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故事还得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说起。
1978年,中国**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bj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政治领域对于“*”的十年动乱进行系统清算的会议,也叫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经济领域,党和国家也在心急如焚的思考着如何拯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这是多么两难的局面啊!这次会议结束后,全国各级政府的会场里,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两条横幅,一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另一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四个现代化!”
明眼人已能看出:这与两年多以前,*在世时的政治氛围已经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过去强调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曾说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又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但是,这些整人的东西终究不能当饭吃。全国九亿人,要吃饭,要工作,要穿衣,单靠几句口号行吗?
1966年以来,国家经历了十年的“*”,好在保密工作做得不错,以致外国人也不知道中国的虚实。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穿几乎一样的服装,要么是“毛式”,要么是“中山装”。七十年代末期,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美国派出老布什出任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他带了个十来岁的儿子到bj上任,这就是后来人们通常叫他小布什的那位。小布什常常骑着自行车在bj满大街的兜风。
这小子,也许正是由于当年在bj的熏陶,回到美国后居然当了两届美国总统。他在当总统后接受记者的访问时,曾说起他的中国印象:当年的中国有两个特点,一是满大街都是骑自行车的人流,没有什么空气污染;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全国人民不分男女,都穿统一的衣服。
诚然,年轻的小布什没有像当年也是年轻的*那样,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就深入到jx寻乌等地开展农村与农民调查,并写出了不朽名篇。当然,这不能埋怨小布什,因为对外国人要求不要太高,他不说你的坏话就已经不错了。
事实上,中国的农民难哪!难就难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做法束缚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从在*中批判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后,农民的生存就很艰难了。那时候,农民靠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转换成粮食维持生计。但生产队给的粮食不够吃。于是,农民们就在田埂上或是地头地尾,乃至在山上开点荒,种一些杂粮,收成之后,聊补无米之炊。这种行为在当时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要连根斩除。试想,当时的农民能吃饱吗?而中国的问题恰恰是:农民占了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不解决,就是国家的隐患。怎么办呢?
中央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要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条条,是不可能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幽默地传播着*被第二、第三次打倒时被据以批判的名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看人们讲话的语气,显然是赞赏有加的。*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后,实际上也在探索着前行的路。这时,人们看到中央的想法是:不要争论,少说多做;摸着石头过河,不行就回来。
事实上,这也难为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因为在当年的中国,一是极“左”的理论宣传了二十多年,形成了很多思想理论禁区;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前人没有搞过。在工作的时候,错误和学费是要交的。
当时的gd沿海地区,因为毗邻香港、澳门,与外资在经济上一直联系紧密。随着国内政治气氛的缓和,华侨、华商不断来祖国投资探路,而处在经济活跃区的gd省领导人中,也不乏行家里手。他们就像当年**依靠人民群众夺取政权一样,看到这些发展经济的机会,脑海中闪现出中央叮嘱的:“要杀开一条血路来!”于是,gd就有了“先走一步”的政策优惠。
有一首歌描写了当时改革开放的神来之笔: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啊!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
大家知道,这个老人画的圈里边就是今天深圳的其中一小部分,当时,由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用铁丝网围起来,叫“二线海关”。围住的部分就叫“深圳特别经济行政区”。
大家也许不太知道深圳地名的由来。如果顾名思义来理解,圳者,乃小沟也;深:则比普通的小沟大一点、深一点而已。因此,原来的深圳的地名也许大体讲的是深圳河周围罗湖口岸边的小地方。
三十年前,香港人通常说:“过深圳,”就是指过罗湖口岸。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当年的深圳地名的上层地名是罗湖,罗湖地名的上层就是宝安县,而县政府的地址就设在现在的东门人民北路周边地区。也是三十多年前,gd内地人来深圳,通常说:“去宝安。”而宝安县属于现在叫惠州的惠阳地区管辖。所以,深圳起码是宝安县辖下的一个小地名。 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们也是这群淌泪中人。
在深南路上,他们顾不了头上、脸上的雨水,双手尽情地挥动着手中的彩旗、国旗,脚下不停的跳动着,双眼深情地看着战车上充满青春激情的战士们,嘴上说着热情洋溢的话,心里非常激动。直到部队全部开走后仍久久不肯离开。
夏天先生欢送完驻港部队回到家里,已是凌晨六点多钟。家里的电视还在开着,他的老母亲也没有进房间,而是坐在客厅,一边睡觉,一边看电视。估计儿子回来了,凭着感觉说了一句:“回来啦?”又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
夏天“嗯”了一声,坐在沙发上,看到电视画面上有趣的一幕:在中英两国代表步入会场时,中国方面,**迈着矫健的步伐带领中方官员步入会场,而英国则从末代港督彭定康开始,后面跟着的是地位比他显赫的官员直到查里斯王子,面无血色地来到会议主席台上。这与当年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在与邓老商谈香港前途时,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跌了一跤相映成趣。这是否是上天在冥冥之中揭示倒行逆施者的末日到来?
