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章 林杰谋记忆中的陈逸飞(4)
不时有人过来向陈老师问候、来敬酒,逸飞总是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含笑应客。也许是受逸飞的感染,那位在屏幕上光彩照人的女星整晚也坐得很安静。
  同行一位很有名的男星,开头戴着一副墨镜,看着不时有人给陈老师敬酒,大概感到很寂寥,后来索性把墨镜摘下,还是很寥落。
  Park97没有追星族,在这里,陈逸飞比明星更受关注。
  推荐周庄
  领着客人感受上海的夜生活之后,陈逸飞也没有忘记向朋友推介古镇周庄。周庄因为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双桥》,一夜之间名扬天下。陈逸飞成就了周庄,周庄也成就了陈逸飞。于是林杰谋离开上海,就去了陈逸飞推荐的周庄。
  到了周庄,林杰谋才发现,陈逸飞在周庄,跟在上海一样,无处不在。
  逸飞向我推荐,周庄值得一走。
  与逸飞彻夜泡吧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
  这是一个与逸飞情感交融的小镇。陈逸飞曾深情饱蘸地这样说过:“因为有那么一张画的关系,我与周庄便有了这么一段感情……”
  这一张画,指的是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题材所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
  一九八四年,《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展出后引起轰动,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访华时高价买下《故乡的回忆》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被各界传为佳话。也正是这座桥,使周庄在一夜之间扬名天下,从此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江南名镇。
  我站在逸飞最情有独钟的双桥上。双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架成,清澈流淌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这里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便联袂而成,显得格外古朴雅致。因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举目远眺,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尽收眼底。
  陈逸飞先生先后二十余次来到周庄。每一次来,都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周庄的印象,浓缩了他同周庄的情缘。在周庄,逸飞的故事无处不在。我们坐乌篷船,船家说,陈老师曾坐着我们的船,在太阳下山的时候画画。我们走进酒馆,店家说,有一天陈老师画画累了,在这里喝过茶。我们在画廊看临摹逸飞作品,作者说,陈老师在周庄的时候,有一次进来看到我临摹他的作品,还指导过我呢!
  我问,你们见到的陈老师是什么样子呢?非常有绅士风度,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穿着一丝不苟。这正是大众眼里普遍的逸飞。我说,陈老师光顾你们的店,收他的钱吗?
  哪里,哪里,请还来不及呢,他是我们周庄自家人!
  如今,《时尚之旅》改版为更有覆盖率的《时尚中国》,可亲手为这个栏目剪彩开播的陈逸飞先生却再也看不到了,再也不能飞过来出席时尚典礼了。
  陈逸飞逝世以后的一些日子里,《时尚中国》反复地播放陈先生在南宁活动的节目;林杰谋还专门组织了南宁的陈逸飞追思会,然后又反复播放。
  

第二十一章 各界人士记忆中的陈逸飞(1)
陈逸飞先生很早就患了肝病,后来又由此引发胃出血,并有一段时间,且时好时坏。陈逸飞长期加班加点,也加重了病情。
  从正式筹备到重新开拍,《理发师》历时3年,陈逸飞为此劳力劳心。重新开拍后,陈逸飞再又加大劳动强度,夜以继日。2005年4月6日,正在浙江富阳执导影片《理发师》的陈逸飞突发胃穿孔疾病,被送往上海华山医院治疗。10日,因胃出血病逝于医院。《新华社》和《光明日报》都为此发了消息。
  病累交加
  只要人类还在地球上存在,死亡就会永远伴随着人类历史。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人的生命生生死死的历史。
