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丰田生产方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活学活用丰田生产方式-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凰得魇椤⒁约耙幌盗械闹贫取⒘鞒獭魑氨曜甲饕怠薄�
  然而这样做法是错误的,岗位说明书不等于标准作业。
  在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标准作业”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标准作业”的前身“作业标准”。
  “作业标准”是对工作成果的具体要求。这里的具体要求包括:
  ? 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是10分钟还是3分15秒);
  ? 成果中包含几个客观的指标;
  ? 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用板子还是改锥拧紧螺栓)……等服务于具体操作的方法说明。
  砌砖的案例
  在这一领域里,西方国家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泰勒时代的疲劳曲线的研究、照明的研究、动作合理性的研究。
  通过《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广为流传的改善砌砖的案例,更是该领域中的典范。管理者通过系统的观察,将砌砖工作归纳为20几个具体的操作动作,之后合并了一些操作,删除了一些操作,将删除的操作分配给没有砌砖技能的“小工”。经过这样一番“改造”,使用一个具有砌砖技能的工人,每天的产能提高了3倍。
  透过这个案例,《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作者向大家证明:绝大多数自然而然形成的操作方法和习惯,都或多或少地缺乏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展示了通过科学的分析、合并、删除……等一系列的改造,不论品质还是成本,还是产能,都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岗位说明书不等于作业标准
  标准作业与岗位说明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标准作业”——是用具体的工具名称;详细的、精确到秒的时间;以及一系列数字;还有涵盖了布局、间隔、高度等各类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的示图……等作为主要内容的。
  而“岗位说明书”往往是用一些难以量化的概念,比如工作、质量、方向、检查、成本、信息……作为其主要的内容。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到两者间距大的差异。那一年我去丰田工机参观,去之前他们寄给了我一张地图,是从车站到第一个我要参观的厂区的路线图。因为有了这张图我没有走任何的冤枉路。令我惊讶的是,当接待人员和我结束了几句寒暄之后,他就直接地问到:“您收到我们的地图了吧?”我说:“是。”“您有没有走冤枉路呢?”我说:“没有,没有。”因为在那张图上不仅标注了需要拐弯的路口,而且标注了拐弯处的标志性建筑,甚至标注了每一段路程步行大致需要的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这一做法的原则:针对一项工作提供指导,以帮助操作者避免不应遇到的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  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在哪里——标准作业(2)
下面对比一下我们国内的企业。当有公司外的人员来公司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明方法,不但没有提供准确详细的地图,更不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是步行、还是开车、还是搭乘公共交通……),给出不同的指示方式。
  由此可以看到,标准作业必须是非常具体的,不允许随意产生歧义。而岗位说明或者其他的制度和流程,在这一点上是无法和标准作业相比的。
  责任意识与标准作业
  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完成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要做到对这这些操作时完成指导,单纯地用概念是无法做到的,需要的是类似提供地图一样,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例如:走多远向左转,再走多远向右转,看到XX标志时应左转……等类似的说明。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将标准作业彻底的贯彻,需要将“责任意识”作为基础;需要企业员工对自己“做成了什么”提出的要求;需要企业管理者标注出曾经的问题,避免类似的错误被重犯;需要将有效的经验广泛推广,以节省其他人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有没有“作业标准”是关键
  前文中已经提到了:标准作业的前身是作业标准,所谓作业标准就是对工作成果的具体要求。例如:进刀的角度、采用什么型号的钻头、打孔的位置……等。
  这样也就很容易区分“岗位说明”和“作业标准”了——只要看其中是否包含了“作业标准”的内容。
  标准作业3要素
  能不能编制出标准作业,直接影响管理的最终效果。只有了解标准作业包含几个核心要素,才能编制出标准作业。日本能率协会给出的标准作业3要素是:
  ? 操作的循环时间
  ? 作业顺序(作业手顺)
  ? 标准手持量
  操作时间最短化
  在本章的其他内容中,多次提到“影子”的问题。从丰田生产方式看,成本、品质……等一切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都是方法的“影子”。
  只要提到方法人们就会联想到问题和效率。丰田生产方式就是通过提出更严格的时间要求,将“效率”具体化(也就是“分钟化”,甚至“秒化”),另一方面借助提高效率要求,帮助当事人发现不曾注意到的问题。
  显然,当提出了“操作时间最短化”的要求后,每一个相关的责任人就必须寻找新的方法。为避免误解,丰田生产方式反复强调:“操作时间最短化”必须针对完整的操作,也就是不能说为缩短某一个操作,而增加其他操作的难度,该环节操作时间的缩短不可让完整操作时间的延长为代价。
  作业要领书
  任何一项工作都首先会涉及到“作业顺序”的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为此要先准备什么,随后检查和确认什么。
  “作业顺序”首先要求编写标准作业的人,弄清楚“作业顺序”的问题。编写标准作业的人必须根据每步具体的操作内容给出“操作的要领”——在“作业顺序”和“作业具体内容”的旁边注明要领。
  通常可以看到的操作要领有:“必须用左手紧紧按住工件”、“不能用手直接触碰”、“瞄准的公差是~”、“在装箱时必须保证A面向上”……等内容。
  作业指导书与标准作业票
  在我国的企业中,常常可以听到管理者这样的语言:“这事我跟他说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操作规程就在他眼前挂着呢!”、“怎么做的方法,我反反复复给他做过很多次示范”……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  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在哪里——标准作业(3)
