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幸福一点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幸福一点点-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坐过了摩天轮、玩过了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家人说说笑笑的向玄武庙走去。
  两个小男孩(舅舅家的大表哥焦奕和姨家表哥陈昊)将外套上的帽子套在头上,当作披风,你追我赶的跑来跑去。
  余晓菲看着好玩,也学着表哥的样子披着外套追在后面跑,三个孩子笑闹着围着大人们跑来跑去。
  跑累了的孩子们坐在玄武庙下的石台上休息,余晓菲被外公抱到一个比较高的台子上,可以看到很远的风景。
  大人们坐在一边聊天,余晓菲数着脚下的石块在高高的台子上走来走去。
  坐在台子下面的表哥又玩起了新游戏,跑到石阶最高处,从两边的斜梯上向下滑。斜梯长年累月的被人当做滑梯,已经被磨的光亮无比,胆子大的孩子可以从最高处滑到最低处(十几年后因为安全问题,斜梯两侧被铁栅栏围了起下,光滑的底部也被隔成一块一块的,虽然增加了安全性,全远没有之前好玩了)。
  余晓菲也想下去一起玩(娃,嫩是越来越幼稚了)。不过站的台阶太高,自己下不来,只好看向大人们,想要有人把自己抱下来。
  “哦,好可爱的中国娃娃。”一个外国女子看到一个穿着红色的绣花棉袄的中国小女孩站在石台边想要下来,忍不住走了过去。
  说起来余晓菲长得不是一般的可爱,眼睛大大的,鼻子翘翘的,胖胖的小脸红朴朴的,又穿着红色的新棉袄,很是引人注意。外国女子是越看越喜欢,伸出手想要把女孩抱下来。
  看着走到自己面前伸手想抱自己的外国女子,余晓菲的记忆转动起来。
  对于这个画面自己还是有印象的,毕竟是第一次遇见外国人嘛。不过当时自己只是个五岁的小女孩,突然有一个长相有点儿特别的陌生人跑到面前想要抱自己,当然是吓得不行,哭了起来。最后还是妈妈抱着自己哄了半天,闹的外国女子无奈的直笑。
  这一次,自己可不能那么丢人了,怎么说也得给外国友人面子不是?想到这儿,便伸出了小胖手。
  外国女子看到中国娃娃向自己伸出手,高兴的一把抱了起来。
  为了表示对外国友人的欢迎,余晓菲送了个大大的笑脸。看得外国女子忍不住对着小女孩胖胖的小脸亲了又亲,身边的外国男子也忍不住伸手捏了捏中国娃娃的小脸。
  正在聊天的大人们已经走了过来,外国男女的中文水平还是不错的,两家人便聊了起来。
  原来,这两位外国人是夫妻,在中国工作已经很多年了,这次春节带着儿子游玩,来感受一下中国节的热闹气氛。
  抱着可爱的中国女孩,马丁森夫人喜欢的不得了,不停得对余晓菲的妈妈说要是自己生得也是女儿该多好啊,两位母亲坐在一起,谈着自己的育儿经,交流着经验。而马丁森先生跟外公很谈得来,对于中国文化他可是向往以久,能够与中国长者结识,自然是高兴极了。
  就这样,原本并没有多少交集的两家人在交谈中熟识起来,离别时还依依不舍,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自此以后,马丁森夫妇与外公一家的交往越来越亲密。
  外公对马丁森先生也是非常欣赏,两个人时常一起下棋、聊天,马丁森先生还向外公学习毛笔字和太极拳。而马丁森夫人则是对外婆的绣工和做的小吃很感兴趣,为此余晓菲还送给她一条自己绣的手帕,把马丁森夫人高兴坏了。至于马丁森家的小男孩迈克,则是对外公做的风筝和健身用的中国式长剑着迷得很,外公收藏的武侠杂志,也是他很喜欢的书籍。
  能与马丁森夫妇结识,余晓菲还是很高兴的。记得上辈子自己最大的弱项就是外语,以现在的话说就是:26个英文字母,分开来都认识,合在一起就啥也不明白了!
