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风暴- 第3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俞国振并不知道,在东南亚的吕宋,一场华人的悲剧正在发生!他毕竟不了解历史的细节,只是从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分析手中的消息,觉得东南亚会发生事情,却不知道因为消息的滞后,他的分析已经晚了!

    吩咐完之后,俞国振看到符保和他妻舅站在旁边,便向这里招了招手,齐牛见状,才放这两人过去。

    符保近前之后立刻跪了下来:“俞老爷,方才小人不知好歹,回去之后仔细想了,觉得老爷是一片好心,老爷恩赐,小人不敢不受!”

    他怕俞国振反悔,便说出这样的话来,倒是地道的农民式狡猾。俞国振自然不会与他一般见识,只是很奇怪:“方才我还说不动你,你回去自己怎么想通了?”

    符保见他尚未应允,心中有些着慌,想了想,觉得还是先拍一圈的马屁再说,因此便道:“小人愚顽,原是什么都糊涂的,小人家的小猪儿,在老爷办的学堂里学了些时日,倒有些开窍,给小人说了些道理,小人这才明白,原来是造化来了,是俞老爷要赏赐小人。回去与婆姨商量,她还一个劲儿不同意,被小人煽了耳光,然后来了……”

    “好你个符保,敢打我妹子!”

    他这边谎言连篇,那边的妻舅倒是先恼了,原先符保揽下他的事情,他以为一见着俞国振便可以说他家孩子入学之事,却不曾想符保说了好一会儿也不知是什么名堂。这让他心中对符保不满,待听得他打了自己妹子,立刻跳将出来:至少可以在俞老爷面前晃一下,让俞老爷看到自己,他才会问自己有何事对不对!

    “住手,住手!”

    见两人要厮打在一起,齐牛一手一个,象拎小鸡般将二人分开。俞国振不得不承认,这些最底层的百姓,也有他们的生存技艺,比如说这种惫怠,若他们真得罪了自己,自己见了他们这般模样,如何好和他们一般见识!

    “有何事情好生说,符保,你打媳妇是不对的。”俞国振先批评了符保一句,然后道:“你果真同意了?若是真的,我就让人去请知县来,白纸黑字将事情敲定。”

    “老爷英明,小人只是还有一事……若是一年将田交给老爷,小人一年便无粮可吃,这一年……小人一家子的生计当如何?”

    这个时候,符保想到自己家的小子天天呆在学堂里,每天可以吃三餐,他心中顿时火热,若是这位俞老爷答应下来,他们家人全跟着学堂吃,岂不是每天也可以吃三餐!

    俞国振看了他一眼,笑道:“你方才说了,你那地里平均下来,一亩一年也就是产一石半粮,我依着两石给你算,你的地一共是多少亩?”

    “十五亩……”

    “那便是三十石粮,我让人给你三十石粮,算是你今年十月到明年十月地里的出息,再加上全套的铁农具,成不?”

    “好,好!”符保忙不迭地答道。

    他那地乃是坡田,平时积不到多少水,哪里能做到亩产两石!俞国振这个条件,让他当真是喜出望外。

    看也这模样,俞国振心中也明白,自己方才说服他还是做差了,这些农民并没有太长远的眼光,甚至一年后的铁制农具都不能真正吸引他,能让他们立刻动心的,还是现成的粮食!

    这一条经验,是一定要牢记在心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必到了其余村子,也可以应用得上。

    这种事情,俞国振原本不必亲历亲为,但他明白,若是自己不亲历亲为,便不可能对如何教化百姓有个深刻的认识,对于将新襄的制度推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就没有直接的认知。他不想做那种高高在上靠着拍脑袋来做一切决定的家伙,而且现在他也不具备脱离百姓的资格。

    “老爷和你说的是啥?”符保的妻舅算是听出了点名堂,将信将疑地问道。

    “啊,还有一事,还请俞老爷做主。”这个时候,符保终于想到了自己妻舅的事情,他陪着笑道:“这位李守仁,是小人妻舅,他们村离此十里,也想将家里的娃儿送来读书……”

    俞国振盯着李守仁看了会儿,然后笑了。

 四九零、异乡喋血招怨魂(二)

    当初为什么要建这么大一所学堂,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童入学么。

    俞国振做过调查,南沙村附近有六个小村,规模大的,比如说李守仁所在的村子,有二百多人,规模小的如南沙村一般,彼此之间,都是联姻,亲戚关系极为复杂。

    入学的孩童不但不要交钱,而且还管一日三餐,这对于附近穷困的农民来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优待:这等于是别人出钱出米帮他养儿子!

