日…22日,哈默画廊为陈逸飞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哈默对陈逸飞的作品很满意,在为画展写的前言中称赞说:“陈逸飞全然投入,这是任何一个青年画家在发展自己的格调时不可或缺的,也是任何一个能变成大师的画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在陈的绘画里,他喜爱柔和的线条和低沉的色调。他画得颇为概括,觉得细节会挤掉观赏者对绘画的感觉。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提示而非肯定。他喜欢简单平易的主题,认为这些才是重要的,才能促成新的趣味。他在身边各处看到美,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可以感受美,也相信美更能丰富自己。”(哈默:《绘出中国梦画展图录》前言)由于这种满意,画廊购买了陈逸飞展出作品中的其中12幅。1983年,陈逸飞的作品还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的“绘出中国梦”活动及康州新英伦现代艺术中心展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旅美十年创辉煌(3)
1984年,陈逸飞结束了在纽约亨特学院的学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哈默画廊为陈逸飞举办了第二次个人画展。画展很成功,受到高度评价。露茜·里姆说:“虽然陈逸飞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他已经成为哈默画廊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一位浪漫写实主义画家,作品中传递出强烈的怀旧感。陈逸飞绘画最明显的特点是宁静、静谧,他的思想似乎凝固在历史的某个时间和空间上。陈逸飞的乡村风景和人物肖像充满诱人的魅力,他以如此敏锐的感受作画,以致使我们与他的作品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他的风景画系列集中表现中国苏州水乡——东方的威尼斯,也有他曾经生活和观察过的其他水乡,它们给他以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又说:“线条、色彩、构图……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出陈逸飞风景画的个性。他的作品的内容是深思熟虑后精心安排的。在艺术语言和油画色彩上,反映出中国艺术特有的抽象技法。虽然他的画常常给人色调低沉的感觉,但依然放射出美的光芒。湖水波光潋滟,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古老的屋檐,人物的轮廓依稀可辨。黄昏里孤零零的过桥人,晨雾中准备赶集的渔夫,使人联想起11世纪《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美国《纽约时报》1984年12月14日,郑开春译)这一年,除了绘画上的成就,陈逸飞还有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进入曼哈顿的中国艺术圈子,与作曲家谭盾、电影导演张艺谋等文化名人结识交往,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和艺术视野。
陈逸飞的1985年,概括地说,就是一幅重要作品和一个重要画展。
一幅重要的作品,是陈逸飞为联合国创作水乡题材油画,其中的一幅《桥》被选用作5月10日首日封,产生广泛影响,为陈逸飞带来巨大的荣誉。
这一年正好哈默博士访华,将陈逸飞的另一油画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从而提高了陈逸飞在中国的文化地位,也提高了他在国际上的艺术地位。
一个重要画展,是在华盛顿科克伦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画展,这是陈逸飞在纽约以外的城市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这是陈逸飞在纽约立住足以后,首次向别的城市拓展艺术市场。
正当事业节节高的时候,婚姻家庭却解体了。陈逸飞是1972年底与张芷结婚的,两个人过得很艺术很浪漫,常常是双双躲在自家的小阁楼里欣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巴赫的名曲。第二年儿子陈凛来到这个世界上,为家庭增添了乐趣。现在陈逸飞和张芷友好分手,时间是1986年。
光耀国际
不能不提的是陈逸飞的藏北游历。这是1988年,陈逸飞第一次到西藏北部和甘肃南部游历,体验藏区神秘独特的民俗风情。江南水乡曾使陈逸飞深深依恋,那么柔情细致,那么纯静甜美,沉淀在陈逸飞的文化性格和艺术作品之中。而藏区生活,那么粗犷雄厚,那么惊人魂魄。正是自己缺少的,正是自己需要补充的,陈逸飞产生一种异样的共鸣。这次游历之后的一段时间,直至1990年,激情和共鸣一直没有消退,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为主题的油画。与那些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画作相比,这一系列以西藏为背景的画作,风格粗犷豪迈,增添了陈逸飞绘画艺术的丰富性及风格的求变性。
