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了这些可能之后,裴承毅只剩下了一个选择。
当然,用1个战斗单位进攻安卡拉确实不太现实。
问题是,不见得一定要打下安卡拉才能赢得胜利。按照杜奇威的判断,第五战斗单位只需要北上100多公里,攻占马拉蒂亚就能彻底改变战场局势。原因非常简单,第7步兵师与东面所有土军的后勤保障物资都需要经过马拉蒂亚转运,只要能够打下这座城市,就能切断美土联军的后勤保障,然后等待美土联军主动放弃迪亚巴克尔。一切顺利的话,用不了一个月,共和国军队就将占领加济安泰普以东、托罗斯山脉以南的整片地区。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必须迫使裴承毅把第五战斗单位留在伊斯肯德伦这边。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让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在防御中发起积极主动的反击,撕开第八战斗单位的防线。
这次,杜奇威的战术收到了成效。
天色还未放亮,第五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就出现在了战场上,只是没有出现在杜奇威预料的伊斯肯德伦东北面,也没有去填补第八战斗单位防线上的漏洞,而是从奥斯曼尼耶的北面发起了猛攻。
天亮后不久,杜奇威收到了准确情报。
从北面攻打奥斯曼尼耶的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很快,情报参谋送来了确切消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伪装成第八战斗单位的支援部队,在8日凌晨机动到位。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在发起进攻之前,花了大约6个小时做准备工作。
非常可惜的是,在天亮前到达奥斯曼尼耶的美军只有第4步兵师的1个步兵旅。
更加重要的是,该步兵旅的主力部队放在了东南方向,也就是第八战斗单位的进攻方向上。
不管怎么说,奥斯曼尼耶这是一座人口不到20万的中等城市。
在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杀入城区之前,除了大约4000名美军官兵之外,奥斯曼尼耶还有1个土军步兵师的12000多名官兵。
毋庸置疑,这12000多名土军官兵根本挡不住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面对高歌猛进的第五战斗单位,杜奇威肯定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土军身上。没等第4步兵师的步兵旅发来增援请求,杜奇威就让第2装甲师派了一个装甲旅过去,并且明确告诉准将旅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挫败第五战斗单位的攻势。
显然,这次美军找准了对手。
第2装甲师是美军最强大的装甲师,战斗力超过了番号派在前面的第1装甲师与第1骑兵师。同样的,第五战斗单位也是共和国10支战斗单位中,装甲力量最强大的战斗单位之一,而且是最擅长打装甲突击战的战斗单位之一,因为该战斗单位的前身就是共和国3大主力战略反应军之一的21军。
当天上午10点30分左右,共和国与美国陆军的第一场旅级装甲战打响了。
事实上,双方都挑对了主战场。
奥斯曼尼耶位于伊斯肯德伦湾的北面,虽然东面就是加武尔山,但是其他三个方向都是杰伊汉河的冲击平原,不但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而且一马平川,是装甲集群会战的绝佳战场。
虽然美军第2装甲师的反击来的很迅猛,但是1个装甲旅的数百辆坦克在平原上飞驰肯定非常壮观,也就不可能做到保密,自然元法逃过第五战斗单位派出去的无人侦察机。因为对手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江晚承迅速调整部署,让主力向西机动,摆出了要在野外与美军决战的架势。
不得不承认,第2装甲师是巴顿将军亲手建立的王牌师。
更加得承认,第2装甲师的“老虎旅”是真正的精锐旅。
面对第五战斗单位的挑衅,美军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放弃了相对有利的城区,主动杀向西郊,似乎要想一口气吃掉第五战斗单位。
显然,情况远没有美军想像的那么轻松。
战斗打响后,美军的指挥官就意识到,他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