  现在的外语教学还是在初中开始,如果能在这之前打好基础,对自己以后考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从五岁起,余晓菲就开始向马丁森夫人学习英语。
  说是向马丁森夫人学习,不过大多数时间还是由小迈克来教,对于这个中国小妹妹,迈克很是喜欢。她会跟在自己身后用甜甜的声音叫“哥哥”;会在手帕上绣上可爱的小老虎送给自己(虽然看起来更像一只猫);会闪着大大的眼睛问自己问题,而当自己讲解完时总会收到崇拜的目光……总之,有了中国妹妹的迈克感觉自己的生活是越来越充实了,对于学习比以前认真了很多(要向小妹妹讲解嘛)。
  看着儿子的变化,马丁森夫妇很满意,对原本就很喜欢的余晓菲更加疼爱起来。
  也许是外国人教授英语的方式与国内不同,余晓菲觉得自己的进度还很不错,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和马丁森一家用英文做简单的对话交流了。偶尔在街上遇到个外国友人,也能给人指个路了。
  余晓菲还了解了很多国外的教学内容,与国内不同,外国的课程轻松多变,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在迈克的影响下,余晓菲的动脑动手能力越来越高,性格方面也活泼了很多。虽然还是一个文静害羞的小女孩,但是面对陌生人不再那么紧张了。以至于连教戏的李老师可感觉到她的变化,说她的表演越来越放得开了。
  对于电视上表演的以英文演唱京剧余晓菲不是很喜欢,虽然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国国粹,但感觉上却有些不伦不类。
  在她看来,京剧的精华就在于咬字的郁味,同样是一个唱腔,由英文延伸出来的感觉就没那么纯粹。就像外国歌曲一样,翻译成中文演唱出来的感觉与原唱相差就很多。因此,余晓菲在给马丁森一家表演的时候一直唱的是中文唱腔。艺术是无国界的,余晓菲一直这样认为,即使是听不懂词意,也不会影响到对京剧的欣赏。这从马丁森一家的表情中就可以感觉到,即使不能完全领会词中的含意,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唱腔的欣赏。当然,迈克小朋友欣赏的则是京剧中华丽的扮相。
  几年的相处,让两家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每到年末,马丁森一家都会来中国友人家过中国节,一起包水饺、放鞭炮……
  余晓菲很喜欢包水饺,注意,是包水饺,而不吃水饺。
  余晓菲包的水饺和外婆包的不同,南方水饺是“捏”出来的,而北方水饺影则是“撮(zuo)”出来的。余晓菲包水饼的方法是跟奶奶学的,中间放满馅,两手将皮向中间一“撮”,就包好了。这样的水饺包的馅更多,样子像一个胖胖的元宝。
  马丁森夫也对这种包法很感兴趣,不过学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每次包出来的水饺不是露馅就是样子怪怪的。最后,只好按南方的包法,包出一个船形细长水饺,美其名曰:马丁森式饺子。

  7江南

  对于外婆的家乡,余晓菲向往以久。上辈子没能去成,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所以,当外公外婆准备回南方看看的时候,余晓菲绕了外公一整天(外公觉得外孙女可怜兮兮求自己带着一起去的样子太爱了,故意装作不答应),终于答应暑假时带自己一起去。
  江南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外婆的家乡在苏州,简称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并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自宋以来便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苏州的景色真的很美,湖水荡漾,杨柳青青……虽然余晓菲生长的地方也有很有名的“泉城”,但是和这水中城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整个街道被水覆盖,到处可以看到划船前行的人们,河水上面是石头铺成的小路,打着纸伞的少女谈笑着走在上面,一幢幢古式的房屋坐落在街道两边,在水中倒映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余晓菲坐在小船上,用手轻轻的拨弄着水面,船家用吴语方言和外婆聊着天。
  外婆离家时已经三十岁了,并不会讲普通话。刚到北方的时候,和周围的人交流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口音已经改了很多,不过有时候还是让人听不太懂,还好余晓菲从小听习惯了,有时候还给外婆充当一下翻译。
