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看西医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还在看西医吗-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是决定食物能否发挥健康效用的因素。不过大多数人(包括许多医护人员)对肠胃系统的认识,只停留在“消化”及“排泄”方面,但实际上,肠胃功能之多样性,在人体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可真是多姿多彩!
  肠胃道的功能
  营养功能:食物的消化、吸收、同化、代谢、排泄作用。
  屏障功能: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防止异物入侵。
  排毒功能:配合“肠肝循环”及“拒载”效应,对环境毒素、内毒素、残余药物等进行排除及清理。
  免疫功能:肠道相关免疫组织是人体最大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球蛋白(slgA),进行过敏原处理。
  生态功能:菌丛分布,共生作用。
  大脑功能:“肠内神经系统”又称第二大脑,具神经传递作用,发出肠…脑反应,与情绪、感官、压力互动等。
  资讯功能:制造神经传导物质(例如与忧郁有关的血清素),利用食物作为信息物质以便细胞之间得以沟通。
  

能入口的就是食物吗
相信大家从小就听过“病从口入”这句话,西方的谚语也有一句“Youarewhatyoueat”。虽然两者文义不同,但却有“所见略同”之妙,所表达的信息就是食物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让食物成为您的良药;良药就是您的食物。”而中国数千年来的“食疗”亦盛行至今,显示东西方对食物的重要性看法一致,不过除了食物,更具关键影响的则是肠胃的功能状态。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只要能入口的东西就是食物,已经吃进肚子的就属于我们体内。其实肠道从“口腔”至“肛门”是与外界完全相通的,任何吃进的食物在未经吸收前都不属于身体。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进食过程中,除了具营养价值的食物外,还包括众多的加工食品、垃圾及冒牌食物,且中间还夹带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环境毒素、化学添加物、防腐剂、人工色素、过敏原、残余药物、氧化物、致癌物质、细菌、异物等,这些有害物质不但无法提供营养,甚至会破坏肠道黏膜,阻碍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加肝脏的解毒负担,并且会造成许多所谓的“食物不良反应”(例如食物过敏、肠胃炎等)。很明显地,我们的肠道内可真是“牛骥同一皂、龙蛇大混杂”。因此,肠道必须有能力区分正常的食物与有害的物质才能保有其完整性,这也是肠道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功能。
  另一方面,我们每次吃进的“食物”,都必须经过各种酵素(酶)、胃酸、胆盐、胰液等分解(消化)、吸收(食物分解后进入血液)、同化(营养素进入细胞)才能真正被人体利用,例如牛排变成氨基酸、意大利面变成葡萄糖、食用油转成脂肪酸等,在尚未完成这些过程之前,所有这些所谓食物都只是外界分子,对身体来说完全是“陌生者”,是需要被“留校察看”的,因此肠道就必须严格把关。换言之,除了消化与吸收作用外,肠道实际上是人体一道非常重要的屏障,亦是身体最大的淋巴免疫系统,拥有身体最多的淋巴组织(才有足够力量对付有害物质)。基本上,消化道具有三种防御能力:
  1。物理性:上皮细胞紧密接合,防止有害物质溜进血液中,“肠道黏液”可防止细菌及异物份子黏附在肠壁上产生病变。
  2。化学性:各种分泌物如酵素、胃酸、胆盐等协助分解食物,消灭有害细菌等。
  3。免疫性:肠道的免疫系统是体内最大免疫系统,负责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作为人体黏膜最佳的“海岸防卫队”,阻挡像病毒、细菌、霉菌、异物、毒素等入侵。事实上,人体70%的免疫系统环绕着肠道,尤其是集结在小肠附近,肠道每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比身体任何其他部分都要多,但长期饮食不良或持久处于压力状态则会减少产生,后果变得容易发生黏膜毛病,像呼吸道感染、口腔炎、膀胱炎、*炎、肠胃炎等。
  

肠道发生“土石流”,身体出现“大地震”
肠道全长约25…30尺,总表面积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的大小,由于肠道实际上是与外界完全连接的,时时刻刻都要面对不同的环境挑战,因此肠道壁(黏膜)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每天从肠道经过的物质如前述,皆需要经过肠道黏膜细胞加以筛选,以免伤害性的毒素、微生物及未经完全消化的食物分子进入血液中,产生不良反应。但另一方面,黏膜亦要肩负吸收利用各种已经消化过的食物的责任。
  由此可见肠道一直都扮演“多重角色”,既要作为人体屏障(像皮肤的角色),又是最大的免疫系统,也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地方,当然更是排泄废物的所在。因此如果肠道壁受损,就会产生类似“渗漏”的现象(发生之原因参考表10…1),就好像房子漏水,若不及早赶紧加以修补,碰上风雨交加时,就会变成“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困境,后果恐怕超乎想象,亦即肠道一旦形成“肠渗漏”现象,许多病态情况就会陆续浮现(表10…2),产生所谓的“肠渗漏综合征”。这个时候,虽然肠道只是出现“土石流”,身体可就发生“大地震”了!
