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园记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合以后的新村名字依然叫做者要村,但者要寨子如今仅仅只是者要村的一个自然村寨了。者要寨子有200多户人家共1000多人,都是清一色的布依族。人都很勤劳、善良、纯朴和热情,但却都不富有;吃饭虽然没有问题,用钱却比较紧张。

  二

  故乡者要寨子的地形有些独特。寨子东面、北面和西南面各自横亘着一脉巍峨的高山,南面也平搁着一座形如枕头一样的矮山。就这样,者要寨子被山紧紧地围裹了起来。在寨子的西面,有一处宽不过两里的缺口,一坝稻田从那道缺口一直延伸出去大约四五里路的距离,便跟木咱万亩大坝子连成了一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者要坝子北面的山间流出来,在田坝里蜿蜒一阵后,又曲曲折折地拐进西南面的山丛之中。就这样,者要寨子被这条小河分成了两个自然寨子。位于小河北面的叫者秧,位于小河南面的叫者要。在小河南边的田坝中间,矗立着一座峻美的山峰,此峰高不过三百米,占地也不过百把亩,但却相当陡峭,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相当秀美。更为奇特的是,在山峰跟前,又长着两座高约五六十米形如馒头一样的小山堡,就像守护在这座山峰左右的两个小卫士。因为田坝中间矗立了这样一座峻美的山峰,者要就被分为了内寨和外寨。因为居住在内寨的人家多,所以就被称为者要大寨,一般都被简称为“者要”;外寨因为只有十来户人家居住,因此就被称为者要小寨,又因其位于田坝的中央,因而也被做叫“田坝”。尽管者要寨子被河流和山峰划分成了“者要”、“田坝”、“者秧”三个自然寨子,但都统称为“者要寨子”。对者要寨子的人来说,都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者要寨子就是专指者要大寨。因此,者要大寨对外就被称为“者要寨子”,而者秧或田坝,则被称为“者要寨子的者秧”或“者要寨子的田坝”。

  者要寨子的人家大都坐东向西,或者是坐东南向西北。顺着山势从山脚直往山坡上建房,房后是一脉巍峨的大山,大山的最东头有一座尖尖的山峰,远远看去就像一根巨大的竹笋。这座山峰名叫“坡书”山,常常被视为者要寨子的标志性山峰。“坡书”山是从东面的山丛中蜿蜒而来的,到了者要寨子的背后,就突起成了一座高高的主峰。随后,主峰朝南伸出左脚来,形成了横在者要寨南面的靠枕;朝北伸出自己的右臂来,便在者要寨子后面形成了一脉由东向北而去的大山。这脉大山名叫“坡嫩”山。“坡嫩”山的东端,三座尖山相联形成了一个“山”字,其中“山”字左边这一笔写得特别粗壮豪迈且有些向左边倾斜,远远看去就像是坐南向北的半坐半躺着的如来佛祖,显得气度非凡。有了这样的感觉,再回过头来观看东面那座尖尖的“坡书”山,竟然觉得“坡书”山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位头戴尖顶钢盔的威武将军。寨子的西南面,也是一脉扁平面粗壮的大山,此山名叫“坡习”山。“坡习”山从寨子的南面向西蜿蜒而来,经过寨子之后,又向左面略略折了过去,为寨前腾出了一片田坝。

  山高水长,一条条小溪从高高的山垭口流淌下来,顺着山谷曲曲折折的走势流进寨子,从这户人家的墙脚,流向那户人家的门前,一路叮咚作响,在寨子里弯来拐去之后,流向寨子前面田坝中的一个消洞。寨子里,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梓木、槐花、泡桐等各种树木,一株株枝叶繁茂的桃木李果,一笼笼葱茏滴翠的竹丛,生长在一户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在竹树摇曳之中,寨子被装点得更加清幽;一栋栋木架结构的瓦房与一座座钢筋混凝土楼房,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或露一房角,或显一屋檐,或现一山墙,在若隐若现之中,寨子被勾画得更加迷离;一声声鸡鸣,一声声狗吠,一声声牛哞,一声声大人呼唤孩子和孩子呼喊大人的声音,在人声畜禽声悠长的音韵之中,寨子被映衬得更加宁静。

