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夺清-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胡长石他们最多就是利用夜色和对地形的熟悉,远距离打点冷枪,偶尔射杀一二个,然后掉头就跑。
  情况汇报到薛兴华那里,薛兴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日本人这么气势汹汹而来却又乌龟似地爬行,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作战会议上,马奎的意见让薛兴华多少明白了日军的企图:他们现在是围而不打,将兴华军困在平壤城,不去增援其他战场上的部队。
  薛兴华说道:“马团长说的有道理。现在日军是真正怕了我们,既然他们派来了这三万五千部队,他们也没有充足的信心消灭我们。加上他们要在其他战场用兵,一时腾不出更多的兵力,所以采取这种步步紧逼的方式,他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这里休息,不要到其他地方坏他们的事。”
  田虎问道:“那是不是说我们兴华军现在无仗可打?”
  薛兴华点头:“是的,暂时没有大的仗可打。只有他们在其他战场取得了胜利,能够调来他们认为足够消灭我们的部队,他们才会最后收拾我们。”
  陆军参谋魏利贺指挥参谋人员将敌我态势图根据情报做了调整后,说道:“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理他们,继续加紧练兵?增修更多的工事?”
  田虎马上反对道:“那有什么劲?他们不来,我们难道就不能打出去?”
  马奎冷冷地说道:“打?你怎么打?”
  田虎问道:“什么怎么打,留一部分兵力守老家,其他的部队主动迎上前,难道你还怕了他们?”
  马奎说道:“就是打,也是我们第二团上,你们留守。”
  田虎断然否定:“屁话!你们守的可是平壤城,是我们的老家,一旦出问题,那我们就无立足之地。当然是你们继续守城,我们二团杀出去。”
  马奎冷笑了几下,没有再说话。
  田虎知道这家伙的脾气,只好把目光落在薛兴华这个决策者身上,说道:“师长,你说谁出去进攻?”问话的架势好像他刚才说的主动出击已经不需要讨论了似的。
  薛兴华说道:“现在还没定出击不出击呢?如果真的出击,能出去的还真只能是守平壤的部队。恰恰相反,平壤城我们可以丢,而朴家港不能丢!”
  田虎大急:“什么?一个破码头难道比平壤城还重要?一所这么大的城市总比几艘军舰重要吧?”
  马奎得意地哼了一声。
  薛兴华说道:“当然军舰更重要。平壤城就算丢掉了,我们还可以住野外,山林,也可以住朴家港。增加的只是辛苦和劳累。但是,如果朴家港丢掉了,我们就没有回去的路了。一旦清军战败,日军腾出手来,我们非困死在平壤城不可。”
  田虎更急了,说道:“朴家湾也好,平壤城也好,都是我们从日军手里夺回来的,都不能丢。朴家湾要守,平壤城也要守。况且,马奎的第二团在平壤城呆了这么久,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对防守平壤城更熟悉。所以他们不能动。朴家湾则可以交给和我们同来的海军陆战队,我们第一团完全可以腾出手来灵活运用。”
  薛兴华点了点头:“你这个理由倒是有点道理。”
  “就是,我田虎一般都是讲道理的人,嘿嘿。”田虎得意地问道,“师长,就让我们打他小日本狗日的吧。”
  兴华军主动出击的行动计划还没有制订出来,有关北洋水师的情况以及日军在辽东、鸭绿江战场的情报就源源不断地传到了薛兴华手里:
  北洋水师各主力战舰全部调往威海卫进行休整,如历史上一样,李鸿章将黄海的制海权拱手交给了日军。使日军只需要提防兴华军舰队即可以在黄海里横着走。
  正因为如此,日海军用少量的军舰护送日军第三军首先于鸭绿江口附近的朝鲜地面上登陆,他们毫无阻拦地进入朝鲜义州城,与鸭绿江对岸的清军遥遥相对,清军的鸭绿江防线尽收眼底。宋庆、聂士诚等人坐视日军在朝鲜北部做战前的准备。他们做的只是尽量完善鸭绿江防线的工事,准备在这里与日军在大打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
  朝廷也看重鸭绿江后面那块爱觉新罗皇家的龙兴之地,从四川、湖南、广西等地抽调不少的部队前来加强鸭绿江防线。
  在日军第三军准备发起鸭绿江战役的时候,日军第二军在日本舰队的护送下在辽东半岛登陆。登陆地点依然与历史相同,它就是距旅顺港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花园口,时间则比历史上的十月二十四日提前了二十五天,变为九月三十日登陆。
  虽然薛兴华已经提醒了北洋军,还在报纸上公开宣布了日军的动向,但北洋军在花园口附近仅仅部署了五百人的防守部队。守军将领的理由是防线太长,在无法确认日军的最终登陆点之前,军事部署不能根据报纸上的话来进行安排。结果五百名清军在日本军舰的一阵炮轰下,很快就土崩瓦解逃之夭夭。
  与本来的历史相比,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时几乎没多少变化。虽然上岸时遭到了少许的阻截,但日军仅仅死伤了四十多个日本兵,消耗了一些炮弹。整个登陆行动顺利得不能再顺利了。
  ……
  看着这些情报,薛兴华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气得差点吐血:清军也太扶不上壁了吧?所以能想到的办法都实施了,结果还是这样。到底是历史难以改变还是李鸿章这个人的脑袋实在太顽固?
