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小官人- 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有些事,是你能明白的吗?你不好生生的读书办公,却与人放浪形骸,老夫听说,那朱楼里,可都是男盗女娼之辈……你休要狡辩什么,那上官辰,你要立即断绝了交往,一刻也不能耽误?”

    狄仁杰其实对上官辰的印象不坏,可是忌惮的是上官辰背后的秦少游,现在秦少游还有韦家刀光剑影的,自己没必要去掺和,崔公已经求去了,自己还不知道会如何呢,最好的结果,无过是散养下来罢了,狄仁杰虽然脾气很大,不过争权夺利方面,竟是出奇的淡然。

    狄光远哪里肯,想到去和上官辰绝交,这事儿传出去,怕是整个洛阳城都要笑话自己,他不是什么少年人,并不年轻气盛,可是面子还要顾的。

    可是他又不敢反抗父亲的权威,却只好道:“父亲让我去绝交?父亲也只管我就是啦,为何大兄和三弟却是不管?大兄和上官辰关系那才叫好,下了值,就跑去朱楼与冀州侯品茶,不亦乐乎,三弟就自不必说,他还在读书,从朱楼里借了不少书去看。上官辰前些日子,还寻了一本孤本的送他,他如获至宝。”

    话音落下。

    狄仁杰差点一口气没有提上来,他浑身发抖。

    原以为只是一个不听话的从子,不曾想到,老大和老三也被拉下水了。

    这老大狄光嗣现在是户部的员外郎,锦绣的前程,竟也和上官辰厮混,下了值就往那儿跑,难怪平时不见踪影。自己回家没见人,心里还颇感欣慰,觉得自己这大子心性最好,虽然为官,却是不骄不躁,下了值也不肯回来,宁愿多处置一些案牍上的公文,这是勤于王命,值得赞许。谁晓得……品茶去了。难怪家里煎的茶他不喝了呢,原来嘴巴喂刁了。

    至于三子,因为年幼,不过十三四岁。狄仁杰素来疼爱他,家中的妇人也都当他是至宝,现在没有为官,每日都督促着读书。本以为他总不会出事,哪里想到……居然也是一丘之貉。

    狄仁杰有一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觉,眼眸都暗淡下去了。他语气不再那样坚持,却是道:“这……这……还有什么事,有什么事,你们合伙瞒着为父,说清楚吧,一概说清楚,总是丑事,一次抖搂出来,也省的往后夜不能寐,你们……孽障啊,真是糊涂,昏了头,误结匪类……”

    狄光远心里晓得,这个时候想不说都不成了,他期期艾艾的道:“还有大姐新近不是裁了一匹丝绸吗?”

    “上官辰送的?”

    狄光远道:“不是上官辰送大姐,是上官辰送了我,托我转赠,说是听说父亲和母亲朴素,父亲倒是没什么,总有官衣,怎好让母亲也如此,所以叫人送了匹丝绸我,我告知了母亲,母亲说父亲脾气古怪,万不可说是别人送的,便说是丝绸铺的人折价买来的,因为新丝上市,纹理更好,所以旧的丝绸价格暴跌了,所以无人问津,大姐不是说……”

    狄仁杰抚额,发现头疼的厉害,原来还有长女和自己地发妻……

    “还有……父亲……”

    狄仁杰口干舌燥,心情也是烦躁的很,便忍不住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下去,这才感觉舒服一些,听说还有,心里又打了个哆嗦,有一种一世英名就要丧尽的感觉。

    狄光远道:“还有父亲大人前几月,不是说自家的茶叶,煎出来的比从前香浓了一些?其实这茶……”

    狄仁杰含在口里的茶一口喷出来,怒气冲冲的道:“也是上官辰的?”

