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
李鸿章慢慢地说道:“当他们跳过兴华军这块硬疙瘩直接进攻我们大清的国土,我们该怎么应对?哎,老夫都不知道是感谢兴华军还是诅骂兴华军。没有他们,日本人也不敢有胆量进攻我大清国土吧,现在他们军方下不了台,肯定拿我们开刀赚回失败的面子。他们处心积虑这么多年,不可能就这么虎头蛇尾地不体面结束。”
如果薛兴华在这里,肯定会大喊一声:“李老头,你醒醒吧,日本人的目的远远不止一个朝鲜。老子的兴华军不来,日军也会要进攻大清国本土的。”
张佩纶沉思了一会,说道:“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加强辽东的防守,加强鸭绿江的江防。把其他各地的军队尽早调往这些地域。”
“老夫现在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这支兴华军战胜日本人的消息什么时候会上报。如果上了《风雨报》,我们加强鸭绿江城防的事就难了。”
“是啊,清流们肯定会说日军太容易打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而是应该直接派兵返朝驱赶日军回老家。可是,《风雨报》已经出了号外,很难封锁这类消息。”
“也不是完全封锁,只是不要详细披lou兴华军的事就行。如果国人都知道他们仅仅四千多人就全歼了日军的‘元山支队’,在平壤城下偷灭‘朔宁支队’,谁知道国人会怎么想。只要报纸不详细说,其他人最多是猜想而已,也许国人会估计兴华军没有三万也有二万吧。这样的话,我们北洋军的压力就小得多。哎,这小子还真是战神,也许能够与霍去病、卫青等古代名将有一比。呵呵,老夫年纪大了,早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好像羡慕他们这些年轻人。”
“也许我该去一趟平壤,与那个姓薛的好好谈谈。消息迟一天出来,我们就多一天准备时间。以小婿估计,要说服他不是很难。上次张之洞张中堂的事不也是由辜鸿铭解决的吗?”
“也好。幼樵你去一趟平壤,老夫则进京城。先给太后、皇上备一个底。他们肯定在不久之后知道这些。但愿太后、皇上不会丧失理智才好。”
“您这么一去,恐怕叶志超就……”张佩纶担忧地说道,政治就是交易,如果李鸿章去求别人就必须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虽然张佩纶并不喜欢平日趾高气扬一上战场就变成软蛋的叶志超。但这个软蛋毕竟是李鸿章的心腹,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而且叶志超现在之所以表现这么软蛋,除了位高权重过惯了安逸日子不想死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叶志超对李鸿章心里的小算盘一清二楚,他知道只要保住了清军主力就没有事,天塌下来有李鸿章顶着,只是圆滑过头了。真要砍了头,李鸿章将来不好对其他部下对朝廷交待,意味着李鸿章的方略全面失败。
李鸿章疲倦地说道:“那是他自己自找的,就是做做样子也不该一天不到就跑了吧。平壤城那么大,手里那么多兵,打成这样,朝廷不杀他他也没脸继续活在世上。老夫现在是有心无力,想保他也保不了。对了,你去朝鲜之前找丁禹廷谈一谈,日军舰队肯定在寻我水师主力决战,为他们下一步扫清障碍,你再去告诫他们尽量保持舰队在一起,不要让日军各个击破。巡逻的范围还是按老夫前二天给他的命令来,东部黄海kao朝鲜的那些海域先放一放,尽量不要刺激日本舰队。”
……
【祝各位书友新年愉快,万事如意。推荐老谢的新书《从政》书号1438004。感谢各位的订阅,感谢各位的推荐】
(。。)
正文 第212章 【各方势力】 字数:6103
第212章【各方势力】
光绪比李鸿章慢了一天也就是9月17日中午才知道平壤城被兴华军占领,日军丢下一万七千人狼狈而逃。应召而来的翁同龢还没有走近,光绪就愤怒地说道:“你看看,你看看,这北洋军到底是在干什么?人家只用了四千人就灭掉了东洋鬼子一万七千人,将他们赶得逃回汉城。我们的军队倒好,先是在成欢被赶得逃回平壤。一万多人守平壤,一天的时间就被丢了。跑得倒是快,以前命令他们进军的时候,一天走三十里还说是疾进,说费了多少功夫。现在一天跑一百多里,他们倒不说什么了。朕真是被他们这群丘八气死了。”
翁同龢说道:“皇上息怒。这事还得仔细斟酌。日军、兴华军、我大清的军队战力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光绪看着翁同龢,问道:“翁师傅,今天你怎么……。难道他们兴华军真的长了三头六臂,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一个兴华军能以一当十打败日军,那不是以一当百对我大清军队?难道我大清的军队真的这么糟糕?”