  薛兴华想了很久,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好拍电报给上海的廖卫先,吩咐他将早已经送到上海的那篇有关兴华军在霞岚山伏击并全歼日本元山支队四千人的事迹在《风雨报》上刊登出来。
  同时要求廖卫先写文章就霞岚山伏击战和日军在花园口登陆这二件事合并在一起进行评论,引导舆论批评李鸿章只守不攻的保守思维,抨击清军的腐败无能,指出清军将领贪生怕死。同时《风雨报》还被授权宣布:为了配合清军在辽东半岛、鸭绿江的防御战,兴华军从日本人手下抢夺平壤后,还将在平壤附近主动攻击日军,牵制日军的行动。
  【感谢最后坚持订阅的书友们,老谢谢谢你们,祝你们万事顺利。】

(。。) 



正文 第221章 【失踪的部队】 字数:6022
  另外,薛兴华给天津的张佩纶拍了一封电报,提醒他特别注意防守大连湾炮台和鸭绿江畔九连城的守军,提防这二处关键位置的官兵在长官带领下未遇敌即逃。也警告张佩纶和李鸿章,如果电报里所言的情况真的出现,兴华军将不再受以前双方约定的任何约束,采取自认为合适的措施应付今后的局势。
  因为薛兴华实在不放心驻守大连的分统赵怀业,在上封电报拍发之后,他又给张佩纶追加了一封电报:要求北洋大臣李鸿章容许兴华军派出一支小分队进驻大连湾。在形势危急时,让这支小分队直接加入大连湾保卫战。
  办完这些事的薛兴华并没有轻松下来,失望的他实在不敢指望清军能守住金州、大连湾和鸭绿江防线。现在只期望清军不要如前世那样,逃跑时将大连湾海量的武器装备丢下,让日军看到堆积成山、满仓满库的武器装备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期望防守鸭绿江防线的清军不要在日军还没有到就将边陲重镇九连城丢弃不要。如果实在胆小而逃跑,至少先把武器弹药给炸了,把粮食给烧了。
  在等待张佩纶回电的时候,薛兴华更加感到自己力量的薄弱,对战局掌控的无力,如果能有一支上十万的强军就好了,就可以避免前世历史上的那些痛心之事。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甲午战争中大连湾炮台的丢失实在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该炮台修建于1887年。修建该炮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军工技术和式样,历时7年完工。建成后,有6座炮台,共架设120余门加浓炮、野炮和行营火炮,在火炮杀伤力上已超过旅顺,当时被称为“北洋精华”。
  当时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曾认为攻占大连湾必然困难。为了减少伤亡,他请求日本联合舰队助战,以海陆夹击的方式摧毁大连湾的炮台群。不想在11月7日开始进攻时,清军只有少数士兵遥放几炮,便悉数撤离。
  日军轻取大连湾炮台,获得了让。日军惊喜难抑的武器装备:火炮100多门、炮弹246万枚、德国新式步枪600多支、各类子弹3381万颗,还有马匹、行帐、粮食以及没有启封的快炮等。这些装备成为日军日后攻占旅顺的物资保障。直到甲午战争结束,这些炮弹、子弹都没有用完,还要麻烦日军用刺刀逼迫中国老百姓扛到船上运回日本国内。
  除了武器装备没有处理,清军。还将机密文件放得好好的,让日军顺手获得。日军就是按照清军丢下的水雷分布图,清除了大连湾中的水雷。让大连湾成了日军一个坚强、安全的物资转运站和休整地。
  武器装备只是一些数字,估计读者即不相信也无。法想象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反正兴华军一直雇佣运输船在为他们运输物资,但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存储到二十万发炮弹和五百万发子弹。