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是200多辆DZ…31C主战坦克与300多辆DB…30D步兵战车,虽然在正面装甲战中,步兵战车往往跟在坦克后面,用反坦克导弹攻击远处的敌坦克,不会参加正面战斗,毕竟任何步兵战车的正面装甲在坦克炮面前都异常脆弱。但是在面对DZ…31C的时候,美军“老虎旅”的300多辆坦克并没占到便宜,因为第2装甲师还没有来得及装备最先进的M32A1主战坦克,其主力仍然是已经落后的M24坦克。
事实上,就算美军装备了M32A1,也不是第五战斗单位的对手。
战争结束前,美军想方设法的搞到了1辆没有完全损毁的DZ…31C,为了避免在停战谈判后把这辆坦克归还给共和国,CIA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这辆坦克拆成零件,塞在一艘运载土豆的贷轮中送回美国,而根据美国陆军的测试,DZ…31C的正面防护能力比DZ…31A提高了大约25%,还装备了更先进的主动防御系统,能够有效对付攻顶导弹。按照阿伯丁实验场提交给五角大楼的测试结果,M32A1的主炮要到1000米之内才能击穿DZ…31C的正面装甲,而DZ…31C的电磁炮能在3000米外打穿M32A1的正面装甲。因为在先进观瞄系统的帮助下,坦克的平均交战距离已经从21世纪初的1700米提高到2800米,发生在1000米内的战斗不到10%,而在1000米内被击毁的坦克不到15%,所以在DZ…31C面前,M31A1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装备性能上的差距,让美军王牌部队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等到杜奇威反应过来,命令“老虎旅”退回市区,在城区内组织防线的时候,第五战斗单位的装甲部队已经与第2装甲师的装甲部队混在了一起。随着美军撤退,江晚承立即调整了战术,命令部队顺势杀向奥斯曼尼耶。
这个时候,位于奥斯晏尼耶另外一侧的第八战斗单位也开始行动了。
按照约定,北方战线西面的作战行动由裴承毅直接指挥。发现江晚承的部队已经取得了胜利,并且开始乘胜追击之后,裴承毅哪肯放弃如此好的取胜机会,立即让王学平放下修补防线的工作,立即出动一支装甲突击部队向奥斯曼尼耶突击,争取在天黑之前与江晚承的部队会合。
面对突变的战局,杜奇威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强防御。
显然,这是没有任何出路的选择。
冷静下来后,杜奇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命令第4步兵师强攻伊斯拉希耶,第2装甲师强攻巴赫切。
到此,杜奇威终于使上了不顾一切的打法。
在他看来,就算丢掉了奥斯曼尼耶,也要围住这座城市、以及攻占这座城市的共和国军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裴承毅的进攻部署,让他无法随心所欲的操控战斗。
第114章 宝刀不老
进入8日夜间,捷报就一个接一个的传到了位于瓜达尔港的联合司令部。
首先取得大捷的是凌云霄中将的第一战斗单位。经过不到2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第一战斗单位在阵亡官兵438人、伤残1642人的情况下,歼灭了号称“天下第一”的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与号称“魔鬼师”的第3步兵师,取得了歼敌2153人、俘敌18753人(包括大约8000名伤员)的傲人战绩。
不得不说,凌云霄宝刀未老。
因为凌云霄已经50多岁,就算能马上晋升为陆军上将,受陆军整体低弥影响,在他有机会成为总参谋长之前,都不可能成为总参谋长,甚至不可能成为陆军参谋长,所以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凌云霄很有可能在明年获得晋升,并且离开一线作战部队,以战功卓著的杰出将领身份,在陆军司令部谋得一个重要职位,成为继唐应龙之后,另外一位能够对陆军的发展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将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为裴承毅、袁晨皓这些比他年轻得多的将军做垫脚石。
事实上,凌云霄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与这个猜测几乎没有两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项铤辉把凌云霄派往第一战斗单位,并且把第一战斗单位部署在巴基斯坦,就是希望他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用陆军内部的传闻来说,凌云霄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保护好像袁晨皓这样的、拥有光明前程、却羽翼未丰的年轻将领,让他们能够在20年后成为陆军的中流砥柱。