翁同龢为难地说道:“老臣不知。但据成欢之战递回来的军报和《风雨报》上所刊登的,说明我大清的部分军队还是有战力的。与日军也算是平局,死伤人数相差不大。”
光绪马上接过话说道:“不就是吗?说明朕的军队之所以打败仗,只是因为那些尸位素餐的将军太无能,太贪生怕死。朕现在决定,先花十天时间整顿军队,将那些平庸的、怕死的将军全部出掉,然后谕令在辽东各军立即返回平壤,然后直趋汉城。”
翁同龢连忙阻止道:“皇上,人。家兴华军是敌是友都不知道,如果兴华军突然打击我们的部队怎么办?也许他们就是那个想两边得利的渔翁。”
光绪笑了:“哈哈,翁师傅,你多虑了。他们几千兴华军就是真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当渔翁。翁师傅总不会把他们兴华军想象和我们大清国一样大吧?他们就是跟倭国也相差太大了。他们万里迢迢过来,一是为了我们大清国给他们一个名声,摘除头上那个顶‘莠民’的帽子,二是想从朕这里捞点赏赐。如果我们大清军队接管平壤,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光绪说的话虽然似是而非,但。他能说出这番话来说明他还是动了一番脑子的,这让翁同龢很是欣慰,就是不知道他的话是他自己想的还是谁告诉他的。翁同龢问道:“皇上,反攻朝鲜事关重大,如果我们将部队全部调往朝鲜,辽东怎么办?奉天又何人来守?又以谁为将?”
光绪不以为然地说道:“难道我堂堂大清没有统兵。之将?只要朝鲜在我手,辽东、奉天等地固若磐石。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从蒙古、甘陕等地调兵前往。”
听到光绪随口调兵遣将,翁同龢连忙说道:“是不是。请恭亲王来议一议?”
光绪脸色有点难看,心里道:如果恭亲王不反对,。朕还跟你谈?
光绪已经跟不。久前才恢复军机大臣职位的奕※#18211;谈过了,上面有关兴华军的说法就是这个恭亲王告诉他的。而且恭亲王反对光绪刚才所说的命令清军重新进入朝鲜反攻汉城。恭亲王奕※#18211;的意思就是让兴华军和日本人在朝鲜拼杀,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等清军训练整顿好的时候再出兵。这让光绪很不高兴,觉得恭亲王和那些前线的将领一样没有胆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他才找翁同龢商量,不想翁同龢在这事上也不跟自己的思路走。
翁同龢见光绪不高兴,只好劝道:“皇上,朝鲜的事不在乎十天半月。现在兴华军和日本人已经交上了手,战事不会短时间平息。我们可以先派人跟兴华军联系,就算他们真的只需要去掉‘莠民’的帽子,只是要赏赐,我们可以答应他们。最主要的是我们先练兵,要养一支完全听皇上话的军队。”
最后这句话让光绪一下活动开了,通过平壤之役,光绪真正明白了兵贵在精不在多,如果自己手里有一万兴华军这种部队,何必去仰仗李鸿章?我是堂堂的皇帝,要在辽东练一万部队不难吧?不是说兴华军成军的时间不只有二年吗?朕就等二年又何妨?
他兴奋地说道:“翁师傅说的对,这事还得从长计议。”过了一会,他还是忍不住说道,“翁师傅,你能不能给朕推荐一个人,此人有本事又听朕的,还熟悉朝鲜的事务?”
翁同龢抬头看了光绪一眼,光绪此时正处在兴奋和憧憬中,全没有注意翁同龢的目光。翁同龢只好提醒道:“皇上,现在还不到时候。……,太后知道吗?”
光绪身子一下掉进了冰窟里,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
翁同龢小声道:“只有先忍着,只要我们不输掉这场战争,就能恭请太后荣养,将来皇上就可以大展鸿图。”
光绪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明白。”
翁同龢问道:“对于平壤的兴华军,皇上怎么对待?”