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曾经给自己讲过多少次道理?手把手教过自己多次演算的方法……?可结果一定是自己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吗?两者间显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帮助操作者掌握一项技能,促使其的工作成果完全满足企业要求……等事情,也不是管理者说几次,示范几次就可以轻松实现的。
  因为丰田生产方式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在梳理“作业顺序”问题的时候,特别加入了“作业指导书”与“标准作业票”。
  作业指导书,就是指导者在给操作者讲解和示范时必须遵守的基准。依照作业指导书,指导者对操作者讲解和示范,必须在连贯性、针对性的基础上,还必须针对操作者尝试的结果给出直接的评价——哪里符合要求,哪里还存在欠缺……等。
  标准作业票,就是在文字(口头)说明的基础上,通过图表等多种手段,帮助操作者看到自己所要完成操作的全部内容——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准备的要点是什么?事后的总结必须包含哪些内容?最初的3个月要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不能让哪些问题出现)?随后的3个月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标准手持量
  在一项具体的操作(或者加工工艺)中,标准手持量必须明确:操作者到底需要哪些工具和设备,到底可以同时处理多少个被加工物。
  明确标准手持量的作用是为更加科学地规划工位和工艺。比如在设定生产定额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单个被加工物的尺寸和重量,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操作者的产能。
  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标准手持量还可以帮助管理者看到制约操作者产能的各种因素。比如:在需要操作者为设备添加润滑油的日子里,当增加了操作者自己检查产品品质的环节之后,如果增加了设备的转速……,操作者的产能分别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标准作业是要求,更是服务
  通过“作业时间最短化”、“作业要领书”、“作业指导书与标准作业票”、“标准手持量”等内容的讲解,相信更多的人已经清楚地看出——
  ? 编写标准作业,不仅仅是管理者向操作者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 更是管理者为操作者提供了更直接的服务
  只有在精细化的指令下,才有可能完成精细化的操作。如果没有相应的标准作业,期待出现“精细化操作”的愿望恐怕永远也难以实现。
  从作业改善到设备改善
  如果标准作业不能服务于作业的改善,就说明标准作业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果作业改善的结果难以延伸到设备改善,就说明作业改善进行的还不够彻底。
  请注意,这里的“设备改善”,不是指那些需要花费巨资完成的设备改造,而是花费很小收益很大的设备改善。相关的案例请关注本书第三章的内容。
  别用“忙”掩盖难以启齿的事实
  当每一次向企业介绍“标准作业”的时候,总会遇到些困难,很多人会说:“这么麻烦,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呢?!”、“每天忙得脚踢屁股,哪有时间写它呢?!”……
  但其实如果仔细回顾一下自己每天都忙了什么,认真分析一下这一次和上一次,“忙”的到底有什么不同,会发现:“自己总忙不到点上”、“每次的忙都因为一些很类似的小问题”、“让自己全面系统地描述出对下属的要求,其实很困难”……等事实。
  想一想,这个状态的“忙”,会带来什么呢?

第五节  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在哪里——标准作业(4)
? 如果连自己都忙不到点上,让比自己收入低经验差的下属“忙出效益”,该有多不容易;
  ? 每次出现的很类似的小问题,自己都找不到彻底解决的好办法,却要求下属拿方案,该有多么勉强;
  ? 自己都很难全面系统地描述好下属的工作,要求他们自己完成全面系统的描述,其实有多么不现实
  因此,如果管理者没有时间编写标准作业,就更需要完成去反思,就更需要通过编写标准作业让自己首先提高对于工作的认识,就更需要首先为自己的工作编写标准作业(而不是首先为下属编写)。
  标准作业所具有的灵活性
  万事开头难,编写标准作业的工作也是这样。
  在第一次编写标准作业的时候,不必要求自己写得多么完整、多么正确。其实,只要开始编写标准作业就会马上发现问题——有些问题是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对于一些环节而言自己的经验还显得有些不足……等等。
  通过上述的努力,即使没能编写出标准作业,也至少有了一个罗列问题的框架,一个总结自己工作的格式。有了这样的框架和格式,也就方便了随后的思考和补充。
  当有了第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作业之后,其后的工作就会变得非常顺利,甚至有很多具体的内容都可以彼此借鉴。
  随着编写的标准作业的增多,就会发现“标准作业所具有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标准作业之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迅速完成调整和重新组合——真正进入“用准确的预测证明经验价值”的理想的工作状态。
  标准作业的精髓
  标准作业的精髓就是,为处在不同工作上的所有员工提供这样一种机会,提供这样一种比较的标准:
  ? 让他们对工作的成果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对于工作品质本身的要求;
  ?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和他人在工作中的类似问题,从而获得一种更有效积累自身工作经验的方法,获得一种提高工作经验本身价值的方法。
  在很多企业中,如果员工每周都能针对自己的工作做出一份总结,清晰地针对自己“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思考了哪些对策”……等逐一给出统计的话,应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
  然而从标准作业的角度来看,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对其中每一项的工作做更详细的数值上的比较,以使得当事人的领导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使得当事人更有机会获得及时的提示和帮助。
  以我们曾经服务于A公司的小赵为例,她对自己每一项工作的起止时间做出了标注,这样做,不仅让自己有机会反思工作顺序上的问题,同时也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