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鹰归何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今夜鹰归何处-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集;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玉器、锦缎品及工艺品,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

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和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

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红山的右侧有一座药王山,山上有17世纪建造的一座藏医学院。

老浪邀请来了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副处长尼玛次仁为大家做导游。据尼玛次仁介绍,布达拉宫楼群一侧是藏王的寝宫,另一侧是后宫。那时布达拉宫的三大建筑,均通体粉白,耸立在红山上显得圣洁而雄伟,藏民们都称之为‘白色的宫殿’。

老浪其实对布达拉宫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他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布达拉宫不叫‘寺’而叫‘宫’吗?”

静吻回答:“比寺大呗!”

刘颖回答:“因为里边住着西藏的首脑,叫‘寺’不太合适。谁听说过一个领导住在寺里边啊?叫‘宫’才符合他的地位。对不浪哥?”

老浪笑着回答:“说对了一半。布达拉宫无论从它的佛教文化、建筑风格、法物设施等,都是西藏所有的寺院的放大版。为什么不叫‘寺’而叫‘宫’那?这是因为当时的西藏还不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布达拉宫只是作为藏王的宫殿而存在,并无香火。五世达(*)赖喇嘛受清顺治皇帝册封成为西藏政教首脑后,布达拉宫就成为政权机关所在地,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大活佛的居住地了。”

老浪看来和布达拉宫管理处的人十分熟悉,不但200元的门票分文未收,连次仁副处长一直跟着,导游似地领着大家几乎转遍了布达拉宫的每一个宫殿。中午时分还要留大伙吃饭,大家都已经感觉不好意思,坚辞称谢。出了布达拉宫的门,已经是下午两点十分,大家随便在周围找了个川菜馆对付了一顿,便在老浪的带领下来到了八廓街。

据拉萨市档案馆记载,八廓街是随大昭寺的修建和人们对该寺的朝圣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宫殿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后又出现了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八廓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又名“八角街”,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

八角街转经道藏语的意思是〃中圈〃,是相对于〃林廓〃和大昭寺内的〃囊廓〃而言位于中间。每天傍晚转经的时间一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衣着不尽相同的藏族信众,从拉萨的各个角落涌出形似松散实则有素地顺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中间不乏远道而来,一路长跪的虔诚的信徒。八廓街五彩斑斓的藏式建筑群,整齐而又错落有致,让人联想到这个古老的城市遥远的历史。整个八廓街环路,明亮的石块铺成的街道,被几百年来各种各样的脚印打磨的异常明亮,在早起的阳光中放射着刺目的光辉。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成了店铺,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和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商品充斥在大街小巷,使这个城市被现代的气息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覆盖,而它却在徒劳中顽强地反抗和挣扎。

自古以来,“阿西”和“阿波”(意指康巴男女)就善于经商,所以直到今天为止,八廓街上经商的的,大多还是康巴人。

老浪介绍说,游览八廓街,有一个地方无论如何都要看一看:玛吉阿米酒馆。八廓街街道两侧建筑几乎是白色想着各式各样红褐色的门窗或挂着白底兰色图案的窗饰布帘,唯有这个地方,八廓街东南角与东孜路的交叉口,一栋黄色的两层小楼格外醒目和显眼。“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梦。西藏历史和文学史上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这个人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相传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度母,跋山涉水走遍了整个藏区。有一天在拉萨八角街一个小酒馆休息的时候,门外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掀帘窥望,“在那东方山顶,升起娇洁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上”——仓夹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诗篇流传至今。拉萨“玛吉阿米”那首著名的《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未嫁娇娘”在藏语中便是“玛吉阿米”就是在现在已经成为酒吧的这所黄色的小楼写成。这座楼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后来就成了著名的仓央嘉措的密宫。现在的玛吉阿米酒馆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品位的艺术酒吧,老板的眼光很有品位,酒吧四周的墙壁贴满了手工艺品、绘画、摄影作品,巨大的古色古香的书架上有卡夫卡、里尔克、艾略特、村上春树等人的原版图书。这里每时每刻都有读书的人,一点甜点、一杯咖啡、一曲低昂悠长的音乐,让人的身心顿感忘怀。大家决定晚上一定再来一次。

到拉萨,必买的旅游纪念品非唐卡莫属。八廓街上唐卡店多如牛毛,最著名的还是老字号雪域唐卡手工艺店。大家在老浪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八角南街16号的雪域唐卡店。店主人叫茨旦朗杰,师从著名的江白望久,老浪看起来和他一见如故,拥抱寒暄,双手握在一起抖个不停,俨然是很久没有见面的很好的朋友。原来两年前老浪曾经在这里学习画唐卡,长达两个月的时间,茨旦朗杰是他的师傅。老浪次旦朗杰店里的生意异常的好,来他这里学画唐卡都是免费,不仅吸引了很多中国人,还有各种肤色的老外。老浪本身有些绘画基础,再加上次旦朗杰的欣赏和指导,基本上掌握了唐卡的绘画技巧,并且出手不凡,甚至有几幅作品被这个店收藏展示,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老浪对大家说,继续沿着这条街转过去,就是大昭寺,自己有点事情和朗杰聊聊,中午12点钟,大昭寺门前集合。