光绪说道:“既然我们现在不急于进驻平壤,就装着不知道吧。”
翁同龢认同地点了点头,说道:“毕竟是化外遗民,我大清的脸面不能丢在他们身上。”
这时一个太监进来通报道:“皇上,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李中堂求见。”
“喳!”
……
慈禧看着李莲英进来,问道:“他到皇上那里去了吧?”
“回太后,李中堂从这里出去后就到了皇上那里。”李莲英恭顺地回答。
慈禧冷笑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个李大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哀家能不知道兴华军才是我大清的心腹之患吗?”
李莲英大惊,心里道:“兴华军不是帮了大清一个天大的忙吗?刚才你们为兴华军的事谈笑风生的,怎么一下就成了心腹大患?”
慈禧又说道:“但愿这位李大人不要昏头,如果我大清的脸面kao那些莠民来维持,那哀家宁愿割让朝鲜给倭国。”
……
9月17日历史上本该发生的大东沟海战并没有发生。虽然日本舰队像历史上一样于二日前从牙山附近出发前往,顺着朝鲜海岸附近前往黄海北部寻找北洋舰队主力,但令他们失望的搜索了二天都没有遇到,仅仅看到过一次西方列强的观战舰队。
北洋水师按照李鸿章的命令只在威海卫到旅顺港之间巡逻,晚上都是停泊在军港里。
9月18日黄海依然平静。在北京的李鸿章继续奔波于太后、光绪以及其他军机大臣之间。他基本说动了太后、光绪不会按照清流们的奏章来处置李鸿章和北洋军。同时,李鸿章也对朝廷将斩杀叶志超的旨意保持了沉默。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了默契。
呆在朴家湾的薛兴华很是奇怪,心里想:“丰岛海战没有了,难道大东沟海战也没有了?我穿越过来的蝴蝶效应也太猛烈了吧。”
如果不是中午有情报人员赶来说是今天凌晨在外海的渔船上亲眼看见了完整的日本舰队从他前面不远的地方向南而去,薛兴华还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这场两辈子都纠结在心里的海战。
从情报人员收集的情报看,日本联合舰队竟然有十七艘军舰之多,比历史上薛兴华所记得的日本联合舰队多出五艘。这不但让薛兴华大吃一惊,也让主管情报的王岳亭也大吃一惊更有一种自责:怎么凭空冒出五艘军舰?
拿着情报人员在渔船上临时匆匆描绘图纸和简单概述,王岳亭、海军参谋王杰民对照以前的情报资料,发现日本舰队多出的五艘都是最近才出现的。
紧急召集各舰的舰长、大副、参谋等人员分析,情况很快就明了了一个大概:几个雇佣的智利军官很确定地说这五艘中有一艘就是智利的“平度号”巡洋舰,还有二艘很可能来自南美的巴西,但因为图纸画的太简单,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
舰队司令林启龙笑道:“如果情报人员配备一架照相机就好了。”
海南号舰长霍斯特说道:“那要配多少照相机?有这些照相机还不如多买一艘大军舰。”
王岳亭说道:“有些渔船上有,但要碰到他们能够使用,只能kao各自的运气。”
薛兴华此时却在后悔中,因为当时曹廉正提出智利平度号巡洋舰因为使用年代太久建议不予购买,自己也就同意了。如果知道这艘军舰被日本人买走了,还不如当时花点钱自己买下来,就是放在家里不用也好啊。
看到日本人一下子增加了五艘军舰,薛兴华知道北洋水师赢得海战的机会又小了许多。
从另一个方面看,日本人如此不惜血本大肆扩充军舰,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了北洋水师战斗力提高,凭历史上那支联合舰队不足以打败敌人。
薛兴华暗暗苦笑:“这就是蝴蝶效应吧?只是当日本人知道还有一支兴华军舰队后,他们会有什么表示?”
从小日本增加军舰数量、舰队不断在黄海寻找北洋水师的行动看,小日本并没有因为在平壤吃了亏而熄灭贪心之火,他们继续按照他们的军事计划在进行这次战争。
下午,一名通信兵满身灰尘地跑进了朴家湾基地。彭二叔听了那人的话之后马上走进议事厅,对看着海图的薛兴华道:“少爷,直隶衙门派官员过来了。同来的还有一批外国记者。马团长问你见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