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为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材料为王-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移动。

    尽管有他的推动,国内的制造业进步还嫌缓慢。制造中低级产品尚可,高端的精密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设备能力则远不如意。

    本来他是想在日本建厂,利用日本不受限制,可以从全世界取得技术、设备,以及本土目前人工尚算廉价的优势,用日本的资本来赚日本的钱。但日本人也不傻,通过各种限制条款,给他设置了大量的陷阱,突破一个障碍又是一个障碍,从法律条文、本土企业、员工等等各方面,来限制他的发展规模。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他将这个日本公司,当作单纯的吸血管来用了。

    不要以为我的东西你们都有。哼,如果你们看到了我正在研发的那几款产品,足以让你们尖叫!我就不信砸不开这个硬核桃!

    中低端产品,国内基地已经拥有足够生产能力。这几年的相处,西部计算机集团在国内名声更是好得出奇。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大规模合作的方式,迅速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产品,以大量上市来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

    他现在是要找的,是一个进行高端产品生产的基地。

    这样一个基地,要求关税要足够低,并且可以不受欧美技术封锁,能够自由地从全世界买到先进制造设备。同时当地的工人素质要高、略加培训便能从事精密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品质管理概念。除了上述要求,还要有便利的交通、能源供应,以满足工业生产需要。

    这样的地方可不好找。

    他的手指在东南亚一画而过,停都没停。这些地方的人又懒、妒忌心又强,在这些地方办厂纯粹是给对方送菜。缅甸、越南、老挝更不行,这几个国家不是属于苏联的禁脔,就是混乱之地,各种基础设施还不如国内,毫无投资价值。

    韩国……

    他的手指略微停了一下,又移了开来。

    这个国家和日本一样极端排外和封闭,国内经济基本被几个大型财团所垄断,政局又动荡不安,不是一个投资的好地方。

    郭逸铭的手指在东亚地区划了一整圈,最后在一个小点上停了下来,并长久停留……

    ……

    郭逸铭在国庆过了以后没多久,又一次回到了国内。

    从机场返回到距离中美电子研究所两三里外,便可以看到就在研究所背后,又有三座大型的厂房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施工。

    好快啊!

    郭逸铭看着一片片厂房,心中感慨万千。

    他79年初回到国内,自那以后,厂房基本便以一年一座的速度,迅速耸立在这片京郊田野之中。79年时电子研究所最早建成投入使用,到80年,软驱组装厂出现在了研究所旁边。81年,混合处理器芯片生产工厂又建成投产。

    往日宽广的田野,开始被一座座厂房所代替。

    而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建设的速度再次加快,厂房一建就是三座同时开工。其中两座并排坐落在研究所、软驱组装厂、处理器工厂后面,一字排开,第三座则远远地建到了密林背后,远离这片区域。

    这三座新工厂,第一座看起来和处理器工厂没有多大区别,从厂房到洁净处理系统,都是标准的集成电路工厂。第二座从厂房布局来看,和软驱组装厂非常类似。对面材料所职工见到这两座厂房,大多以为公司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和电子研究所的人碰面时,都对他们开玩笑说:“看你们厂房扩建的速度,你们又要发大财了啊!”

    对方语气中的羡慕之色,溢于言表。

    大多数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员也不清楚这两座厂房是做什么用的。他们也和材料所的人一样,认为这是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现在混合处理器和软驱的销售如此兴旺,公司想多赚点钱也是理所当然。他们都怀着高兴的心情,期待着工厂建成投产,好赚取更多的利润,有更多的研发资金可以投入研究所,同时他们自己也能得到更多的奖金。

    前两座工厂都没有问题,但第三座工厂却让人有些看不懂,看起来很像是座普通工厂。众人猜了又猜,却还是猜不透这座工厂的具体用途。

    郭逸铭摇下车窗,看着远处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完工的工厂,问道:“我记得,根据承建单位的预计,这三座工厂大致在三个月内就能彻底完工。工厂配套设备现在准备怎样了?大概什么时候能够到位?”

    “我问过国内的生产厂家了,由于国内这两年已经为我们和国内半导体厂制造了大批处理器制造设备,相应的制造工艺和技术都已成熟,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厂家,生产能力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厂家表示,如果我们这边厂房建成投入使用,他们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向我们提供第一套处理器生产线。

    至于第二座自动装配流水线,因为和原来的软驱生产线有很大区别,涉及到需要改造的地方较多,可能要稍晚一些,大约还需要三个月。

    最慢的是电池厂。

    电池厂的设备是专用设备,都需要特别制造。尤其是我们订购的真空压力炉体积大、对材料和生产设备要求较高,属于特种型号产品,要对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改进以后才能生产。压力容器生产厂家表示大概要到明年3、4月份,才有可能做出来。检测、安装、调试、试运行,大概要到明年中6、7月才能彻底投入使用。”

    舒雨菲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秘书,每天处理那么多公务,各种相关数据过目不忘。只要老板提问,她基本都能不假思索地做出准确回答。

    郭逸铭微微点头。

    现代高科技工厂,各种设备都需要专门的制造设备,这就使得一旦要进行设备升级,就先要对生产企业的制造设备进行升级。而制造设备的升级,又涉及到精密加工、材料、自动化等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改进。

    高科技的投入水涨船高,成本打着滚地向上飞涨。未来这一行的准入门槛,是越来越高了啊,不是有钱人,想玩也玩不起了!

