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警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狱警日记-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哪些人将步其后尘?扫黑的规模会有多大?这些令人关注的问题都会在这里找到答案。出租车司机很容易地就找到了看守所的地点,“这两天来了好几个人去那里,有的人一上车就谈龚建平。前两天还有一个穿运动服的中年人,他到了看守所门口后并不进去,转了一圈后,又坐我的车回来了,真是奇怪!”

    看守所在丰台汽车站后面的凤凰嘴村,周围全都是平房,很多来京打工的人都住在这里。看守所门口的马路窄得只能容一辆车通过,对面是一家很有名的食品厂。看到记者,门卫赶紧问话:“你们来找谁?”

    “找龚建平!”明知不可能找到,记者还是很直接地回答。

    “你们是他什么人?谁让你们来的?”门卫又问。

    “我们是记者,想采访他。”记者拿出了证件。

    查过证件后,门卫的口气缓和了不少,“龚建平我们都见不到,你们有什么要求到分局去试试吧。分局在菜场口,一问就能找到。”随后他又自言自语道:“今天来了好几个记者,有四川的、有天津的,但连门都没进去!”

    我们也没能进门,但来了就足够了。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建筑风格甚至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院子的中央种了很多桃树,距离很远就有芬芳扑鼻。院内的北侧还有一个篮球场。如果不是停满了警车,人们还真不容易觉得这里是看守所。看押人员都住在一栋二层的红色小楼内,楼道口有一扇漆黑的铁门,屋顶上拉着安全线,两名警察在来回巡视。龚建平住在哪间?我们很难知晓。

    这就是扫黑风暴的最前沿,这就是龚建平被羁押的地方。在这栋小楼的某个房间里,龚建平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眼都足以让某些人胆寒!这是一个普通的看守所,但却是中国足球展史上的重要驿站。离开看守所时,记者碰到一位嫌疑犯的家属,他在门口等着给自己的儿子送衣物。谈到龚建平,他有些“同病相怜”的感受,“现在还不能说龚建平犯法,在看守所里只能算嫌疑犯,转交到检察机关才基本被确认是罪犯!”

    石油附中的“民愤”

    位于海淀区学院路的石油附中是龚建平与他爱人的工作单位。正如龚建平的律师王冰所言,我们不忍心惊扰其家属的生活,不管龚建平犯了什么罪,他的家人都是无辜的,亲人被羁押本来就已经很痛苦,外界怎能还落井下石呢?我们根本没想去采访索女士,更没想过去她家“造访”。法律自有原则,媒体说龚家家徒四壁,或者满钵珠宝,又有什么用呢?但我们还是要到石油附中去,因为有很多谜团等待化解。

    先是有些媒体关于龚建平如何被抓的报道。三辆警车、门房大爷、红色夏利、跟踪盯梢,这些字眼都像侦探小说般刺激,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次是关于龚建平周围人士对他的评价,有的说他爱呼朋唤友,有的说他本分老实,孰是孰非,恐怕只有到了特定的圈子里才能真正辨析。

    逼近石油附中,记者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寻常的氛围。

    石油附中在北京石油机械厂的大院里,中午时分记者在院内的一家小餐厅休息时,周围就餐的人士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龚建平的事。食堂的师傅告知,到这里吃饭的很多是石油附中的师生,他们有的与龚建平很熟悉,最近扫黑的话题成了餐桌上最好的谈资。谈话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同情,有惋惜,也有嘲讽,这就是世道,不足褒贬。

    石油附中的门口有一家很大的报摊,摊主透露最近一段时间体育报纸最畅销,有的人拿着报纸就聚在一起讨论龚建平的事。一向平静得有些无聊的石油大院突然生这么大的事,人们还是止不住要好奇。报摊是从家属楼去菜市场的必由之路,不知道龚建平的家人怎样面对外界的炒作?

    龚建平家住的楼房就在马路边上,那栋楼建于199o年,现在看来已经陈旧。紧挨着这座楼的就是附中的校门,坐在门房里根本看不见家属楼周围的状况。媒体所说的龚建平被抓的经过,根本无法与真实的场景吻合!一看到记者,门房的一位中年男子就火冒三丈,“报纸都是瞎扯,这里就一个门房,你进来看看能不能瞅见家属楼?说门房大爷目击了抓龚建平的经过,我什么时候变成大爷了?龚建平怎么被抓的,我们附中没有一个人清楚!”

