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艺术-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炖帧⑵舻希还匦闹兜氖导U庵肿纯鐾嬖谟谥诙嗟那偻凹页ぶ小N艘患贾ざ缘匮В雎粤顺两诠讨斜咝郎汀⒈咛逦丁⒈咛剿鞯睦秩ぃ沟帽旧砑枘训难跋缘酶涌菰铩K裕颐怯敕⒋锕以谡夥矫娴木嗬氩⒉唤鼋鍪欠椒ā⑿问降染咛逑附谏系牟煌窃醋杂谌鲜逗屠砟钌系牟钜臁
  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了,只满足于经济上的富有是不够的,精神上的富有更为重要,也更加有意义。当人们的财富与文化、修养反差过大时,即使是腰缠万贯仍不能赢得别人由衷的尊重。因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用财富堆砌的,而是形成于文化、艺术日积月累的熏陶之中。就我个人体会而言,即使同样身居要职的人,由于艺术修养、造诣的高下不同,从一言一行中所体现出的品位和素养就大不相同,亲和力、凝聚力以至于人格的魅力都有悬殊的对比。
  对于今天拥有良好学习环境的孩子来说,课堂学习固然重要,各科知识都需要努力掌握,因为知识积累多了,就会产生智慧;同时还要加强艺术素质,因为艺术修养积累厚了,才会产生情操。一个拥有大智慧和真情操的人才是我们要努力塑造的人,也只有个人专长与艺术修养完美结合的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才真正符合我们今天社会的要求,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个性化的教育(1)
把教师比做园丁,是一种很形象、也很恰当的比喻,因为教师如同园丁那样精心地种植禾苗,培育花木,以期“桃李满天下”。园丁和教师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他们肩负的责任是一样的。
  在耕种上讲究不违农时,该播种时就要及时播种,否则耽误了最佳时机就会影响收获;该补充养分时就要及时地浇水施肥,否则禾苗就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该除虫时就要及时地对症下药,否则任其发展就可能损失惨重。就像我们家里种的葡萄,年年丰收,可年年都被不知名的甲壳虫、马蜂以及叫声极其动听的鸟儿们分享,最后真正能吃到嘴里的已所剩无几了。
  植物成长是有规律的,人的成长,同样存在许多规律和潜在规则,如果了解和掌握这些成长的规律、懂得教育的规则,就能够抓住时机给予恰当的指导。比如从孩子刚出生开始,就在他们运动、认知以及语言等等的关键期,给予他们本阶段所需要的帮助,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对孩子的叛逆时期及青春期有所了解,就会有所准备地对待逆反心理和其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少走弯路。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受到教育了。”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无一不对眼前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解它、探索它的渴望。他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因为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陌生,新奇和未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所有的人,生下来就希望懂得一切。”所以只要恰当地引导,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孩子们在学龄前,如果用做游戏、讲故事等他们喜欢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和认知社会,他们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并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很多学习可能被孩子认为是玩的一部分,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边玩边学,并不觉得学习是一项强加给他们的任务。又比如,在学习语言的阶段,用讲故事、背歌谣的方法让他们练习语言的韵律,记住其中的一些内容,他们也会以此为乐事。教育者不必单纯追求他们是否会“念”,是否背得一字不差,而是要激发起他们的兴趣。那些在不经意的玩耍间被灌输进孩子大脑的知识,可能会在他们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从而奠定他们知识的基础,并或深或浅地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学习音乐的道理也是如此。生命从萌芽到诞生,美妙的音乐就开始与之发生共振,对稚嫩的生命产生微妙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与外界的沟通多了一条途径,使他从音乐中获得美感、悟性和力量。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如果人们能经常为他哼唱歌谣或让他听一些适宜的音乐,那么尽管还不准确,但这时他也能或多或少地跟着哼上几句了,随着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家长的不断鼓励下,逐渐学会并喜欢上唱歌和音乐。从小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一般乐感会很好,不仅唱歌,有的还爱摆弄、敲打乐器,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最初缺乏一定的音乐启蒙,长大后即使学习音乐,与那些从小受过音乐启蒙教育的孩子相比也会有明显的差距,在乐感、节奏感方面的表现都会有所不足。
  尽管音乐教育非常有价值,但这些教育都应该在孩子喜欢和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任何强加于人的热切和操之过急,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损伤孩子的兴趣,反而欲速而不达。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乐器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有的家庭一有孩子便购置了钢琴,一厢情愿地为下一代规划出今后的道路,但没有耐心地引导他的兴趣,而只是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样的学习最后往往适得其反。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所在,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
  青年钢琴家陈萨,起初父亲是让她学习小提琴的,但刚滿5岁的陈萨人小主意大,她勇敢地告诉小提琴老师:她不喜欢小提琴,而是想学钢琴。虽然小提琴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乐器,它的歌唱性是钢琴望尘莫及的,然而,白菜、萝卜各有所爱。于是父母并没有按照自己当初的设计坚持让她学习小提琴,而是在买不起钢琴的情况下,母亲每天起个大早,带着陈萨到单位的礼堂去偷偷地练习,直练到别人上班才收兵。9岁时,陈萨在四川音乐学院但昭义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每次都不辞辛苦地从重庆坐火车前往成都。天道酬勤,1992年,她在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上获得专业组第一名。后来,又在国内外的钢琴大赛中获得许多奖项,成为著名的青年钢琴家。对于陈萨的成功,人们钦佩的不仅仅是这个懂事而执着的小女孩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对她的父母充满敬意。如果不是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尽自己一切能力帮助孩子实现意愿,这朵生长在岩石峭壁上的花朵绝不会开得这么绚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个性化的教育(2)