    而他们要付的代价,仅仅是家里少个放牛割草的小劳力——更何况放学之后,还是可以放牛割草的嘛!

    李守仁是第一个,以后会有更多。

    “我这学堂是为南沙村办的……”俞国振倒没有急着答应。

    “小人家的小子可以送到他姑家。”李守仁飞快地道,农民从来不缺这样的小狡猾。

    “这个却是不行,毕竟不是南沙村的人,我学堂里可是免费三餐,总有些不好,而且你们村子离得远了,路又不大好走,一大早要赶来上学出操,小孩子不方便啊。”俞国振又道:“路泥泞湿滑,摔成泥猴一般,你们当家长的也心疼对不对。”

    “小人……小人回去便请全村一起修路,自河中捞沙,铺平这条路!”李守仁想了想:“不过,若是如此,小人村子里的孩童……是不是都可以来此?”

    “路通之处,便可来此!”俞国振许诺道。不过旋即,他补充了一句:“须通砂石路,泥路不成,另外路两边不得有芭茅杂草,免得藏着蛇兽害人。”

    俞国振想象中的路,可是和这些村民想象中的路是不一样的,符保和李守仁对望了一眼。笑嘻嘻地都应了声。他们的笑声中证明他们心里还有别的打算,但此时俞国振并没有发觉。

    事实上,在十天之后。当俞国振看到那延伸到南沙村的“路”后,险些没有气乐起来。

    这条“砂石路”确实是由砂石铺就,只不过路宽只有一尺。而且所谓砂石,也只有极薄的一层。

    “老爷,这条路真好走了。”见俞国振的模样,李守仁还专门在路上踩了踩:“老爷,不骗你!”

    俞国振有些无语,好吧,两个村子的村民,花了十天时间,修成了一条一尺宽、半厘厚的“砂石路”,只要一场小雨。就会完全不不见。俞国振怀疑,他们百来号劳力,是不是就挑了两三担河砂到这路上,然后拿扫把扫扫就算铺成了路。

    “首先,孩子我收下了。包吃,不会象你们一样,短斤缺两,拿手指头大的小馒头凑数。然后,路不行,得返工。我会请人来教你们怎么修,你们出工,谁家不出工,或者出工不出力,他家的娃儿,包括他亲戚家的娃儿,便不准入学。现在是十月二十四日,我要在明年二月之前,将这路修好来,我只派技术指导,不会派人来给你们修路,砂石之类,也由你们自己从山上河里去刨。你们可以和周围村子说好,凡是想送孩儿来入学的,都得修路!”

    砂石路是起码的,俞国振不想担当救世主,他要当的只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因此,他不可能将所有一切都包下来,哪怕他有这个能力。象一个区区的昌化县,连一万汉人都没有,俞国振完全能负担起他们的全部,以此换取他们在建设上的配合。但俞国振深知,别人给予的东西永远不会珍惜,只有付出劳动代价换取的,才真正属于自己。

    虽然他现在控制着会安、新杭两个大粮仓,其中会安开发得早,有良田八十余万亩,新杭开辟得稍晚,也有水田四十万亩,加上新襄,三地直接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达到了二十二万人,水稻亩产约是四百八十大斤(四石),两地又都是一年水稻两熟,年亩产超过八百大斤。崇祯十二年对这两地来说是难得的好年景,所以这一年预期的水稻产量高达九十六万吨,也就是九亿多大斤。玉米、土豆和红薯是稻米之外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新襄、会安和新杭得到了推广。玉米如今亩产玉米粒仅仅是一百八十余斤,也就是九十大斤,播种了坡地、旱地十二万亩,总产量是一千零八十万大斤。土豆让俞国振极失望,在他想象中应该是粮食大杀器的物种,实际上限制极多,特别是高湿高热环境之下,产量并不理想,亩产只有四百大斤,好在土豆可以与稻麦套种,而且能固肥活土,也算是不无小补。倒是红薯的产量,让俞国振甚为欢喜,其亩产竟然高达一千大斤。土豆与红薯加起来,总产量达到了三十三万吨。这样,新襄在崇祯十二年的粮食总产量就是一百三十万吨,以每人平均每年消耗三百六十大斤粮为列,足够养活三百六十万人口,而俞国振治下现在的人口只是刚过百万——这还要加上聚在耽罗正每个月两万向南运送的那些人。

