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刹那芳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学校时,很多长发女生都是用一块绣花手绢绑在脑后的发辫上做装饰。漂亮的发卡发饰当然也有的卖,但是因为材质问题,价格还是偏贵一些,学生用得起的少。

那种一圈花布里面缝一条松紧带的发箍,此时还没有出现。林芳华想做的就是这种技术含量简单、花样也多的发饰。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找出来的边角布料,也算废物利用了。

很快,她做的第一个成品就问世了。自己在脑后绕了两圈,就把新发箍套在发辫上了。林妈看了,直夸芳华做的这个东西很方便。头发这么一扎上,人显得更精神,也更漂亮了。

反正闲来无事,林芳华花了几天时间连做了十个发箍,准备开学后送给宿舍和班上的长发女孩。其中,她专门为罗曼丽设计缝制了一个发箍。

因为罗曼丽皮肤白,她比较喜欢穿绿色的毛衣和外套。林芳华专门选择了一块深绿的花布和一块浅绿色的纱巾,裁剪成合适的长布条,再对折缝好,里面自然缝上了松紧带。她还在外面点缀了一些小亮片和小珠子。整个成品既漂亮精致又高贵典雅,让林芳华自己都很喜欢。

本来,她还想练练绣花的。不过转念一想,一是没人教,如果是练十字绣又太简单;二来,其实绣花和做外科手术还是相差太远。外科做缝合时用的针线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绣工出色的绣娘照样不可能将伤口缝的漂亮。

林芳华想起来后世网上和学校非常流行的一项休闲娱乐——转笔。要说转笔,其实是人们在看书无聊时无意中摆弄手中笔而玩的一种花样。后来好像在007系列电影中出现过。就是8、90年代这时候的学生,也有玩转笔的,只是花样和普及程度没有网络时代那么疯狂。当一个日本人于1997年建立了第一个转笔网站后,这项休闲杂技活动才广泛推广开来,风靡全球。

林芳华上课时,也经常看见下面的小女生们转动着手中的中性笔,一是动作让人分心,二是不时掉笔的声音也非常干扰课堂纪律。为此,她特别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转笔。不过后来,她也因为好奇,浏览过转笔论坛、看过教学视频,并且也练了简单的几招。

现在忽然想起这项运动,感觉实在是个锻炼手指反应性、灵活性也能促进手眼脑配合的好方法。正好寒假里闲着也是闲着,她就经常在晚上看电视等休闲时光练起了转笔。她以前没练过连接动作,但是单个手指的动作还是会几个,如拇指和食指的旋转,练几下还是很快就找到了从前的感觉。

万事无他,唯手熟尔。林芳华相信,经过练习,自己也会做出高手那些令人叫绝的眼花缭乱的动作。

哥哥林征宇倒是没怎么在家呆着,因为所里各个科研室正在举行迎新排球赛。他作为专业人士,被请去当裁判,还有林爸工作的器材处也要他去当教练。所以他白天去练球,晚上去做裁判,忙得几乎不着家。

有时候家里没什么事的时候,芳华也去办公楼、工号那边去玩,也常去球场、边看边等哥哥一起回家。可是大冬天的在一旁看着既容易发冷也无聊,她自己又不愿去玩排球,林征宇就找了个篮球让她在旁边的篮球场自己玩。

林芳华自己一个人玩,当然就只能练投篮了。反正既不累、也不伤手,林芳华也就没有类似对排球那样的抵触情绪。一开始,她都是自己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后来,林征宇偶然间发现自己这个妹妹虽然投篮姿势很可笑,甚至常常是“老奶奶式”地双手把篮球端进篮筐内的,但是居然命中率还挺高的。

他忍不住点拨了她几下正确的投篮姿势和技巧。没想到,她的悟性还很高,很快在罚球线附近基本能十投进八。他让她在三分线附近练几下,发现也能十投进三。

这下,他相信妹妹所说的军训打靶成绩是真的了。神枪手、神投手应该是会有些相通的天分。而且好歹自己是学体育,亲妹妹怎么能一点运动细胞都没有呢。

林征宇不由兴致勃勃地想教妹妹打篮球。结果,林芳华又泼了他凉水。她说,就她这刚刚一米六的身高,又年龄大了,打什么篮球嘛,也就当做游戏玩玩好了。林征宇教她练运球、上篮,她学了一下就不练了,觉得不好玩。倒是对枯燥的投篮很有兴趣,总是不厌其烦地练投篮,大概她把这当成打靶一样的游戏在玩呢。