  雄奇秀美的山峰,阡陌交错的田坝,淙淙流淌的溪流,清幽宁静的人家,把者要这个布依族寨子变成了一幅清新美丽、诗意盎然的中国画。

  三

  故乡者要寨子大都是王姓人家。其他仅有的几户杂姓,都是后来从外面迁来的。据者要王氏(素)族谱记载,者要王姓人家到者要寨子定居已有600多年历史。最先到者要定居的先祖名叫王发昇,原藉江西省。明朝朱元璋称帝即位后,由于南方的“徕子”(布依话对当时居住在南盘江一带叛乱少数民族的称谓)不断扰乱,南方地区百姓难予安宁,疆土难予巩固。于是,朱元璋遂从北方调集精兵强将到南方征讨并平息闹事南蛮。当时,王发昇担任江西省宁江府都司之职,亦被洪武皇帝钦点为“北调南征”的战将之一。王发昇南下后,主要负责南盘江流域一带的征讨。由于王发昇骁勇善战,很快将闹事的“徕子”主力*下来,余部也被赶到了当今的越南、老挝一带。南盘江流域从此得到安宁。王发昇的战绩得到了洪武皇帝的肯定,被赏赐一品顶戴,在黔省南龙所(今贵州省安龙县)插草为标驻守大明洪武皇帝的南疆边戍,在者要寨子安居。时至今日,王发昇的子孙后代已经在者要寨子繁衍生息了600多年!

  600多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这个地处边远深山中的布依山寨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从先祖王发昇率领妻子儿女驻进者要寨子的那天起,这个山寨就显得与众不同和有些不同凡响。曾经驰骋沙场、骁勇善战的先祖,以诚虔的忠君报国思想,以一品功臣的身份,在这个地处边远的山寨默默驻守而无怨无悔。曾经的金戈铁马,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化成了寨前田坝寨后山地里的尘土,在大山的深处渐逝渐尽,变得无声无息。不知先祖到者要寨子定居时是否在这里修建了王府将第,只知道,至今者要寨子在婚丧嫁娶上都还保留着浓郁的王者古风,虽有一些地方特色,但却不失王侯将相家的气派。

  如今,能够体现者要寨子历经几百年沧桑岁月的地方,也许只有位于寨子东面的那座古营盘了。营盘山是一座孤峰,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悬崖上的山体呈圆锥柱体形状。岩壁上有台阶或缝隙的地方,生长着零零星星的竹子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木,把岩崖的轮廓勾勒得更加突出。面临寨子这一侧的悬崖呈灰白色,高约一百来米,岩面被几条缝隙划成大小不同的几部分,又被生长在岩缝中和悬崖台阶上的草木所装点,形成了一壁水墨点染浓淡适当、线条勾勒变化多端的岩画。悬崖下面,是一坡跟地平面呈30度左右的斜坡地,一直延升到跟寨子东面的山垭口相联成一体。因为如此,从寨子里远远看去,营盘山就像一顶明清时期的官帽摆放在寨子东面的山峁上,雄奇秀美,令人称奇。

  从寨子里出发,顺着一条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向东面的山峁爬去上,不到二十分钟就来到营盘山下。一条淹没在草木丛中的小路,以悬崖下的苞谷地里为起点,一路弯过来拐过去之后,就来到了登上营盘山的入口。这是一个由两面悬崖相联时形成的直角,古人就顺着南面的悬崖,用石头从西面悬崖下面垒起了,筑成了登上营盘山上的唯一通道。通道入口的两旁,是用巨石砌成的高墙。于是,上山的入口变成了一道只有一米多宽的山门,变成了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卡。仅凭上山的入口就可以判断,者要寨子的营盘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营盘。难怪,者要寨子的祖先们要选择这里作为守护寨子的营盘。

  营盘山上临崖的地方,全用巨石砌起了一道高度和宽度都在一米左右的墙。这堵石墙把营盘山的悬崖围起来后,让营盘山四周的悬崖变得更加高不可攀,也使营盘山上变得更像一座城堡。站在围墙边,抚摸着眼前这一块块已经长满了苔鲜、不知历经了多少年风雨浸蚀的石头,不禁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座营盘修建于什么朝代什么年月?者要寨子的先祖们,在这座营盘山上跟入侵者要寨子的外地盗匪打了多少仗?可惜,围墙上的石头不会说话,它们不能告诉我想知道的一切;可惜,我没有在围墙上的石头上发现只言片语的字迹,无从考证我想知道的一切;可惜,在能够找到并阅读的地方文献及者要寨子的相关族谱上,我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不能破解我想知道的一切。于是,我只能靠自己的想象来推测想知道而不能知道的那些陈年往事。

