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在经济大潮的作用下也有些变味。一些老总们由公家支付价格不菲的学费,不脱产地到一些大学甚至名牌大学听几堂课,甚至让别人代听课、代做笔记,这样混个一年半载,毕业证书就到手了。甚至有些外地的学生,总共连二十天的课程都上不满,便开始写论文,真可谓人才“速成”。于是,高中生变成博士生,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尽管他们手里拿的是真文凭,但却又是地地道道的假学历。而那些摇身一变成为硕士、博士的人,等你与他谈上半个小时就会发现比以前没什么提高。有些朋友因为关系较近也不遮掩,振振有词地说:大家都在不断地提高,咱也不能太丢人,弄个学历意思意思,与时俱进嘛……作为朋友我劝他没事少凑热闹,少搓麻,有空多看看书、好好补习补习,争取名副其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过于心急的学习实在并不是学习,“百日通”、“速成科”只能欺骗热切的希望,绝不能从这些上得到真实的益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靠什么去竞争(3)
如此治学,真是亵渎了教育,不禁让我想起我上学时的情景。那时艺术类教育资源有限,考音乐专业学校可谓百里挑一,即便这样,为了保证学生质量,学校每年对学生的甄别和淘汰从没有停止过。被刷掉的学生中也不乏高干子弟和社会名流的子女,但在那时却从没听说过有谁通过托关系、走路子、花钱等方法,来影响考察结果的。我从音乐附小升附中时,原来班里的四十多名同学只剩下一半了,但剩下的学生,后来都成为文艺界的骨干人才。
尽管现在是商品社会、市场经济,但也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拿出来买卖的,古人尚且知道“学而优则仕”,现代人难道可以学不优而买文凭?这难道不是良知的沦丧和道德的堕落?
但是,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学历和文凭,真正的水平如何,还是要真刀真枪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有句俗话,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台晚会节目,我担任指挥,其中一首歌曲由一位知名歌唱演员担任独唱,歌片提前二十多天前就给他了,但等到了排练当天现场,别人的歌曲都一首一首地过,他却总也背不下来。按理说,他的学历最高,刚刚进修了一个硕士学位,声音条件也不错,可是却连最基本的视谱都没过关。直到录像的当天下午,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临时请了一位名气不大但很有实力的男高音顶替。他两点半拿到歌片,晚上七点半背谱正式录像,第一遍有一点小毛病,第二遍就比较完整了,第三遍发挥得很出色顺利通过。而人家不过是音乐学院的一名普通的本科生。真可谓“包子有馅不在褶上”。
在开政协会议的时候,委员中有一些朴实、醇厚、令人尊重的学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国学大师、大书法家启功先生,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和才华横溢的###才先生,与他们的接触使我受益匪浅。尽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但是在学历一项上,他们却不约而同、赫然地写着:高中。然而,这看上去与他们的业绩形成鲜明反差的学历,非但丝毫没有妨碍他们好学进取,影响他们施展才华,反而更加衬托出他们的坦荡和自信。
令人敬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在解放初期临危受命,来到百废待兴的上海,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和混乱的经济状况,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学习,理清思路,以果敢的行动拨乱反正,很快扭转了上海混乱的政治、经济局面,他所面对的困难,并不是仅仅经济学家能够轻易解决的,而他在履历表上,始终填写“小学”两个字。不知那些“速成”的硕士、博士们对此有何感想。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真正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无不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考验。他们从不徒慕虚名,而是更加关注事物的实质,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实践中武装自己,通过不停地耕耘,攻克难题、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更加符合现实的需要。他们的成功完全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铸成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外,或许也可以尝试换一种思路,这可能并不是我们的优长,大可不必都吊在一棵树上,而不应用不良的手段盗取功名。曾经听人讲过一段笑话,说:长得丑本不是你的错,但黑灯瞎火的,你出来吓唬人就是你的不是了。而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找到这则笑话的翻版。
前些年媒体披露了一则选美比赛的黑幕:一个实力一般的选手,由于赞助商的缘故,评委们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她进入了前六名,然而赞助商得寸进尺,非让她得第一才肯兑现比赛的赞助费。这让评委们为难:这并不是什么技术高深的竞赛,老百姓再不懂,美丑总还分得出,金钱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制造出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来吧。正可谓,长得一般并没有什么错,但非要把美的排挤到你身后,然后说你自己是最美的,就是你的不是了。
同样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人,在自己本职工作的岗位上没什么大本事,正经精神没多少,歪精神倒不缺,或是溜须拍马、阿谀奉迎,或是托关系、走路子,或是见个缝就钻营。更有甚者,像那位选美的“丑女”一样,通过金钱或权势的后台来撑腰,来取得与自己能力不相符的职位和权力。与之不同的是,选美的结果不公正大不了别人心里别扭,摇摇头扭头不看了,而后者却迫使很多人不得不无可奈何地看下去,甚至还要受其所累,有才能的人更可能受到压制,其危害小则妨碍一方事业的发展,大则误国误民。套用前面的话:无能并不是你的错,但非要以无能居尊显之位就是你的不是了。更何况这位置是靠不正当的手段、非常不光彩地得来的。
靠什么去竞争(4)
实力是一个人最永恒、最保险的竞争本钱,在实力上下工夫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其实世上的万物都是平衡的,只要力气使在正地方,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成绩和认可。而对于那些人为地打破了能力与荣誉的天平,非要得到那些本不属于他的东西的人,自然界也会重新去调整,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些轻蔑、不满、鄙视和厌恶等等砝码来找个平衡。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心安理得,一步一个脚印地靠努力奋斗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荣誉,还是追求外在的风光、权势显赫,不择手段地争名争权,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而如何选择,就看这些不同的砝码在不同人心目中的分量如何了。