  表10…1肠渗漏综合征的原因
  长期使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
  慢性压力誗菌丛失衡
  环境毒素/内毒素(经食物代谢后之废物)
  食物过敏
  老化
  酒精滥用
  慢性炎症
  重大创伤
  化疗/电疗
  患艾滋病
  表10…2与菌丛失衡/肠渗漏综合征有关的症状及征候
  腹痛/腹胀(尤其是餐后)
  便秘/腹泻
  消化不良(打嗝、胀气、蠕动声明显)
  疲劳/倦怠誗慢性肌肉关节疼痛
  思考衰退/记忆力衰退
  情绪波动誗免疫力差/易感冒
  慢性皮肤病变如青春痘、湿疹、皮疹
   。 想看书来

肠道发炎,肠渗漏症与不明原因疾病
还记得前面两章所提到的“发炎”与“压力”吗?由于当代的生活方式(压力、毒素、缺乏睡眠等)与饮食形态(高糖、咖啡、酒精、垃圾食物、食物过敏等)很容易成为肠道发炎的诱因,再加上药物滥用(抗生素、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等),隐性肠道发炎几乎快到了“人人得奖,永不落空”的地步。一般来说,肠道发炎的结果就是“肠渗漏”变化的开始,当出现“肠渗漏综合征”时(症状与征候参考表10…2),也就是“蝴蝶振翅”之日了:
  1。首先肠道发炎时,会减少消化酵素的分泌,消化能力下降,消化不良的结果就是常常出现胀气、打嗝、排气(放屁)、便秘或腹泻等症状,此时亦是“大肠激躁症”可能被诊断的时候。
  2。肠道发炎时,容易造成吸收不良,营养缺乏。
  3。发炎又会造成“肠渗漏”的出现,使部分食物未经完全消化而形成食物过敏原。
  4。肠道排泄受到抑制,容易造成“化学敏感症”。
  5。“肠渗漏”也使得其他内外毒素、代谢产物、氧化物等进入血液中,增加肝脏解毒的负荷。
  6。肠道发炎使免疫球蛋白A生产减少,造成口腔、鼻窦、膀胱、*、呼吸道等容易受感染,也会使酵母菌异常增加,甚至出现“念珠菌感染”。
  7。某些从食物及环境毒素而来的“化学物质”会导致神经荷尔蒙失调,影响“认知功能”,甚至“性格行为”。
  8。另一方面,一些肠道细菌甚至出现“细菌迁徙”(细菌搬家)现象,造成其他器官像膀胱、*等发炎。
  9。肠渗漏也容易造成食物过敏,挑起所谓的“交叉反应”,引起一些“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生。
  10。当慢性肠道发炎持续,会令肾上腺压力增加,最终产生“肾上腺疲乏症”。
  凡此种种,后果就是使身体功能失常或衰退,终至器官发生病变,甚至出现许多所谓不明原因的疾病(表10…3、表10…4)。
  表10…3与肠渗漏综合征有关的毛病
  营养不良
  慢性肠炎/大肠激躁症
  皮肤病变/荨麻疹/湿疹
  过敏症/气喘
  偏头痛
  慢性关节病变/僵直性关节炎
  自闭症/过动症
  肝炎/肝机能异常
  慢性疲劳综合征
  自体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表10…4与菌丛失衡相关的疾病
  局部:憩室炎/大肠炎、大肠激躁症、大肠息肉
  全身:皮肤:湿疹、慢性荨麻疹、痤疮、牛皮癣
  骨骼关节:肌肉纤维疼痛症
  心脏血管:动脉硬化症、心衰竭
  免疫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慢性疲劳免疫不全综合征
  内分泌:压力综合征、荷尔蒙失调
  生殖泌尿系统:*炎、膀胱炎
