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分钟,大白鼠死了!这位专家进而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米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十分不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养怡身心,就一定要学会息怒,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把“生气”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方面是不能怒;另一方面是你我皆凡人,很多时候还不得不怒,甚至处于爱心还会“怒其不争”呢,就更别说不如意十之###之名副其实的“怒”了。面对怒气,该怎么办呢?或许在现代人来看,一段小品,一句幽默,甚至一句逗笑也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是这样吗?在怒的时候我们是可以转换注意力,且不说盛怒的当下是否有条件去看、去听,即使具备这样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又会有几个人会去听什么小品、相声等?根据《黄帝内经》五志相胜的原理,我们可以采取“悲胜怒疗法”,因为怒在肝属木性,悲在肺属金性,悲胜怒疗法就是利用“金克木”的原理来治疗怒症,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躁狂症、焦虑症、爆发式人格障碍等。治疗方法是用悲伤心情和诉说苦衷之情来感动怒症患者,使其从怒狂病态中解脱出来。转换成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柔克刚。很多时候,征服者是因为遇到了一个要占其上风的另一个征服者,打个比方说,就好像男人要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而女人则只需要眼泪就可以征服男人一样。就像电视剧里很多男人的哥们问起男人为什么作出那么不可思议的傻事儿时,那些男人说出了很多聪明女人打心眼里高兴的一句话,即“我见不得女人掉眼泪”。话说回来,可见,《黄帝内经》中的“悲胜怒”的止怒方法,今天仍然有着养生的现实意义。
最后,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这里,在“止怒”上推荐以下两首韵句,以求自勉。
其一:
《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其二:
《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乐极则悲——喜伤心
乐极则悲,我们都知道,是形容一个人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据考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是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使节不辱使命去赵国求得援军,后来齐王设酒宴请淳于髡以示庆贺。席间,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平日就喜欢彻夜喝酒的齐王,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时提到了“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即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提到乐极则悲,《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可谓是众所周知的典型,范进一心想中举人而屡试不第,当他突然看到已经挂起来的报帖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且说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终致突发癫狂病。事实上,这尽管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但从养生的角度不乏其科学的道理。人在快乐的情绪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转为悲痛,也就是俗言所谓的“乐极生悲”。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古希腊有位名叫蒂亚高拉?德罗特的老人,在运动场上大笑着与3个头戴桂冠的儿子热烈拥抱时,竟气绝身亡;古罗马喜剧诗人菲利庇德出乎意料地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但却因兴奋过度窒息而死;岳家军中的大将牛皋活捉了金国四太子、侵宋元帅金兀术后,喜极大笑,最后也因乐暴亡;三国时蜀将赵子龙,百战沙场,未曾受伤,可是在庆功宴上,竟死于大笑之中。
说到乐本是高兴事,为什么还跟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可见,乐与悲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如何调养呢?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五行相胜的说法,我们可以利用情绪之间的对抗来调节喜情过极。所谓的恐胜喜,说到底,是五行中“水克火”原理的具体运用,具体说来就是因为恐在肾属水,喜在心属火,因此而推知恐胜喜。有一段“恐胜喜”的医话正是解析的这个道理。说有一个病人,由于喜乐过度,便得了一种笑病,整天嘻笑不止。有一位姓庄的医生为其诊脉后不觉失声叫道:“不好!”接着就借口回去取药而离去。病人眼巴巴等了几天也不见医生再来,自思病已无救,害怕得哭泣不止,便伤心地向亲友交代后事。医生听说了这个情况后,认为这是他的病快要痊愈的表现,便又来安慰他。果不出所料,不久这个病人就痊愈了。从这里我们不难分析,医生的治疗方法是“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即利用其恐惧心理和诉说死亡之事来吓唬诸如欣快症、情感型精神病、表演型人格障碍等喜症患者,使其从狂喜病态中解脱出来。可见,切中要害的以情胜情确有胜过针药之疗效。
疗治毕竟不是上策,因此,采取以情胜情方法来调摄过度的喜情,尽管收效不错,但毕竟是一种治疗的手段。要达到《黄帝内经》“治未病”则需要一种自身情志的修养。只有自内的修养才能让自己永远处于平和宁静的状态,这才是节制喜情的一种根本方法。《黄帝内经》又言:“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就是说,思想宁静无虑,则正气充聚而不散乱,虽然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平时注意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凡事都能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做到正确认识自己,以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地,则成为了情绪的主人,健康的真正的主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多愁善感——忧伤肺
