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艺术-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版前言(1)
萌生向滕矢初先生组稿的想法是源于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作为大奖赛综合素质考核的评委,滕矢初先生儒雅的风度、广博的学识、稳健的谈吐和善解人意的亲和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尊重和喜爱。他从第八届到第十一届,连续几届对歌手的点评,已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关注青年歌手大奖赛的一个亮点,以致最近这一届大奖赛,人们没有看到滕矢初先生出场,不免有所失落。媒体和网上常常出现关于滕先生的报道,他本人也接到大量信函和电话,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关注他,期待着与他交流。滕先生说:“内容集中在失恋、自杀、赌博、孩子教育等方面,俗话说有病乱投医,都投到我这儿来了。”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人们向他咨询有关教育、学习、情感、事业等各方面的问题,真诚而热切地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和点化。
  滕矢初先生非常关心这些话题,也试图为大家解答,但他事务缠身,非常繁忙。他是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中国广播合唱团常任指挥,天津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及艺术指导。还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经常要参加各种演出、开会,还经常受到各院校、各单位的邀请,做普及音乐知识的讲座和教学,他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
  尽管如此,滕矢初先生一直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播知识,普及音乐。他的学生小到学龄前,大到成人。滕矢初以他特有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式,教育、培养人才。他的学生,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演奏水平甚至高于专业音乐学校的学生,不仅如此,他的许多学生,在学校也都品学兼优。
  将滕矢初先生宝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编辑成书,是出版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广大读者的呼声和企盼。但我们知道,想为滕矢初先生出书的出版社不止一家,而名人出传又成了一时的风尚,我们的组稿愿望能否实现,实在没有把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2004年10月25日,我们以团结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宏儒的名义,给滕先生写了封信。
  滕矢初先生: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与您沟通。
  我们是通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认识并记住您的。以歌手为核心的比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您,喜爱您呢?
  毋庸置疑,喜爱音乐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喜爱您传播知识的方式:稳健的风度、博学、诚挚和善解人意。
  以职业的敏感,我们意识到提高素质必须由素质较高的人士推进,否则不会落到实处。
  一个自身没有品位、德性、修养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的,因为艺术也是做人。
  您的个人魅力无所不在,感动并鼓舞了我们,使我们渐渐地触摸到音乐的灵魂:深远的爱、美丽的生命韵律和涌动的激情。这让我们对您心存感激,不禁想起罗曼。罗兰告诫人们的话:“不要绝望,因为人类的优秀者与你同在。”
  我们企盼您以书的形式,继续传播知识的力量,感动一切能被感动的人。艺术的光炬,将引导人们穿越生命隧道,走向希望。
  希望在不打扰您工作的时候,与您面谈。
  张宏儒社长的这封信,立即得到滕矢初先生的反馈。10月28日,滕矢初先生给张社长复信。
  张宏儒社长:
  您好!您的褒奖实不敢当,不过是在自己本职之外多做了一点工作,有机会被社会认可罢了。
  至于出书之事,早有一些出版社邀请,只是由于日常的演出、教学、讲学等工作以及社会活动较多,一直搁置着,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除了以个人为题材以外,能够有更好的切入点,来滿足大众和社会的需求。
  希望通过沟通对贵出版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希望您们提出更具体的建议和感兴趣的问题、题材,我们来探讨,看看我们能否取得一些共识。
  感谢你们热情诚意的邀请,特致敬意!
  滕矢初先生回信所言,与我们当初选题立意相吻合。我们认为他不一定想出版个人传记,但出于社会责任感,他对音乐的普及和大众关心的问题是感兴趣的。
  2004年11月1日,滕先生来我社拜访,与张社长、吴波和张晶晤谈。正如滕先生在本书后记所言,这次见面“聊得很投机”,“一见如故”,大家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随后几天,我们与滕先生一起商讨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鉴于滕先生工作繁重,我们曾建议由他口述,我们整理成文,但他坚持自己写作,以便更准确地把自己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以及对教育、人生等方面的体验呈现给读者。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滕先生推掉了许多演出、讲学和会议,终于完成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在这一年中,我们和滕先生密切联系,多次沟通。2005年1月29日,我们还应邀参加了在他家举行的他的学生的钢琴演奏汇报会(第十二期),有幸欣赏了孩子们高超的演奏水平和美妙的乐曲。这些饱含滕先生心血的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位艺术家传播知识、美与理想的社会良知和高尚情操。
  

出版前言(2)
《穿越艺术》一书,主要涉及音乐、艺术、学习、教育、竞争、做人、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滕先生以他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索、精辟而独到的分析,将这些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阐述得既尖锐犀利,又娓娓道来;既结合现实,又有理性思考;既通俗易懂,又蕴含哲理,循循善诱,充满人文关怀。他的作品如同他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儒雅,博学,朴实,亲切。
  当我们完成了本书的编辑工作之时,不仅对滕矢初先生肃然起敬,而且从书中获得很多启迪,这些要点见于每一节的提要,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我们回想起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平民教育家、留美博士晏阳初先生。他立志献身平民教育,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和丰厚的俸禄,来到河北定县开展乡村的平民教育实验,试图以此来改变国民风貌,从而达到强国兴国之目的。晏阳初先生希望高素质的人才,来承担改变国民素质的义务,但他的理想,只有在今天才能够实现。在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日益文明的今日,民众素质将伴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升。滕矢初先生正是一位以自身优势来传播知识,努力提高大众素质的音乐家。他通过文字,将知识与理想,道德与情操传递给每一位读者,一如他通过音符,将爱与美,光明与力量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序言:我的音乐启蒙(1)
谨将此书献给
  伴我童年、呵护和培育我成长的
  敬爱的姥爷顾福堂大人
  每当旋律或激昂或幽婉地从我的指尖流淌,或是在舞台上统领千军万马般挥洒自如地演绎乐章,或是我为人们深入浅出地解读音乐作品娓娓道来的时候,总有人好奇地问我:你的知识是怎样积淀的?什么使你自信?你为什么能够如此热情宽容?