    门房“大爷”的确看不到“现场”,现在流行的龚建平被抓的版本看来真有水分。龚建平在哪里被抓,而今还是个谜。

    记者来到家属楼下,一位骑自行车的女老师上前问话,“你们来这里找谁?”得知是关于龚建平的事,她指指龚家的窗口说:“那就是他家,你们就别打扰人家了。龚建平犯了错,他的家属并没有,他女儿正上高中,学习非常紧张。有很多记者来打扰索老师,我们邻居都看不过去了。”该女士还说,龚建平绝对不是在家里被抓走的。石油附中的几位老师都说,龚建平一家人缘不错,大家都没想到他会出事。

    龚家的窗户被窗帘挡住,她的女儿正在家学习。但愿我们没有惊扰她们。

    宣武分局的“字条”

    拘留龚建平,宣武分局就成了司法扫黑的先锋,也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从石油附中出来后,记者就直奔这里。去宣武分局有两个目的,一是探问龚建平案的最新进展,另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

    由于到分局采访的记者太多,因此要经过值班警察的百般询问后才能接触办理此案的具体人员。负责接待记者的是分局主管宣传的人员,他拿着我们的采访证去征求领导的意见。领导正在开会,宣武分局这两天的会格外多,而且一开就是好几个小时。在值班室里等待时,记者听到了警察们的“内部讨论”——

    “记者一来就是关于龚建平的事,看来这个案子社会影响很大,太敏感了!”

    “是啊,我们都要通过报纸才知道相关信息,但奇怪的是有的人比我们还灵通,把龚建平怎么被抓,说得活灵活现的,而且还有什么坦白受贿1oo万什么的,也真能耐!”

    由于办案人员不在分局,因此记者未能与其见面。随后记者开始进行第二项工作,那就是咨询如何把有关黑哨的线索提交公安机关。在司法尚未介入扫黑前,《球报》曾悬赏5o万元从民间征集扫黑证据,这些证据有的很有价值,但以前苦于没地方受理,现在司法既然介入了,这些证据就应该交给公安机关。宣武分局对本报征集到的线索非常重视,一位领导在开会间隙听取了分局一位负责宣传人士的汇报,并代表宣武分局正式向本报索取证据。

    离开宣武分局时,记者拿到了一张字条,上面详细写着分局在丰台区看守所的详细地址,还有办案组的联系电话。“请你们下午两点带着证据到看守所,一位姓胜的同志在那里等你们,他是龚建平一案的负责人,”分局一位负责人说,“你们的证据我们很需要,谢谢《球报》!”

    这张字条很重要,它不仅使我们可以直面龚案的办案人员,而且也是《球报》悬赏征集扫黑线索这一举措的最好小结!

    二进看守所

    下午的看守所有些冷清,偌大的院子里看不见几个人影,只有屋顶的警察还在来回巡视。与上午的际遇不同,这次我们可以自由进入看守所的大院了。

    见到预审官胜国梁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两位警察神色慌张地到处找人,看到记者他们马上拦住:“刚才是不是你们到看守所里到处拍照?这里未经允许是不能随便拍照的!”

    当得知我们是报社记者时,两人又到别处“搜寻”。搜到门口,一辆红色桑塔纳正准备离开,车子后座上真有一台摄像机。原来“**”的是北京某电视台的两名记者,他们不知用了什么办法逃过了门卫的监视进到了看守所的大院里,并且架起机器进行拍摄。很显然,他们也是为龚建平案件而来,但也注定只能拍些大铁门和铁丝网而已。

    接待员把记者领到看守所办公楼的2o3房间,胜国梁已在自己的办公室等候多时。简单问明记者的来意后,他就坐在电脑前仔细阅读本报征集上来的相关线索,遇到重要的数据时还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记者一边解释线索中的有关内容,一边与胜国梁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

    “胜主任(胜国梁为预审处副主任),外界关于龚建平受贿1oo万的传闻是否属实?”

    “媒体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只要不犯法我们就管不着。”

    “龚建平被抓的真实经过到底是怎样的?”