  也许,在者要寨子开始有人定居以后,营盘山就开始被寨子里的人利用起来。因为生活在那些*不堪的年代,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都渴望拥有一个安祥的地方享受天伦,于是,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营盘山,就成了人们避难的首选之地。当战乱波及到者要寨子的时候,人们就背上粮食,扛着铺笼帐盖,带领全家老幼爬上营盘山躲避起来。那时,寨子里的人并没有现在多,营盘山上足够全寨人居住。到营盘山以后,老人、孩子和女人,都在山上的岩崖下休息着,男人们则在上山的入口和悬崖的边缘守护,保卫全寨老幼的安全。战乱过后,全寨老幼又才下山回到寨子里。

  也许,营盘山是者要寨子王氏家族的先祖王发昇到此定居以后才修建起来的。因为修建营盘山上悬崖边的围墙和上山的道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银两投入,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恐怕很难把营盘山修筑成现在的样子。而王发昇作为为大明洪武皇帝驻守南疆的功臣和战将,则完全有能力筹集到修筑营盘所需的银两,完全有能力组织发动修筑营盘所需的人力。同时,出于战斗和防御的需要,王发昇也需要修筑一处既有利于指挥战斗、又有利于防守敌人大规模进攻的营盘。于是,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营盘山,就成了王发昇修筑营盘的首选。就这样,王发昇在古人修筑的基础上,把营盘山修筑成了一处军事战备基地。在此后的岁月里,居住在者要寨子里的人们,一代接一代地利用营盘山来作为抵御外来侵犯时的战斗阵地,保护全寨老幼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想象中回过神来细细一看,发现悬崖之上的营盘山成锥柱体形状,共由四个台阶构成。台阶之间的高度,高的地方有两丈左右,低的地方有七八尺;台阶上的平地,宽的地方有三丈左右,窄的地方也有一丈有余。进入营盘山上后被围墙围起来的平地是第一台阶。从第一台阶登上第二台阶,从第台阶登上第三台阶,都是先人把岩崖低的地方挖成斜坡后改成入口。从第三台阶登上营盘山的最顶端,四周都是两丈多高的岩崖,没有地方可以改造成攀登上去的入口。要想攀上营盘山的最顶端,须采取走“之”字形路线的方式,抓住生长在岩崖间的树木,爬上岩崖上最矮的一个的小台阶后,再顺着岩崖缝隙爬上位置稍高一些的另一个小台阶上,就这样一个小台阶接一个小台阶地往上爬,虽然有些艰险,但最终还是可以安全地登上营盘山上的最顶端。

  营盘山的最顶端是一块平平整整、呈椭圆形的大石板,面积大约有二十多平方米左右。石板中央有条宽约一尺左右的缝隙,隙中并排生长着三棵树。这三棵树粗细不同,高矮不同,但树干都像虬龙一样显得苍劲强健。生在中间的是一株香樟树,有成年壮实男子的手臂一般粗细,高约两米左右;生在左面的是一株枧树,有成年壮实男子的大脚拇趾一般粗细,高不足一米;生在右边的是一株槐树,有成年壮实男子的大腿般粗细,高五米有余,树干在刚生出缝隙边缘就分成两株同样大小的支干。这三株树与生长在石板边缘四围石缝隙中的那些高矮不一的树木一起,让登上营盘山上的人见证了生长在岩石缝隙中的生命奇迹。山顶上的石缝隙里,能有多少泥土?能有多少水?但生长在石缝隙里的这些树,却能够存活下来,而且还顽强地存活了很多年,不得不令人感到惊奇,不得不令人由衷地赞叹。那些长得高大挺拔的,就像生活在困境里但仍然成才的人,更值得佩服;那些长得低矮细小的,尽管不引人注目,但比起那些已经枯死的树木,算得上生活的强者,也很令人佩服。

  站在山顶环顾四周,觉得营盘山更加与众不同。四座高矮相近又相联在一起的高山,从南至北呈弧形状,紧紧地把营盘山拥抱在环里。但营盘山跟这些山之间,又相隔着两三百米的距离。于是,在营盘山与这些山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宽两三百米、长*百米的弧形平地,就像一段嵌套在山间的玉带。在这片山间平地里,有两三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