客观的讲,虽然凌云霄是第一战斗单位的指挥官,与南亚战区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的存在,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别的不说,只要他在巴基斯坦一天,总参谋部就别想拿袁晨皓怎么样。在2037年底到2041年初的这几年间,凌云霄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替袁晨皓理清关系,解决战区内的麻烦事。比如在战区内部的军事演练中,凌云霄就多次教训了罗少鹏,让这个喜欢得意忘形的中将指挥官知道,谁才是南亚战区的老大。实事求是的讲,如果不是凌云霄的努力,袁晨皓肯定控制不住罗少鹏。从这个方面看,凌云霄无疑是个非常好的“摄政王”。
受此影响,裴承毅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让第一战斗单位去伊朗,并且担负起土耳其东南地区的作战重任。当时,除了袁晨皓之外,就连对裴承毅影响很大的杨少勇都认为,凌云霄已经不是当年的凌云霄,虽然第一战斗单位的战斗力摆在那里,但是在需要独当一面的情况下,凌云霄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任务。因为在策划战争的时候,裴承毅只打算在土耳其东南地区投入1支战斗单位,而该方向上的战斗决定了能否打开局面,为胜利打下基础,所以第一战斗单位的表现至关重要,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能因为指挥官的错误而错过机会。
必须承认,凌云霄的付出收到了回报。
如果不是袁晨皓的坚决支持,甚至是别无选择的支持,恐怕裴承毅真会把凌云霄凉在一边,让李东石的第十战斗单位,或者罗少鹏的第二战斗单位进入伊朗。
严格的说,前面几天的战斗,凌云霄的表现对不起袁晨皓的高度支持。
因为局势发生转变,所以地面战争打响之后,第一战斗单位并没独当一面。
虽然在进攻凡省的战斗中,第一战斗单位的表现可圈可点,顺利完成了战役任务,但是在美军抵达哈卡里之后,第一战斗单位的表现远对不住“共和国陆军头号王牌部队”的头衔,特别是在第十战斗单位进军土耳其之后,没能在占领塔特万之后及时进军锡尔特,让美军获得了固守锡尔特的机会。
当然,针对第一战斗单位的指责,多半与其名声有关。
如果第一战斗单位只是一支普通部队,不但不会受到这么多的指责,甚至还会被认为表现出众。相对于以往的表现,第一战斗单位在土耳其作战前几天的表现确实不如人意,很难让人将其与王牌部队联系起来。
客观的说,责任不在凌云霄的身上。
战斗力下滑的现象在大部分战斗单位都存在,究其原因,还是与第三次军事改革有关。
与之前的两次军事改革一样,人才大量流失是第三次军事改革最重要的附带影响。虽然在进行军事改革之前,时任国家元首王元庆就明确提出了以“人才为重”的建军策略,要求各部队切实保护官兵的利益,并且在改革中通过提高军人待遇与福利等方式,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谁也无法抵挡军事改革带来的冲击,在裁军大潮中,很多才华出众的军人都离开了军队。
毋庸置疑,这绝对是共和国的损失。
到2040年初,第三次军事改革基本结束,与大量优秀军人流失成对比的是,随着部分军人退役,部队开始吸收新鲜血液。到2041年初,共和国陆军中新兵所占比例已经由2035年的不到10%提高到了25%左右,其中大部分多是技术类军士或者军官,只有少数是基层部队的官兵。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部队战斗力下滑。
实事求是的讲,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一直在提升,并没下滑。这里提到的“下滑”实际上是与2035年底,也就是印度战争刚刚结束,共和国陆军的巅峰时期相比。
第一战斗单位的前身是77军,而77军又是印度战争时期表现最突出的部队。
显而易见,在人们的心里,第一战斗单位就应该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常胜部队,别说失败,一点点挫折都不能有。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事实上,不管是袁晨皓、还是裴承毅,都在战报中高度称赞了第一战斗单位在战场上的表现。客观的讲,在第十战斗单位入土作战之前,第一战斗单位承担起了攻打凡城、塔特万的重任,还得扫荡整个北方战线,在短短数日之内围歼数十万土军,自身伤亡不到500人,绝对是奇迹中的奇迹。
对那些喜欢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来说,第一战斗单位唯一没做好的,就是没有能够超常发挥,赶在美军之前占领至关重要的锡尔特,与第十战斗单位迅速围歼欧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