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夺清-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人说话一样,没有一点文彩,必须加上一些之乎懂一些才能显示出水平。
  另外,他也将薛兴华所的那个广告改了一下,薛兴华说的是一个南洋商人要捐献煤炭。廖卫先改成是一个海外赤子痛恨日本人,要求报效祖国。因为现在的商人地位还是不高,他知道薛兴华将来的计划,如果让国内的人都知道薛兴华原来只是一个追逐利益的商人,那评价就不会很高,总会认为他是不是想换取更好的利益回去。
  当修改这则广告之后,廖卫先想了很久,还是给薛兴华了一份密电。密电的内容同样不多,只问了一句话:“这样不是增加了打猎的难道?”
  第二天,薛兴华给廖卫先回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杀倭是天大的事。”然后忙他的去了,那天正是第四批远征人员乘船前往朝鲜的日子,这次出的是马奎手下的部队。因为中日之战尚未爆,高原镇的地形狭小,士兵太多的话,隐蔽在山上也难确保万无一失。而且长期住在山上对士兵的身体是一个考验,所以薛兴华还是没有增加每次运兵的数量。
  六月二十六日晚上廖卫先拍来电报说有记从沙俄驻中国使馆得到证实:沙俄拒绝接受李鸿章的建议,也就是说沙俄不愿意此时加入中俄日三方会议来讨论朝鲜内政改革问题。其理由是因为李鸿章的“这个建议企图使俄国卷入纠纷,并(让中国)取得俄国帮助”。
  薛兴华命令他下期《风雨报》上刊登他写的那篇《请列强调停只是一条死路》文章,但装着不知道沙俄已拒绝李鸿章的建议。争取在后天刊登一篇对这篇文章表示质疑的文章。同时要求在近期刊登他安排廖卫先所写关于中队与日本军队足以一战的文章。
  廖卫先都一一答应了。
  第二天下午,薛兴华就看了廖卫先撰写的质《请列强调停只是一条死路》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如此诸葛亮可以休矣》。
  在这篇质疑章里,作批评《请列强调停只是一条死路》的作自以为是当代诸葛亮,以惊人之语来为自己捞取名声。文章说这个自作聪明的假诸葛亮假了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情况,作断言强大的北洋水师会很快将日本舰队打败。所以李鸿章大人绝对不会自堕威风不要脸面地去向列强乞求调停。
  文章还说李鸿章大人掌兵多年知兵法,以前能用劣势兵力打败洪秀全等长毛逆贼,今天在兵力占上风的情况只要积极准备,肯定也能打败不知死活的日本人。只要日本人蠢动,北洋军一定能够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献上一份厚礼。
  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方列强既然能来亚洲、来中国强殖民地抢财宝杀平民,那他们绝对不会有什么好心帮中国,更不会给中国带来和平。西方列强只是一群贪得无厌的豺狼,也正是他们的野蛮残暴才使清朝的文宗皇帝在热河驾崩。
  《如葛亮可以休矣》在文章最后奉劝上篇文章的作不要自作聪明,不要以为在报纸上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话就能博得名声,更不要肆意贬低朝廷大员的能力。继续这样妄言,国家的刑律就是为你等而设,不要以为你躲在洋人的租借里就可以随意中伤。
  薛兴华:读越觉得好笑:“这湖南人还真是会讽刺啊,这不当着和尚的面骂秃头吗?”
