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为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材料为王-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举动,更令人信服。就如眼前这堵看似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水晶实物效果墙,却让所有心存疑虑的人,都闭上了嘴巴。

    只需要看看在场的记者,那些陆续赶来的应聘者,以及从周围工厂出来的那些企业主、管理人员、工人呆望着水晶墙,呆若木鸡的表情,就可得而知。

    这个时候假若有人跳出来,说华粤科技是一个皮包公司,恐怕所有人都会骂他是神经病。

    这都不算有钱,啥才叫有钱?

    记者们举起手中的相机、肩头的摄像机,对着这件精美的艺术品不停地拍照,那些无关的好奇人士也拿出了自己的相机,以求留个纪念。

    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只存在数月或一两年就被拆毁,实在是太可惜了。

    他们如是想到。

    通过这些记者们的照片、影像,这座水晶效果墙在当晚就通过电视屏幕,传到了每一位香港市民的眼前,并在此后引发了一场前来观看这座水晶墙的人潮。许多本港市民呼朋引伴,或携带家小,一同来到这里,看看华粤科技用如此高的代价,来制作的水晶墙,是否如媒体所言那么美丽无瑕。

    在这段时间内,这座水晶墙居然成了本地的一个旅游景点。当最后华粤公司准备要拆毁它的时候,竟然引来了全港的一致呼吁,要求将其永久保留这也算是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一段趣话。!。



………【第一百一十四章 喜忧参半】………

    郭逸铭没有亲自去招聘会现场,自然不知道他策划的财力展示炒作,已经成功引发了轰动。

    不过他并不惊讶。

    后世像这样,通过一种无聊的、毫无价值的铺张浪费,来显示公司强大实力的炒作式营销手段,他见得太多了,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早有预料。他甚至还亲口骂过“吃撑了啊,那么有钱不如投到科研上来好了,这样浪费就是犯罪”之类的话。

    他唯一不确定的,是这种炒作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度到底如何。是会厌恶呢,还是羡慕,就只有交给时间来检验了。

    他现在也没有精力来过问,需要他过问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这时,他就正在文华酒店租用的会议室内,和满屋子的经济、政策、法律界专家开会商议公司后续的工作安排。

    “各位,我们接下来,要对我们的生产流程进行一次详细地分解,将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细分出来,根据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技术、设备要求,编列一个详细的表格。并且还要将其生产所需关联产业,进一步延伸,从而梳理出一个系统的树状产业链来。

    然后,我们要将其划分出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即涉及到最核心关键技术部分的生产制造,例如处理器。这是我们企业自己的加工项目。

    第二个等级,则是由岛内代工的部分。这部分因为大陆企业无法购买到最精密设备,而不具备制造能力,而我们又没有精力顾及,就交给岛内企业来代工。

    第三个等级,是国内代工部分。

    这就形成了三个清晰的技术层级,即我们的核心层、岛内代工厂的次级层,以及国内的所有周边产品协作层。”

    他一面说着。一面看着会议室内满屋子的专家。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

    其中既有精通整个生产流程的工程师,也有擅长营销贸易的销售好手,更有精通国际贸易的法律专家。此外还有熟知本港工业水平的前经济多元化委员会委员、本港实业家,更有专程从大陆请来、对大陆尤其是深广一地的国营企业现状了如指掌的工业专家,他们将共同配合。以完成这个产业链的分解和层级划分。

    之后,公司才能在这个大前提下,目标明确地开展工作,扶持和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协作链。

    自主生产核心关键部件,将限于技术封锁、大陆无力生产的部分高技术部件交给岛内代工,最后通过深广一地,来满足其它所有周边部件的生产供应。从而形成以公司为核心的产、供、销利益链条,使各上下游关联企业。紧紧地依附于华粤科技,组成一个涉及公司众多、规模庞大的高科技产业利益集团。

    “我提一个问题!”专家团队中一个六十余岁的老人举起了手,“请问郭总,这个产业链划分到哪一个级层?要知道,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是从原材料、半成品,一直到最终产品,乃至产品策划、推广、市场零售。是很复杂的。

    而且在零部件部分,它也有自己的一套产业链。综合起来,这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罗列清楚的。

    所以我想请郭总提示一下,我们到底需要将这个产业树,细分到何种程度?”