    居安思危,对于俞国振来说,粮食永远不嫌多,所以潮热环境下粮食保存问题就被提了出来。

    俞国振之所以要符保的地,就是想引着他开始按新襄的农业技术种田,从种子到土化肥再到种田工艺,都按照新襄模式来套,这样符家的十五亩地,一年应该能收到一百五十石左右的粮食。比起他现在每年只产二三十石粮,那可是要多得多!

    只要符保家跟着新襄走获利了,那么来年就可以推广到邻近所有的村子,三年就可以推广到整个昌化县。这是在俞国振不进行强力干预的情形下做到的,对于今后在全国推广,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接下来的几日,符保便在新襄来的农技员指挥下开始干活。其余村民见到俞国振运来作为他家来年收获的三十石粮,其中既有稻谷也有土豆、红薯和玉米,都是极为羡慕。不过他们也闲不下来,修路便成了他们在这个冬天里的头等大事。凡是家中孩子想要在学堂里蹭免费伙食的,一律得出工出力,而且出工出力期间能得到少量的补助,做得好的还可以同虎卫一起享用肉罐头。这可是稀罕事,故此大多数百姓积极性极高。

    那些不高的人,俞国振也不为难他们。只是让人暗暗登记。

    见昌化一切都步入正轨,俞国振也走遍了南沙村和周边的村子,家家户户都调研过。俞国振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回到了昌化,只留下了一个十人的工作组,这十人都是家卫出身,有足够的自保能力,而尝到了虎卫甜头的村民,也不再敌视他们,就连当初的那个二癞子,如今也老老实实的了。

    昌化此时尚不能算城,只能算是一座小村,经过近五个月的建设。村子原先低矮破旧的窝棚大多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原先村子北边荒地上建起的两排平房。这些平房是作为原先居民搬迁的补偿给他们,而能住进砖房,也让那些村民极是欢喜。

    空出来的区域则是在建矿石露头堆放场,看到已经平整出来的场地。还有建好一角并堆满了的矿石,俞国振心中甚是欢喜。在工业时代之初,钢铁与煤炭就是一切,这些铁矿石,将源源不断地变成工具、武器,创造财富保护利益。

    在昌化他准备只呆一天。然后便回新襄,大约过完年再来南沙村。但就在他动身之前,一艘快船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这种大约三百吨级别的飞剪船,龙门船坊造出了十艘左右,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传递消息。这船上挂着新杭的标记,证明它是从新杭驶来的,俞国振看到它时眉头便皱了皱:“出事了?”

    直接从新杭赶到昌化,而不是从会安转一趟,就证明有紧急的事情,甚至连在会安靠港都来不及!

    不一会儿,船便入了港,这个时候,俞国振已经看到站在船头一脸焦躁的叶武崖。

    叶武崖在虎卫中,向来是以人缘关系差著称,就是面无表情的张正与他相比,也只怕稍逊一筹。而且叶武崖锐气逼人,往往得理不饶人,俞国振虽然也劝过他收敛柔和一些,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但他做事却是极稳妥的,否则俞国振也不会将新杭之事尽数托付与他了。

    “官人,官人!”

    还在船头,叶武崖便大叫起来,全然没有新杭总督手下治理着二十余万人的威风。

    新襄体制之下,人口最多的是会安,因为大量轻工业也转到会安的缘故,会安有近三十万人;其次便是新杭,广阔的沼泽、湿地,需要大量的劳力去开拓,二十万人放在会安,叶武崖却仍然嚷着人手不足。再其次才是新襄,新襄人口如今也有十余万,已经和老钦‘州城连在了一起。

    “出什么事了?”俞国振问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