竞争中的敌和友(1)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叫严复(18541921),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他推介、翻译了许多西方思想家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18251895)的《天演论》。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概括《天演论》中生物界、包括人类社会的进化论观点,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轰动。因为这本书警示世人只有竞争才能免于淘汰,遂成为五四时期中国新青年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必读书籍。
世上的竞争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但是赫胥黎并不赞成按“大自然进步法则”来制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蓝图,他认为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弱小者不应自生自灭,而是应该受到保护。那么可能成为我们竞争对手的同学、同事或者同行,到底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伙伴,还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我们常听到 “同行是冤家”的说法,之所以这么讲,无非是由于竞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声誉、个人的利益,于是互相提防,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互为倾轧。曾有媒体报道,两个相邻的早餐店为争生意,一家店的老板竟然雇人到对方的店里投毒,险些出人命,当然,生意没兴隆,反倒落了个锒铛入狱的结果。虽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能看出同行之间陷入你死我活争夺的激烈程度。
只要不是垄断的行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竞争,其激烈的程度从我们身边的小到餐馆、服装、美容美发,大到饭店、航空、旅游等等都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确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是,如果缺乏对良性的竞争环境的正确认识,贪图眼前一时的利益拼得你死我活,往往会陷入到恶性竞争的漩涡之中。你打折我也降价,结果争得鱼死网破,商家受损,行业也一蹶不振,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元气。而消费者也许开始得到了一时的实惠,但随着行业的败落,产品的创新、服务的质量都会受到长期的负面影响。所以,忘记了共生共荣原则的竞争,不仅谈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经常会是短命的。
不过在竞争中我们也看到一些聪明人,他们开始改变单一的竞争模式,丰富自己的竞争手段,在产品或服务品种上做到人无我有,在质量或品质上做到人有我优,最后才是价格的人优我廉,而不是一味地拼价格。比如一些特色街道,像餐饮一条街,酒吧一条街,服装一条街,古玩一条街……一条街上虽然云集着同类的产品,却有不同的特色、价位和市场定位,适应不同阶层人的需要。随着整体规模的越来越大,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意都越做越红火。这样,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商家得到实惠,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竞争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如果仍狭隘地认为这条街就孤零零地由你一家店独占最好,知道的人恐怕就只有附近的居民和偶尔的过路人了,终究成不了气候。
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如此。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高明,有了一点成绩就盲目膨胀,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看到自己的都是优点,看到别人的都是问题,很不客观地把自己放在一种居高临下的位置,处处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本该为别人主持正义、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却装聋作哑、默不作声;对于那些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他们的心里就更不平衡,妒火中烧甚至充满了仇恨,不是冷言冷语刁难就是恶语中伤,甚至竭尽全力地诋毁。仿佛这样做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其实非但自己不会因此而有任何提高,也丝毫无法阻挠别人的发展。所以,嫉贤妒能的人带给自己的只能是心理上的痛苦,也枉费了自己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同行是冤家的人,最惧怕他人的光辉遮盖住了自己,总希望别人都败落,只凸显出自己来。其实,如果一项事业中真的只剩下你一个“能人”了,那么,它离衰落也不远了。文人、尤其那些身居要职的人,如果跳不出自我的小圈子,很容易成为水泊梁山心胸狭窄的白衣秀士王伦。
当初,被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林冲,在柴进的推荐下前来投靠梁山时,白衣秀士王伦若能以诚相待,林冲必定感恩戴德,拼死効力。但他知道林冲身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生怕他成为对手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百般刁难、排挤,后虽经杜迁、宋万的规劝勉强收下,但一直心存戒备。等到晁盖等七条好汉来投奔水泊梁山时,王伦见这些文武齐备的英雄豪杰个个都比自己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地位会被动摇,根本没把山寨的发展壮大放在首位,于是故伎重演,一再婉言推辞他们的加入,林冲终于忍无可忍,讲:“此人只怀嫉贤妒能之心……”最后在火并王伦之时骂道:“你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竞争中的敌和友(2)
反观林冲,虽火并了王伦,而且吴用请他坐第一把交椅,但他虽然自恃是“有胸襟,胆敢拒敌官兵、剪除君侧元凶首恶”的战将,却说:“晁盖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姓名无有不伏。”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一把手人选。接着说自己无学无才、无智无术,而推荐学究吴用做军师,执掌兵权、调用将校。晁盖请林冲坐第三把交椅,林冲又说:“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谁能及得?”还是让贤,最后在林冲的策划下,建立了一个由晁盖、吴用、公孙胜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而林冲等人只是起辅佐的作用。林冲虽然身手不凡,但他顾全大局,把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置之度外。作为封建社会一名武将,能如此深明大义,实在是难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