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城主要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组成了评审委员会,代表女皇政府尽其爱国义务。多布金要对这些伦敦城的精英们说明情况。初选之后,该是时候对关键的北美市场主承销商作出最后决定了:“多布金先生,你们高盛对价格有什么建议?”
多布金当时决心不只要赢得英国燃气公司的北美承销项目,还要竭尽所能推动对伦敦城传统承销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通过回应这一问题,他直接从各个方面痛击了传统承销模式。英国投行从不透露哪些机构将成为次承销人,多布金却立刻亮出了底牌,向委员会提交了一大本厚厚的财务数据表,表格的最左栏列出了所有的机构投资者,右边各栏则依次列出各个机构的具体数据,包括“总资产”、“净资产”、“已经持有的同类股票”、“可以接受的价格”、“股票需求量”、“单独会议次数”、“研究部联系人”等。多布金的目的就是完全透明。这还不是全部。“如果您希望了解,我手边的这个大文件夹,每家机构一页纸,这是我们公司对各机构投资英国燃气公司的决策前景的评估。”接下来,多布金要求向北美市场分配更多的股票,因为北美机构对持有少量的股票不感兴趣:“要想出色完成女皇陛下财政部的这项任务,我们需要更多的股票,才能满足美国机构投资者的真正需求—只有认购量足够大,仓位足够大,他们才会持有并继续购买。”
多布金接着转向具体价格问题。“您问我高盛认为英国燃气公司合适的发行价格是多少。我们的判断是,如果低于125便士,那就是对皇家政府不公平,对英国人民不公平。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坦率地说,我个人都无法接受,因为女皇陛下和英国人民有权要求合理的价值。高盛还在此额外承诺:当价格不超过135便士时,高盛将购买5亿美元的英国燃气公司的股票。”
沉默。
“谢谢你,多布金先生。您能在外边等一下吗?”
多布金站起身来,收拾好文件,郑重其事地慢慢环视了一下评审委员们,走出了会议室,步履尽可能庄重得体,然后安静地坐在候客厅中等候。过了半个小时,他觉得应该有个答复。过了一个小时,他已经无法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是不是言过其实了?他漏掉了什么吗?其他的公司是不是同样很有说服力?难道其他公司做得更好?两个小时以后,多布金已经从泰然自若转为惴惴不安了。哪里出问题了?这很可能是大问题。
两个半小时以后,会议室的门开了。开门的不是托尼·奥尔特,而是约翰·吉尼斯的秘书。“请耐心等待,多布金先生。”又过了一会儿,能源部副部长约翰·吉尼斯走出来说:“好消息是由于您有力的说辞,分配给北美的英国燃气公司的承销额比例将会上升。坏消息是我们不能分配给北美市场您建议的那么多股票。但另一条好消息是:高盛(在北美)的份额被大幅度增加了。还有进一步的好消息,我们不得不打断部长的午餐会,特批了您建议的125便士而非120便士的发行价。您也看到了,这花了点儿时间。”
英国政府周一早晨宣布选择高盛作为国际主承销商。英国政府顾问伊夫林·德·罗斯柴尔德爵士致电纽约的约翰·温伯格,温伯格中断他正在主持的管理委员会会议,在电话中获悉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
温伯格给多布金打了个电话,“祝贺你,埃里克。你赢得了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私有化项目。这真是个好消息。我们为你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到目前为止。”
接下来,他的语气严厉起来,用那种典型的高盛方式说:“埃里克,别把这项目搞砸了。不能犯任何错误。我们都在盯着你—希望你把每件事都做好。”
为何BP险些成为干井(1)
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时速高达每小时100英里的风暴从英格兰东南部席卷至伦敦,圣詹姆斯公园数十棵树龄逾百年的大树被连根拔起,这些树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被彻底砍伐、烧掉或者拖走。由于折断的树木阻隔了周围城市和村庄通往伦敦的铁路和公路,很多往来于城市间上班的人无法进入伦敦城①。要不是因为周末,交易所就要因此停市好几天。到了周一,也就是19号,自然灾害之后接踵而来的则是伦敦股市单日的最大跌幅,当天全球市场也遭受了巨创。在纽约,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508点,跌幅达到,这是最大的单日跌幅。
在几个月之前,英国政府已经指定那个周一通过大宗交易来减持其持有的BP剩余的股份。②在BP的这宗交易中,每个承销商都有其确定的角色。高盛的战略是非常直接的:在最大的一部分股份的国际配售中申请成为政府顾问,其在美国的销售力量很有优势。然后,作为惯例,高盛会在股票上市时指定自己为主分销商和承销商。BP计划出售亿英镑的新股,这样整个发行总额会达到亿英镑(按1987年汇率约为120亿美元)。英国财政大臣奈杰尔·劳森写道:“这是个不幸的巧合,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发售碰上了世界上最严重的股市下挫。”
当时英国的承销实务和美国差别很大。这在BP的股票发售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美国的承销商用其资本对他们承销的股票承担风险,因此他们需要组织一切力量将股票暴露在市场风险中的时间减到最少,甚至是以分钟来计算。但是在传统的英国系统里,一群机构投资者会承担次承销商的责任,这非常适合股权适度增加的市场。
为了获得一部分承销费,机构会以预定的价格购买数量巨大的确定数额的股票,而作为大型承销商的商人银行,由于只需持有因市价下跌而未出售股份,因而风险敞口很小。
由于英国经济体中少有高科技和高速发展的公司,因此IPO非常少。大多数公开发行的都是进行适度增发而且价值被适当评估的公司。大多数机构的投资组合都已经被指数化或者准指数化了,因此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大部分的承销。英国的系统建立在优先权的观念之上:即当前投资者具有通过购买新发行的股份来保护其投资比例的优先权。这种方式相当自由。英国的系统非常适合各方:公司、机构投资者和作为中介的商人银行。大家都认为已经上市的公司应该适度地增加股本,而这样缓慢的增长对各方都非常适合。美国的承销系统则不同:他们认为执行的速度能够保障承销商的市场风险敞*露的时间不会过长。