老浪留在了次旦朗杰的店里,其他人买了唐卡,出来继续诳街。买唐卡的时候,朗杰说什么不要分文,大家坚持,老浪中和一下,打了三折。一群人高高兴兴地道别出门。大昭寺的门前异常热闹,跪满了叩长头的人群。长方形的青石板上被过去几百年以来的信徒用垫手的各种纸、木板或者牛羊皮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据说信徒如果认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情就要自己在大昭寺的门前叩一天一夜的等身长跪,才能求得佛的宽恕。这种等身长跪简直就是对人的精神、毅力、体力的一种巨大的考验,很多信众竟然能够在站起、跪下、三下膜拜这种机械的动作中,一直做下去,直至一昼夜过去,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简直无法让人置信。在大昭寺门前,有很多以沿路乞讨跋涉而来的信众,每当有人给他们施舍,他们就会从身边取出一条洁白的哈达给你戴到脖子上,表达谢意,并送一句:“扎西德勒!”表示祝福。

没了老浪的带领,大家就开始走马观花地看热闹,或者混迹于其他团队之中,听人家的导游做免费介绍。大昭寺门里门外,都是挂在红漆木架上的规格不一的整齐的金黄色的铜钟,明晃晃地几乎贴着墙壁整齐排列,阳光从墙缝里穿进来,照在铜钟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来。每个铜钟上几乎都有或柔嫩纤细、或强健有力、或皲裂干枯的各种各样的手在转动,以祈求好运。大昭寺的大殿和佛堂或者僧舍,从外表看几乎都是用特殊的泥搀杂着一种坚韧的草垒砌,脚下的路一半是年代久远的砖,一半是坚硬的土地。进入大昭寺的藏族信众手里边一般是四样东西:酥油块、炒面(或青稞)、青稞酒、松枝。一般的行走路线都是顺时针方向。刚一进门左边的一个巨大的托盘上,是一排排排列紧凑整齐的形似酒吧里的酒盅蜡烛的“长命灯”,要点上一盏。大家伙两手空空,寺里边也不允许拍照,只有看着藏民点灯朝拜,问每一个人,竟然没有人回答这些长命灯代表着什么意思。每一个藏民都是默不作声地循序膜拜前行,寺里边显得异常地安静,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也不敢大声说话。

顺着大昭寺里边曲曲弯弯的石板或青砖路走下去,各种各样的佛殿开始出现。每一个佛殿门口都有藏民在排队,刘颖好奇,招呼大家一起跟着排队,要进去看个究竟。

大殿门口的小牌子上仅仅是介绍了这个殿的历史,大殿门口两边还是长排的铜钟,大家照着前边藏民的做法,把每个铜钟都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一遍,然后抬脚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有点昏暗的大殿里边。甫一进门,就有一种阴凉的感觉,门口里左边的墙上是一个巨大的洞,洞的里边是一根燃烧着的麻油绳。火焰不大,火焰的下边是蜡烛似的白白的酥油块,每一个经过这里的藏民都要从随身携带的小布包里取出一小块酥油来放进去。再跨过一道门槛就进入了大殿内部,放眼一望,昏暗中沿着四周的墙有一圈一米多高的土台子,台子上边每隔几米就有坐在上边的各种各样佛,有活佛,也有泥塑的佛。活佛盘腿坐在台子上边,手持佛珠,闭目念经。信徒经过活佛脚下,活佛很有节奏地定时地伸出手掌来,保准无误地在他的手掌下准确地出现一个脑袋,活佛会在那个脑袋上用手掌摩挲几秒,口中低声有词,另一只手不知从哪里拿出一条黄绳来,放在信徒的头顶。刘颖后来才知道,这条黄绳叫“金刚索”,意思大概是锁住幸福之类的。活佛脚下都有一个扁圆形的钢圈,撑起了一个布袋悬在半空,排队接受摩顶的信徒都从包里边拿出小勺来,舀上一匙形似炒面的东西放入那口袋中。刘颖他们几个在队伍中显得很是另类,除了手中的相机以外,几乎两手空空,也跟在队伍里边充数。好在活佛们似乎并不在意,都在闭目摩顶,也不分脚下是什么样的脑袋,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牛茫东张西望极不严肃地冲每个人做着鬼脸,被刘颖恨恨地瞪了回去。笑颜妖不停地摸着自个的脑袋,好像是被活佛给摸肿了一样痒痛难耐。泥做的佛跟前脚下都是托盘似敞开口的大供箱,各色的钱凌乱地堆放在上边。藏民把钱放在上边,放小额的比如一角、一元的,都放完作揖退出。有放大面额的钞票着,自己从供盘上找回零钱来。大家都觉得十分有趣,站在一旁观看。藏族信众则显得很自然,完全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刘颖亲眼看见一位藏民放进去一块钱,自己又从里边找九毛回来。这些钱都是裸露在外边,一百元的也有,没有人去拿。

出了大殿的门,一般都有一个白色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