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因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因缘-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所有生命都做过我们过去生的父母,所以修行应该为一切生命能够究竟解脱而修;其次,假如为自己一个人念一句佛号,仅仅得到一分功德,假如为十个人念一句佛号,就得到十分功德,假如为天下无边的生命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得到无边的功德,这样修行的效率非常快;假如真实生起了菩提心,那么自然罪障会很快清除。 



菩提心的修法说起来十分简单,但做起来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自私心已经串习得太久太久,这个习气对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极其浓厚的。积重难返,想立即将其铲除,自然绝非易事。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们为什么那么自私?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不为他人着想,一切的一切只是为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较强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会大功告成,没有那么麻烦,没有那么困难。很多修法都是有诀窍的,掌握诀窍以后,就不那么难了。如果没有诀窍,让你当机立断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无论有多大的难度,我们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无论是修净土宗或禅宗等大乘显宗,还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这是它们的共同基础。 



比如,念佛人能否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取决于他的目的。如果他认为轮回很苦,不愿意继续轮转其中,要到极乐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这就已经南辕北辙了,因为往生净土也需要四个条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经荡然无存,又怎么能够往生呢? 



禅宗讲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什么?其实,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度众生。如果没有考虑度化众生,仅仅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彻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里的禅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为基础,密宗当然也需要。没有菩提心,所作所为的因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真正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就会不讲任何条件地付出一切。对菩萨的要求就是这样:自你发心学大乘佛法以后,就不允许为自己打算。 



有人会反问,我们现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答复: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无条件地付出,那么,自己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办,这毫无疑问。对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证明,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无不是最佳的例证。所以,现在一定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发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无论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体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体——这六个字上面,并没有大乘小乘的差别,那如何来区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动机,即你为什么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财产、健康、长寿等而念观音心咒,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间法; 



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但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的解脱,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这个六字真言的念诵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时,没有求世间法,而是求解脱;不但是求解脱,而且不是为独善其身,而是为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念,那么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若具备了密宗所讲的殊胜见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来清净和生圆次第的修法,以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这就是密法。 



这样,六字真言便有了从世间法到密法的各个层次差别。六字真言就是这六个音节,其上并没有这些分别,念出来的是同样的发音,但是由于动机、目的不同,就导致各种差别显现于其上。 



同样的,在佛像前供一盏灯,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若不看动机,就说不清楚。如前所讲,若是为得到健康长寿等而供灯、烧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世间法;如果是为自己的解脱,就是小乘法;如果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盏灯的灯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样不能区分。如果以菩提心供养阿罗汉,就是大乘法;如果发的是世间的心(健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即使供养密宗的普贤王如来等,还是世间法。所以,法本无高下,关键在于发心。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就有着天壤之别。这相当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许多人曾听闻过密法、接受过灌顶,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禅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回头看一看,当你去接受灌顶时,是出于好奇心?还是觉得接受灌顶后,就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获?你是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还是为了一切众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你一心不乱地祈祷阿弥陀佛,为的是什么呢?还有,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修禅人,你的目的又是什么?请大家都回头反省一下。 



或许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那么,无论是为自己的解脱,还是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为得到了灌顶,实际上没有。灌顶肯定是大乘的灌顶,但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发心,就不能成其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顶并不存在,世间法中也没有这样的灌顶,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灌顶。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刚才讲了供一盏灯、诵一句咒,是怎样区分大小乘、世间和出世间法的。以前我也有一个这方面的开示,讲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别,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其中也提到过这些。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所有这些问题说明,没有菩提心就无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须要发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会对母亲提出:若要我送你去医院,你要怎样怎样对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作无条件。菩萨就是这样无条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的慈悲心,也就是无条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你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作无缘的慈悲,也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除非你不想修学大乘,那就另当别论,人各有志,你也可以从小乘法起修,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但是,只要想学大乘法,即使举步维艰,也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先讲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广修慈悲心,那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样,希望更简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你们大多是刚刚开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修习,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现阶段,四无量心我们都要修。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作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第一是观想。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需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就可以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观想他们坐在自己的左边。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是观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象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起贪嗔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一直如此。但是,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是,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他们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需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他们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正是它,使我们前世的父母亲友无法回忆过去,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作仇人?什么叫作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 



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其重要。 



之后,再对左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右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