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压下人性的扭曲:古庄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政治高压下人性的扭曲:古庄纪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 引子(1)
少儿的记忆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
  我的少儿时代,是在偏僻的古庄度过的。
  古庄,坐落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跟附近几十里内的村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村边种着柳树、榆树、槐树、杨树,大多数人家的院子里种着枣树、椿树,偶尔也见一两棵桃树,杏树。房屋参差不齐,外皮分成三个颜色:褐、灰、红。褐色的是土坯房,灰色的是过去的青砖房,红色的是六十年代以后盖的砖房。极少数人家的房顶子用白灰捶了,大部分人家都是泥土的,每年尽管都用泥抹上一两遍,可一到阴雨连绵的季节,屋里漏得常常没了站脚之地,锅碗瓢盆都成为接水的工具,用油布搭上一个天棚是常有的事。临街和村边砖房的墙壁上一律写着六十和七十年代最时髦的大标语,就像现在的企业随处做的广告。
  古庄有四条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杂姓群居,张王韩李姓氏属于大户,史贾臧吴等姓氏属于小户。我们李家在古庄的历史有三百多年。爷爷那时常说,我的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说李家是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为了证实李家来自于山西,爷爷指着我脚的小拇指说,咱们都是瞎指盖子,小鸡子都歪歪着,人家韩姓人家的指盖子就不瞎,小鸡子也不歪。我那时洗澡时,曾仔细地观察过韩姓家的男孩子,也没发现我脚的指盖子和小鸡子跟他们的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古庄的西街口有一块巨石,形状也不规则,有一人来高,一米多宽,上面写着“古庄”两个字。上中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用米尺测量过石头的体积,根据石头的一般比重,大概有十吨多重。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有的说是神仙从西北山背来的,也有说是古代人用牛车拉来的……我最早相信它是一块陨石,可到了八十年代,省里科学院的人采集了标本带回去化验过,化验的结果就是太行山的一块石头。既然不是陨石,只好相信是古人从太行山拉来的,可在古代,只有老牛车,石头根本抬不到车上,古人把一块石头从三百多里路的山区拉到这里,摆放在村口,意义又何在呢?我曾经查阅过清安县最早的县志,县志上只记载了古庄的村口有这块巨石,关于它的来历没有记载,只记载了上面的“古庄”二字出自王之涣之手。王之涣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曾担任过清安县的县尉。关于巨石的来历,至今也成为人们解不开的一个谜。
  村子东面的坡下有一水坑,几十亩地大小,两人多深,那是多年挖土垫庄基形成的。夏天下雨,屋顶上,院子里,街上的积水都自然地流进坑里。水坑里常年有水,那里是大人们饮牲口、涮洗衣物的去处,也是我们孩子夏天洗澡、冬天滑冰的乐园。
  水坑西面有一口砖井,直径有五六尺,四周镶嵌着几块光滑的大石头,三四个人可同时摆水,井壁上的青砖又大又厚,长着一层绿苔。原来全村人都挑那里面的水吃,自从村里打了一眼深水机井,人们喝上机井里的水,砖井基本上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古庄的每一块土地,都留下我少儿时的足迹。至今为止,我还能叫出每一块地的名字来。八十亩地,养老地,罐子上,柳窝里,官地,北河,南窑,张家坟,大闺女坟……哪个洼里哪块地里生长哪种野菜野草,我也知道的一清二楚。大体上说,西洼地势高,沙性土质,喜欢生长茶叶棵,拉拉苗和谷谷扭草,星星草……东洼地势低,粘性土质,喜欢生长马齿菜,燕浮苗和水稗草,蔓子草……北洼的土质介于沙性和粘性之间,什么菜什么草都长,南洼是薄碱地,喜欢生长碱么棵,洋么菜,苣荬菜和臭草。

第一章 引子(2)
