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禹锡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禹锡越来越糊涂了,他不知说什么好,一动也不动地愣在了老师的面前。

  秋天,小禹锡随母亲去探视父亲,把盘桓在心头好几个月的疑问向父亲提出,父亲听罢哈哈大笑,说:“喔,我们的孩儿遇到难题了!”

  来来来,坐在父亲这里。刘绪让小禹锡坐在膝前的小凳子上,耐心地解释道:你听到的那些,属于民间的文艺创作。你老师说的话有一定根据,儒家确实轻看这些鲜活的东西。儒家是讲究上下差别的学问。

  孩子,你没有高官显贵、名门望族的家庭背景,唯有自己下苦功发奋读书。你需要的是,对“九流”、“百氏”各学派的思想和艺术,兼收并蓄,咀英撮华。你知识学得多了就会发现儒学其实也是局限的了。

  刘绪告诉儿子,比如你觉得百姓的歌好听,那就尽管去听好了。非但可听,还可以记下来,让它更远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唱。而且你写诗作文,也是为百姓写、为百姓作的。

  刘绪告诉儿子,你的诗文,百姓不喜欢,就好比树木失却了土地、肥料和水分,最终会干枯而死。百姓喜欢了,它就好比种子,有了生根、长大的条件。

  刘禹锡听了父亲这番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感到父亲说的同书上说的太不一样了,但又十分敬佩父亲的胆识。

  父亲的教诲深深地震撼了刘禹锡,使他在保持好学不倦精神的同时,勤于思考,使他在攀登诗歌艺术高峰的同时,贴近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怀。

  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滋养了刘禹锡的学识,但江南毕竟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作为一个中原衣冠之家的子弟,渐渐长大起来,他希望到长安去干一番事业。

  与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一样,刘禹锡并不甘心当一个文士,得志行道的思想在他的心灵中生长。抱着施道展志的愿望,刘禹锡勤学苦读,十七岁便考中了举人。

  他继续努力,精进不辍,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贞元七年,地方官员选送举子,十九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赴首都长安应进士试。

刘禹锡传 六 游学京师
六 游学京师

  贞元七年,刘禹锡北上应考。

  由于母亲不服江淮一带的水土,想念洛阳老家,他便奉同母亲迤逦北行,秋风乍起的时节;到了洛阳。将母亲和仆女安置在洛阳都昌里旧宅中,刘禹锡只身赴京城长安,开始了交游和备考的日子。

  一般士子,都提前一到两年进入京师,熟悉情况,攻读的同时,结识名流,以站稳脚跟,培植声誉,利于考试发挥和皇家录取。

  长安,房舍屋宇鳞次栉比,殿堂楼阁星罗棋布,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店肆罗列,商业忙碌,有时兴的刺绣、绫罗、锦缎,有精美的陶瓷、铁物、铜器,有西域来的石榴、葡萄等水果,甚至还有夜明珠之类的稀奇珍宝,琳琅满目,多不胜收。

  首善大都,使初来乍到的刘禹锡感到新奇和兴奋。但他要预备重要的进士大试,没有心思欣赏这飞光溢彩的浮华生活。倒是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隆盛文化,荟萃人才使刘禹锡备受激励。

  唐的进士试属于常试,每岁都会举行,没有特殊原因不会中断。正月开科场,二月放金榜。全国各地的举子们在前一年或前前一年的秋季都持着地方长官的奏表和信件,来到京师。

  应当理解为,举子们预备参加朝廷的考试,也是被地方官选出来当做特殊贡品呈给皇上的,因此他们也被称作乡贡。

  乡贡受到皇上接见,就算朝廷把贡品收下了。皇上接见、勉励之后,应试者们回到各自买定的驿馆,或独修功课,或结伴研讨,揣摩时事,立论设策。

  “进士”一科,在所有的大试中尤为重要,许多名臣由此出身。进士试实际上是诗赋比赛,对文人的吸引力和及第的难度可想而知。长安都城,笙萧歌舞喧闹不止,轩车高乘络绎不绝,可刘禹锡跟多数前来应试的举子们一样,与僻静处勤学苦读,复习知识,不敢稍有懈怠。

  进士试,百里选一的及第率,考生姓名亦不密封,利于公开评阅和公开比较,也为权贵提供了舞弊之机。因此,考生们怕白费了十年苦读,竞相置办礼物,奔走豪门,希望得到推荐,得到提携,增加及第的把握,这叫做“行卷”。

