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包,其中黄刻丝珊瑚豆荷包内装“年年如意”一件,红缎拓金线松
石豆荷包内装“双喜”一件,押祟小荷包一个内装金八宝八个,银八宝
八个,宝石八宝八个,金锞子二个,银锞子二个,金钱二个,银钱二个;
右边共拴小荷包六个,其中三个青缎拓金丝珊瑚豆荷包内,一装“事事
如意”,一装“笔锭如意”,一装“岁岁平安”,其余三个黄缎五彩线珊瑚
豆荷包是空的。这些钱币锞子彩错镂金,大如豆粒,备极精巧,宝石更
是翠虬绛螭,是万中选一的精品,在新年这几天里,皇帝腰间累璧重
珠,玉箔丁当,恐怕也不十分好受吧!
“年花”有不少是舶来品
“年花”。每年冬季一交腊八,御苑的花匠(宫内叫花把式)就忙起
来了,香橼、佛手都要培植得成双成对灿烂盈枝,在宫殿里陈列起来。
至于清高脱俗、众芳摇落独喧妍的梅花,如腊梅、红梅、紫梅、白梅、青
梅、缘萼梅、一剪梅、鸳鸯梅,分别在文轩殿槛点缀得花团锦簇,就是在
御苑的丹垣曲径也匠心巧运,布置得古朴错落,琢成佳境。岁朝清供
的水仙,更是鼎彝环壁,月殿云堂里不可缺少的爱物儿。水仙的品种
本来就多,内廷花匠颇有一些杂交育种的高手,民间认为最名贵的金
盏银台在宫廷已不稀奇。宫里养的水仙以形来分有围裙水仙、漏斗水
仙、螺旋水仙,以色来分有橙黄水仙、红口水仙、翠光水仙等。据说这
些千奇百怪的水仙,都是康熙乾隆时期从英法德意等国引进来的,民
间是很难得一见的。
康乾通宝、钱剑驱邪
“康乾通宝”。康熙乾隆两朝所铸铜钱,厚重质纯,到现在仍为收
藏古钱的人所看重。乾隆铜钱并且把铸钱的省份用一个字代表镌在
制钱上,以资识别,并且可以考核该省官吏是否留心币制。一共把不
同省份,铸了二十枚,成为一首诗。到了嘉庚时代,市井传说,如果把
乾隆所铸制钱二十枚凑齐,用红线穿起来,既可驱邪,又能压惊。当时
江苏如皋冒家废园里供有一座狐仙楼,有一个小孩在穹石曲渚间捉蛐
蛐,不知怎样惊动了大仙爷,小孩子举措失常,整天胡言乱语,害得家
人到处求神问卜。后来在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座前求得灵签,指示给小
孩带上二十字的全份儿乾隆通宝,狐祟自然不来。果然带上铜钱之
后,狐仙不再纠缠,小孩神志恢复正常,从此里巷轰动,传到京师。后
来宫里造办处把乾隆通宝用红丝线编成宝剑,凡是未成年的阿哥格格
们,到了除夕向皇上皇后辞岁,除了赏赐平安如意绣花荷包一对,另外
还有一把钱剑,一律悬挂床头,要等过了元宵落灯才准摘下来呢!虽
然驱邪避疫都是些无稽之淡,可是民国初年后,鼓楼一带小古玩铺还
有钱剑待价而沽,一把剑也要卖十块八块银圆呢!
糯米做的聚宝盆
“摇钱树聚宝盆”,无论南北,民间过年家家都要用糯米做一个摇
钱树聚宝盆,皇家也不例外。每年除夕由造办处进摇钱树聚宝盆,陈
列在慈宁宫御座左侧。细陶孽缸,饰以金箔,蒸熟长糯,按五行方位,
染为五色,中植蚪蟠多节五须松,高不盈尺,紫丝红线系漏绮谷厨犀,
根柢虬瘿,也都玉箔丁当珍宝充韧。松下糯米平铺,布满缠锦裹银的
各色坚果,有一泥捏的刘海手舞钱串在戏金蟾,这个聚宝盆要等正月
十八日落灯才能撤走呢!