    狄光远同情的看着自己的父亲,他很难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这样的紧张,却乖乖点头道:“不错。正是,其实这是公主茶,不过母亲不敢拿来给父亲冲泡,怕父亲晓得,觉得奢侈,所以便交代了王婆子,用这公主茶来煎煮……”

    狄仁杰脸色彻底阴沉下来。

    他也喜欢喝公主茶,不过在家舍不得吃,平时都是去混崔詧的,他和崔詧是至交好友,吃了也没关系,谁晓得原来自己家里,居然藏着公主茶,而自己,居然傻乎乎的被人蒙蔽,这公主茶煎煮过后,放上食盐和生姜,和自己寻常吃的煮茶区别不大,至多也就是口感好一些,谁知……

    他狠狠的将茶盏啪嗒一声掷在案牍上,狄光远还在说:“还有……”狄仁杰有些吃不消了,再有下去,非要气死不可,自己若是被自己儿子气死,定会贻笑大方,所以他忙摆手:“不必说,不必说了,为父不听,听了都觉得胆寒,胆寒啊,心头有些疼……哎哟……”

    狄光远吓得面如土色,忙是上前要去帮狄仁杰抚胸口。

    狄仁杰老半天,才缓过神来,他脸色凝重:“那上官辰除了与你们结交,可曾拜托你们什么事没有?”

    “这……想必没有吧,他也不缺我们,他交游广阔,真要有事,不知多少争相要去效命,哪里轮得到我们兄弟。”狄光远说话的时候,带着**裸的憧憬,人活到上官辰这个份上,那才叫人啊。

    狄仁杰却不觉得轻松,他比狄光远事故多了,人家不沾自己儿子们的小恩小惠,说不定有更大的图谋呢,不可小视,不可小视啊。

    ………………………………………………………………………………………………………………………………

    第二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二章:盛况空前

    无论狄仁杰怎样想,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除了徒呼奈何,狄仁杰竟是无言以对。

    他其实是个极为敏感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洁身自好,生怕牵涉到任何可能的泥潭里去。

    只不过现在,外头上官辰的人还在等着回复,狄仁杰长出一口气,瞪了狄光远一眼,道:“你去复命,告诉外头上官辰喊来的人,就说明日正午午时,来这里吧,家中的家什不少,怕是要有劳。”

    什么恩惠都已经受了,现在拒绝也是矫情,况且这都是滴水之恩,眼下没必要闹翻脸。

    狄光远大喜,只道是父亲已经承认了这层关系,他却想起一件事来,道:“是了,父亲,还有一事,却不知幼弟说了没有?”

    狄仁杰此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道:“你说的是承德?承德有什么事?”

    狄光远笑呵呵的道:“冀州侯写了一份引荐信,要安排幼弟去太平学里读书,明年开春就要去,父亲……”

    狄仁杰愣住了。

    太平学……这个学府的体系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单一的学堂,涵盖的却是神策府体系的数十种学堂和树种学制的混合体。

    想当年秦少游和太平公主李令月合谋建了学堂,起初的时候,它的作用只是最为简单的蒙学,专门是扫盲之用,紧接着,秦少游将它缔造成了职高学堂,在蒙学的基础上,又开办了算学、律学、医学、工学等等,蒙学是神策府鼓励辖下适龄儿童非要上的,为此还制定了不少专门的政策,而专门学堂却并不鼓励,只不过孟津那儿,乃至于后来的弘农郡各县的百姓尝到了这专门学堂的好处。因为这好处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去学的人也是趋之若鹜。

    无论是今人还是后人,其实绝大多数百姓,都是十分现实的,在此之前,寻常百姓一般不会去读书,理由呢更加现实,那是因为就算读了书,能改变命运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在这豪族垄断一切的时代。几千几万人,未必能出这么一个幸运儿,这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简直比中彩票还要难一些,因而大家都断绝了读书的心思。

    而在唐朝之后的人,虽然读书出来,便有机会考试,有机会去做秀才,去做举人、进士老爷。可谓一夕之间,便可改变命运,只不过这个性价比依然不高,即便是个孩子。在一个寻常的百姓家里那也是劳动力,况且读书还需要拜师,购买书籍,花费巨大。可是能做官的机会,怕也是千分之一都不曾有,即便是做一个秀才。穷苦出身的孩子也难有什么竞争力。

    可是太平学的昌盛却是不同,太平学给了那些乡下的樵夫、农妇们最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个好处比起做官,比起做老爷,当然是远远不如,只是却能看得见,也摸得着。随着孟津和弘农工商的不断开发,大量劳力的需求固然是旺盛,可是与此同时,各种专科的人才也需要极大,商贾们交易,需要有人算账,需要有人定制契约,商贾们开了工坊,需要有人制定生产的计划,需要有人与税利打交道,需要有人记录出入库货物的数量,需要有人去做掮客,兜售货物。