  历史上李鸿章就是不想在慈禧大寿期间大动干戈,想利用列强调停平息战火来给慈禧一份大礼。结果大礼没有送成,反而葬送了他手里的一切,背着骂名忍枪伤的剧痛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说起来李鸿章真是倒霉,帮了日本人这么多忙,总算把北洋军败光了,日本人不但不感谢他,反而要杀他。
  幸亏日本政界有聪明人,认为杀了李鸿章的话,日本捞不到更多的好处了。一个叫小山丰太郎的无业游民在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乞降的路上用手枪打中了李大人的左颧深入左目之下。李大人当场昏迷,但他轻伤不下火线,很无畏地说道:“……,伤势不甚要紧,即使为两国重修和好而死也是值得。”最后很顺利地在屈辱的条约上签下了大名,为广大日本愤青消了气。
  【感谢订阅,感谢推荐,感谢关心本书的书友们】

(。。) 



正文 第175章 【迷惘的清国上层】 字数:3581
  气越来越大的《风雨报》以上海为中心陆陆续续、地向外围扩散。现在它的扩散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也发行的份量也多了很多。京城里已经有了三四家偷偷摸摸贩卖这张报纸的商家。只要二三天时间,上海出版的《风雨报》就会摆在京城一些高官书案上。
  “翁师傅,这《风雨报》预测很准啊,俄国果然拒绝了少先生的调停建议。”光绪脸上说不清是高兴还是悲伤。
  翁同平和地说道:“这次李中堂确实太性急了一点。一位知兵之人应该清楚能战才能求和。”
  光绪说道:“失一次脸面倒没什么,我大清失脸面的次数不在乎多一次。朕就担心他一门心思想着调停,连备战都没有,那情况就严重了。将来的后果可不仅仅是丢脸的问题了。”光绪话说得相当平和,但眼里闪过一丝厉色。
  他接着说道:“但愿他能读读这篇文章,朕看这文章说的对,英法日俄德还有那个美国,没有一个好东西。都想从我们大清挖一块肥肉才好。李鸿章啊李鸿章,朕该说你什么好呢?”
  光绪的话明显透露出对李鸿章的不满,但翁同脸上并没有得意。等光绪说完,翁同说道:“少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想让太后的大寿平安祥和,所以……”
  光绪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了好久{炫&书&网}才说道:“合纵连横,远攻近交,说起来当然好,可我们拿不出一点实力来,谁会和我们合纵,谁又会和我们连横?”
  翁同小心说道:“皇上不是把这《风雨报》给查禁了?”
  “查禁?”光绪听了一愣,非解地问道,“翁师傅为什么这么说?”
  “让些小民议论朝政太危险 3ǔωω。cōm了,此缺口一开,将来朝廷的威信就会一步步下降。朝廷什么行动被报纸这么一议论,还有什么尊严可言?这次他们就公开说朝廷目光短浅,说大臣不顾脸面乞求……这不是侮辱朝廷吗?”翁同担忧地说道。虽然他对李鸿章有私怨,但他更关心光绪皇帝的未来。
  看到翁同脸上地凝重。光绪这才沉思起来。犹豫着说道:“可如果不是这么说。李……有地人又怎么会清醒?再说。这报纸西洋人有。也是不断批评朝政。他们能容忍我们怎么就不能容忍?这《风雨报》办在租界里。朝廷如果大张旗鼓地与英国法国交涉。又是封报又是抓人地不是显得我大清地肚里太小了点。”
  翁同继续说道:“老臣担心民风一开。将来把握就难了。特别是皇上现在正是要树立名声地时候。如果他们乱议皇上。那么有人会不会利用这个更加限制皇权呢?”
  光绪心里很认同这份报纸想封了它。至少是暂时不行。他说道:“可现在我们查禁地话样会引起反弹。你也看到了。这报纸完全是为了大清。批评朝政批评李鸿章。都是一种恨铁不成钢地苦心。而且他们还向朕地舰队捐献五万吨优质煤炭。我们总不能恩将仇报吧?”
  翁同不以为然地说道:“陛下。煤炭到处都有且这东西地价格又不高。哪里还需要他们万里迢迢地送来?他们纯粹是为了赚名声。”
  光绪摇头道:“不然。朕已经向工部打听了。现在我们北洋水师用地燃煤质量都不高军舰地航速最多也就发挥出九成。而且高质量地燃煤价格可不低。朕听说掉运费不说。这种煤炭价值五六两银子一吨。
  五万吨可是值二十多万两银子。”
  翁同一阵尴尬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转而问道:“皇上准备就让这报纸一直办下去?”
  光绪点头:“翁师傅,现在报纸批得最多的还不是朕。朕既然锐意革新支持洋务,想在国人面前树立明君的形象,那么朕就不能表现得太小气了。虽然朝廷无法象李世民一样做到闻过则喜,但闻过就杀人的话对我们不利啊。即使我们想查禁它,也最好等那些首先受不了的人递来奏章。想起李世民,朕就想起他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先生,我们能不能将其为朕所用?”
  翁同看着光绪:“皇上的意思是……”
  光绪与翁同的目光对视了好久{炫&书&网},才点头道:“先清楚其中的底细,不管将来是利用也好还是查禁也好,都有用。朕还想从这里多看一些真知灼见呢。”
  ……
  张佩纶看着深深坐进太师椅的李鸿章,小声道:“父亲,要不我们让上海官府的人将它给抄了?”