陈逸飞与哈默画廊之间成功地合作多年,自1983年首次个人画展始,至1990年,他在哈默画廊先后举办了6次个人画展。这在陈逸飞的艺术道路上应该是值得记忆的。
陈逸飞在美洲取得市场份额之后,着手开拓亚洲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1989年陈逸飞在日本东京西武艺术馆举行他在日本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多幅绘画作品被东京富士艺术馆及其他知名人士收藏。1990年在东京西武艺术馆举办在日的第二次个人画展。作为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的一步,1991年9月,陈逸飞以《浔阳遗韵》首次参加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并以137万港币成交,打破华人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1992年,陈逸飞应邀作香港艺术博览会的嘉宾,并在香港举行首次个人回顾展。而在这一年的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陈逸飞又以198万港币再创新纪录,买主是邵逸夫爵士。这以后,陈逸飞成为世界两大拍卖行即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常胜将军,并在其他国际拍卖中屡创佳绩,挺进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市场。
陈逸飞在国际上走红的时候,国内的读者也在热购他的画册,1991年10月9日上午,隆重而热烈的’91国际书展开幕式刚结束,读者便络绎进入了展厅。不知是谁第一个认出了参观者中有刚从国外归来的陈逸飞先生,惊喜地走上前去,把刚从书展中买到的陈逸飞的单页张画片送到陈逸飞面前,请他签名留念。陈逸飞谦逊地点了一下头,边说谢谢,边拿起笔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霎那间,在陈逸飞四周围起了一大圈人,要求签名的读者排起了长队,陈逸飞耐心地为这些读者一个个签名。陈逸飞久久没法离开。看到读者如此喜爱陈逸飞的作品,书展主办者在12日下午又组织了一次陈逸飞先生签名售书活动,没想到陈逸飞手不离笔,整整签了3个多小时,为九百多位购买他单页画片的读者签了名。他的那本在国外印刷的价格颇贵的大型画册一下子也卖出了一百多本。这么多读者要求画家签名,这在国内外还是罕见的。为什么这么多的读者争购陈逸飞的作品?一位青年手捧画册兴奋地说:“陈逸飞的画太美了!”陈逸飞刚创下中国油画在国际上的拍卖新纪录,被称为当代中国油画走向世界第一人,读者为能得到一本他的画册或画片而感到喜悦。读者为中国有陈逸飞这样杰出的画家而感到自豪。
第五章 旅美十年创辉煌(4)
陈逸飞把1980年至1991年的创作称为第二个创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称之为陈逸飞的第二个创作阶段。他认为在美国的这10年是他艺术技巧的巩固期,在艺术上更加精耕细作,个人风格更明晰更丰富。如果说陈逸飞在第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更多地受到前苏联艺术的影响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在美国为主的创作则更多地受到欧美绘画艺术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陈逸飞在海外生活和创作的这些年,在对比中更深刻地体味了中华文明,这也体现和沉淀在他的绘画作品中。
蒋祖烜在叙述陈逸飞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的时候,对画家第二个创作阶段的创作是这样评价的:“陈逸飞最早萌发在作品中的崇高、悲壮的美感是易于从他的成名作《红旗》、《黄河颂》、《占领总统府》中领略的。后来,陈逸飞的笔触集中在女性身上,从西方当代女性的典雅到近代东方女性的华贵直至藏族女性的执著,尽管面貌各有不同,时代、气质、服饰,乃至形体与面容差异甚远,但无一不是渗透着优美的古典风韵的理想人物。有的批评家批评陈逸飞浓厚的‘怀旧’意识,认为陈逸飞带给人们的是一幅虚幻的图景,是被剥离了历史语境的图像。以优美的姿态向人们招手微笑,并告诉你旧的就是美好的。但是,在我看来,陈逸飞油画即便是对旧时人物、场景、故事的描摹,也暗示着某种以今天作为参照的对比。‘海上旧梦’系列就是一个可供剖析的个案。作者在表现旧上海的富户豪门醉生梦死时,无疑是持明显的批评性倾向。而‘水乡系列’尽管也是追忆过去的岁月,则完全可以从中观照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理想的歌者——读陈逸飞》,《理论与创作》1999年3月)蒋祖烜曾广泛搜集和阅读过有关陈逸飞的文章和资料,并编成《神话陈逸飞》一书交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蒋祖烜仔细研读过陈逸飞的作品,还多次前往上海与陈逸飞进行访谈交流,因此他的评价值得重视。