  人与人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从出生登上人生舞台,到死亡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人生表演。
  死亡,与爱情和战争一起构成人类的永恒主题。
  陈逸飞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向往青春,但他并不惧怕死亡。他曾经这样表明他对生与死的态度:
  我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我是同意安乐死的,因为人年纪大了以后,存在的价值是很小的。我虽没有人生轮回的信仰,但是我总希望多少年以后我还是那么年轻该多好,或者从头再活一次该多好。
  (贾斌:《陈逸飞:从大画家到文化人》,《中国服装》1998年第2期)
  在世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有多少人表明过对死亡的态度,当然很少,陈逸飞是其中之一。
  陈逸飞对死亡没有具体的准备,甚至具体准备不足,但是整体上,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他对死亡是淡然的,是从容的,是无所畏惧的。
  在淡然和从容中,陈逸飞对生命也有些粗心,对死亡也有些大意,从而酿成生命的过早枯萎。
  他多年前得肝病,慢性硬化,他自己知道,他的医生知道,他的家人知道,他的朋友知道,他在剧组的同仁知道,可是他对生命的自信,他对死亡的无惧,影响了他对生理的调节,影响了他对疾病的重视。
  疾病能折磨人,疾病却不一定能吞食生命,疾病还有治愈的可能。
  劳累可以调节,但过度劳累,长期劳累,就会积劳成疾,积重难返。
  先是长时间的病,后是长时间的累,病累交加,压垮了陈逸飞。
  血肉之躯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骨胳有血肉,都是血肉之躯。
  疾病不一定就能吞食生命,但长期的疾病,既打击人的意志,又残害人的肌体。
  陈逸飞没有说过发现肝病的具体年月日,但他的朋友几乎都知道他患肝病已经多年。这说明,陈逸飞与肝病抗争已经多年。
  他旅美的十年,专注于绘画,而就在这期间,他已经在跟他身上的肝病进行较量了。
  陈逸飞病逝后,很快就有《陈逸飞倒下缘于肝硬化》的报道:
  在陈逸飞死亡记录卡上,显示死因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不少人觉得奇怪,为何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仅消化道出血就能致人死亡,况且陈逸飞并无烟酒之嗜,为何会有消化道的问题?记者经过多方打听,方从有关专家口中得知,陈逸飞的消化道出血,很有可能与他常年的肝病史有关。
  专家表示,常年肝病容易导致肝硬化,而肝硬化病人肝脏内门静脉压不断升高,久而久之会让食管下段、胃底黏膜下的血管显露。这时如果吃了生硬食物或是胃酸返流腐蚀,都可以使血管破裂,引起食管或者胃的大出血。而这种症状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来势汹汹,很快能将人置于死地。联想到陈逸飞近阶段来每每只能喝稀粥度日,肝硬化应该是他英年而逝的元凶。
  专家强调,这类病人理应加强休息。然而陈逸飞在此期间,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最终积劳成疾。如果那时他可以停下来多休息一下,情况也许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
  陈逸飞对工作一向以敬业著称,记者与陈逸飞几次接触后,也深有感触。在电影《理发师》的拍摄现场,陈逸飞常常为了一个很小的细节而屡次重拍,59岁的他跟着一帮年轻人一起早起晚睡,没日没夜地工作。即使在胃出血到两个“+”的危险状况下,他也只是休息了两天,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不少陈逸飞的朋友都表示,这几年陈逸飞过分投入在工作上,就像一个工作狂人,根本没给自己休假的时间。
  (韩垒、程怡:《陈逸飞倒下缘于肝硬化》,《南国早报》2005年4月12日)
  4月10日,陈逸飞病逝的当天,说是胃出血而死,很多人都感到很奇怪,因为一般的胃出血不会立即致人于死地,因为大家只知道他一直有肝病,因为还没有来得及把他的肝硬化和他的胃出血连在一起想。
  说到陈逸飞的疾病和死亡,请大家读一读胡展奋的《生命声色盎然》这篇文章,其有一节是写陈逸飞“早就知道的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一章 各界人士记忆中的陈逸飞(2)