接着,夏天又看到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电视画面中,**严肃地站在会场中央,目不斜视地盯着英国国旗缓缓降下。同时,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的奏响,他和中国的其他官员激动而庄重地仰望着祖国的五星红旗在会场冉冉升起、随风飘扬。画面上展现着中国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威严地守护着国旗的庄严景像。
**在香港政权移交时铿锵有力的讲话,定格在历史的瞬间:香港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的顽强努力和强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结果。
这时,夏天的眼角已经溢满了泪水。
过了一会儿,他进到房里,躺在床上,想拼命放松自己。想想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为香港回归祖国创造良好环境。想到这些,他也宽慰起来。不多时,就从电视画面上看到陈方安生在香江岸边送那末代港督彭定康旧主的形单影只的意境中进人梦乡……
也许是因为淋了雨的缘故,这晚——严格来讲是早上,他的睡眠质量并不高,老是发梦。那梦就像奥运会百米赛跑比赛时的选手一样,一个接一个的把他的脑袋当成终点。
第一个梦:有一个漂亮的小姐招呼着夏天到了玉凤金龙大酒楼,到了龙凤厅,只见两个男人——梦境中幻化成银行客户——在吵着:一个客户口若悬河地说要建一个亚洲第一高楼,以长中国人民的志气,他有中央企业的主管部门,说这不是他个人的主意。另一个人的脸上显然破了相,但仍不缺乏自信,他说:“现在的轿车动辄三、四十万元一部,不是中国人民能消费得起的,我要建设一个汽车工业城,在五年之后,深圳有10万元以下的轿车。我的优势自不待言:我是高山上倒马桶——臭气远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都害怕我。”
夏天坐在银行的金库旁边,好像控制着金库。对他们说的都很在意,并且都很痛快的给了钱,支持项目上马。但奇怪的是:说建房的,并没有把房建起来,转而在深南路上卖起了汽车;而生产汽车的也没有产出一辆车,而在笋岗路上建起了一栋38层的“千汇大厦”。
夏天是科班出身,早年在广州读金融专业院校时,还是计划经济年代,教科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买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当年,来自gd省人民银行的老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特意举了gd农村一个农民的例子:“当时,一个农民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借款理由上说:因为买耕牛资金缺乏申请贷款。但钱一到手,却娶了个老婆回来。——这是不能容许的。”
老师说完,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
夏天对于这两个客户的做法自然很生气,也很着急,急忙追收起贷款来。这一追,就是五年,中间发生了不少离奇古怪的事。每一件都让人心急。这一急,通身燥热,心口像着火般难受,很快就醒来了。
醒来后知道是梦。心想,是梦,不理也罢。
不久,他又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好像回到了70年代初,夏天坐上了一辆从家乡开往梅县的客车,客车在爬上山岗的半路上抛锚了,于是,乘客都下车休息。这时,从车上下来的乘客中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婆。这婆婆看着满是尘土的山岗,看着沙基国道,心里不是味道。然后,老太婆用香港话喃喃说道:“大陆人懒啊!那么好的地方,就是没有人建设!就是没有钱建设!要是在国外早就建设成繁华家园了!”
夏天一听,心想:“这么不爱国的人都有,这老太太是不是外国特务啊?”
夏天从小受到很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有着执着的情感。听老太婆说话,就想跟她吵起来,但看着她已经七老八十三的年纪,看样子已经没有多少年头了,也不好说什么——随她说去吧。
第三个梦也有点古怪:好像是60年代中期,夏天10岁了,有一天跟着堂兄弟一起去钓鱼,眼看鱼上钩的一刹那,夏天用力一拉钓杆,令人称奇的是:一次竟钓上两条鲤鱼!当天晚上,夏天边吃鱼下饭,边受到母亲的夸奖……。
醒来后,他猛然悟道:“这钓鱼的情景是真有其事的。”
睡下后,新的梦境又现脑际:早上七点钟的时候,堂兄的儿子,乳名叫“三古头”的从大堂的正门进入大堂,发现右侧风车旁的地上,有一堆黄黄的东西,还冒着袅袅上升的热气。年幼的三古头看了又看,最后独自决定把它吃了。于是,蹲下身来,用右手一把一把地拿起那东西,转眼间把那堆黄东西吃了个干净。
不一会,夏天好像看到他母亲点着他的头说道:“屎都敢吃!长着豹子胆了?”
在梦中,时间飞快地过着,这三古头自从吃了那堆东西以后,就一直没有生过病,身高也出奇的长得快,不几年功夫,就有了一米八的个头。
其实,夏天梦境中的“三古头”,大名叫夏征,当年吃下的,正如他母亲说的,是一个早起的小孩在前一天晚上吃过红薯而于第二天早上早早来到大堂拉下的红薯屎。
现实中的夏征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不愿意再读书,他的父亲便托夏天在深圳找一份工让他做。夏天先是安排他在一家工厂当保安,后来,市民银行收编金融服务社期间,湖贝支行办公室主任许爱群应急招调经济民警保卫银行,要求夏天推荐知根知底的年轻人上岗,夏天便将夏征的名字报了上去。不久,夏征便成了市民银行的经警保卫人员。后来,在市民银行头儿申一枫借机炒换全部在岗经警风波中,夏征也牵涉其中,由此变生出一段让人扼腕的插曲,而夏天心里也是不爽。——这是后话。
却说仍在梦境中的夏天忽然十分清醒地想:“这大地养人,不假;大海养人,不假;苍天养人,不假;真是万物养人——人该有多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