在英国的制度之下,个人投资者可以确信,既然承诺以相同价格购买股票,那些获取完整信息的专业人士就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客观分析以确定客观公正的发售价格。作为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提出的“人民资本主义”的一部分,在BP的发售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刺激的成分以扩大持股范围。一份异常简单的申购表被设计出来,如果小型投资者愿意以任何“清场价”购买按比例配售的其他股份,那么他们就能确保获得100股股票。愿意持股3年的小投资者在3年持股期满后还能获得10%的“红股”。还有,购买BP股份的投资者无须在购买当日付清全款。在该次承销中,他们只需支付每股英镑的“申请”款项即可分享全部分红,而剩余的价款则可以分两次在12个月内付清。最后,公众可以按市价进行少量折扣后的价格购买股票。按照当时英国的惯例,承销商在夏季着手刺激投资者兴趣并形成承销团—包括列出机构次承销商名单并准备发售的所有相关文件。根据英国规定,即将发行的股份价格在最后发售日前应在主要报纸上连续公告两周,而股价支付则是在两周之后。
为何BP险些成为干井(2)
而在美国,价格在发售当天才能确定,机构投资者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承诺(尽管他们可能会表示可能购买的数量,其结果就是在承销商的订单上用铅笔“轻轻地圈出来”)。在承销获得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正式购买确认发出之前的几分钟内,承销商与发行公司签署购买协议,并持有发售的所有股票。
为避免伦敦的承销商承受类似战争爆发等不可预测、不能控制和不能投保的风险,英国的承销协议一般都包含不可抗力条款。如果有不可测的重大事件发生,他们没有义务依旧往前冲:发售会被延迟至一切恢复正常之后。
尽管在其执政之前一直没有提及私有化,但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所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戏剧化而且迅速地将雇用了上百万人的二十几个公司的所有权通过向个人投资者大量发售股票,将它们转变成为私有公司。英国政府认为它没有义务保护优先购买权,而且知道在被私有化之后,这些大企业将会成为FTSE指数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英国的机构如果想要将其投资组合与市场保持一致,必须要像在英国燃气公司的项目上一样,必须成为每次发售的买家。政府也知道伦敦的市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吸收这么大量的IPO。因此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进军美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关键。既然英国的商人银行在北美和日本以及跨欧洲地区的销售力量有限,那么国际发行人对于承销的成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政府持有了过多的英国工业企业所有权,而政府所有的公司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差。这些公司的经营效率低下,由于这些政府所有的大型公司不敢冒险,也不愿创新,更不愿意作出可能令选民不快的决定,因此导致英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撒切尔夫人坚信要维持企业成长,要允许英国企业家们失败。她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出售国有公司将英国工业从英国政府和“政治压力”中分离出来,首先是英国*,然后是英国燃气公司。私有化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功计划,它使不少大公司焕发了活力,极大地扩展了英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也扩大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的基础并增强了其实力,战后国有化的风潮也被逆转。①
但是,政府向私人投资者出售普通股的数量是巨大的,英国的承销商系统无法处理如此大量的订单。由于这些政府直接拥有的大公司股票是第一次上市,在上市前还没有市场价格。在私有化即IPO中,股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作为次承销商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发言权。
在计划对英国*进行私有化时,财政部将承销商分为国内和国际两组,对英国、欧洲大陆、日本、加拿大和美国都有不同的承销团。这个电信巨人之所以成为撒切尔夫人最理想的私有化对象是因为人人都要用电话。克莱沃特-本森公司于1984年11月被政府聘任担任销售的顾问,该次销售总额为39亿英镑,占公司总股份的25%。这次参与私有化的人数众多,有超过200万的人认购了股份,其中有一半认购了400股或者更少。 接下来,1986年12月进行了英国燃气公司的私有化,融资金额达到54亿英镑,1987年英国航空则以9亿英镑的价格公开出售。在这一系列的成功之后,国际各主要股票市场在1987年的第一季度的表现也强劲非凡。9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额比1月份上升了44%。伦敦市场7月上升了46%,而东京市场上升了42%。市场环境对后来的私有化来说非常理想,BP正在等待,而进展非常顺利。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何BP险些成为干井(3)
BP和之前的国有化公司相比有一些优势:它已经上市。尽管英国政府在收购中东油田时获得了这个大型企业的巨额股份,但BP一直是以私人公司的方式运作。而且出售英国公众拥有的值钱的产业可能带来的政治压力也被中和了。本来积极地挑战其他私有化项目的工党由于在1977年出售了BP的股份,因此无法轻易地挑战BP的私有化,而且保守党在1979年未遭到任何政治性反对就集中出售了价值亿英镑的BP股份。政府和英国股市准备好了迎接平静而有秩序的BP股份配售。
根据其指定顾问的建议,奈杰尔·劳森觉得应该指定两个主要的国际承销商。在英国燃气公司的项目上,财政部举办了“选美比赛”以挑选英国以外的承销商。这次他们选择了高盛而不是英国政府一贯选用的摩根士丹利(为了管理其同时发售的亿股股份,BP选择了华宝)。对于高盛来说,这是一次突破,意味着其在伦敦金融城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在高盛内部有不少人对此感到非常骄傲。埃里克·希因伯格(Eric Sheinberg)一直在开拓高盛在伦敦的做市业务,这正好帮助高盛在推介中获得了英国政府的青睐。高盛的英国石油行业分析员对于BP非常熟悉,这在向机构投资者销售股票时很有帮助。在纽约开拓股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