  回到家乡的外婆显得很激动,用家乡话向船家询问着这些年的变化。余晓菲仔细听了半天,只能无奈的放弃,正宗的吴语方言,她还是听不懂。不过所谓吴侬软语,苏州话以软糯著称,声韵语调也非常的多变,两人的对话还真有点儿苏州小调的感觉。
  船家对外婆这位不归家的老人很热情,详细的回答着各种问题,时不时还唱一段小调,听得外婆眼中闪着泪光。离家多年的老人,终于又回到了家乡。
  余晓菲他们住在舅姥爷的家里。为了迎接长姐的到来,舅姥爷在几天前就打扫好房间,做好了准备。舅姥爷他们一直很想念远嫁他乡的长姐,外婆自懂事起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并为此耽误了自己的婚事。
  舅姥爷的家是一个非常古朴的大院,院中还种着一棵杨梅树。抬头向树上看去,一颗颗鲜红水嫩的杨梅挂在树上。余晓菲想像外婆说的那样抬头去咬杨梅果,结果发现自己的身高与果子相差太大,掂着脚尖仰着头——就是够不着儿!逗着长辈们大笑不已,最后还是表舅摘了几颗放到了她的手中。余晓菲的脸羞的通红,拿着表舅递过来的杨梅,也不好意思吃。
  外公陪着外婆与舅老爷聊天,表舅便带着余晓菲去湖上玩。
  菱角又称作“水中落花生”,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果子两边有尖锐的角,中间饱满,样子很有趣。菱角是一种坚果,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果实。
  余晓菲爬在船上,看着还未成熟的菱角,叹了口气。水中的菱角很多,不过要等到秋后才能成熟,自己只能看,吃不上。
  虽然没吃上菱角,不过余晓菲却吃上向往以久的湖蟹。虽然现在不是吃蟹的最好时间,但味道还是非常鲜美的。再加上自家腌制的腊肉、用刚刚打上来的新鲜桂鱼做成的“松鼠鱼”、香脆可口的黄泥煨鸡(即叫花鸡)、还有跟外婆做的一样好吃的肉松……于是余晓菲的瘦身计划再一次搁置了。
  南方人的饭量小,盛米饭的碗也很小。外公说,他第一次来的时候坐在饭店里吃饭,一小碗米饭两口就吃完了。于是外公就要一碗又一碗,等吃到第五碗的时候,才吃了个八分饱。不过看着周围吃惊的看着自己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要第六碗了,付了钱匆匆的离开。外婆嫁到北方后,慢慢的饭量也涨了一点儿,不过也就和余晓菲吃的差不多(娃,你太能吃了),所以家里准备了两套不同类型的餐具,外公他们用大号的,外婆和余晓菲用小号的(等到初中的时候,余晓菲也加入了大号餐具的行列)。
  回到家乡,当然是不能错过苏剧的表演,听着用家乡特有的语调演唱的《西厢记》,外婆激动的抓着余晓菲,讲述着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听苏剧时的情景……
  苏州最出名的,当然还是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余晓菲很早就想学习一下苏绣的技法,外婆所教的几种针法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这一次她想再学苏绣的精髓。
  表舅妈在一家传统绣坊工作,介绍了一位老绣工给余晓菲当老师。老人已经快七十岁了,眼睛有一点儿花,不过技法却是非常的高超。和外婆不同,老绣工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刺绣,很多快要失传的苏绣技法都被她继承了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古老的技艺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继承人也是越来越少了。老绣工对于想学传统技艺的余晓菲很是欢迎,老技艺就是需要年轻人来传播下去。于是一个教的认真,一个学的仔细,当余晓菲准备回家的时候,已经当苏绣的技法学了个大概,剩下的就要靠不断的练习了。
  于是,余晓菲在做作业、学苏绣、游湖中度过了一段江南水城的悠闲时光。
  离别总是来的如此之快,暑假的很快就结束了。余晓菲抱着舅姥爷送给自己在的大罐杨梅腌果离开了美丽的南方小城。
  回到家后,余晓菲将幅精制的双面绣放在自己的写字台上。这是老绣工离别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一面乡着一位栩栩如生的可爱女孩,正低着头坐在绣架边,认真绣花;另一面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水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