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对无语,大风吹动他们的衣襟,一行大雁掠过他们的头顶,几点白霜打湿了他们的鞋子,铅云如晦,暗淡的天空下,高渐离送别了自己的知己。
荆轲不愿别离,但是却要面对永别。
他去刺秦。
去年今日此时节,王翦雄风浩荡,率领四十万大军远征赵国,始皇帝自己也没有闲着,他派出了另外一支部队兵临燕境。燕国国小力弱,找遍全国也找不到可以抵抗秦军的军队,但是它又不愿意束手待毙,还想做最后的抗争。
于是燕太子丹寻遍各国终于找到了一位不世出的豪杰好汉,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战国末期卫国人,汉族,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从上述文字中关于他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这一说法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职业,从“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中我们就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他后来的行为也证明了这一点。
高渐离来为荆轲送别,送的是生离死别。
燕太子丹知道自己的国家弱小,所以就想以巧计取胜,他的巧计就是刺杀秦王政,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喘息的机会。
这是燕国最后的办法,除此之外,他们面临的结局就是亡国。
刺秦的细节我就不说了,大家对这一段历史相当了解,以前的中学课本里也有,许多人都学过那篇课文,我就不给大家复习了。
荆轲带着燕国的地图去奉献,他这“恨的奉献”没有成功,反而被秦王杀死。
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荆轲不是喜好读书击剑吗?那么他的学问和剑法应该很不赖才对,但是按照《史记》里的说法,他不但没有机会杀秦王,(怎么会图穷匕见?他在刺秦之前连基本的刺杀步骤都没有想好吗?怎么会一不小心让秦王发现了匕首呢?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而且在秦王惊慌失措、殿下的守卫士兵和大臣都不能上前救助秦王的情况下,他追了人家半天也没有追上,反而被秦王拔出佩剑杀了,这和他“著名刺客”“喜好击剑”的称号及爱好实在不相符,或者说他是浪得虚名也不为过。
这是为什么?
这背后一定有其他的原因。我觉得《英雄》这部影片说出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荆轲根本就没有打算真的刺杀秦王!
他的这个思想的根源就在于他“喜好读书”,正因为他喜好读书,所以他明白天下大势,更明白刺秦成功也不能挽回燕国必然灭亡的命运……当一个国家想要凭借杀了对方的最高领导来换取暂时的喘息机会的时候,我们可以明白,这个国家其实也是没有希望继续生存下去的,因为它已经丧失了立国的根本……自保图强。一个不能自保的国家就像乱世中毫无反抗之力的女子一样,只能等待着横加的命运。
还有,荆轲刺秦成功了又怎样?秦国难道不会因为燕国的卑劣计谋而全国一心,以哀兵同仇敌忾,席卷燕国吗?也许荆轲早已看到了这个结局,所以他没有全心全意的去刺杀秦王,他只是在实践自己对燕太子许下的承诺。
他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去秦国的,他本来就是打算死在秦国的。
秦王是什么人?燕太子跟他玩阴的,他能饶得了燕国吗?本来秦王就想把燕国给灭了,现在好了,现成的借口送上门来,秦王乐的胡子都掉了几根,立刻派声威如日中天的王翦率领大军杀向燕国。
其时王翦已经消灭了赵国最后的残余势力,接到秦王的命令以后,他马不停蹄的挥师北进,很快就攻到了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地方,易水(位于今河北易县境内)。
易水啊易水,你东流的水儿居然成为燕国命运的最后见证,以前你送别过名垂百世的荆轲,今天你又要接纳故土子弟无尽的鲜血和最后的生命。
王翦来了,兵临易水。易水之畔,是燕军最后的武装。
