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当苗傅和刘正彦两人对士兵们言之凿凿的时候,王渊和内侍太监之间的事情,就好比“黄泥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现在的问题是,御林军的统制官苗傅非常希望能打到御林军的都统制王渊,由自己来当老大。
可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无论什么时候,要越级挑战,以下犯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危险的事情。
虽然苗傅的手上已经有了不少发难的理由和证据:比如王渊私自调用战舰给太监们私运财物,比如那些内侍太监的种种恶行,又比如那些太监和王渊之间的私相授受把持朝政,等等。
虽然苗傅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同样是御林军的统制官的刘正彦。
但是,苗傅和刘正彦如何去说服那些基层的御林军士兵,让他们一起冒死来追随自己去造反。革王渊的命?
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但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大部分的御林军都是河北军,这些王渊曾经亲自带过的部下。
几经辛苦,终于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一和《维扬巡幸记》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一年以前,也就是建炎二年,王渊曾到杭州镇压过一次部队的哗变,在哗变军人已经表示屈服之后,他却杀害了其中的一百四五十人。
紧接着,王渊又以搜查“赃物”为名。把居住在杭州的富商大户们的家产,狠狠地搜括了一番。这次用百来只船舶装运到杭州的,大部分就是一年前从杭州劫掠了去的那些财物。
也就是说,王渊与杭州的商户和御林军中的一部分军士有血海深仇。
除此之外,御林军中的部分士兵,特别是护送皇帝亲眷到达杭州不久的苗傅和刘正彦所率领的那支部队,其中的中下级将佐,有些是生长在幽燕一带的人,有些则是生长在两河中原一带的。
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打回老家。所以对王渊和高宗皇帝有大的怨气。
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无论如何,苗傅和刘正彦还是动手了,而且是一动手就见血,向德军节度使同签书枢密院事和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的头颅,被苗傅一刀砍掉。
被这个平民出身的阿谀奉承之辈压了那么久,我们的官三代干部苗傅大人,终于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突然在想,假如没有那些内侍太监们的恶行,王渊也没有被升职,苗傅和刘正彦还会不会发动政变。
可惜历史不会对假设性的问题做出回答。
既然苗傅和刘正彦是以正义的名义来发动政变,那就只能以正义的名义继续把政变开展下去。
所以,苗傅刘正彦和他们的部属先把还在外面游乐的太监全部斩首杀掉,然后把皇帝行宫所在的内城包围起来,要与皇帝对话当天接近正午的时候,高宗登上了城楼,下面是一大片御营卫士,以及一百多颗血淋淋的人头。小皇帝非常镇定,手扶栏杆,向下面打召呼,要为首的苗傅刘正彦出来觐见。
苗刘两人站出来了,向着皇帝三呼万岁,跪倒磕头。
……情况似乎很正常,小皇帝感觉良好,于是决定把场面做足,便开金口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爱卿们从头说来。”
苗傅非常听话,站了起来,大声地把事从头说起。
苗傅大人的发言非常的有水平,简直就是在代替全中国人民向高宗小皇帝发出了严正的质询:“皇帝你自从即位以来,赏罚不公,信任太监。军人有功劳的不奖赏,太监向你推荐你都答应;黄潜善汪伯彦败坏国家到这种地步,居然至今没有流放远方;王渊临战退却,贻误战机,抢先渡江,不见处罚反而升任枢密,这都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已经杀了王渊,皇宫外面的太监们也都杀了,现在请交出来康履等人,全都杀了,向三军谢罪!”
高宗皇帝没想到苗傅竟敢翻旧账,揭他老底。这是当众摊牌,撕破了脸皮,是真的造反了!
