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辛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好,辛者-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之,别太在乎友谊的形式,它的内容更为重要——他是你朋友吗?与他在一起你愉快吗?在你快乐或忧伤时是否会想到他?如果你能肯定说“Yes”,那么,我祝贺你。这才是友谊的真谛:朋友就是亲切的值得信赖的人,而其他的附加条件都是无足轻重的。
  和小读者讨论友谊,这让我想起遍布天下的我亲爱的朋友们,我真想如数家珍地谈起他们的名字。没有他们,我将是精神上的赤贫户。千万别误以为我是个广交朋友的人,其实,我是个轻易不接纳别人但一旦与人交了朋友就交到底的人,我的有些朋友已交了20年、30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挚友,这是我的幸运。
  有同学在来信中问我获得友谊的秘诀,我不想推辞。凭我的经验,首先,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其次,要与人为善,善于发现对方的可爱之处;还有,保持自信、保持个性,纯真直爽大度。唯有这样,友人的队伍才会像滚雪球一般壮大,而这会使人终生受益。不能说得不到友谊沐浴的人就一无所有,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精神上、情感上富足的人少不了有自己的挚友。
  愿你早日做这样的富翁!
  秦文君  
   。。

第六章“打死”父亲
我曾见过在产院待产室门口等候孩子出生的父亲们,他们站在长长的过道上,冲动而又焦躁地盼望着新生儿的降临,那份炽热,绝不亚于母爱。有一年,上海发生过一起震撼人的车祸,一辆卡车刹车失灵,直直地朝一辆自行车冲去,那自行车上,有个父亲载着年幼的儿子,千钧一发之际,父亲本能地拖过儿子往安全地带一扔, 自己却倒在血泊中……
  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对伟大的父亲不屑一顾,缺少应有的崇敬?记得有个男生说起过,他的父亲就像一个“挑毛病大王”,看不惯自己的一举一动,责备他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一旦他的成绩不够好,父亲的指责更是铺天盖地。有一次他数学考了82分,其实那次题难,82分已是班里的第三名,但因为第一名考了98分,所以父亲就怪他不上进,得过且过,这恰恰是他最恨听到的话。他说父亲是家长作风,不晓得关心人,所以他无法与之亲近。
  另一个男生则是这样回答我的问题的。他说他的父亲似乎稍好些,是用一种“软性教育”,即从不斥责他,只是源源不断地关心他,他想要的东西,像随身听、手提电脑什么的,父亲都二话不说立即满足。可他不认为父亲是个理想的父亲,因为他认为,理想的父亲应当不把儿子当私有财产,不干涉儿子的选择,而他的父亲则明确表示要他将来专攻理工,当工程师,这是父亲未竟的理想。可是儿子却偏爱文科,梦想将来著书撰文,做个作家。
  父亲们忙忙碌碌做男人,做社会栋梁,儿女长大,对他们来说,快得像是一瞬间,实在是有点措手不及。
  也许有一天,做父亲的发现儿子的脚趾把球鞋顶破个洞,这才注意到,家里那个见了他唯唯诺诺的男孩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处处违背他意志的人。
  听听父亲们怎么说也无妨吧?