  行卷是尽人皆知的恶风,先是,在多数考生下功夫学习的时候,小部分缺乏真才实干的考生在暗地里下功夫,走门子,他们的试外行为往往又能得到援引,收到实效,故而严重败坏了制试制度,后来,真想应试的举子也不能平心静气,潜心求知了,也到处寻访官贵,行卷求助。

  才华横溢、诗文俊美的才子真的参与行卷,效果自是不同。结交当世贤达,他们其实更有优势。而且行卷的日子人们也都格外留心,发现当世诗文中的佼佼者。

  刘禹锡的行卷活动确乎展示了自己的不凡才华,一时间京师四门之内几乎尽人皆知,新作佳句,达官贵人传抄,社会名流吟诵,使刘禹锡信心倍增。

  刘禹锡行卷,还将自己的文稿做了超乎所有举子的大胆投献:直接上书皇帝。

  代宗以来,遗留了一些弊政,如比较大的州府,每年要挑选美女,敲锣打鼓地送入皇宫,让她们作奴婢,当宫女,各地年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搜寻珍禽异兽,源源不断地送入朝廷,各种器玩,就更不用说了。

  德宗同许多新皇帝一样,上任三把火,甫一即位,就来了一番改革。每岁进宫的奴婢,停,珍禽异兽,禁,各地送进朝廷的器皿,以生活实用为准则,最多到银器为止,从严把关,若发现镏金的银器,要诫勉谈话。

  除了发布改革诏令之外,德宗厉行的举措是放出宫女一百多人,还放生了一大批宫中的斗鹰和走犬,大幅度压缩了后宫的财政开支。

  刘禹锡对德宗的善政,尤其对德宗在科举考试方面的力倡廉洁,严格选才给予充分肯定。

  德宗朝的科举取士较之以往,更重视公开、公平的选拔。朝廷选择主持贡举的官员慎之又慎,选出来的官员也都能主持公道,不徇私情,以选拔贤才为己任。前两年登第的裴度、令狐楚等优秀人才进入政界,业已成为弼辅朝政的新生力量。

  裴延龄是德宗重用的大臣,裴延龄的儿子裴操贞元七年参加博学鸿辞考试,裴延龄在吏部等候消息,吏部快要下班的时候,他看到了主管此次铨试的杜黄裳和苗粲,赶忙打探情况。

  按说杜黄裳和苗粲没有裴延龄的职级高,尽管如此,裴延龄还是念出儿子的文章开头几句,很委婉地探问:“这个,取了吗?”

  杜黄裳问苗粲:“你记得有这篇文章吗?”苗粲答:“好像没有啊。”

  裴延龄拍着大腿说:“完了完了!”

  放榜日,裴操果然无名。以裴延龄的地位和权势,如此关心儿子的铨试,而守正不阿的杜黄裳使他未能如愿,当时科场风气之端正,纪律之严明可见一斑。

  刘禹锡认为,当时裴延龄正在显要位置,不录取他的儿子是很难的,考官杜黄裳竟能抵制他的请托,可贵可嘉,对准备应试的举子们的情绪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贞元八年,皇帝诏令大臣陆贽负责贡举大试,择优录取了韩愈、李绛、崔群等二十三人,都是名闻天下的诗文才俊,朝野欢欣,喜称这年的金榜为“龙虎榜”。

  “功名希自取,簪组俟扬历”,游学京师准备应试的刘禹锡,在进入科场之前,乐于表达自己对朝廷、对社稷的观点及看法,更对自己的即将参试和未来仕途充满必胜的信念。

刘禹锡传 七 新科进士A
七 新科进士

  贞元九年春上,皇上命顾少连为春闱主试官,主持贡举科场事务。

  顾少连本是户部侍郎,但皇上有意改用他到礼部或吏部供职,先派他代行礼部侍郎的职责,主持进士考试。

  这届大试的试题为《平权衡赋》和《风光草际浮诗》。举子们各展才华,发表见解,炫示文采。刘禹锡学识基础比较扎实,自然笔走龙蛇,志在必得。

  惟天垂象,惟圣作程。播二气而是分晷度,立五则而在审权衡……

  得平则正,我之道兮允执厥中;益寡裒多,众所用兮不言而化。化之有孚,功莫可逾。

  方今百度惟贞,万邦承则,顺时设教兮靡不获所,同律和声兮尤臻其极。玉衡正而三阶以平,七政齐而庶政不忒矣……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不久,金榜放出,共取进士三十二人,刘禹锡名列其中,寒窗苦读获得最高等级的认可,非常高兴。

