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摄取!
在年销售金额2000亿美元的食品工业中,高达3%(60亿美元)是用作行销推广,而其中大部分广告费用是花在“加工食品”,像薯片,各式糖果、饮料、口香糖、方便面等全无营养价值的化学产品上,对象更是瞄准社会的未来主人翁。这种排山倒海的洗脑方式,当然也意味着当代人类正在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饮食实验!作为目前地球村的一分子,难道您还愿意以身试法,甘愿成为“食品产业”的世纪小白鼠?
。 想看书来
1。 从自我觉醒开始:先扭转观念(1)
任何新观念的建立都要历经轻忽、蔑视、质疑、批判到接受的过程,新一代医学概念也同样面对这种考验。近代的主流医疗模式,靠着庞大的资金堆砌,政经力量的左右,成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产业”,这种处处强调效率与科技化,以疾病为中心,药物作基础,机械式的当代生命事业,是否就是最符合我们的健康需求的方式呢?的确,以今日的医学科技,可以很长期地维持人类生命,让百病缠身者苟延残喘,甚至依靠各项昂贵机器维持生命迹象,但这种缺乏人文气息、人性尊严,毫无生态修为的当代蓝本,与生命的真谛相比,差别就在“品质”,所谓品质包括了生命的乐趣、精神及功能的发挥。
事实上,我们正处于人类医学史上最怪异的年代,一方面平均寿命从3000年前的26—28岁上升至19世纪末的46岁,再增加至现在的76—78岁。但另一方面,寿命虽然延长,各种功能性、退化性疾病,却是许多人挥之不去的长期梦魇,能增加的岁月,全靠与各种药物长相厮守,又或依赖各式仪器维持,但难道“长寿”是医疗标杆的唯一选项?对大部分人来说,显然,重点应在于“健康岁月”而非单单寿命延长,要做到这一点,改变思维,更新观念恐怕是必须而非例外。
由于传统医疗观念主要是在“治疗”,所有的人力、资金几乎都是放在疾病上,从各种最新的研究、突破、发现就可见一斑,因此绝大部分都离不开新的药物或新的疗程。只可惜,这些成果并非惠及普罗大众,与拥有健康的意义相比,更只是消极地弥补伤害,而非积极地促进提升健康。正因为焦点不同,大多数人对所谓“预防”的见解,大概就只能停留在预防注射、多做运动、多休息、注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普通常识,对于已失去健康者而言,则只能人云亦云,任随摆布了。
其实,通常的医疗病例,大约只有25%可通过各种医学诊断,经由药物、手术等方法而有效治疗,也只有这部分是现代医疗的最大贡献,其余绝大部分的75%情形是靠身体自行逐渐改善。这种自我痊愈能力,早在2500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称之为“自然疗愈能力”。
因此第一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相信有“自愈力量”!不过这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却并非理所当然,特别是在这个病态年代,许多人早已不知不觉中挥霍殆尽,为什么?因为“它”会受到各种“病态”状况左右(参考第八章),所有那些“变数”都会直接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亦即必须先修正那些“病态”状况,才可能重新把这种 “自愈力量”找回来。
第二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对健康与疾病的重新认识,打破“无病是健康”的落伍想法。早在百年前,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的SirWilliamOsler曾说:“知道什么人会得这些病,比知道这个人得什么病重要。”其实,这含义就像印度医学中的一句名言:“想知道一个人过去的生活方式,检视他现在的身体;要预测他未来的身体,则看他现在的生活方式。”
所谓生活方式就是建立在一个人一生的环境、生活形态及饮食方式上,因此,许多毛病的发生都有脉络可寻,而事实上,疾病应看做是生命旅程中,遭受不利健康因素干扰的一种动态过程,揪出这些因素予以矫正,比一味压制症状,更能达到健康的目标。最能彰显这个观念的就是疼痛、发烧、咳嗽、腹泻等情形(参见第三章),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身体所发出的信息,亦即生命过程被干扰了,不能忽略,但亦无须像现行的当作“疾病”的做法去立即压抑,相反的应努力寻求原因。 。 想看书来