林征宇看老妹这个态度,也无可奈何,只怨自己小时候没好好培养老妹的运动天赋啊。

正文 二十七、军转民

放假一周后,爸爸林志辉才回到家中。因为他是科研器材处处长,经常天南地北地采购仪器设备。除了台湾省,全国各省他都去过了。每个月在家的日子可能都不超过十天。芳华从小对此就习惯了。

不过这次回来后,林志辉偶然在闲聊时说起这趟出差的事情时,芳华不禁有点担心了。

原来,科研器材处不仅要为各科研室采购各种仪器设备,还负责一些最新科技动态情报的搜集,主要是产品实物的搜集。所以除了通过外事部门去国外采购,林志辉更是每年都要去广交会上采购一些国外的民用科技产品的资料和实物。回来后,交给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进行分析、评估里面的技术含量,当然免不了要仿制几个样品出来。

几年前,他曾带回来一部德国生产的立即显影的照相机,还拿回家中给孩子们照过相。那个相机的关键就是能够拍后在一分钟后显影的特殊底片,上面用了特别的化学药水。所里第三实验室的人研究了一下,也搞出来了药水的近似配方,认为并没什么高科技和深入研究的价值,后来这东西也就搁在了一边。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军工部门都要搞“军转民”。就是说,把原来搞军品研究的力量用来开发民用产品,并推向市场以创造经济效益,达到养活自己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对本科研所这种完全是研究终极武器的单位来说,“军转民”的项目并不好找。不像著名的“长虹”本来就是搞雷达的,后来转行生产电视机还算顺利,但那其实也是引进日本生产线才搞成的。

科研所作为国务院直属的军工单位,国家绝不会不顾单位的实际情况强制命令转产民品,但是单位领导在这方面一点成绩不做也是说不过去的。

后来,不知怎么的,有位所领导就又想起了这个照相机的事,决定把这种显影技术利用起来。结果,还真联系到了国内一家照相机厂愿意合作。最近,林志辉就是在忙着和人家谈判合作的事情。据说,合作的形式还不是简单的出让技术,而是联合办一家分厂专门生产这种相机和底片。

林芳华虽然不太懂具体的技术细节,但数码相机也是用过的,还不只换过两个。她深知这种相机其实是没有什么前景的。因为几年后,瞬时成像、瞬时存储、无需底片的数码相机会迅速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就连传统胶片相机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何况既没有传统相机的质素,又没有数码相机便捷的“立拍得”式相机。

这种相机只是在八九十年代闭塞的内地人眼中还有点新奇,在国外都不新鲜了。因为它昂贵的底片成本大概是普通胶卷的三倍多,在国外用的人都不多。要让一贯勤俭和低消费水平的国人接受它,实在是太难了。

林芳华决定提醒一下父亲。她说自己曾在英文期刊上看到一些报道,说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和数码图像存储技术正在不断进步,预计不出十年,数码影像技术就会普及开来。这时候开发这种即时成像技术,既难以超过国外早已成熟的技术,又有很快被淘汰的危险,实在是风险很高、得不偿失的行为。

林爸本身也是技术出身,后来转行做的行政管理,对图像数字化等技术还是略知一二。他本来也是对这个项目有些犹豫,原本就是上面领导为应付再上面的领导、而抛出的一项计划。不过那位领导去年就已经高升了,现在这项目完全是自己负责,说不定领导早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了。

听到女儿这么一说后,慎重的林爸决定还是把这个项目放一放,并和科技情报室的人员联系,请他们帮忙查找这方面国外最新信息。虽然这时候没有网络,但是作为国家核心的军工科研单位,总是有渠道得到一些国外的科技信息的,只不过速度有些慢就是了。

