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癫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艺术与癫狂-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54—155页。
  詹姆士论述说,我们必须承认人生为合理主义(Rationali*)所能解释的那部分是比较肤浅的。虽然,“这个部分是具有威望的部分,因为它会饶舌,它能挑你举出证据,并摆弄逻辑,用言语把你勉强屈服。可是,假如你不能言的直觉反对它的结论,它仍是不能够说服你,或使你皈依。假如你有一丝丝的直觉,直觉是由你本性中比合理主义所占据的那个饶舌的阶层更深些的阶层而来。你的潜意识的生活,你的冲动,你的信心,你的需要,……已经准备好了前提,现在你的意识觉到结论的力量;并且你内心有个东西绝对知道那个结论一定比任何反对它的,摆弄逻辑的合理主义的饶舌(无论多么巧妙)更真实。”“事实是,在形而上学和宗教的范围内,只在我们说不出的对于实在之感已经倾向于这一个结论之时,说得出的理由才会使我们崇信。……我们用言语说出的哲学只是将它翻成炫耀的公式罢了。这个不推理的,直接的担保,是我们的深刻部分;推理的辩证只是表面的展览。本能领导,智力只是跟随,假如一个人……觉得有个有实力的上帝存在,那么,你的批评的辩证,无论如何高明,要想改变他的信心,也是枉然。”《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上册第75—76页。
  他们的分析和论述是中肯的、切实的、合乎理性的。他们都一致肯定情欲的力量,或非理性的力量是最深刻、最顽强的力量,是人类行为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内驱力。承认这个事实,丝毫无损于人类的尊严,而只能提高人类的尊严。
  奥·科尔纽在《*恩格斯传》中说,“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尚的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肯定自己是类的存在,即肯定自己是人的存在。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尤其要承认情欲情感的作用和力量。
  

9 理不是先导而是事后的反省
人的灵魂,是神秘而复杂的,人的感情是幽暗漂荡无从把握的东西,感情的发抒由幽暗而趋于明朗,由漂荡而趋于凝定。要达到这一步不能诉之于概念的陈述——这便脱离了情的本质——而是要形象化。这只有凭借想象,而想象是否合理不能用推理考证的眼光来加以衡量。如“白发三千丈”,显然不能用考证眼光看,而要用想象中所蕴含之情与想象出来的形象是否相称来衡量,也就是用上面所说的生理—心理需要的观点来衡量,所以艺术家应听从感情的支配而不要企图支配感情,这叫“不听陈言只听天”。苏轼描绘自己的创作体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两已矣。”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可见情感活动自有规律,不待有意安排。张耒也说过:“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也。”《贺方回东府序》转引自《历代论诗绝句选》第112页。“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二语最好地说明了情感自有情感之理。事实证明,最好的艺术作品都是遵从情感之理,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已说得很多了。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大凡成功、成熟的作品,在创作进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作家笔下的形象仿佛受到另一种力量的支配,摆脱作家的意识控制而自行活动,许多场面会自动产生,而作家、艺术家也就心不由己,情难自禁地跟在人物后面,惊讶地看着他们自己在活动,在按照自己的性格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道路,决定自己的命运。而这一切并非作家事先的安排,甚至完全背离初衷。这时好像作者成为他的创作对象的奴隶,“艺术家不是有所抉择地、而是不由自主地摄取它”,“不管是对象的抉择或是它的发展,他都无权过问。因为如果没有那绝对不依存于他的灵感,无论是命令、定货或是本人的意志,都不能使他创作:因而创作是自由而不依存于作者的,后者在这里既主动又被动。”如此说来,“他岂不是创作的奴隶,同时又是他的主人吗?”《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178、180、18l页。别林斯基还指出,这就好像做梦,梦是不由自主的,但梦确实又因人而异,什么人做什么梦,有什么样生活就做什么梦。所以梦是自由的,同时又是依存于我们的东西。创作也是如此。这种现象意味着作家受潜意识支配,受情感力量支配。“它隐藏在艺术家的灵魂里面,占据它,压迫它。”对于他所描绘的人物“不是作为思辨理智的对象摄取它,而是对它那深刻神秘的意义充满着战栗的预感,通过自己的感情来承受它”。《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178页。难怪歌德说:“是歌曲创造了我,而不是我创造了歌曲,在它的力量中才有我。”列夫·托尔斯泰也有这样的体验。有人埋怨他使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未免残忍时,托尔斯泰回答说:“这个意见使我想起了普希金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对他的一个朋友说:‘你想想看,达吉雅娜跟我开了多大一个玩笑。她结婚了。我万万没料到她会这样。’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完全可以这样说。一般说来,我的男女主角们,有时跟我开那种玩笑,我简直不大欢喜!他们做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做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金蔷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同样,他的《复活》中的玛斯洛娃也未按照他最初的构思去和聂赫留朵夫结婚,而最后嫁了一个*。A.托尔斯泰说:几乎所有作家都知道他所创作的人物刚愎自用。“我在工作极度紧张的时候,我不知道人物在五分钟以后会说什么。我惊奇地跟随着他们。”同②第47—46页。还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次要人物挤走了别人,自己变成了主角,把故事的整个进程扭转过来,带着它跑。
  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也是极自然的。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作家硬要人物不按照自己的内部逻辑去行动而迫使他们回到原来的提纲框子里去,那么人物便开始僵硬,变成会行走的图式,变成傀儡。而听任人物自行活动,却证明它非常符合生活的客观逻辑,并且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很高的真实性。由此可知,在很多情况下,使艺术家走入歧途的不是感情,而是错误的认识,是离开或违背情的所谓“理”。在艺术创造中,如果头脑用得太多,感情用得太少,这本身就不是遵从理性而是违反理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无意到有意,从有意到无意