小皇帝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面对着这种的恶劣环境,依然还能够从容地面对着回答:“爱卿要注意,黄潜善汪伯彦都已经受罚贬职了,王渊也被你们杀死,太监们已经死了很多,现在朕答应你们,一定把康履等人降职责问,决不姑息。你们回军营等候消息吧。”
高宗皇帝再一次在危机关头使上了他的绝招:“拖”字诀。
军人回营,万事大吉,只要过了眼前这一关,这些兵都是菜板上的鱼肉。
可惜的是,这次“拖”字诀居然不灵了。
原因很简单,苗刘两人都曾经帮小皇帝剁过菜,尤其是刘正彦,帮王渊和小皇帝做了不少黑箱作业,各种手段都明白,这时肯定不会上当。
就这样,苗刘的叛军顶在皇宫城门前,一定要高宗小皇帝交出大太监康履,不然不走。
高宗皇帝坚决不交,这不是一两个太监的问题,是皇帝的权威在倒塌,一旦连这个也服软,他就真的萎到底了。
何况,康履那水嫩嫩白花花的身子,小皇帝也却实是舍不得。
双方就此僵住,时间一点点过去,皇城外的叛军们渐渐地失去耐性,从刚开始杀人的兴奋,到和皇帝的癫狂顶牛,然后逐渐变得不安;再往下发展,很快就会被恐惧所压倒,做出极端的事来。
终于,在军器监叶宗谔的提醒下,小皇帝猛然醒悟,当机立断,马上派人把康履绑到城外。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帝不得已,命吴湛执履,捕得于清漏阁仰尘上,卫士擒至閤门,遂以付傅等,即楼下腰斩之,枭其首,与渊首相对。希孟,君卿子也。
亲眼看着苗刘两人在他的面前,把康履先腰斩再腐割最后斩首;等这一切做完了,小皇帝还有奖赏:升苗傅为庆远军承宣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渭州观察使副都统制。
怎么样,人也杀了,气也出了,是不是可以回军营休息了呢?

ps:靓女007大大已经加了两个夜班了,今晚还是要继续加班,美丽的大眼睛都有些发黑了,虽然于心不忍,为了准时出货,为了订单,只能大家一起努力了。

第二百四十九章:挟天子以令诸侯

高宗皇帝没有想到,这些叛军居然还赖着不走。
世事往往就是这样的,假如对苗刘两人的要求,小皇帝一开始就答应了,没有后来的硬顶,发展到当面杀人,事情可能还有转机,彼此还能相互妥协。
如今都已经敌对到了这种程度,哪还有可能善罢甘休?
苗傅好歹也是个**,有些形势还是能看得清楚的。
所以,苗傅向小皇帝提了个问题:“陛下,你觉得你当这个皇帝合适吗?要是钦宗皇帝从北方归来,你让他处于什么位置?”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履既死,帝谕傅等归寨。傅等因前,出不逊语,大略谓:“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来归,不知何以处?”
高宗皇帝最为忌讳的一件事情终于发生了,小皇帝心里一片冰凉,一种无形的压力狠狠地堵住他的心口,让他说不出话来。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徽宗和钦宗皇帝的存在,是小皇帝心底里隐藏得最深的那根硬刺。
从严格意义上说,从钦宗皇帝所颁布的最后一份圣旨的内容来解读,赵构的身份应该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还要组织兵力,去金兵营救真正的皇帝;而不是现在所做的自立为帝,偏安一偶。
高宗皇帝紧紧地闭上嘴,不做任何回答,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新任首相朱胜非;虽然与朱胜非相处的时间不长,但除了他。目前小皇帝已经找不到其他的帮手。
朱胜非顺着绳子遛到城下。和苗刘面谈。劝他们别把事做绝,给小皇帝也给他们自己留一条后路。
对此,苗刘很认同,他们提出一个建议:请孟太后,也就是宋哲宗的废后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和皇帝共同治理国事。
这很好,朱胜非欣喜赵构惊喜,垂帘听政太好了。尤其是孟太后如此的善良低调,由她出面,一定会比当年的曹太后还要温柔。
他们立即同意,当场写下诏书,给孟太后合法政治地位。可是当宣读诏书,表示立法生效时,苗刘两人却慢吞吞地说了一句话。
太后是孟太后,这没错,可谁说和太后共同治理天下的皇帝是你啊?我们说的是当今的皇太子赵旉。
全场呆住了,赵旉是赵构的独生子。现年才三岁,这么个小孩子能当皇帝了?可没等有人反对。苗刘还有话说:“说小吗,仁宗哲宗登基时也很小,正因为小,才需要太后垂帘听政。至于太上皇,更是眼前的例子,赵构当皇帝时,有起码两个太上皇存在,他不也当了吗?”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傅正彦闻诏不拜,曰:“自有皇太子可立,况道君皇帝已有故事。”
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
无可否认,现在建炎皇朝的话语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苗傅和刘正彦的手里;苗傅如今的一举一动,已经隐隐约约有了一些三国时期曹操的风范。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能做,我苗傅和刘正彦也能做!