林芳华见这项目暂时搁浅,也就放下心来。

*************************

一天晚饭后,正是排球比赛的时间。林征宇早早地去了球场,稍后林芳华也陪着父母一块溜达着去球场看热闹了。

在所里生活区的核心部位,就是灯光球场了。中间是一个标准篮球场,也可以兼做排球场。正面是一座屋顶上有个硕大红五星的大影壁,放电影时用的。其余三面是水泥阶梯看台。

山沟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多,这个灯光球场就几乎成了晚饭后“夜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除了工会常常在此举行各科室的友谊比赛外,还常在春夏秋季放映露天电影,当然冬季只能在所里的大礼堂放电影。近几年,比较时兴交谊舞、老年迪斯科什么的,晚上也常有爱跳舞的人自发地在这里举行露天舞会。

这会儿,灯光球场边早就站满了看排球比赛的人。林芳华正在和父母边看球,边嘲笑着哥哥的裁判动作。旁边忽然有人和林志辉打招呼:“林处长,您也来看球啊!我有点事想和您谈谈!”

芳华扭头一看,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站在身后,个子高大,上身还穿着件比较时髦的皮衣,颇有几分帅气。嗬,这个人自己认识。

他叫余良,三室的技术员。曾在三四年前到子弟校代课,教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化学课。由于过去子弟校很缺老师,所以所里面常常抽调科室里的科技人员到学校代授数理化等课程。直到这两年新分来不少师范大学生,这种代课老师才逐渐绝迹。

当年还上初三的林芳华对余良老师印象还挺深的。这个老师第一天上课,就表演了一手绝活——左右开弓地写字。虽说两手字迹都有点草,但是看上去还是很牛的。尤其大家联想起港剧《射雕》中郭靖的左右互搏绝技,更是觉得余老师有点武林高手的神秘了。

不过,很快大家对余老师的崇拜就熄灭了。因为他有一口严重的乡音,这在全部讲普通话的军工单位里是少见和另类的。就连本省土生土长的林爸林妈,说话时都早已没有明显的口音了。

同学们基本上都听不懂余良老师上课在讲什么,而且他毕竟不是师范出身,教学的时候有点天马行空的跑题,搞的后来学生们都不喜欢上他的课了。在第一次化学测验中,全班只有两个人及格,几个平日里总是考第一第二名的好学生都栽了跟头。

这两个及格的人中,一个是何超,他母亲就是化学老师,有帮他辅导功课。另一个就是林芳华了。

虽然余良老师的口音听起来真是很费劲、很不好懂,但是林芳华一旦下了决心(用林妈的话说,是犯了牛筋)的时候还是很有潜力的。整个课堂上,唯有她一个人是始终专注地听着余老师讲课。

慢慢地,她也就勉强能听懂七七八八了。尽管余良的表达能力不强,但是林芳华是个敏感的人,她还是从老师的只言片语里感受到余良是个学识渊博、专业能力很强的人。所以,她对化学课的勤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的敬佩。

不过即使她如此努力地学,也只能在测验中得到60多分的成绩。而班里大多数平时的学习尖子都考砸了,学校领导在家长们的抗议下,不得不让余良没教满一学期就下课了。不过这样也好,他本来就不适合教学,还是继续在科研单位干本行才对。

几年不见,余良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刚毕业还有点青涩的小年青,而变得有点成熟了,似乎穿衣也不像过去那么随意邋遢了。

林芳华尊敬地对余良点点头:“余老师好!”本来她对父母单位的年轻人都是叫叔叔阿姨的,但是余良教过自己,显然不适合这么叫了。

余良对这个女孩还是有印象的:“恩,放假回来了啊!”他又和林妈孙玉敏寒暄了几句,就和林志辉谈起正事来了。

林芳华一听,还是开发那个相机的事情。原来,当时药水的配方就是余良搞出来的。如果这次合作能成功,他作为主要开发人员本来是可以得到很大好处的。但是最近,所里都在传科研器材处又要取消这个项目了,他当然要来询问怎么回事,并想劝说领导们能收回成命。

林志辉耐心给余良解释了最新调研的结果,经评估这项目的风险过高,所以还是不做的好。

余良听后,很久没说话,最后叹口气说:“找一个军转民的项目实在是不容易啊!”

林志辉是深有同感,大家一时都没说话。

林芳华听他们这么一说,心情也有点沉重,眼前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