  这不由得让我浮想联翩,回忆起印记深刻的童年。在自信的背后,远在我童年留下的记忆里,其实充满了深深的自卑和无限的孤独。
  记事的时候大概是三四岁,父母随部队南下,把我和兄弟留给姥姥,后来,姥姥去世了,父母决定把孩子们领回身边,那时候他们已经到北京,在国家计委和经委工作,但是考虑到姥爷一个人生活孤单,就决定留一个孩子在他身边,姥爷选择了我。
  和姥爷在哈尔滨共同生活的日子是自由而有趣的,他尽其所能地满足我在吃穿、玩耍所有物质上的需求,把全部的关怀、宠爱都给了我,但在我心中总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
  缺少什么呢?
  是啊,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兄弟,过着和一个老人相依为命的二人生活。
  每逢寒暑假,母亲会从北京来到哈尔滨探望姥爷和我。还记得她抱着我动情地哼唱着《小白菜》、《二小放牛郎》,曾经那么动听,那么感人,让我久久回味。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母亲的音调并不怎么准,但是出于对母爱的渴望和向往,使那些歌成为我能想像的最美妙的声音,而那幸福的时刻和画面连同令人回味的歌声一起,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
  那时特别羡慕别人家的亲情和热闹,记得同院的泉子家吃饭的时候,常常是兄弟姐妹、父母、老人一大家子人,即便是舅姥爷家的工友们聚在一起吃饭时,也好不热闹,每当这时自己也凑过去,不愿离去。饭菜虽没自家好,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亲情和温暖,比饭菜更吸引我。当别人盛饭时,我也怯生生地举起碗,还特别不愿让别人看到添饭的人是自己。
  周围虽然也有很多小朋友,但人家都有哥哥姐姐撑腰,还有父母呵护,只有我形单影只地,与姥爷厮守。
  小时候的我还算聪明,又有一种不甘落后的劲头,所以周围的人都很喜欢我这个沉默寡言、要强的小白脸儿。但是与别人相处时,我最怕的就是别人问到我的父母在哪里,为什么不在他们身边,和看到那种怜悯而同情的目光。虽然他们对我很好,但不知为什么总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深深地伤害着我的自尊,一种说不上的缘由让自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和自然坦荡,使我幼小的心灵上像是罩着一层云雾。
  节假日,姥爷经常带我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有时还住在那里。阿姨的温存爱抚让我不由得想起母亲,只是热闹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地就过去了,一回到家,又是孤孤单单的祖孙两人。
  也不知这么小的孩子哪儿来那么多的伤感!
  这时能愉悦我心情的就是摆弄些小乐器。那不仅仅是消磨时光的好玩意儿,同时也是我心灵的寄托,给予我很多精神上的慰籍。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读书的舅舅只有周末才回家,他经常会带上一些外地的同学一起回来。多才多艺的大学生们常常聚在家里,一边演奏小提琴、手风琴、二胡、笛子等乐器,一边演唱中国民歌和前苏联歌曲。而我既是一个热心的观众,也是一个用心的学生,所以很小就会唱《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小路》,还有《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与少年》等歌曲。
  姥爷提供给我的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教我背诵三字经之类的古文经典,还鼓励我看连环画(小人书),教育我“吾日三省,力争鳌头”;为了锻炼我的意志和体魄,他每天送我去道里十二道街的岷山武术馆练武术;再有就是给我买各种乐器来玩:横笛、竖笛、口琴,还有现在已经绝迹的大众琴,直到后来的钢琴。我当时学习乐器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能让乐器唱出我所会的歌曲,而且让我身边的所有乐器都会唱这支歌。这个念头紧紧地吸引着我,令我兴致盎然、乐此不疲。而到再大一点,开始学习拜尔、小巴赫时,反倒觉得不那么好听和吸引我。之所以学得不错,只是因为很多孩子一起学习,不甘落后罢了。
  小时候,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但生活还是充实而丰富的。那时最吸引我的两件乐趣就是看连环画(小人书)和摆弄我的乐器。常常是从姥爷那儿拿上一毛钱,带上我心爱的笛子,在夹克外套的两个口袋里揣满了黑枣就出发了。记得小人书铺坐落在外国十八道街,一毛钱能看10本小人书。我总习惯地占据靠在墙角窗边的一个固定位子上,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嚼着黑枣,等书看完,黑枣也吃光了,离中午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在家门口的街心公园,找个僻静处独自吹起我的笛子,自我陶醉。
  

序言:我的音乐启蒙(2)
幼小的我经常把对母亲的思念通过演奏乐器,通过唱着《小白菜》、《二小放牛郎》或是《小路》这些歌曲来寄托感情,尤其喜欢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去抒发自己的孤独和伤感。
  回忆自己孤独的童年,是音乐给予了我一个避风港、一座乐园、一个充满无尽遐想的美丽天国。连同记忆中舅姥爷家宽敞的、常在其中逗留玩耍的作坊院子;哈尔滨风格各异的建筑;美丽的松花江畔、太阳岛,都像画卷一样留在我的心底,潜移默化地给予我幼小心灵以无尽的滋养。
  后来,音乐成为我的职业,她成就了我的事业,也带给我荣誉,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更需要感谢的是她带给我精神的寄托,无论喜怒哀乐,无论成败荣辱,都能通过音乐来表现和释放;她的丰厚和深邃紧紧地吸引着我,激励着我,带我前行,使我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是她给予我知识和品性,给予我自信和力量,给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