  想起这些堆积如山的物资,想起这些物资都是中。国人用血汗钱从欧洲买回来的,想起小日本看到这些物资时发出惊喜的吼叫,薛兴华心里就滴血,恨不得将李鸿章、赵怀业等人一个个砍杀干净。
  不放心是不放心,但薛兴华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这事,他只安排情报参谋张思卿安排人与张佩纶联系,他自己则和军官们一起商量应付日军三路大军进攻平壤的事。
  远在上海的廖。卫先接到薛兴华的电报后,立即将魏利贺写的《霞岚山伏击战》文章和《日军果然在花园口登陆》的新闻刊登在《风雨报》上。此外,廖卫先还写了一篇文章《兴华军和清军之战斗力为何天差地别》评论文章。
  评论文章先是例举了清军在成欢之役、平壤之役、花园口阻日军登陆之役的表现。说明清军失败的根源就是畏敌如鼠、军官胆小士兵不战。接着例举了兴华军在霞岚山伏击战全歼日军四千人的战例。
  此外,为了给清军信心,报纸也例举了左宝贵亲率清军在平壤北门的牡丹台造成日军大量伤亡最后壮烈牺牲的事实,例举了北洋水师在大东沟击沉数艘日本军舰的事实,力图说明日军并没有三头六臂,只要清军战术得当官兵在战场上英勇顽强,一样是可以消灭日军的。
  报纸以极快的速度传到了天津,传到了北京皇宫。
  天津的市民一下就汇聚在直隶总督的衙门前,大声叫骂着:
  “李鸿章是卖国贼!”
  “杀了李鸿章!”
  “我们需要兴华军!”
  “北洋军都是缩头乌龟!”
  “诛李鸿章九族!”
  ……
  听到愤怒的吼声看着激动的人群,外面站岗的士兵此时一个个低垂着脑袋,一副不敢见人的样子。小心地躲避着人群中偷偷扔过来的石头、泥块。整个衙门的人都胆颤心惊,尽量都缩在屋子里不出来。
  李鸿章气得将茶杯往地上一摔,低声地骂了一句什么,然后一屁股坐了下来。直到张佩纶进来关上大门后,外面的声音才小了些。
  见张佩纶小心翼翼地走过来,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道:“幼樵,你帮我起草一个认罪折子,在折子里帮老夫请辞。”
  “父亲,万万不可。现在朝廷并没有其他旨意下来,如果此时请辞,徒增清流们攻讦您的口实。至少会说您在战争之关键时刻撩担子,给朝廷加压。”
  “老夫何尝不知,可现在倭国贪心不足,吞了朝鲜还要……,完全出乎老夫的意料之外。我淮军又不堪一战,今后兴华军的战例一公布,老夫还有何面目立足于人世?”
  张佩纶看了一眼紧闭的大门,说道:“此乃朝廷之罪,非父亲之罪。大清已成朽木,军队最多也是废物。能维持眼下局面都已经难能可贵,换着他人更是难为。”
  李鸿章突然问道:“你准备怎么答复那个小子?”
  张佩纶将拟好的电报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眯着眼睛瞧了好一会,说道:“他肯定不满意。老夫真不敢保证大连湾炮台的赵怀业、九连城的宋庆会不会不战而逃。”
  “那父亲难道愿意让他派一支小分队过来?父亲你也知道,他派小分队来的目的可不是着眼于参战,而在于监视。监视赵怀业他们是不是真心打仗,万一被他说中了,他们和我们之间不是会打起来吗?那不更便宜了日军?”
  “这小子一向预计准确。如果大连湾炮台真的不战而逃,老夫还有何面目掌兵。反正最坏的情况已经出现,让他们监视又有何妨?不如我们干脆任命他的小分队为督战队。既让我们的官兵知道他们的头顶还有国法,又可以看看兴华军到底怎么样?”
  “小婿担心朝廷将来大作文章,并以此为借口攻讦您。毕竟朝廷怎么看待他们兴华军,一直没有一个准信出来。依小婿看,朝廷对这支新部队又好奇又害怕,他们还没有想好怎么对待。上次您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