和陈逸飞狂侃是非常惬意的事,毫无滞涩,百无禁忌。但是吃饭时就显得不潇洒了。
  这天午饭由大众日报老总安排,主人拿出外界难得一见的“景阳冈原汁高粱酒,”还没有蒸馏过,酒精度据说只有10余度,非常醴醇适口,说是特地照顾南方朋友的,我先尝了一口,大声叫好:“糯!”山东的朋友都是酒星,一起狂饮起来,但是陈逸飞却怎么也不肯喝,也不解释原因,弄得大家意兴阑珊。
  我注意到,他胃口不大,很少吃菜,尤其不吃高蛋白的大荤大腥之物,倒是对山东的大馒头(高庄馒头)大有喜欢,一口气吃了两只,还不断索要咸菜,吃得津津有味。
  回到我们的“总统套房”,他告诉我实话,不喝酒,因为肝不好。
  早在军营体验生活时,陈逸飞就染上了“乙肝”,休息一段时间就正常生活了,直到后来成名了,有专家告诉他,乙肝病人中约有20%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肝硬化。
  很倒霉,他说,我不幸加入了这百分之二十,现在已经“早期硬化”,所以绝对禁忌烟酒。
  我仔细看了看他的手掌和胸腹部的“蜘蛛痣”,默然很久。他那时的手掌,据我看已经是典型的“肝掌”,月亮丘和太阳丘都呈现大块的赭红色,不懂的人还以为“气色好”,其实是提示他的肝很不好了。
  “蜘蛛痣”就更糟糕,他身上不少。那是一种皮肤浅表的毛细血管、细静脉的持久性扩张,形如蜘蛛,故名,用火柴梗压迫痣的中心,那些形同蜘蛛腿的辐射状小血管网就会立即褪色,这种东西偶有一个两个问题不大,数量一多,简直可以立即判断肝硬化。
  你要休息,我说,绝对地休息。如果严重,应该考虑手术。
  手术?他尴尬地笑了,没有这么严重吧。顺便问一句,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虽然你在《康复》杂志呆过,毕竟不是医生出身吧。
  我说,我母亲就是患上和你一模一样的病去世的。
  空气突然凝结了。我意识到自己的失口。良久沉默后,他问,是什么手术呢?
  我回答,脾肾吻合手术。我的母亲因为做了这个手术而多活了7年。
  他要我解释原理,我说,不复杂,肝硬化后,静脉血就进不了肝脏,造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就是进入肝脏的大血管),走投无路的血“就近”向胃底静脉和食道静脉拥挤,血管因此就曲张得像蚯蚓,什么时候硬食物(比如梨、果仁等)划破这些已经很薄并且曲张的血管后,大出血就不可避免,而且很难止血。
  脾肾吻合术就是切掉脾脏,把脾脏的静脉血管和肾脏的静脉血管接通,把涌往肝脏的血分流,危情就暂时解除,虽不治本,但是可以带病延年。
  要开刀啊?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刀,是不好开的,一住院,那么大个摊子怎么办?我注意点就是了。
  (胡展奋:《生命声色盎然》,《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
  肝病的时间已长,病情也已不轻,陈逸飞也不是不知道应该住院,应该动手术。
  最终没有去,原因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他很矛盾,去医院住一段,手头这堆活怎么办?
  也许他担心这么大的手术会有意外的可能,但从他对生命的淡然和从容看,他不会因此不敢去医院。
  更大的可能,是他想把久拖的《理发师》弄完,再踏踏实实地住进医院治病。
  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理发师》的重新筹拍中。
  不排除在停拍风波之后他为了争一口气而拼命,但实际的情况是,过去拍《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上海方舟》的时候,他不为争什么气,也一样地拼命。应该说,他是在为艺术拼命。
  不拍《理发师》的时候,干别的活,他一样拼命。他公司里的职员都知道,陈逸飞在泰康路的画室,常常是一画就画到深夜,然后叫人或者自己去买非常简单的夜餐或者早餐。这种不正常的饮食,不正常的作息,是胃的大敌,隐患就是这么留下来的。
  两三年的时间里,从筹拍,到开机,到停拍,到重新筹备,到重新拍摄,陈逸飞每天都牵挂着《理发师》。他说:
  这两年我全都没停过,一直都在筹备这个片子,剧本都改了十几稿,有时间就来好好磨。
  以前的胶片,我一格都不会用,包括置景,全部推倒重新来,整个艺术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我不是刻意计较,以前不理想,现在就要完全改变,打造精品。我不要和别人比,我是自己过不去,应该说庆幸,如果两年前,稀里糊涂地就拍完了,那才是最大的遗憾。
  牵挂也好,惦记也好,都不是致命的。问题在于,陈逸飞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