  同期登第的还有柳宗元等人,柳宗元小刘禹锡一岁,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被誉作“刘柳”。

  依照当时的礼俗,新科进士高中之后要参拜座主,谒见宰相,以及慈恩寺题名、大雁塔留念、曲江宴游、出席杏园探花宴等一系列礼仪活动。刘禹锡和同年们一一参与,之后便是大家先后还乡报喜了。

  同科进士有的急于归去,有的京城事务尚需办理,暂缓一步。于是,先期离京的,同年们设宴长亭,折柳相送,同唱衣锦还乡曲。

  刘禹锡的父亲居官江淮,山水远隔,刘禹锡还要准备不久之后的博学鸿辞科试,故而只是寄了一封报喜书信给父亲,他的省亲报喜是回洛阳看望母亲。

  母亲回到洛阳,干爽宜居的气候使她的身体和心情都好于在东南时,儿子金榜高中,洛阳地方反应热烈,上至官府,下到黎民,无不刮目相看,竞相贺请,更让母亲觉得自豪,心情大好。

  刘禹锡在洛阳逗留期间,常常偕母亲走出都昌里私宅,畅游郊外。

  夏天,刘禹锡拜辞母亲,复又西行长安。同年秋天,他在应考预备期又结识了一个好朋友李绛,他们在博学鸿辞大试中,同登榜首。

  成绩优异的李绛很快被任命为校书郎。同样成绩优异刘禹锡利用待官间隙,回洛阳拜望母亲之后,又去拜望父亲。父亲其时已调埇桥为盐铁专员。

  顺路,刘禹锡去拜访了权德舆先生。权德舆先生是父辈中最器重刘禹锡的,刘禹锡联登进士、宏辞两科,荣誉归来,写了篇文章向先生报告,先生也专门作诗予以祝贺。

  随后,刘禹锡到了埇桥。

  父亲的同僚听说了都纷纷前来祝贺,送走了一批批朋友,刘绪才坐下来,望着新得了功名的儿子道:“我儿辛苦了。”

  刘禹锡道:“感激父亲每一封书信对孩儿的鼓励和教诲。”

  父亲询问母亲在洛阳的生活,又询问儿子在长安的应考交游事宜。刘禹锡细细告知父亲,并说自己决定陪伴父亲,度过这年冬天的时光。

  虽说已经在进士和博学鸿辞试中连连高中,但刘禹锡还是乐意像小时候一样,坐在父亲膝前的小凳子上,听父亲说话。

刘禹锡传 七 新科进士B
七 新科进士B

  他确实时时记起小时候坐在父亲膝前的小凳子上,听父亲辅导诗文的情景。正是父亲鼓励他对“九流”、“百氏”各学派的思想和艺术,兼收并蓄,咀英撮华。正是父亲鼓励他下苦功发奋读书,靠自己的才能立身处世。

  他特别难忘的是父亲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在塾馆的老师反对他学唱船歌的时候,是父亲鼓励他兼收并蓄,不但可以接触流传民间的文艺创作,而且应该看重那些鲜活的东西。

  你觉得百姓的歌好听,那就尽管去听好了。非但可听,还可以记下来,让它更远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唱。而且你写诗作文,也是为百姓写、为百姓作的。这些话,父亲自己已经记不清了,但禹锡却牢牢地记在心里。

  父亲的教诲同书上说的大不一样,父亲曾经告诉他,你的诗文,百姓不喜欢,就好比树木失却了土地、肥料和水分,最终会干枯而死。百姓喜欢了,它就好比种子,有了生根、长大的条件。

  父亲的教诲,刘禹锡曾经既惊讶又敬佩。父亲的指引,使他在刻苦勤奋的同时勤于辨析,使他在为朝廷、为庙堂建言立策的时候,先注意贴近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怀。

  把自己的最新诗作送请父亲指教,把自己对朝廷社稷的看法说与父亲听,即使自己已经有了学识与观点,聆听父亲还是想小时候一样感觉亲切,而且富有收获。

  多陪伴父亲一些时光,刘禹锡是对的。父亲在埇桥之后,又到扬州为官,毕竟年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