    他有些庆幸自己加入得早,要是等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再进入这个市场,恐怕他连起步资金都凑不够。

    一步先,步步先,就是这个道理。

    郭逸铭看着远处正在加紧施工的工厂,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虽然他进入这个市场时间还短,相比老牌科技企业也略显有些晚,但总算是赶了个技术升级的尾巴,没有落伍。看看这些工厂,不算电池厂,最快到明年一月份,差不多他所期待的东西,就能开始逐步试生产。

    这也意味着,他在追赶先发者的角逐中,又一次领先了对手。

    他笑得很开心,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最终产品尽快走下生产线,到时候,那些未来的竞争对手,见到这些产品,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表情呢?而有了这柄利器,日本封闭的市场也将在他的强力冲击下,硬生生被他撬开!

    真期待啊!

    轿车在行政楼前停下,他钻出车子,对舒雨菲道:“你累不累?”

    “不累!”舒雨菲听他这么问,就知道他要先去几个实验室转转。对于老板来说,研究室就是他最珍贵的宝贝,无论什么时候回到国内,他第一时间总要先到实验室走走看看,听听研发人员的汇报,并根据汇报内容随时作出几句指示。

    她也习惯了。

    果然,郭逸铭听她说不累,立即就道:“既然不累,那我们先去集成电路室,然后去电磁实验室。看完了这两个实验室,就去材料实验室看看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我们最后再回办公室。”

    “好的。”舒雨菲乖巧地回答道。

    他们到了集成电路实验楼,发现主任万洪教授不在办公室,不用说,他又是泡在实验室里了。郭逸铭正准备到实验室去找他,却看到墙上新贴了一张曲线图,他好奇地站到曲线图前定睛一看,一种充沛的情感忽然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曲线图的起点,日期是80年3月,这个日子郭逸铭印刻于心——这是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室正式组建的时间。

    在左侧竖轴,标注着一个个数字。

    起始处所标注的点,对应着竖轴上6000这个数字。郭逸铭不用去回忆,就知道它意味着什么,这是集成电路室刚成立时,集成电路制备所具备的元器件集成度指标。当时他们最高的元器件集成度,就只有这区区6000。

    曲线图第二个点,是在81年1月,间隔上一个点将近一年。上面标注的点由最初的6000,跳到了9000,一下子比当初提升了一半!在用红笔绘出的圆点旁边,写着一行细小的文字说明:铜互连实验室制备成功,5。19日工厂制造成功。

    郭逸铭笑了,正是这项铜互连技术,一下让他们的混合并行处理器,由图纸变为了现实。没有这项技术的出现,他们别说战胜IBM,就是想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都没有资格,现在恐怕只能眼巴巴看着IBM-PC耀武扬威,暗叹自己技不如人吧……

    他盯着那个点,一回想起当初那段难忘的日子,心中不觉就热血激荡。

    在这个点过去不远,在81年9月的时间点上,标准了一个新的红点,位于12000的数值。这个红点旁同样有着一行小字:自DEC引进CMOS制造工艺,实验室试制成功。

    这是一个分水岭。

    郭逸铭很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正是从这天起,电子研究所从闭门造车,开始大量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些都是真正的先进技术,不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吹嘘。正是通过与DEC的工程师们一同工作,不断进行人员交换,集成电路室的研究人员迅速消化吸收着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并如飞一般快速追赶上来。

    在此往后红点的排列,开始逐渐密集起来。这清晰地证明了集成电路室那飞一般的追赶速度:

    81年11月,元器件集成度所标注的红点,升到了18000;

    81年12月,元器件集成度达到26000;

    82年2月,元器件首次突破了40000这个关口,一跃升到了41000;

    82年5月,处理器集成度飞升至59000,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将集成度提升了4倍;

    在最近的日子上,清晰地列明了82年9月,处理器集成度直接突破8万大关,直逼9万!可以说,这是电子研究所成立集成电路室以来,距离国际水平最近的一刻,仅比DEC目前最新12万元器件的集成度低了四分之一。

    虽说集成电路室的进步如此之快,绝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和DEC处理器研究部门,进行的充分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从DEC引进了完善的CMOS制造工艺,实验室的所有成果,都不过是在重复人家的实验过程。而且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实验室制备能力,真正的工业化制造水平,才缓慢爬升到4万这个很低的水平线。

    但没有他们的潜心研究,这些技术也永远只是一堆技术纸张,而不会转变为生产力。虽然曲线图上所列出的最高集成水平也才9万,但这个技术却是被他们完全吃透了,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只要给他们充分的资金、技术支持和足够的耐心,以及正确的引导,郭逸铭相信他们一定会最终追上、甚至超过国外!

    这毋庸置疑!

    忆旧看今,他心头涌上一股无尽的豪情。

    郭逸铭久久地看着这张曲线图,虽然上面只有简单的几个点,然后用线条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图形是如此简单,根本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完。可他依然是看了又看,怎么也舍不得将视线转开。

    他的眼睛,有些微微的发胀。

    在他眼中,这张图记录着的可不是几个红点,而是科研人员们孜孜探索、不断提高的身影,是他们废寝忘食的工作场景,是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就是一座丰碑!

    他掏出手绢,轻轻地擦拭了一下眼角。

    “还去实验室吗?”舒雨菲轻声地问道。

    “不用了,我们去电磁实验室吧……”郭逸铭再次深深地看了看这张图,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集成电路实验楼。

    在电磁实验室,他们这趟没有白跑,实验室的几位负责人和他要见的几个研究员正好都在。而且他看见这群人正围在一起,观看对一份测试报告,激烈地交换着意见。

    “都在呢,正好,我正想问问你们,关于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他还没把话说完,电磁室的几个研究员们就都笑了起来。

    “郭总,你要来早了,我们还回答不上来。可你来得刚刚好,我们才刚把集成电路室制备出来的这两款芯片拿回来,正在进行测试呢!”电磁室主任耿杰笑着跟他说道。

    “真的?那可太好了!测试结果怎么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