多愁善感,很多时候被当作一种文学的气质来倡导,的确,不否认其中有感情细腻和丰富的一面,而且如果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忧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在思想上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作为一种对某些不顺意、不愉快的事情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担心、强度的忧郁和愁闷则是有损于健康的。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稍有不适,就暗自哭泣流泪,最后终于忧伤而死。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更是鲜明地告诉我们,忧国忧民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值得颂扬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忧郁过度能杀人的道理。
《灵枢?本神》有言:“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可见,过忧还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症、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不孕症、阳痿、癌症、消渴、脱发、头发早白、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患。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肺在志为忧,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不同的情志变化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因忧为肺志,故过忧最易伤肺,而致肺气郁结、肃降失常、气机闭塞等证。
怎么办呢?根据《黄帝内经》五志相胜的方法,可以采取喜胜忧疗法。这是因为喜在心属火性,忧(悲)在肺属金性。喜胜忧疗法就是利用五行中“火克金”原理,用喜来治疗诸如抑郁症、孤独症和调摄悲观心理、绝望情绪、自杀意念等忧症。如元代有一个孝子因父亲被贼杀死而悲哭过度,常常心痛不已,多方寻医都没有见效。后来,名医张子和便学着巫婆的样子,以各种方法取笑巫婆,揭露其骗人的把戏,病人看后大笑不止。不日,病人不药而愈。可见,这里采用的以喜胜忧实际上是中医情志相胜的一种应用。即用喜悦心理和戏说调皮之言来逗乐忧症患者,使其从悲忧病态中解脱出来。
喜忧参半——酒
第二节 突出重围,养生谨避“酒色”之惑
人生四惑,即酒、色、财、气。四项对人的伤害可谓是一项比一项强。酒,我们知道可伤身,可以乱性,但少喝还可以养脾扶肝、通肠胃。如果这些还不十分确认的话,至少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御寒;色,之所以危害更甚于酒,是因为酒醉伤身,但往往伤及的本人,而色则危及他人;财,为什么比色的危害性更大呢?因为色有人可以不沾,但财则少有人不沾不求的;气,为什么能荣登“四惑”之首呢?就在于财尽管少有人不求,但毕竟有人不贪,毕竟还能顺其自然地在平常心中得和失,但气则是人人都会有的。这一点,著名哲学史家余敦康先生在谈到孔子这位圣贤的时候,称孔子也会生气,何况你我乎?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彪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素问?厥论》
岐伯说,酒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气凶悍,所以入于胃后先从卫气行于皮肤而使络脉充盈,经脉和络脉不能同时得到充盈,所以就形成了络脉盈而经脉亏的局面。而脾主胃,脾胃不开,自然津液不行。因此,如果长期饮酒,则酒性热,热则伤阴,所以又会出现阴虚,阴虚则阳气就会乘机进犯胃。因为阳盛伤胃,胃不和则水谷精气无以化生则会出现虚衰的体象。精气虚衰,则四肢就得不到滋养,如果再加之醉饱入房的话,则脾肾俱伤。脾伤了则身体机能得不到运化,肾虚了则没有精气可以滋养脾,所以,酒食之气就会聚而不散。所以通身发热,而且肾中之阴气日衰,这就是常伴有手脚发热的原因。
酒气如此彪悍,那么,酒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下面对酒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酒,按造字法来看,它是个会意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酒”这个字大体知道酒的内含,其从水,从酉。“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其本义是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其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话说从前,酿酒的先祖为酿不出好酒而日夜发愁,某一天,酒师做了个梦,梦到一个老神仙指点迷津。神仙告诉他,明日酉时,去从三个人的身上每人取一滴血,加到酒引子里,必会酿出好酒。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在第二天酉时,酒师到了一个过往行人很多的路口,可结果行人出奇的少,正在他有些失望的时候,来了一个书生,酒师说明原因就从文人身上取得了第一滴血。又过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位武士,酒师细诉缘由,又从武士身上取得了第二滴血。可是此后好长时间没有人经过,眼看酉时就要过去了。这时,酒师见树下还有一个傻子,求酒心切的他急忙赶过去,取得了第三滴血。果不然,酒师回来后,将这三滴血加到了酒引子中,果真就酿出了十里飘香的美酒。因为是在“酉”时取用了“三滴血”酿成的美酒,所以,就在“酉”字旁边加“三点水”成了今天的“酒”字。而且,喝酒之人大多呈现出三种类似取血人的状态,起初,会像文人一样,不喝不喝,少来点少来点,理性而拘谨;喝着喝着就会像个武士了,来……来,倒上倒上,不喝就是不义,甚至会自己就给自己满上;到了最后,再喝一会儿,就有点像傻子一样胡言乱语了,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答应,这也是今天很多人办事好吃更要喝的道理所在。因为酒可以壮其胆。
为什么喝酒可以壮胆?
就像上面说的,酒的气比较彪悍,像一个没有“钦差”一样在体内肆意巡查。但这并非没有规律可循的随风飘忽,酒到了胃里起气往上走。胃气有一个特性,就是往下走,往下降,产生的精华往上走。喝了酒以后,酒之气往上升腾,肝胆就横起来了,所以胆子就特别壮,别说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就是一个小科级干部就敢应诺局处级才有权限决定的事情,当然,后悔或者反悔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