升官图好玩胜过电动玩具
升官图。宫廷守岁,皇帝有时一高兴,会跟没有分宫的阿哥们玩
玩文武状元筹或是升官图,有人认为天潢贵胄凤子龙孙还玩什么抢状
元升官图呢,其实不然。翁松禅相国曾经说过:“有清官阶,品流繁杂,
升降黜陟,变幻多端,有耳目升暗降者,有虚贬实陟者,从玩升官图,可以
窥知黜陟幽明的奥妙。”笔者最初玩的升官图是用“捻捻转”捻出德才
功赃,以定升降,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奥秘可言。有一年在上海舍亲李
府过年,大家守岁,他们拿出一张升官图来玩,六粒骰子,用宝缸来摇,
双红为德,双六为才,双五为功,双三为良,双二为由,双幺为赃。每人
先掷出身,然后每人用两个标志一官一差,再轮流摇出点子据为升降。
如果是僧尼出身,只能升到僧纲司就休致了;如果不是科举正途出身,
无论怎样转来转去也不能人阁拜相,制作得巧妙极了。玩了几次,对
于清代的官职品秩才弄清楚,由此才知道宫廷中玩升官图,虽然是游
戏,也有深意存焉。后来我们对这种升官图发生莫大兴趣,于是在《申
报》《新闻报》征求历代升官图,上溯搜集到汉代叫“选官图”,虽然没有
清朝升官图订得完备,可是对于历代官爵,不至于瞎子摸象、分不出尊
卑左右了,尤其是对读史书有莫大方便。前两年《汉声》杂志童玩专
辑,封底刊有这种升官图半页。笔者曾提请吴美云女士他们找出影印
全图,影印出来,可惜未被重祝。我想既有残图,在台湾全图一定可以
找得到,如果能找得到,把它重新绘制出来,在春节期间大家来玩玩,
那比打电动玩具,对中年以上的人,可能更有兴趣呢!
传国玺溯古
印信由来甚古,从三代开始,由皇帝以至庶民,就知道盖用印信,
以资信守了。周沿旧制,而盛于秦,到了汉代才算完备。玺也就是印,
皇帝称玺,臣庶叫印。据传说,“传国玺”始于秦代,玺文“受命于天,既
寿永昌”,是李斯写的小篆,至于传国玺的镌制年月,历代金石考古家
其说各异,大约是赢秦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所制。秦始皇传给二世,二
世再传子婴,刘邦兵临灞上,子婴降汉,献出传国玺,传到了汉平帝。
平帝故后,传国玺藏在太后住的长乐官:王莽篡汉,曾经派王舜入宫
强索,太后怒极,把传国玺掷向王舜,玺上的螭纽跌断了一角?玺归王
莽后,为求玉玺完整,用乌金镶补,就是后世所谓金镶玉玺了。其后传
国玺传到了献帝,到了司马氏手中,由六朝各帝历传,至庸太宗,迭经
后梁、后唐,以迄唐废帝在洛阳玄武楼引火自焚,从此传国玺就下落不
明了。
依照汉代的印制,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
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各有不同用途,设有符节令
丞掌管。当年北平有名金石家寿玺(石工)对于古代印玺研究精深,他
对天子的六玺的用途各有解说:皇帝行玺是敕诏之用,皇帝之玺是传
檄诸侯的,皇帝信玺是用于征伐的,天子行玺以征兵编籍为主,天子之
玺总持国之大事,天子信玺敬祀天地鬼神。这种印制,历代相沿,并没
有什么更动,印玺的字号由钟鼎大小篆而分隶,渐次演变而成的。至
于赫赫有名的传国玺并不在天子六玺之内,只是由秦代传下来的那颗
传国重宝,凡是改朝换代,被大众所拥戴的“真龙天子”,必须拥有那颗
国宝,否则会被人视为草鸡大王而非正统的皇帝了。例如东晋从元帝
起历经明帝、武帝、康帝、穆帝,一直都没有找到传国玉玺,所以有人叫
他们“白板皇帝”。
民国初年,北平制印高手张志鱼,颇受日本人推崇。日本制印名
人松崎达二郎说:“张氏制印不但力劲神匀,纳须弥于芥子的磅礴手
法,除了北齐(白石)、南吴(昌硕)之外,不作第三人想。”其实张志鱼剡
竹、制泥样样都精,对于金石考据,更有独特的见解。张氏曾经谈到传
国玺的材料,是来自陕西蓝田玉石,而各种古籍记载,都说是玉,那是
毋庸置疑的。陕西蓝田县东方,在骊山之阳有座玉山,软玉硬玉均有
出产(白玉属软玉类,翡翠属硬玉类)。不过如说是用楚人和氏璧来雕
琢的,就难以确定它的真实性了。古代印玺,对于纽式,是各有定制、
不容混淆的。传国玺是镌的盘螭纽,各种古籍记载相同,谅来是不假
的。至于传国玺的尺寸,依据古籍描述,以四寸见方者为多。张志鱼
有一张拓片,有两个传国玺拓模,裱成一轴条幅。上面印模是虫篆,印
文“受命于天,既寿且昌”;下面是小篆,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文字篆法,两者均有差异,不是一真一假,必定是两者皆伪。后唐废帝
引火自焚失去下落之后,历代帝王总觉得,没有那颗传国玺,虽然贵为
天子,总非国之正统。而一般慧黠奸宄之徒,千方百计制作伪玺,编造
一套圣德应瑞,天禄祯祥的故事,冀求厚赏。受宝的皇帝纵或察觉其
伪,也不愿自行拆穿,也就将错就错,让率土臣民,知道他是受命于天
的真龙天子,不敢怀有二心r。夷考宋元两朝史册,迭有献宝的记述,
就是这个道理。张志鱼挂在书房的传国玺条幅,是金石家张海若送给
他的,据说就是存于故宫的伪玺拓下来的,虽然明知其伪,但把它拓裱
挂起来,倒也古朴焯赫,令人莫辨诡谲呢!