以上我们论述了在艺术创作中潜意识与意识的矛盾,论述了潜意识的理性,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意识的作用。如上所述,我们否定的只是那种违背情的所谓理,所谓自觉意识,这样的理和自觉意识确实是和潜意识的情感不相容的,但也不等于说,潜意识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自我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因而与意识互不相涉。我们以上说的只是艺术创作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创作的全过程,就全过程来说,我们认为意识与潜意识,常态与变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因依的,但所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时,都是无意识的,意识从无意识发展转化而来的。当然,意识经过长期抑制和控制也可以转化为无意识,所谓习惯成自然即是。拉法格所说“本能是先天的思想”,即指由意识转化而来的无意识。他认为“人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脑筋紧张,便不能学习什么东西,无论是精神上的或是肉体上的都一样,这脑筋的紧张将随着所学的对象的熟悉程度而减弱。例如某人开始学弹钢琴,他必须小心翼翼地注意着手和指的运动,以便准确地按下所想按下的琴键;习惯了之后,他就开始随心所欲地按,不再看琴键而且还可以想别的事情。同样地,在学习外国语时必须经常集中注意于选择词、前置词、词尾、形容词、动词等等;所有这些在以后熟悉了语言时就会本能地在记忆中发光。人和动物的脑子和身体具有一种性能,就是把开初由愿望、意识所引起的东西和作为紧张之注意之结果的东西转变为自动的行为。人如果不具备这种自动的动作性能,他就不能接受肉体的和精神的教育。假如经常被迫注意说话、走路、吃饭等的一举一动,那他就只好永久停留于儿童的状态”。拉法格所讲就是习惯成自然的过程,习惯多少是有意识养成的,是意识前提下的无意识,习惯行为或举动虽不是当时考虑的结果,也是以前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经过考虑所作出的决定的产物,所以无意识可以理解为早已忘了的曾出现过什么的意义,但还坚持着此种意义并继续决定他的行为,你的记忆不会告诉你如何知道椅子是坐的,什么东西吃起来为何可口,什么东西为何不可口,所以无意识不外是被遗忘了的曾经引起过意义的情绪体验支配我们当前的行为而已,用条件反射来解释就更清楚,无疑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成为自发的、不由自主的,这是意识管不了的,至少是不能完全战胜的。拉法格还说:“成人的脑子按照他的个人教育的程度和社会文化高度或多或少地自动化了。像原因、实体、存在、数量、正义等等基本的抽象概念对于他已成为一种先天的和本能的东西,像饮食一样,人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他是怎样获得它的,因为文明化了的人也像会吠的狗一样,一生下来就继承了传统的习惯,一有可能就获得了这些概念,但是这种获得概念的倾向是他的祖先几千年间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结果。”《思想起源论》三联书店1953年版第52—53页。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似乎是抽象的东西,也可以逐步变成具体的东西,从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新的直观。比如现在物理学家对四维空间世界的直觉把握,几乎像当时物理学家对牛顿空间和时间的把握那样清楚,新的直觉是抽象的产物,转而又成为进一步抽象的新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愈发展,思维能力愈高,潜意识就愈深,愈丰富。没有高度意识,也就没有潜意识,原始人大概很难说有什么潜意识的,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就是从意识到潜意识,从常态到变态的转化过程。也就是艺术家的理性不断消融于幻觉的过程,中国古人所说由炼到不炼,由出色而本色,由人籁归于天籁,非常精炼地概括了这个过程。人们都承认倾向本身不仅应该存在于头脑里,而且应该存在于心灵中,存在于写作者的血液中,它首先必须是一种感情,一种本能,然后大概才是一种自然的思想。
  理和情,意识和潜意识的不断转化过程还可以从电—化学的变化中得到说明。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心理过程乃是一系列电—化学变化。任何意识都伴随一定的运动感觉。这运动感觉就是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感觉过程就是物理能量或其他能量转变为心理能量的过程。心理能量不会全部消失。没有消失的一部分则以化学形式保存在脑结构中,成为记忆痕迹。各种心理能量聚集起来就是无意识。所以无意识是一种心理能量和动力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受刺激,化学能就释放出来转化为其他能量,刺激比较强烈达到觉知水平就是意识,达不到觉知水平就成为无意识。
  人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是心理能量不断地转化和传递,这类似一条河,我们知道的只是表面,而河下面有无数潜流,它决定着河面状态,然而我们都觉知不到其存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主要就是这部分。意识是河面,无意识是河下面的潜流,用意识流来称呼人的精神生活是很恰当的。
  

2 人的心理生活是多种水平、多层次的统一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意识与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无意识也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以无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基础和条件的,当然,无意识又是受意识制约的。无意识和意识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同时在各种水平上和各种层次中进行,任何“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都是以“低级的”为前提,并在它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纯粹有意识的,也没有纯粹无意识的,人在清醒的状态下,精神也总是不自觉地顺从着各种暗示——从那幽暗的深处来的各种暗示。“研究表明,当完成随意识记的时候,同时也必然发生不随意识记。心理过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