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把“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当做“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所以,家长的期望无论多么美好,理由多么充分,终究代替不了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千万不要固执地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只有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独有的特点、个性和喜好,细心地体会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正如庄子所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孩子们在似懂非懂之中,受到的启迪和感悟各不相同。同样讲述安徒生童话,有的孩子喜欢它的语言,有的喜欢它的情节,有的喜欢它的人物,有的喜欢它表现出的道理。所以,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能力也各有侧重。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有的孩子演奏技巧很好,但音乐感不那么出色,而有的孩子音乐感很好,却忽略技术的重要。同样一个人在性格和智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多差异和区别,有的人这方面强,有的人那方面强;有的人成熟得早,有的人成熟得晚;有的人逻辑思维好,有的人形象思维好;有的人擅长用脑,有的人擅长动手……。所以,如果以人为的方法、进度、要求来规范每一个孩子,恐怕难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就像不同的花草一样,有的喜湿有的喜干,有的喜阴有的喜阳,只有根据不同孩子的特质因材施教,才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使孩子们都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我在教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深有感触,孩子们因人而异,从能力到性格区别很大。从性格来讲,有些孩子自信,自我感觉良好,表现欲也很强;有些则内向而谨慎,无论事先准备得多么充分,总是不自信,一到台上就紧张、容易打折扣。对这两种性格的孩子,我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训练。对于那种自信的,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孩子,我会尝试着给他们继续加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音乐和技术要表现完整,还要在音乐的风格上狠下功夫,要把不同时代作曲家的不同风格充分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他们对乐曲产生的时代和那个作曲家鲜明的风格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莫扎特比贝多芬年长14岁,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与莫扎特还有相似之处,到后来就截然不同了。类似这样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就提升了一个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表现完整”这个阶段。这样做虽然有相当的难度,但对于那些喜欢挑战的孩子来说,只要你挖掘,他就有可能更上一层楼。但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孩子,我通常采用保守的办法,如果一时弹不好也不能着急,因为他本来就敏感、爱背包袱,看到别人弹得很好压力已经很大了,所以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放松,耐心、切实地找出问题所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优点,树立起他们的信心,等在台上找到些感觉后再逐步地提出更高的要求。
  孩子们虽然性格不同,能力也不一样,但都努力向上,我的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尽其所能,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和家长没有找到孩子的症结所在,没有对症下药。所以,有人把教育比做一门精细的医术,唯有高明的医生才能找到病人不同的病因,并给予有效的治疗。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很耐人寻味:“教育首先在于培养、磨练一个人成为受教育者的能力。”他又强调:“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每一棵树上都有无数片叶子,但摘下来比较,却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主张教育既要有普遍性也要有针对性。普及教育是基础,知识无差别的灌输是必要的,而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的教育,可以挖掘出不同人特有的潜质,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它能真实地反映出教育者的职业精神和教育水平。
  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教育中的评判标准也是多元化的,教育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木偶,而是应该各有所长,风格各异。学习文化知识、奠定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固然是必要和值得鼓励的,但是,读书并不应该成为通往成功的独木桥,在成功的路上,应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有一次,我和一位搞装修的工人师傅聊天,他挺遗憾地说,我女儿很勤快,心灵手巧,不怕吃苦,但就是对读书不感兴趣。我对他说,勤劳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今后可以做成许多事情,天道酬勤啊!我的一位朋友家的小保姆,从小没读过书,17岁来北京时,连酱油和醋的字样都不认识。但她勤劳、诚实、好学,不出几年,样样事做得好,既会做中餐,又会做西餐,还会修家用电器,现在,她一回老家探亲,雇主每次都催她快点回来。她后来结婚生子,孩子在北京借读,她的雇主们有的出钱,有的出力,都愿意帮助她,现在,她的孩子考上北京的重点中学,是三好学生,你能说这位小保姆不成功吗?过去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又何止三百六十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个性化的教育(3)
因为身体素质、智力因素、家庭背景等天生的条件各不相同,人从一降生开始,就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但由于骄傲、浮躁等等原因,最终并不一定是那些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各方面条件好的人就一定更加出色,相反一些条件不好的人反而踏踏实实地做出了成绩。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重病卧床的情况下坚持写作,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小就高位截瘫的张海迪用她的笔、她的心、她坚强的意志感动多少身体健全的人;患有严重小儿麻痹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当别人跳舞、玩乐的时候,他唯有通过练琴打发时光、寻找快乐,从而成就了他高超的琴技。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每个人的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