此时的燕军对王翦已是畏之如虎,王翦战无不胜的名头已经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燕军上下无心恋战,王翦的一个冲锋就打垮了燕军的防线,燕军大溃,人马争相退却,王翦挥兵追击,赶尽杀绝。
那一天,易水暴涨,河水几乎与河岸平齐。出现这种状况,不是老天爷用暴雨来哀悼燕国的灭亡,而是燕国士兵无数的尸体堵住了易水的河道,以致于河床拥塞,水与岸齐。
经此一役,燕国彻底失去了抵抗之力,王翦在燕国境内重新上演了纵横驰骋的一幕,占领了燕国大片疆土,他用细刀割肉的方式保持着对燕国境内所有反抗活动的高压,不允许任何反抗可以得逞。
就这样,王翦一直磨刀霍霍,慢慢的修理燕国,等到公元前226年10月,王翦很轻易的攻陷了燕国首都蓟,燕王喜和他儿子丹趁乱逃跑了,而秦国的战略方向转到了楚国,他这时才离开燕国。
他一直没有追杀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让他们率残部逃到了辽东,听任他们苟延残喘而不追杀到底。
为什么呢?他有机会和能力杀了燕王,但是他没有杀,对此合理的解释就是,他懒得杀。
就算杀了这个已经不能成为对手的燕王父子,秦国也已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况且杀死一个不值得杀的、已经名存实亡的对手,毫无声威可言,只是多此一举的徒劳。
燕国灭亡,王翦干的。
燕国,立国于公元前323年,被秦彻底灭亡于公元前222年。
大家也许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燕太子丹是怎么死的吧?告诉你,他是被他爹杀死的,他爹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目的很单纯…向秦求和,杀自己的儿子,求和?对,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他爹杀死了处心积虑、一心想中兴燕国的丹。
帝王?如粪土尔!
就在王翦灭掉燕国以后,整个北方已经没有了秦国的对手,大部分土地已经装进了秦国的腰包。
此时秦国的东面还有一个魏国,此时的魏国已是惊慌失措,孤立无援,昔日共同抵抗秦国的好哥们灰已飞,烟已灭,它仓皇四顾,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兄弟。这时王翦教育的很好的儿子王贲奉命出击,东出关中,东向攻魏,他充分继承了老爷子王翦的攻击之法,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谁能挑得起抗击秦军的大梁?),大梁就是现在的开封市,其立市之地远远低于黄河水道,这个特点为秦军顺利攻下大梁埋下了伏笔。
魏王面对汹汹而至的秦军,彻底失去了拼死一搏的勇气,玩了个假投降,秦军识破了他的伎俩,毫不犹豫的攻破了大梁。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
这样看来,魏国灭亡的最为迅速。这个曾经演义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窃符救赵等等精彩故事的国家最是不堪一击,连基本的好戏都没有上演就被初出茅庐的王贲给灭了。
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哎,写到这里有位读者兄弟问了,这个魏国是王贲灭的,不是王翦啊,你怎么把这个功劳算在了王翦头上?
我的回答是:这位兄弟,王贲是谁啊?王翦的宝贝儿子嘛,王贲第一次出来带兵打仗,谁最关心他?当然是王翦了,你想想,王贲带领大军攻打魏国能不向他爹请教一些军事学问么?王翦对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隐瞒什么,一定是倾囊相授,遥控指挥,所以王贲能这么顺利的打下魏国,王翦的功劳是很大的,只不过站在舞台上的是他儿子,导演却是王翦,所以我把这个功劳也算在王翦身上。而且为了保证王贲能顺利的打下大梁,王翦还给王贲出了个主意,让他不要硬攻,要劳逸结合才能好好带兵,他劝告王贲挖开了黄河,让大水充当万千秦军,直接把大梁给淹了(利用黄河打仗的不仅仅是蒋介石先生一个人啊!),这样,王贲才顺利的攻陷了大梁。
是不是有点狡辩的意味?哈哈,你仔细想就会想明白的。
反正都是老王家的功劳嘛,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贲也不会太计较的。
下面还是一样,王贲的就是王翦的,王翦的就是王贲的,人家都不计较,我们还计较什么。
咱们在下一章接着唠嗑吧。