    “谢谢童先生的提醒,很高兴你能问出这个问题来……”

    郭逸铭向对方点点头。这位童先生是本港的一位著名实业家,对本港的工业体系和水平了如指掌。如果不是港府拒绝了引导产业升级的建议,而他的工厂又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他是不可能愤然辞去委员会职务,投入郭逸铭团队的。

    而且这个问题很关键。就算他不问,郭逸铭也会进行详细阐述:“我所阐述的所有内容,归纳起来就只有一个:我们生产东西的各种需要,要尽可能保证,绝大部分能够在本港、大陆得到满足!

    所以诸位在细分产业树时,也要依照这个原则来进行,以保证我们的工厂一旦投产,就能立即全马力开动,源源不断地向市场大量投放产品。”

    “光靠本地和大陆来支撑这个产业链,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位老人断然说道。他是国家工业学院的老教授,对大陆的工业水平和政策有着深入研究,在国内享有盛誉。郭逸铭也是委托了材料所的董老辗转托人,才把他老人家请出马的。

    “魏教授能否具体谈谈,我们坐在这里,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一切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谈谈。”郭逸铭很客气地说道。

    “那我就说说吧,郭总要求相关配套,都尽可能在本地和大陆完成,想法很好,可很难实现。”老头子年纪很大了,可中气十足,坐在对角说话,也是满屋皆闻,“比如说原材料!原材料现在国内也很紧张。改革这两年,吃饭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人们的物质要求也在提高。为了满足人民需求,各国营厂矿都在加班加点制造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等等民用生活电器。例如钢材,在国内都是紧缺物资,只能少量供应重点企业,其他国营企业想买都买不到,我们就更不可能了!

    当然,你要说国内提供不了的,我们自己来干,那当我没说!

    但是,我想请问一下郭总,你打算出多少钱来支持这个产业链的完善?你说出一百万,我立马就走。你说出一个亿。我可以帮你精打细算。你要是说出十个亿,老头子呕心沥血,也要给你写一份完善的产业链建设规划书!”

    “很遗憾,我的初期计划,只能出到几千万美元,大概不会超过500逸铭不动声sè地说道。

    魏教授脸上lù出失望的表情。

    “不过我也说了,这是初期计划,并不强求所有方面都不从外面进口。所以对目前部分无法替代的原材料、产品。我们暂时可以进口以满足需要。但我们要向彻底自主的方向迈进!初期不行,只要赚到了钱,我们可以一步步加大投入,争取让更多的高精尖制造加工,都在本港或是国内完成。尽量将我们的成本优势发挥到极限!

    这就需要我们事前,就做好总体的规划,在之后才能目标明确地,一步步向这个方向努力!”

    郭逸铭看着他,不徐不急地接着说道。

    “好!你郭总说得实在,不夸大,我老头子从来没听过这种承诺。我就相信你,这把老骨头。我就暂时卖给你了!”魏教授jī动地一拍桌子,大叫一声。

    任务一明确,众人迅速就行动起来。

    不过郭逸铭没有参与到具体的产业链细分中去,而是由童先生陪同着,开始对本港的实业家们挨个上门拜访。

    83年整个2月份,他都在做这一件事。

    要建立一个配套产业链,自然需要许多的企业协同与支持。他在这一个劲地埋头制定计划,没人配合都是白瞎!