村子南面有一条小河,名叫还乡河。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小河的水清澈见底,水面游动着溜边的白鲢,水底有鲫鱼和小麦穗鱼。夏天热了,跳进去打几个扑通,扎个猛子,真是惬意极了,曾把叠好的纸船,放进河里让它顺水漂流,带走我一个个美好的期盼。
  古庄最值得向世人炫耀的就是村西的张家坟。占地一百多亩,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松柏树,南面有石门,穿过石门,里面站着一个个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石人,石人手里都拿着兵器,旁边还有数十匹石马,也随处可见石龟和石鼓石桌。紧北面最大的一座坟前,竖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石碑的正面和背面都刻着字迹。九岁之前,我跟伙伴们在坟地里逮过蚂蚱,抠过知了猴,登着膀梯骑过石马……在那里见过侉声侉气的外地人,铺好宣纸,小心翼翼地拓碑上的文字。
  坟地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唐朝皇帝为张英武建造的。
  据《清安县志》记载:张英武,字崇德,清安县古庄人。武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骁勇善战。逢天下大乱,武随唐王率三军数次征伐,所向披靡,破獯鬻之众,帐营七千;拓鲜卑之疆,地开千里。万狄稽颡,百蛮投城。官至青光禄大夫,太子公允。武衣锦还乡,乡十年九涝,遂出资开挖河道二十余里,名曰还乡河。武躬亲竭力,偶感伤寒,死于故里。太宗帝为表其皇恩浩荡,抚恤忠良,追其为大唐兵部尚书,令划地百余亩建其坟茔,赠御碑一座,上书“大唐兵部尚书清安张公英武之碑”,以垂不朽云。
  建其坟茔所需石料,均采用北京房山拉来的青石,精雕细刻的石人石马,栩栩如生,被称为清安县历史上的一大景观,名为唐碑吐雾。每当田野被大雾笼罩,坟地里的雾气更浓,高大的松柏树仿佛成了一座座乳白色的宝塔,雾气就像那些石碑吐出来的,一阵微风吹过,石人石马好像在云雾中穿行,让人仿佛看到张公统帅着千军万马,旌旗招展,威武雄壮的气势,似乎还能听到将士们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
  古庄上比我小几岁或者比我年长的人,曾经见过唐碑吐雾的壮观景象,后来的人就永远见不到了。我九岁那年,它毁于一旦。
  那是一个初秋的上午,阳光很明媚,风和日丽,从公社方向来了一队人马,浩浩荡荡,气势汹汹,每人都戴着“红卫兵”的袖章,扎着武装带,有的扛着大锤,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缰绳……与等候在古庄村口的基干民兵汇合在一起,直奔村西的坟地,说是去大破“四旧”。我叔叔走在队伍前头,到了张家坟地,与四五百号人一起,对一千多年前的石人石马石龟进行了彻底的毁灭。用了不到一天的工夫,高大的石碑断成三截,石人、石马、石龟已是身首异处,石门被拉倒在地,偌大的坟地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惟有那幸免于难的几棵松柏树,默默地耸立着,树干裂痕处往外浸着的松香油,好像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面对着一群疯子,涌出无奈而伤心的泪水。松柏树后来也让大队里给砍伐了,做了地毯厂砍毯子的架子。七零八落的石雕残块,后来也被人拉回家,有的挡了猪圈,有的垒了墙头,有的盖房做了地基……
  我三年前的秋后回过一次故乡,曾到张英武的坟地去过,杂草丛生,十分荒凉,坟头比过去更小了,靠着北面最大的坟前又竖起半截御碑,隐约可见上面“张英武之碑”的字迹,旁边还竖着一小块石碑,上面刻着“大唐兵部尚书清安张公英武墓遗址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三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引子(3)
唐碑吐雾的景观彻底毁了,但张英武开挖的还乡河还在,就从古庄的南面经过。关于张英武的民间传说,还在故乡一代一代地往下流传。
  清安县有个古庄,庄里住着姓张的一大家子,一共有六十多口人,靠种地为生,因为勤劳能干,日子过得殷实富足。家大业大,但当家拿钥匙的不是德高望重的老太爷,也不是年富力强的长子,而是没成家的孩子。不管大事小事,家人总是一起商量,做出决定后,孩子才拿钥匙开库房领钱领东西。