    “报纸不是都报完了吗?(笑)”

    “龚建平是否交代了什么重要的线索?”

    “这个我不能说,这是我们的纪律!”

    当记者询问现在媒体是否能采访龚建平时,胜国梁反问:“你们有什么理由去见他?他的家属都不能探视,只有他的律师一个人才可以。”

    抄录完相关证据后,胜国梁问:“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线索?你们能否找到这些线索的提供者?”问及案子的前景,胜国梁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们一定会依法办事!”

    这就是我们与胜国梁谈话的全部,虽然没有让人振奋的信息(其实也不可能有外界期待的“猛料”),但这毕竟是迄今为止媒体所能做的最前沿、最真实的采访。毕竟,每个涉案人员的命运如何,不能是靠猜测,而是要由法律来裁决!



………【狱警日记(连载)(171)】………

    我一生为人处事“胆小谨慎”,这是我自知之明的评价。但我还是做过三件“大胆”的事,用东北的话说;那叫真“虎”啊,说说这三件事能雷倒多个……

    (1)七十代初,我当兵在现在的内蒙古昭乌达盟(当时划归辽宁省}巴林右旗幸福之路公社,哪年我们已经从老百姓家搬进了自已盖德营房。我当兵在一师三团通信连,那年师里给我们连乘马班两台摩托车,一台长江75o一台东海。哪年好象是75年,我74年6月提的干吗,当年我2o岁,在电台当报务主任(排级)。有一次我和摩托手去师里办事,在道上他教我开了一会(大草原的路上没车没人)从那以后我就总惦记着开摩托……

    有一天我突奇想,半夜开摩托车去后山的山洞抓野鸽子,后山离我们住地有八里路,然后还要走山路2…3里路,到了车开不了的地方,走着才能上到鸽子洞。白天我准备好电台用的大电池(起动摩托车用)又告诉两个战士睡觉,夜间有任务。我记的哪两个战士都是赤峰县的,一个叫王玉海一个叫杨**。哈=过了半夜12点,等连长查完岗,我把他两带着,来到通信排窗前(没有车库)停放摩托车的地方,我们三个俏俏的把摩托车推了出来,推到我认为把摩托车动着的声音连里听不到。接上电池(别看我就开过一次,但我知道电池往那接)脚踹起动杆1下2下3下……我们三个换班踹了近一个多小时,楞是没动着(后来知道是电池的+…极接反了)。多可怕啊!!!幸亏没动着,就开过一次啊,在半夜开摩托车进大山,真出了事连两个小战士的命都搭上了。特别是这些年想想,汗!汗!汗!

    (2)好象是八十年代初,我转业在公安局开着一台破北京吉普。一天晚上电话局保卫处告诉我今晚陪装机班的喝酒(那时按电话要找人要请客送礼的)请完他们就很快给你按电话了。还叮瞩我陪好酒。晚上我开车去了定好的酒店,人齐了就开喝,喝多少现在我忘了,反正喝的我腿都软了,出了门没想到主持人安排我送装机的两个师副回家,而且告诉我这个送到xxx街,那个送到xxx街。我也知道我酒喝多了,但要面子啊在酒桌上英雄好汉,出了门不能说熊话呀……开吧我清楚的记的当时踩离合器腿都软了,快半夜了,在路灯下眼睛看前方摇摇晃晃的,几次胃里的酒往上翻,我想在道边停车说;不行了喝多了你们打车回家吧……年青好胜心强要面子,咬牙开啊开。到第二天早上醒了我就想昨晚回来我把车停哪里了?车停放到那了?都不知道了。过后以想多可怕啊!!!

    (3)九六年有一天我一个人在派出所值一宿班。这个在日记里说过了,您自已去找吧。在这就不再说一遍了——

    冲动是魔鬼啊。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的实例不少,脾气暴躁的人要冷静,一失手成千古恨,三思而后行。

    1;冲动是与生俱来的

    a。西班牙精神科学家萨尔瓦多·蒙塔万方说:

    “人们通常认为冲动是负面的东了冲动也是人们正常行为举止的一部分。当冲动的行为带来了好的结果时,人们便不再称之为冲动,取而代之的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