第九章 收官之战<;上>;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国人在国家灭亡以后的誓言,更是包含着强烈自信以及悲愤的誓言。
楚国在当时是一个位于秦国南方的军事大国,它的辖地很广,包括了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的部分地方,就国土面积而言,要比灭掉燕赵之前的秦国大上许多。
秦国在攻打燕赵的时候,就已经把另一只眼睛瞄上了楚国,秦国和楚国都知道,两个巨人之间的战争一定会爆发,一定会有一个结局。
楚国在积极备战,他们在燕魏灭亡以后就发出了全国动员令,号召全国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所有还能走路的男子参加军队,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大练兵活动,连女孩子也“不爱红装爱武装”,日夜为自己的丈夫、兄弟或者父亲赶制军衣军鞋,各个兵器或武器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大刀长矛和各式战车,准备与秦国进行决死战争。
而秦国确实已经打算动手了。
公元前226年,秦王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商讨攻打楚国的事宜。他看着面前这些身经百战,为自己的统一大业幸苦搏杀的将领,很动感情的说:“各位爱将,我们一起走过了许多艰苦的日子,现在我们的对手一个一个倒下了,我知道这都是诸位将军拼死作战的结果,我要衷心的谢谢你们。
但是,我们还有敌人,齐国还翘着二郎腿坐在东方,楚国的刀子已经磨亮了,燕赵还有残余势力没有消灭光,大家还不能高枕无忧啊!所以,”秦王政加重了语气,语重心长的说,“我们还是要奋发图强,彻底消灭每一个敢于抵抗的敌人,不给他们伺机反扑的机会!大家看,我们现在的进攻方向是哪里?”
大家都没有说话,其实每一个在座的将领都知道,这次军事会议召开的目的只有一个……伐楚。
楚国一直是秦国最大的敌人。
秦楚两国交往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决高下的历史。公元前312年,秦楚之间就爆发过全面战争,秦胜;公元前284年,楚国放弃了与秦的联合抗齐,反过来帮助齐国抗击秦国;公元前280年秦楚之间再次爆发强强对决,进行了“鄢之战”。“鄢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而又最残酷的战役之一,交战双方死伤枕藉,元气大伤。
楚国是秦国天生的敌人。
因此,现在兵强马壮的秦国不打楚国还会打谁?这就是秦楚之间的宿命。
将军们都在等待秦王说出自己的决定。
秦王说了,他语气坚定的说了:“其实大家也知道,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楚国!我召集大家来,就是要确定一位率领我百万雄师覆灭楚国的将领!你们看谁合适担当这个重任?”
王翦刚想举手回答问题,李信站了起来:“大王,我去!”
秦王看看他:“老李,你有把握?”
李信激动的脸都红了,他磕磕巴巴的说:“大大大王,我有把握,我一定会完成任务!”
秦王笑了,他接着问:“嗯,我喜欢你的自信,你认为需要多少军队就能打败楚国?”
李信踌躇了一下,然后抬起头来非常认真的对秦王说:“臣认为二十万就够了!”
此言一出,王翦霍地跳了起来,他激动的挥着手说:“二十万?李信,你开什么玩笑?楚国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二十万军队,还不够人家喝一壶的!”
他接着对秦王说道:“大王,我认为这次攻打楚国一定得有六十万人马才行,否则打不下来!”
李信不服气,他梗着脖子叫道:“哪用得了六十万?太多了,我就需要二十万足矣!”
王翦的火大了,他准备对李信来一个饿虎扑食,好让他闭嘴。但秦王说话了。
他安慰着王翦:“老王,你别上火。李信说的有道理,楚国嘛,已经是强弩之末,翻不起什么浪来。我觉得二十万都多了呢!李信有信心,有勇气,我觉得很好!老王,你已经年纪大了,这次你就休息吧,在家好好抱抱孙子,多吃点饭,我们国家还需要你。”
王翦火更大了,可他不能对老板发火,只好气哼哼的一拱手,摇着头告辞了。
秦王含笑看着王翦离去的背影,心中想道:“唉,人年纪大了,胆子也小了,当年他可不是这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