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不仅仅能源的成本,其他的外部成本——比如碳足迹,也被计算入采购成本的话,那么供应链将不得不变得更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行走在未来(1)
网上购物被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接受后,不仅淘宝网一跃而成为全中国最大的C2C网站,一些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小企业也跟着火了起来,比如专门为淘宝网店铺提供平面模特和图片的供应商。当大多数人开始接受一种新观念、新技术时,便会改变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这便是大大小小的商业机会诞生之时。淘宝网之所以能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得益于其较早地发现了商机。
而当“生态革命”悄然走近时,已经有一些新思潮被部分年轻人捕捉到,而且迅速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比如“绿色出行”概念的兴起。
对于那些立志于成为环保人士,但还不知道从哪方面做起的人来说,先来看看这个数字:据统计,运输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3%。而专家估计,这个数字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细心的你应该发现,身边已经悄然起变化了。比如上班时,能坐地铁就不开车,或者共同分享一辆车,能骑自行车上班更好,既环保又时尚,还锻炼身体。
那么企业又能做点什么?
今天你环岛了没?
“有些事现在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这是2006年风靡全台湾的电影《练习曲》里的经典台词。电影讲述了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大学生,骑上自行车,独自一人展开七天六夜的单车环岛旅行,这部电影细腻地展现了他一路上所见的风土人情。
近两年来,台湾盛行一股单车环岛之风,连诚品书店里售卖的明信片也以此为主题。甚至有人说,现在大家见面的问候语已经改成了“今天你环岛了吗”。巨大集团董事长刘金标说自己就是看了《练习曲》,受到里面这句话的鼓舞而在2007年完成了自己的单车环岛旅行,而且在2009年还完成了从北京到上海为期20多天的单车旅行,年近80岁高龄,没有半点疲态。巨大集团内部也刮起了环岛风,员工之间也流传着“我不是在环岛,就是在准备环岛”的玩笑话。
台湾台中县临近台湾海峡,多风。大甲镇距离台中县还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生产全球知名自行车品牌捷安特的巨大集团,38年前就诞生在这个小镇上。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刘金标出生于商人世家,之前尝试过无数行业,甚至还做过鳗鱼养殖。在一次朋友聚餐中,有人提议可以投资自行车行业,几个人就合伙成立了工厂,这一做就再也没换过。巨大集团现在总共有12家海外子公司,8家制造工厂,1万多个经销点和50多个海外市场,除了创始最初的4年里亏损外,一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毛利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上。
也许很多人都羡慕巨大集团的先知先觉,在全世界都提倡“节能、环保、爱地球”的今天,自行车除了其传统的优势,比如节省空间之外,还被时代赋予了“绿色”的主题,自行车已经从传统的代步工具转变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的象征。如此说来,行业龙头企业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过了。
其实,早在27年前,刘金标就提出一个观点:要把台湾建成一个自行车岛。当时提出这种观点并不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只是巨大集团的一种品牌推广策略。那就是制造产品和打造文化要同步进行,才能取得成功。不过,当时这个主题太宏大了,很多人都笑话他,说他的口气比力气大。但倔强的刘金标就一直以此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想尽办法,宣传健康的骑乘生活。谁也无法想象,台湾这么小的地区,居然是捷安特的世界第三大市场,因为整个骑乘文化已经被带动起来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行走在未来(2)
刚开始推自行车文化时还很难看到效果,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自行车是穷人骑的。而且骑车很辛苦,会被太阳晒、被雨淋。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价值观也慢慢改变了。他们发现,个人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刘金标很欣慰现在骑自行车变成了一股清流。他认为,台湾地区的经济也跟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受到影响,每个人的资产都缩水了,人们又看到这个社会的*,电视都不想看,感到郁闷。相反,骑自行车的风潮变成了一股健康的清流,不管是蓝营还是绿营,谈到自行车的推广,没有谁说不喜欢。
为了打造骑乘自行车的清流文化,刘金标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完成单车环岛游,还在巨大集团成立基金会,通过与政府合作经营公共交通站点的自行车租赁,配合县市政府兴建自行车专用道,打造舒适安全的骑乘环境。巨大集团中国区近些年来也不断组织骑乘活动,成立单车俱乐部,举办自行车嘉年华等活动,在昆山设立基金会,还致力于向政府提议成立自行车日等,以配合总部宣扬健康生活的理念。也许不久后,这股骑乘之风也会在中国内地蔓延开来。
并非是绿色革命成就了巨大集团,而是巨大的企业文化刚好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都不会过时。
分享的小汽车
不可否认,巨大集团是成功的,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发展的空间会更大。可是,我们难道都要去生产自行车才能找到出路?大可不必。也许做电风扇的企业会再迎来第二个春天,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空调的企业就会全都破产。关键在于企业自身能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
要下班了,Jim在网上预订了一部Mini Cooper。一个小时后,他从曼哈顿一栋写字楼的33层乘电梯而下,走了一个街区,拿出一张卡启动了早已停在那里的崭新的黑色Mini Cooper,调整了一下座位和镜子,然后开车回家。他不需要为自己的新车做日常的保养,也不需要考虑是不是该更新换代了,他随时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车型,只需按小时支付租金而已。
Jim是Zipcar公司的会员,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公司,最初的创始人是两位热心环保的女士,她们坚信,汽车租赁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赚钱,还将大大有利于环境。她们提出了“你身边的轮子”这种简单的口号,在波士顿、华盛顿、纽约等地组建了自己的车队。