  我的一个熟人老章就深有感触,一谈起他15岁的儿子,他就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让烟气笼罩那张沧桑的脸。如今的孩子啊——他一开口就叹息。他说他的儿子刚出生时又瘦又弱,看别人抱着又白又胖的孩子,他心头别有一番心酸。于是,他拼命干活挣钱,给儿子加强营养。如今,儿子与他一般高,初中生,一百多斤。从暖瓶那样大养活到今天,花了多少心血!可是,儿子大了,心也大,告诉他左,他偏要右,父亲的尊严受到挑战不算,另外,还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白白走弯路碰钉子。父亲急,儿子怨,闹得不可开交。老章的儿子小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据说在学校从未跟同学或老师红过脸,在这世界上,他只跟父亲老章是冤家对头。
  我曾去请教过一位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朋友,恰巧,他也有个念中学的儿子。他听了我的来意,只是笑笑,没谈理论,因为实际情况比书上写的更复杂、棘手,况且,他近来也让父子关系弄得焦头烂额,所以,他只是苦笑笑,说:“此刻我也渴望当儿子,当父亲太沉重。”
  人在一生中,往往要经历两次重要的转折,心理学称之为反抗期:三四岁是头一个反抗期,这主要是身体自主的反抗;而十四五岁则面临第二个反抗期,它更为辉煌,因为那是一种要求精神生活自主的反抗。十四五岁,是个准公民,还未真正走上社会,家庭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在家里当家做主的父亲便首当其冲,成为保守的力量和反抗的对象。
  有个中学男生叫黄晓剑,个子不高,腿结实有力,爱踢足球,而且是个很出风头的前锋,但他总是因为踢球影响完成作业。父亲一怒之下,跑到学校代他去足球队辞职。为此,黄晓剑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剑:他故意旷课去看球赛,而且一连几次将错就错,作为对父亲的报复。结果,父亲暴跳如雷,儿子也不走运:球踢不成了,功课也拉下许多。父子关系当然很僵,搞得两败俱伤。
  有什么样的经历就有什么样的人,是生活造就了人。同样,过来人的经验和阅历也局限了他们去体会新一代的喜怒哀乐。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有各自特别想要的东西,比如黄晓剑,他不需要像父亲那样为学费犯愁,但他孤独、生活乏味,他急于通过踢球证实自己的才能。
  前几年,西方有本很走红的书,书名叫《打死父亲》,当然,它并不是说肉体上消灭,而是指精神上、观念上的完全更新。其实,一代比一代先进,一代比一代幸福,也正是人类的理想。再有,父亲的旧观念虽被无情地“打死”,但如果没有这旧观念的铺垫,又何谈新观念的树立!一代一代的智慧都在积累,一代一代的父亲都会被“打死”,这便是历史的规律。
  也许这就是代沟?在路上,我们时常能碰上一对面貌酷似的父子,然而他们头颅内的东西却大不一样,虽有爱在维系情感,但尖锐和敏感的差异却不容抹杀。
  人就是这样从古老走向新鲜,走向美好,祖辈是这样,父辈是这样,我们也无一例外地是这样。
  秦文君 
  

第七章 曾经给女儿的信
亲爱的萦袅:
  你很快就要满14周岁了,人生最富光华的一个阶段将为你——我可爱的孩子拉开序幕。说真的,亲眼目睹你一天天长大,从一个“小糖豆豆”演变成一个充满智性光芒、率真活泼的女孩,我真是惊喜交加,感谢上苍的恩赐,你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我的希望。
  关于人生的意义,我思索了数十年,现在还是没有一天敢于停止过,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想”,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这个思想,是应该豁达宽泛的,开放的,使自己越思索越明白,越思索越勇气陡生,越思索越富有学识和理性。总之,是走向开阔和透彻,而并非朝小家子气的方向去想,那只能禁锢自己的思想,束缚自己的手脚。
  怎么衡量一个人是明白还是不明白,是通达还是狭隘呢?简而言之是看她是否有一颗能包容的心。世上的一切人,一切事,不可能按照某一个人的意志去改变的,所以,处事不惊很重要。遇到不顺利的事,挫折也好,灰心也罢,都可能,但不必想不开,要好好地探求对策,心平气和地去对待。所有的不顺都会过去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就像坏天气,哪怕下十天的雨,哪怕两三个月的雨季,但天气总会放晴,日照当空。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你这么被动地去应付世界,消极对付种种不如意,而是说,要尽力去做以下这些有意义的事:1。不断完善自己;2。报答你应该报答的人;3。帮助你能够帮助的人;4。力争把自己的才智和报效社会结合起来;5。一定安排好自己的生活;6。快乐些,更快乐些。