  神经精神:过动症、自闭症、偏头痛、精神分裂症
  癌症:大肠癌、乳癌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虫虫危机!寄居肠道的“常客”比主人——“细胞”还要多
在人体演化过程中,肠道内菌丛林立,常驻扎于内的菌种超过400种,菌株繁杂且时有变动,重量可达3…4磅,数目之多,高达百兆之谱,远超过身体所有细胞的总和,可真是非常独特的“器官”,也可以说是人体内另外一群“生命体”。通常胎儿在出生之前,尚在母体内时是属无菌状态的,而在出生那一刹那,从产道与外界接触,各种“微生物”才开始在人体内进行“拓殖”,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因为早期拓殖的细菌,对人体日后的免疫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剖腹产的婴儿免疫能力较差,并较自然生产的婴儿容易罹患过敏、异位性皮肤炎等毛病。除此之外,细菌也会趁婴儿进食、呼吸或接触周遭环境时从皮肤、黏膜等进驻人体,通常进到人体的大部分细菌都会栖身于肠道内进行“卡位”,“它们”从肠道摄取养分,并产生代谢物。
  事实上,它们的存在是与人体呈现“共生状态”,这种“共生”是为彼此利益而一起生存,大家自然和谐相处,相互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或生命功能,通常我们不会察觉它们的存在。不过,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总有好人、坏人和鄙劣的人,当社会规范良好、制度健全时,公平和正义可以伸张,坏人会受到制衡,人民各司其职、相安无事。然而一旦发生“失衡”,民心浮躁、和谐破坏,“坏菌”势力高张,肠道内环境生态丕变,有害菌开始异常增加,就好比社会失序,对立升高,此时我们就处于一种称为“菌丛失衡”的状态,身体健康便开始亮起红灯!
  菌丛失衡,谁来当家
  一般而言,肠道内的菌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共生菌”(又称益生菌),提供有益于人体的服务,例如:
  制造维生素:B群、A、K等。
  营养大肠细胞,活化抑制肿瘤基因,降低癌细胞生成机会。
  平衡肠道酸碱状态,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协助肠蠕动及排便,降低肠内毒素。
  促进正常代谢功能、免疫防御能力。
  第二类为“共栖菌”,一起生活但不提供特别服务,亦无害人体,但在“菌丛失衡”时会改变特性,甚至变成害菌。
  最不好的是第三类,称为“寄生菌”或“病原菌”,这类细菌会释放毒素及有害代谢物,也会引起慢性发炎,例如一些带有特殊“基因型”的人,当肠道寄居某种细菌时,会诱发“僵直性关节炎”。事实上,长期的“菌丛失衡”会造成肠道慢性发炎,导致“肾上腺压力”增加,而影响身体健康(参阅第九章)。此外,某些病原菌甚至会产生致癌物质,或引起神经及免疫系统问题。
  表10…5肠道生态失衡(菌丛失衡)的原因
  饮食不当(过多脂肪、糖类)
  长期压力誗抗生素过度使用
  长期使用消炎止痛药
  口服避孕药
  免疫能力下降
  消化功能不良
  肠道感染誗环境毒素
  肠道酸碱值改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