    这些诸如此类的事,某种程度其实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职业,姑且可以称其为‘职员’,这种职员和单纯卖体力的不同,他们相较于寻常人更加体面一些,是联系商贾和工人的纽带,他们的工钱,往往会比匠人多,工作也轻松,而想成为职员,首先你就得入学。

    这几年,孟津的工坊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这也导致整个孟津对于职员的缺口极大,几乎太平学里专业学堂的人只要肄业,就不愁找不到一个较为体面的工作。

    现如今,孟津的寻常人家,虽然日子未必过的有多好,却也勉强吃穿够用,谁不指望自家的孩子能比自己要体面一些,这就如所谓的科举读书是中彩票,花费了功夫和钱财,才有机会中奖,而太平学读书则像是泛滥的安慰奖,只要你花费了功夫和钱财,就必定有个奖在等着你,这个奖当然不如彩票那般值钱,可让你扶摇直上,却也能稍稍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只怕对于前者,除了存着痴心妄想地人才每日对此孜孜不倦之外,绝大多数人宁愿脚踏实地的选择后者。

    除了专门学堂和蒙学,现在太平学里最兴盛的就是经学了。

    经学的传统,可谓由来已久,这玩意从秦汉开始,一直到了如今,可谓已到了巅峰,所谓的经,其实就是儒家的经典,教你如何御人,教你如何作诗,教你经史典籍,让你知道祖宗们在从前做了什么,无非就是所谓的君子六艺罢了。这东西,其实就是眼下科举的考试科目,这才是真正要做官的敲门砖。

    基本上,所有的士族子弟,还有官宦人家,都得从这个学起,在这个时代,这才是正业。

    太平学在两年前开设了经学学堂,所收揽的,都是一些真正地位较高的人家子弟,当然,偶尔下头的蒙学也会举荐一些平民子弟就读,说白了,这是真正最高端的精英教育,只不过……起初的时候,经学学堂几乎是无人问津,难有什么作为。

    毕竟真正的官宦子弟或者是士族子弟,亦或是大富之家,宁愿都削尖了头往那国子学和四门学里去钻了,即便是钻不进去,族中也有私学,谁稀罕去那泥腿子遍地的太平学来着?

    可即便如此,太平经学学堂依旧还是在维持,甚至太平公主李令月亲自出来,聘请名师,不过效果也不过尔尔。

    而真正声名鹊起的时候,却是在一年前。

    一年前的时候,秦少游与关东士族合流,紧接着,太平公主李令月出面,邀请关东士族的经学大儒来学中开讲,神策府这个面子就算不给,太平公主殿下的面子总还要给,再加上到了后来,秦家与士族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便是不少关东士族,也开始谋划与神策府合流地时候,‘学术交流’已经开始先行于政治上的结盟,在李令月的数度邀请下,河东大儒来过太平学讲学的便超过了七十余人之多,这些都是平常人一辈子都难缘一见的大儒,而如今,却一个个粉墨登场,不只如此,杨炯甚至还受邀,暂代经学学堂山长一职。

    杨炯是议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鸿儒,这个时代,杨炯在经学和诗书上的地位,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齐名,至于这副山长,便是王勃,王勃也出自关东世家,少年成名,不过此人放浪形骸,早在高宗时便做了官,结果为高宗所不喜,因而被罢了官,等到武则天登基,又将此人找了回来,结果李敬业谋反,王勃的堂弟却支持李敬业谋反,命运与杨炯一样,也都因此而罢官,自此之后,他索性闭门不出,而如今,却被杨炯和李令月二人请了出来,负责督导经学学堂。

    有这两位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坐镇,又有无数鸿儒通过同乡、故旧、远亲的关系纷纷受邀前去经学学堂受聘为博士,太平学一时可谓是盛况空前,这些博士,其实家中都殷实无比,只不过是卖了李令月和秦少游的面子出山而已,好在李令月一月只让他们上四日的课,其余时间,大可以走亲访友,并不受什么拘束,因而大家的合作,倒也愉快的很。

    孟津的太平学如今更像是一处学城,紧邻着神策城的一座小城市,而经学的声名鹊起,顿时成为了天下读书人圣地。

    无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