苗傅和刘正彦这两位御林军统制军官,在不知不觉中,也已经对他们原先的目标作出了大幅度的调整。
孟太后是什么人?靖康之耻中,不是所有的皇家宗室成员都已经被金兵押去北方吗?怎么这里又冒出一个孟太后出来?
孟太后原来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在宫廷斗争中失败,先后被哲宗和徽宗所废,只能在民间居住,因此在靖康之耻中,反而能逃过一劫。
高宗登位以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把孟太后接过来,尊称为隆佑太后,想不到如今被苗傅拖入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
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孟太后到了,赵构向旁边躲闪,站到了一根柱子旁边。有官员请他在原来的座位上落座,赵构摇了摇头,轻声说:“不能够再坐在这里了。”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既请太后御楼上,即立楹侧不复坐,百官固请,帝曰:“不当坐此矣。”
哈哈哈看着小皇帝的这种熊样,心里不由得一阵痛快。
虽然孟太后一再帮高宗皇帝讲好话,但大局已定,小小一个老太婆起不了什么作用,后续事情的发展完全按照苗刘两人的设想进行。
登上皇位三年的赵构下台了,以二十二岁的低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皇位由他三岁的儿子赵旉继承,改年号为明受。
皇位既定,苗傅和刘正彦便开始调整朝廷里面的人事安排。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给自己升官:苗傅的最新职位是武当军节度使,而刘正彦的最新职位是武成军节度使。这两个职位,是宋朝武官的顶级。
其后,苗刘两人又作出了几项非常重要的人事安排:第一把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先提拔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御营使司提举;接着再调升为定**节度使。
第二把御营前军统制张俊升任为武宁军节度使凤翔知府府,带三百个士兵即日启程回西北老家去。
第三把中书侍郎张浚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即日上任。
等等。
苗傅和刘正彦这样的安排,无非是要拉拢一批人,赶走一批人,弹压一批人,从而让自己的势力更加的巩固。
他们现在的的做法,明显是在模仿当年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
可惜的是,苗傅和刘正彦两人都学歪了,没有学到点子上。
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是以天子的名义把大臣和将领都收拢到身边;而现在苗刘两人的做法,反而是把大臣和带兵的将领往外赶,赶得越远越好。
这就是历史学得不好的结果。
广州人说:“咁大个头唔好戴咁大顶帽”。
天水人说:“有多大肚子吃多大馍”。
其实他们的意思都差不多,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能小马拉大车,或是做出蛇吞大象的蠢事来。
假如没有自知之明,硬着头皮上,结果会是如何?
如今权势滔天的两个人………苗傅和刘正彦亲自给世人做了一次示范。
ps:谢谢zhuxyhh01大大书剑…笑大大靓女007大大框孔大大横断江山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五十章复辟

苗傅和刘正彦两人骤然得势,胜利来得太快了,大多数人都并不心服。
首先向苗刘二人发起挑战的是宰相大人朱胜非。
朱胜非身为一位文官,他挑战的方式当然不是去找苗刘两人单挑,而是偷偷地找来苗傅的一个叫王钧甫的幕僚,偷偷了解苗刘两人的底细。
这个王钧甫的回答很有意思:“这两员大将忠心有余而学识不足。”
什么叫“忠心有余而学识不足”,通俗地说,就是“一条筋,缺心眼。”
朱胜非得到这个情报,马上回去跟赵构汇报说:“事情以后肯定会有转机。”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帝曰:“此事终如何?”胜非曰:“王钧甫辈皆其腹心,适尝语臣云:‘二将忠有馀而学不足,’此语可为后图之绪。
朱胜非是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几天后,他又设了一个小坑,对苗刘二人进行试探。
朱胜非给苗傅的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