    走访各企业。与他们沟通,这是个体力活。

    全岛的工业企业虽然产业层次低,但数量并不少,郭逸铭上次吃了亏,不敢一下子将所有的企业家都召集起来共同会商。虽说以后他的产业链规模必然会非常庞大,但初期公司的产品数量只有寥寥几个,根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受益。那么合作伙伴的选择必然会有所侧重。

    既然是sī下沟通,他就只有自己多辛苦一点,多跑跑路了。

    好在有童先生从旁协助,他的拜访目标相对比较明确,不至于满岛瞎跑。

    童先生自己就是个实业家。经营着一个制造厂、一个成衣厂和一个采石场。在成本上升和港府的双重逼迫下,他在这次经济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损失。最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已经将成衣厂、制造厂转到了一河之隔的深圳,利用当地廉价的厂房和工人工资、水电费,在整体经济低mí的情况下,总算还小有盈利。

    但即便经营如此艰难,直至今日,他仍然没有对自己的产业进行技术升级。

    原因很简单,升级也无用!

    产业升级是企业的厂房、设备、生产工艺整体的升级,投资不小。他本身做的不是整机产品,而是零部件国际代工业务,都是给别人做配套,产业升级以后,又到哪里去找业务来做?

    如同郭逸铭为产业链划分层级一样,国际代工也是分层级的!精密加工业一直以来都是欧美日本这些先进国家的蛋糕,他们想吃也吃不到。就算香港可以不受限制买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升级了产业,也没人会给童先生他们代工业务。

    没有需求自然就没有动力!

    既然升不升级都一样,他们依然只能做一点初级制造业务,那么利用大陆廉价的工厂租金、工人工资、水电费,多赚一点差价还更实在些。这就是包括童先生在内,所有岛内实业家的一致观点。

    如果没有郭逸铭,这些实业家们最终在岛内将再无生存空间,不是倒闭,就是转移到大陆或东南亚。而且在此之后的十多二十年内,也同样不进行产业升级,继续做着最初级的制造行业,直到被市场所淘汰。

    郭逸铭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未来。

    他的高科技行业,急切需要一支具有相当能力的配套厂商。这些厂商的制造加工能力,要达到国际水准,但同时制造成本,要等同、最好是低于国际价格。这就要求配套厂商如果要成为他的产品供应商,就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购买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全面升级。

    这就是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童先生曾在经济多元化委员会内任职。对岛内实业家们的能力、脾气、升级潜力等等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郭逸铭用一个月的时间,连续登门拜访了上百名岛内实业家,对本岛的工业状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际情况令他既失望,也暗自窃喜。

    失望,是这些工厂的规模都太小了,技术水平太低了。

    别看岛内那些地产业、航运业、金融业个个腰缠万贯、财大气粗。资产动辄数亿、数十亿,可实业界却是惨得很,连一个资产上亿的都没有!

    本港的工业发展太晚了。

    香港是在六十年代,国际上先进国家开始淘汰他们的初级加工业,将这些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时候。才在港英当局的大力推动下,引进过来的。这些行业最初大都掌握在英国企业家手里,他们只希望通过香港的低工资、低成本,在国际上赚大钱,对产业升级毫无兴趣。

    在他们的挤压下,本地实业家发展得很缓慢。

    等到英国人都觉得没赚头了,才开始通过转让、出售、合股等方式,渐渐将企业转到本地实业家手中。而没等本岛的实业家们大展身手。这时石油危机就发生了,随后不久,经济危机也接踵而至。

    郭逸铭看到的岛内这些工厂,唯有惨淡二字可以形容。

    这些还在岛内苦苦支撑的企业,其总资产大都在数百万至上千万港元之间,少数几个数千万的,都算得上是大厂了!

    “郭先生,实在让你失望了。本地的工业实力确实是很差。恐怕会辜负你的期待。”童先生歉疚道。

    这一个月来,童先生也是放开了他在深圳的生意,尽心竭力,天天陪着他转。在他的引荐下,郭逸铭去了那些他看好的实业界老板,一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