1。 从自我觉醒开始:先扭转观念(2)
许多各式各样的症状,往往只是告诉你身体需要调整,就像冰山水面下的变化,需要积极了解,因为当真正看到“疾病”时,已是冰山水面上的一角了。由于现行医疗观念,对“病”之定义是根据冰山上方的“那一角”,对于酝酿中的变化反倒鲜有关注,所以如果奉行“无病即健康”的话,就难免陷入只依靠药物治疗的医疗瓶颈。其实,真正的预防,就是要看水面下的情形,避免形成“一角”,亦即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个人的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这些状况往后会陆续提到。很明显,拥有生态修为就不必处处采取攻击消灭手段。
第三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药物并非唯一可治疗疾病的方法”。从上一篇的真相迷思中,已清楚点出药物的迷思。基本上,除急救外,任何疾病几乎都有另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从营养矫正、食物调理、草本植物到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补充,甚至“松弛反应”、“针灸”等的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例如有慢性炎症时多食用消炎、高抗氧化食物(参见表9鄄5、9鄄6),避免发炎及高升糖指数食物就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加上草本植物的应用等,就构成很好的另类治疗选择。又像压力大时增加维生素B、C摄取,“铬”可改善血糖代谢,“镁”调节肌肉紧张抽搐等。
第四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健康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真正的疾病预防,并非只是定期照照X光,做一些胃镜、超声波或切片检查,冀望提早发现或侦察出一些病灶而已,真正的预防是“不要发现疾病”!是从平常生活、饮食上扎根,针对个人特别需求(体质、环境、工作背景),以“全人”考量,应用营养方式增加健康本钱(器官储备),提升健康层次,并树立起健康须自我负责的态度。新一代的医学思维,是从过去着重找出疾病,转移至关注得病前之“功能性”变化,这些变化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及饮食营养息息相关,亦即掌握在个人的行为选择上。许多人愿意花大笔金钱购买“人寿保险”作健康保障,但效果却不是“益寿”,更无健康可言,难道目的就是为了等着理赔?等着治疗不幸的“危疾”?还是让受益人伤心欲绝?因此,唯有争取健康“知识”而非巨额“投保”才是真正的健康保障!
第五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要有改变观念的决心,这大概是最难的一关。为什么?因为先入为主的“认知”往往已成为“信念”,难以动摇,大部分人通常认定常看到、常听到的就是事实,这也是广告业能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之一的重要原因,单是美国,广告业每年就有高达2300亿美元的产值!如前述,医疗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产业”,相关的事业特别是利润丰厚的制药业,自然成为广告业的至尊上宾,通过各种渠道,推广药物不遗余力,事实上,没有厂商愿意推动明知有效,但毫无专利利益的维生素或鱼油!
另一方面,社会上塑造出的医生形象是充满学问、甚具权威、不能质疑的专家(至少过去如此),于是观念中,医生、药品就是解决病痛的最佳,甚至唯一选择。许多人习惯了这种医疗模式,早已摆脱不了“不舒服→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的制式做法,把自己所有的健康问题,变成是他人(医生)要解决的事情。如此一来,生病者就是受害者,没有责任,也顺理成章地接受医生的所有治疗方式,年长者更抱着“年纪大,机器坏”的心态,就算发生药物的副作用,也只能叹一声“莫可奈何”!