这种汽车分享体系最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点足以让两位创始人感到欣慰。据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机构的调查显示,每一辆供分享的车驶向路面之时,相当于同等排量的6辆乘用车退出公路,而平均每辆乘用车每年向空气中排放55吨二氧化碳。Zipcar公司自己的调查则显示,那些使用了汽车分享体系的会员们,日常使用大众交通工具的比率比之前增长了47%,选择走路而不是开车的比率增长了26%,骑自行车的比率则增长了10%。
与传统汽车租赁公司不同的是,Zipcar公司的租车手续全部在网上办理,操作简单,而且它与一些大公司合作,引进了诸如甲壳虫、Mini Cooper、普锐斯这样时尚的车型。目前,Zipcar公司已经发展了18万会员,这些会员每年支付50美元左右的年费入会,然后租车以小时付租金。目前Zipcar公司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亿美元,并且准备上市。Zipcar公司的成功证明了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依然可以赚钱,而且极有可能赚更多的钱。
让出行更方便、更有趣
当你开始注意Mobis Transportation公司和Metro Design Studio公司这类企业的发展时,你就会突然发现,有一种链条已经开始悄然构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必去生产自行车或是电动汽车,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参与者,并且获得好处。
Mobis Transportation公司的CEO安德里亚?怀特?克乔斯(Andrea White Kjoss)认为,城市已经为汽车提供了足够多的设施,比如停车场、加油站等,而针对自行车的考虑却非常少。很多人放弃骑自行车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骑车可以保护环境,而是因为他们要么怕自行车被盗,要么怕骑车满身是汗,上班很不方便。
基于这种想法,安德里亚于1996年创办了一家非营利组织(2009年转变为营利组织),在城市各地建立“自行车站”,专门为城市骑车的人们提供服务。在这里,有专人保管自行车,你不再担心自行车被盗,还可以在这里购买和更换零件,车坏了有人负责维修,你甚至可以在里面冲个澡再去上班。当这些“车站”足够多、足够方便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上班的。目前该公司在美国几个城市建立了12个“车站”。值得一提的是,Mobis Transportation公司不仅是一家升级的“自行车棚”,还是一家咨询公司,为客户提供城市“绿色”交通方面的咨询。
Mobis Transportation公司给了我们——曾经的自行车王国——一个启示,与其坐在这里抱怨政府没有提供足够方便的设施来改善环境,不如自己去做点事情,赚点钱。
在洛杉矶,由于交通拥挤,人们通常都要花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在北京情况要严重得多),如何鼓励更多的人乘坐方便快捷的地铁?当然,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比如对汽车征税,降低地铁票价等。
在这时,一家只有20人的小设计公司Metro Design Studio公司找到了机会,他们专门为地铁设计各种各样好玩的标志,比如为地铁周票设计52种不同的颜色,让人们时刻保持新鲜感;或者为了宣传地铁新线路,设计印有彩色路线的T恤等。目的就是让乘坐地铁变成一件很好玩的事,让更多的人享受乘坐地铁的乐趣。
在新浪潮中,机会无处不在。当“绿色出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而变成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时,你还在等什么?
游戏规则的抢先制定者(1)
让所有的游戏玩家牢记在心的是什么?不言而喻,游戏规则!是什么让一个国家有条不紊?法律!是什么让自由贸易大行其道?世界贸易组织公约!规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在一个正在形成的生态社会里,新规则的产生在所难免。谁能最先制定让市场接受的规则?是谁影响了规则的制定?在新旧更替的年代,是坚守过去的规则,还是勇于尝试最新的规则?
当旧规则被打破的时候,往往隐含着更深的含义:一是旧规则因无法维护当前或未来的利益平衡而失去生命力,二是新规则产生的过程,对于所有的参与者而言是一次重新培养能力的机会,他们参与到新的比赛中去。有些人因为太“贪恋”过去的旧规则,而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出局;有些人却开始了寻找新规则的旅程,而新规则的内容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谁动了我的规则?
出生于美国南加州的大卫?戈特弗里德(D*id Gottfried)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工程与资源管理学位以后,他在华盛顿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整日卖力地向华盛顿的精英们推销价格不菲的豪宅。然而,这份工作却让他变得越来越沮丧。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他倔强的脾气与那些傲慢的顾客格格不入,但他知道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此,而是他对整个房地产业的“麻木不仁”感到沮丧。要知道他深深地受到大学导师吉尔?玛斯特斯(Gill Masters)的环保思想的影响,他特意为他的课程项目设计了一幢精妙的太阳能房子,这个模型后来成为他现在所住房子的“雏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那时的他看来,是如此遥远。
1992年的一场演讲改变了他的生命。日后提出“从摇篮到摇篮”设计理念的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在美国建筑师学院(AIA)的国家论坛上的发言——“在自然界,不存在废物”,唤醒了戈特弗里德的理想。那时,他还没有产生日后成立绿色建筑协会的念头,但他已经感觉到有些大事情即将发生。
一年之后,大事情真的发生了。戈特弗里德与志同道合的律师麦克?意大利(Mike Italiano)、在联合工程担任市场经理的里克?弗德里齐(Rick Fedrizzi)一起创立了非营利组织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生态商业战略大师保罗?霍肯曾经评价戈特弗里德是美国最早挑战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建筑业——以及和它与生活系统之间的关系的人。USGBC的愿景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关系。与其他组织不一样的是,USGBC把所有与建筑业相关的人员、公司、政府、非政府组织都聚拢在一起,让所有“聪明的人”一起讨论什么是“可持续的建筑”,从此引导美国进入了绿色建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