  亲爱的萦袅,我相信你有着巨大的潜能,而且,你是勤奋而认真,又具有使命感的女孩。正因为你能做出一番事业,我才特别要告诉你,对人对事一定要辩证。你爸爸从美国发回来的电子邮件里也提及了这一点,请你去查一下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我觉得你自己找来的答案,比我们能告诉你的道理要更深刻。因为,辩证地看待世界,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不仅能遵循规律,还在于记住这个真理的人,才能真正获得真知、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我们送你一样小礼物,是你爸爸提议我附议的,并且赶在我赴美前去文化商店买来了。它是一个指北针(过去都是指南针),北的对面就是南。这个礼物并不贵重,似乎只是在旅途中有一点点小用处。可是,我们觉得重要的是载负在它之上的我们的美好寓意:人生恰似一场庄严的旅行,不论你漫步到何方,都必须得找到自己的坐标和方向,永不迷失,永不沉沦,永远坚定地走自己的理想之途。
  祝福你,亲爱的萦袅,找到自己的闪光的方向,并且去实现理想。
  愿幸福和快乐永驻你心。你长大了, 我们对你的期盼和要求会有微妙的变化,但唯有一点,却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我们永远爱你,为你而骄傲万分。
  又及:忽然想起,你小时候,时常会夜啼,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我把你抱在怀里,在小小的斗室里来回踱着,一边慰藉你,一边在心里默默地祈盼:小萦袅,快长大吧。今天,你真的长大了,多好呵!前些时候,我听你外婆讲起我小时候的事,我也是夜啼的孩子,当时,外婆也这么轻轻唤着我的名字,呵护和安慰我。一代一代,我们就是这么在温暖与爱之中渐渐成长的,爱是我们灵魂里的灯光,希望你心里永远有爱:友爱、仁爱、博爱……挚爱生活,挚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秦文君
  

第八章 大家都在PK
有一种观点长期被人们所接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士兵。当然,如果从“人往高处走”的古训出发,或许有道理——有上进的动力,人才可能去奋斗,去发展,去一往无前。然而,如果往深一层去考虑,就不难发现,想当将军的士兵绝大多数仍然只能当士兵,就因为社会只能筛选出凤毛麟角的将军。而且,想当将军的士兵在幻想破灭之后,也未必人人都能成为好士兵,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不能勤勤恳恳地当好士兵。
  我们较多地谈论竞争的必要以及竞争的勇气和实力,却很少提到竞争的一种正常心态。可以说,在竞争中许多学生走入误区,陷入沼泽。
  我曾在一所中学里做过调查。同学间为了争高分,相互封锁消息的情况实在太普遍。比如甲、乙是同桌,感情不错。一天,甲瞄到乙书包里有本新颖的数学参考书,也想买,就向乙打听何处有卖。乙吞吞吐吐,说了个地方,甲放学找到那地方,那儿的书店老板说,压根儿没进过这本书。甲买不到书,原想向乙借来翻一下,不料,那书从此销声匿迹,甲只得免开尊口。后来,乙生病住院,缺了课,想向甲借笔记抄,甲也借故推诿,不予出借。看呵,竞争变成了心计,变成了报复,有点战争的味道。
  竞争的内涵在于双方尽力,发挥最佳的创造水平,是一种公平明朗的较量,而不是要将对方压下去的阴暗行为。
  一所中学曾出过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有两个学习尖子在力争一个“少科站”培训的名额,两个中只能去一个。学校为示公允,准备出几道题让两个学生决一雌雄。考试前一天上体育课,一个尖子在参加赛跑,另一个尖子故意伸出腿将对方绊倒,摔个头破血流。他做这种缺德事,是为了阻拦对方参加第二天的考试。
  这种不择手段地加害于对方的做法还能算竞争吗?这种狭隘自私甚至残酷的学生还值得去培养吗?让人不寒而栗。
  竞争也好,输赢也罢,人生其实是一本厚书,特别对中学生来说,这本厚书才刚刚写到第一章。开头的一章固然重要,但书中间的高潮、精彩的篇章、扎实的内容、丰富的情感,以及宽广的人生境界都是决定这本厚书的分量的关键。只要兢兢业业地写下去,那将会引人入胜——有时,多一点挫折、磨难,多一点事违人愿,或许会使这本厚书更具力度、更完整。
  美国有家机构对一百二十位世界杰出人才做过调查,发现这些伟人中间,在中小学时代就学习出类拔萃的只占百分之四十,而百分之六十的杰出人才在中小学只是平平常常的学生。还有,即使那些在百分之四十中的伟人,当年也未必就是前三名!
  这无非说明,今天的士兵明天未必不是将军,而今天的常胜将军,明天可能一蹶不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