  李鸿章瞪了张佩纶一眼,说道:“悠悠之口,堵得了多久
  之口甚于防川啊。他们现在风头正键,又是预测正煤炭,还公开对老夫叫板,如果老夫去封了它,那不千夫所指?人家都会说我李鸿章没气量。况且今天我们查封《风雨报》,明天他就能出版《日阴报》,就是把办报的人全杀了,他也不会有损分毫。”
  “这俄国人太可恶了,难道他们真的有吞并朝鲜的野心?”张佩纶喃喃地说道。
  张佩纶的话有点刺痛了李鸿章的心,问这话的意思好像他李鸿章以前没有看出沙俄的野心似的。但他知道张佩纶是在思考的时候无心说的,也不会发火,说道:“他的情报怎么那么准确?什么事不出二天他们就登上了报,真是厉害!幼樵,你说是我们的电报有问题还是我们身边插有他们的人?不仅仅是我们,就是沙俄那个什么远东特别会议的资料他们都知道,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如果薛兴华在这里一定也大笑:不但知道你做了的,就是没做的我也知道。报纸之所以迟二天登出来,只是故意迷惑你们,不让你们惊掉下巴而已。
  张佩纶摇了摇头,问道:“父亲,我们是不是改变一下思路?”
  李鸿章从他的里听出了弦外之音,反问道:“你也认为我们不应该借助列强的力量?……,难道你不理解老夫的苦衷?”
  张佩纶硬着头皮说道:“问:是列强调停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李鸿章严肃:道:“正因为可能性太低,老夫才低声下气,亲自出面。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应该认死理,就应该锲而不舍。这是当年曾文正公所常说的话,他要做一头犟驴子。没有这种信念,他的湘军不说打败洪杨长毛,就是命也被灭了好几次。老夫也是坚持这一条,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如果你心里没有一个绳,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那何时能成事?”
  张纶想不到李鸿章说得这么严肃,连忙站起身来,低头道:“小婿受教。”
  李鸿章也想不张佩纶如此正规,自嘲地笑了笑,说道:“幼樵啊,老夫也不是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但要分场合分轻重,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需要集思广益或者乾纲独断。你知道老夫为什么主张清日战争不能打只能和吗?”
  张佩纶看着李鸿章,没有回答,因他知道李鸿章不需要他回答。
  果然,李鸿章说道:“昔日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东吴内部乱成一团,张昭等大臣都劝孙权投降,劝他早点投靠曹操以保证一辈子的平安和富贵。可孙权怎么说?天下人皆可以降,惟孤王不能降。你知道为什么吧?如今之势,老夫借用孙权这句话,天下人皆可战,惟我李鸿章不能战!”
  张佩纶虽然惊讶,但没有发出感叹,连话都不说,只是静等李鸿章继续往下说。
  对于张佩纶波澜不惊的表现,李鸿章很是欣慰,他歇了口气,说道:“外面的无知之辈说老夫是担心惊扰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哼,一个人六十岁固然可以庆祝,但也不能同一个国家的命运想比较,孰轻孰重还用说吗?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每十年就有一次,稀奇平常也就是图个热闹而已。而这种关系国家命运的战争却是难得一次,更何况国家真败了,她的生日搞的最热闹又有什么意思?……,呵呵,不过人家要这么说,老夫也默认,至少给了老夫一个台阶,给老夫树立了巴结太后的印象,事不可为时也为老夫留了一条后路。也许到时候慈禧太后会因为这个而放老夫一马。”
  张佩纶抬头看了李鸿章一眼。
  李鸿章笑道:“老夫嗦了这么多,你有点不耐烦了吧?”
  “小婿不敢。”
  “好吧,老夫知道你心里想听什么,言归正传。你说大清和日本开战的话,我们的胜算几何?”
  “五成,至少有四成把握。”
  李鸿章坐好身子,说道:“你还是很自信。这是大清和日本的一场国运之争,日本人已经将国家振兴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战之上。如果我们能有五成胜率,日本人也只有五成胜率,那你想想,他日本人真的会这么傻?他们会傻到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国家前途来赌这五成胜率?如果是你,你会主动发起战争吗?不会!推己及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