当普遍的信念都是如此时,大多数人实在难以跳出这种被动的、无形的框架。但这种传统的陈旧医疗逻辑,正是无法应对当代复杂疾病形态的主因,因为消灭疾病不等于带来健康!更何况大部分消除的,只是药物抑制的症状!很明显地,唯有愿意转变想法与选择,才能孕育出新的思维,获得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去改变“健康命运”。毕竟,我们的“感观”、“看法”与“预期”往往就是影响身心健康最大的前提。
基本上,如果以上几个观念都能全部树立,您大概已进入了自我觉醒的境界,亦即踏出了真正关怀健康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健康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2。 不要依赖医生得到健康
医学领域浩瀚如海,既复杂又不断改变,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一时说咖啡有害、一时又说咖啡能喝;一下子说巧克力不好,过一阵子又说巧克力有益心脏,真是莫衷一是,令人无所适从。事实上,据估计,每周来自全球各地的医学文献超过7000篇,实在没有哪一位医界人士能同步跟上,况且其间尚有许多具争议性的,因此,也没有哪一位医生能追上每一项改变,或了解每一个转折。但遗憾的是,有些医生根本从来不想花时间去尝试,一方面固然是“忙碌”(服务?赚钱?)的原因,但“本位主义”恐怕也是主因之一,尤其是成为专科医生或贵为教授级医生之后,绝不轻言相信其知识以外的观念。
由于现代医生的培养,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其间历经披荆斩棘的各种考试、训练,由人群中脱颖而出,从金字塔中成长,好不容易独当一面,难以接受所学多年的模式具有瑕疵,更无法承认过去的专业有误区,甚至错误的可能,这种属“羞耻心”的人性弱点,正是使得大部分医生无法转变观念的原因之一。
说来讽刺,医生原是最了解人体结构的专业人士,但现代的医生与创造健康却几乎毫无关系,实际上,医生的平均寿命甚至比一般人短!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消除“疾病”,而这些所谓疾病,又大多数是一堆更深层次疾病的症状,例如糖尿或高胆固醇等。并不是说治疗糖尿病或降低胆固醇不对,而是这只不过是反映部分画面而非图像全貌,是大树而非森林!如果把人体看作一部生物汽车,现代的医生大概只会做零件修理,而不懂保养维护,但可知道汽车零件易找,人体器官可是一个难求!
事实上,造成这种荒谬现象是有其原因的,除了前述状况外,还有以下的因素:
●过度专科化:对于主流医学来说,本位主义之外,更由于医学知识太广泛,需要知道的太多,但实际知道的又太少,因此各专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专科的设立正可减少学习知识的范围,每一位专科医生就可以依自己的范畴发挥,针对某一特定部分处理,驾轻就熟,“不确定”与“出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只是如此一来,您所咨询的医生越“专”,得到的健康指导恐怕就越为狭窄,您所能关注的自身健康状况也就越为片面!
●缺乏全人观:除了过度专科外,整体观念亦是当代医生所欠缺的。长久以来,由于主流医学把身体与心灵切割,只重视看得到、摸得到的身体器官(受“唯理主义”主导),认为只凭感觉的“心智”和“灵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属于宗教或精神科医生的事情。但从“整体系统”的观念看,缺了灵魂,大概就只剩下空壳的身躯了。实际上,当您有某一部分不舒服时,绝对是牵动整个身体以及心灵,同样地,当“心灵”遭受挫折,又何来健康的身体?牙痛只是牙齿难过吗?当然不是。很明显,这都是环环相扣的,健康诉求是全面的。
●与病人互动时间太短:《美国医学会期刊》1999年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医患在门诊互动时,患者的主诉时间在仅仅23秒后,就会被医生打断。实际上,医生往往只选择病人一、两个问题来探讨,而没有仔细聆听病人的所有问题。“三长两短”(挂号排队“长”、候诊时间“长”、领药等候“长”,以及看诊时间“短”、医生的话“短”)是大部分民众普遍不满的就医问题,是病患太多、时间不够、制度使然,还是已成习惯?但不管是哪一种,最终受影响的当然还是就诊的普通大众。
●保险制度:这是另一个看似合理,实则荒谬异常的事情。当代的医患关系不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而是先要符合健康保险接受的范围,纸上作业取代了诊断关怀,各种医疗保险法规造就了“保护医学”(保护医生、迫不得已?)而非“预防医学”(预防疾病),保险制度只对“患病”进行赔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