  古庄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常闹水灾,可是,这一年天气特别反常,从开春到麦熟,一个雨点都没掉,地里寸草不长,水坑都干了,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张家存有余粮,还不至于为吃饭发愁,愁得是棚里的牲口,眼见着去年的干草吃完了,张英武也为家里的牲口没草吃发愁,整天背着筐去地里转悠,有一天,终于在人们去不到的地方,发现了炕大的一片水稗草,割完正好一筐,高高兴兴地背着回了家。每个牲口只分到了一大掐草吃,要是平时,这点草还不够牲口塞牙缝儿的呢,可吃了英武打来的草,二十多头牲口都饱了。家人问他的草是从哪儿打来的,他也不说。第二天他又到了那里,惊喜地发现,经过一夜的时间,那里的草又准时地长出来。小英武知道这是块宝地,就天天去那里割草,连家人也不让知道。
  张家大人费尽心机,终于找到长草的那片地方,找了几个壮劳力,拿着锨带着镐,偷偷地来到那块宝地,开始往下挖,挖了不到三尺深,锨镐就碰到了响声,从四周连挖带刨,挖出一件铁器来,跟八印锅一样大小,上沿还有两个耳朵,底部有三个爪,形状跟铁锅差不多。几个人抬回家,擦去泥土,然后又用水来刷洗,可是,这刷锅水怎么也淘不净,后来只好把锅翻个个儿,才把水弄干。以后慢慢发现,往里面放上什么东西,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熬粥,老盛老有,多少人也吃不完,放上一两银子,拿出来里面总还有……不想取了,就把铁器来个底朝天。铁器成了一件宝贝,张家很快就发了,富得流油。
  这年秋后,北国番兵侵犯中原,皇上隋汤帝御驾亲征,打败了番兵,凯旋回朝,路过古庄时天就黑了,大军在漫洼野地里安营扎寨。张家怕大军进村骚扰,派人面见皇上说:“张家为万岁扫平番军凯旋,驾临此地,深感荣幸,无以为敬,愿犒劳大军一顿肉饺子。”皇上一听,感到十分新鲜,于是龙颜大悦。当晚,几万大军吃了一顿肉饺子。
  皇上班师回朝,在后宫与皇后尽情欢乐,枕席之间,言谈此行见闻,就提起在燕南赵北之地的古庄吃了一顿肉饺子。皇后听了十分吃惊,说:“这几万大军,要吃一顿饺子,就必须由一两万人来包,张家的财源不用说,看来他家的人比万岁爷的大军不少。假如图谋不轨,闹起事来,江山恐怕都难以保住。”皇上一琢磨,认为皇后说的非常在理。于是,隋汤帝率领十万兵马,日夜兼程,赶到清安地界,把古庄围了个水泄不通。皇上下了一道命令,一定要斩尽杀绝。古庄血流成河,不管大人孩子大都做了刀下之鬼。杀来杀去,村里只剩下了十三岁的孩子张英武。张英武拿着一把砍刀,飞檐走壁,砍杀来犯之敌。终因寡不敌众,英武被俘。两员大将正要砍下他的头颅时,皇上喊了一声:“且慢。”大将把英武押到皇上跟前。皇上看张英武才是个孩子,可脖子上挂着一嘟噜钥匙,疑惑地问:“怎么你带钥匙?”张英武看了皇上一眼说:“我当家就得我带钥匙。”皇上更加不理解:“这么大的家业,怎么能让你这孩子当家呢?”张英武说:“这是俺张家的规矩,娶了媳妇以后,就不允许当家了。”“那是为什么?”“娶了媳妇就听媳妇的话,听媳妇的就会忠奸不分,闹成四分五裂,过日子都甭想太平。”皇上一想,才恍然大悟。古庄一共才一百多人,根本没皇后说的那么多,看来是冤枉了张家人。于是,命令手下人放了张英武。
  张英武埋葬了亲人,带着对隋朝皇帝的满腔仇恨,离开古庄,投奔了唐王李世民,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推翻了残暴的隋朝,帮着李世民打下江山,做了当朝的一名重臣。古庄现在姓张的,根本不是张英武的后人,是后来迁徙过来的。
  听爷爷讲这一故事传说时,我大概也就是七八岁,至于张英武后来做了多大的官,发了多大的财,我并不感兴趣,所感兴趣的是张家挖出来的那件宝贝。我童年在地里挖菜打草时,就常想入非非。动物有公有母,人们说宝贝也是成双成对,假如让我发现另一件宝贝,那该有多么好呀!我就把五分钱的大钢镚放里面,让它生出好多好多钱……先吃一顿大馃子,再买一身像样的新衣裳,也买一副扑克牌,放学后也不去打菜割草拾柴禾了,也不让父母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了,让爷爷奶奶净吃好的……钱多得再花不了,我就分给那些缺吃少穿的孩子们,让他们买纸买笔买橡皮……就是不生钱生饺子也行呀!让全村人每天吃那里面的饺子,也就不至于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为吃饭发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