中华民国开国之初,国玺自然需要重新雕琢了,但良玉难求。到
了民国六年九月十日,国父在就任大元帅后,有人献了一方琼玉,于是
延聘粤东名家陆玖安雕琢,并委元帅府秘书连声海为造玺官。历时八
阅月,这颗高二寸七分、宽二寸六分的“中华民国之玺”才镌成启用。
民国f七年全国统一后,国务会议以原有中华艮国之玺尺寸太
小,决}义重镌中华民国之玺一方。这颗玺,是用方形翠玉精雕,重三点
二公斤,玺身高四点三公分,连同国徽纽高十公分,玺面十三点三公分
见方:民国f八年七月一日开始琢制,当年十月九日完成,国民政府
并明令于f1八年国庆日启用。从此举凡国书、批准B、接受书、全权证
书,以及外交文件,一律盖用此一玺?
民国十九年有人呈献政府一块质地温润的羊脂玉,于是又镌了一
方荣典之玺。玺成,重四点三公斤,玺身高四点六公分,连玺纽全高十
一点一公分,玺面十…,鼠六公分见方。此玺篆法神采雄浑,崇玮高超,
不知出于哪位名家手笔,于民国二十年七月一日启用。此后凡是奖褒
一类匾额文件,一律盖用此玺,以彰有功。民国二十四年吴礼卿先生
任国民政府文官长时,江苏六合有位孝子为他寡母九旬正庆,地方人
士申请褒扬,由政府明令颁赠“松筠励节”匾额,笔者曾亲见加盖玉篆
朱泥荣典之玺。据闻这两方玉玺均已携带到台湾。
两对绝世瑰宝的印章
友人陈紫峰嗜印成癖,曩在内地即搜集大小各式印章干余方,近二
}‘年在港澳搜罗更勤,去年春节自港来台度假,出示新得田黄印章一
颗。印章身高三寸二分,纽占八分,纽为通心镂雕,上刻大鹏展翅,神姿
高彻,奋翼拿云。印身六面平滑,无疔无瑕,黄润如脂,古艳自生,阴文
隶书,刻“季新私章”四亨,边款只刻“木人”二字,边款年月一律从缺。
防君前岁在澳门怡古山房以黄金六两购得,问我是否值得,我告
诉他图章巾以鸡血。田黄为极品,前此他庋藏的印章以寿山、青田石的
艾叶绿、鱼脑冻为多,现在玩到鸡血、田黄,可以说对印章的认识更上
一层楼了。鸡血讲究朱厚色鲜,红润坚重,纹满血匀,不犯重叠:田黄
要脂凝熟粟,沈色均匀,不厌不疔,灵秀澄鲜。陈君这方印章,毫无瑕
疵,比之故宫珍藏乾隆看书画所用几方御用田黄印章尤为精美,简直
是绝世瑰宝,还说什么值不值得。
早年北平市长周大文素有金石、印章、文玩之好,他收藏的印章中
有一对鸡血、一对田黄印章堪称绝代精华。周人极豪放,听说汪精卫
在行政院长任内,曾经搜集过不少名贵印章,可是登品成材的鸡血、田
黄则付阙如。周、汪素无一面之识,当时周已玩厌印章,正沉湎于搜罗
古月轩鼻烟壶,有宝剑赠烈士想法,打算慨然相赠,又恐怕别人说他逢
迎趋附当代权要。他家跟温宗尧家是几代世谊,于是就说是温送给汪
的。汪得这两对珍品后,欣喜若狂,因慕齐璜大名,立刻以重金托人,
请齐白石把一对田黄印章,一方用阳文小篆刻“汪精卫之印”,一方用
阴文隶书刻“季新私章”。
齐老在卢沟桥事变后,民国二十八年底,因畏日本华北驻屯军几
个日酋骚扰,早就闭门谢客。并且在跨车胡同门口,贴上一张告白,声
明:“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起,先来之凭单退,后来之单不接。”表示此
后既不卖画,也不刻印,其实有些知交友好来求,暗地里依然操刀弄
笔、照刻照画不误的。齐老给汪氏两方印章是由北平篆刻家代求的,
刻好之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