陈逸飞第二个创作阶段的绘画成就,具有风格的深层次一致性与风格的延伸性求变性。其实,在艺术家那里,这风格的两面总是会趋于一致的。
第六章 重返申城弄画笔(1)
(1992年5月—2005年4月10日)
1992年5月,陈逸飞回国准备下一轮的油画创作,他在上海为油画创作拍摄一批素材像带,拍摄中发现应该拍的东西很多,越拍越多,便想起用这些素材拍一部电影。这电影一拍就是一年半;从此便留在了上海,开始了以国内为发展重点的阶段。
重返上海
人们一直把陈逸飞划分在中国当代画坛的海外军团那个方阵。彭利铭在《成就显赫的海外军团》一文中说:“当今画坛,海外群体是一支绝对不可小视的军团,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丁绍光、陈逸飞、石虎、徐希、宋涤、朱军山、柯良、田雨霖以及回国定居的杨明义、史国良等。他们虽然大多数是单兵作战,艰辛地开拓着自己的艺术和市场,却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族艺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文化报》2000年7月31日)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陈逸飞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是美籍华人。
这不影响他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实际上,陈逸飞自上一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基本上是据守国内,以上海为中心,向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进击。
陈逸飞总是在辉煌的时刻实施战略转移,人们可能没有想到,他把着重点移到国内。
他前往美国发展的时候,也是他在国内取得重要艺术成就,引人注目的时刻。70年代,陈逸飞以他的《红旗》、《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引人注目的绘画作品,进入到中国美术的前沿地带,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人们正期待着他奉献更重要的美术作品,他却开始了更加宏大的构想,暂时停下手中的画笔,到美国像普通大学生去留学一样,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一个在国内已经有成就有名气的画家,完全可以一边创作一边享受生活,可他却要求自己从零开始。
到90年代初期,经历10年的艰辛开拓和积极进取,陈逸飞在美国甚至整个欧美都立住了生活的脚跟,取得了艺术地位,稳稳地进驻了艺术市场。
陈逸飞经常到国内探望亲友,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交流艺术。回来的次数多了,走的地方多了,接触的面广了,陈逸飞发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发生了全面的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经历过10年###的他,感受到国内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经历过饥饿的他,目睹十几亿中国人正在逐渐富裕起来。陈逸飞想起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等等这些前一辈画家,在祖国危难的年代,学成后赶回国内,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贡献青春。现在自己的国家既没有战乱又逐渐富裕起来,自己应该赶回去参加建设。在很多人看来,陈逸飞在纽约,房子、画室、票子、名声,什么都有了,还回来再创业干啥呢,但陈逸飞不这样想。他把这次回来当作自己人生的重大机遇。
上海,他长大的上海,他求学的上海,他第一次创业的上海,这次回来创业陈逸飞又选择了上海。陈逸飞常说,我是上海人,是上海的一份子,有着深深的上海情结,似乎永远是属于上海的,应该为上海做点事情作出贡献,做一个无愧于家乡的人。陈逸飞在文化的意义上是属于上海的。
地点选在了上海,但从国外归来,心里想着的不只是上海,而是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这种感受,只有长时间旅居过海外的人感受才会那么深刻。“我虽然在美国生活十几年,但我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上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