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记载道:潘贤妃,开封人,元懿太子母也。父永寿,直翰林医局官。高宗居康邸时纳之,邢后北迁,妃未有位号……
只有一个儿子无论是对于高宗皇帝又或是宋朝的士大夫而言,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高宗小皇帝埋头于后宫辛勤劳作的时候,也得到大多数官员的认同。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大靓女007大大错花心大大陈钟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二章:自吃其果(下)
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的,不是你想拖就能拖得了。
建炎三年正月三十日,泗州的守将阎瑾接到探报,说有几十名骑兵出现在临淮县,连人带马全装铁甲,头上还带着白色笠帽子。
阎瑾是个负责任的将官,于是派兵出去探个究竟,结果抓了几个俘虏回来。
严刑拷打之下,阎瑾终于知道了真相:这几十骑兵果然是金兵的斥候,金国的大部队骑兵就在后面阎瑾大吃一惊,赶紧向朝廷发出紧急奏报,并让人把俘获的金兵押送一两个到扬州去……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时金人自滕县以五千骑趋淮,皆金装,白氈笠子。把隘官永州防御使阎瑾屯泗州,遣人伺其实,或曰刘忠犯临淮,或曰李成馀党也。瑾以兵迎之,获游骑数人,乃知为金人至。
面对五千金国骑兵的突袭,宋朝廷还是有人挺身而出,奋力抵挡。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有一下的记载:“江淮发运副使吕源闻之,遣人收淮北舟船数百泊南岸,命使臣张瑾焚浮桥,且贻辅臣书,乞为宗社大计,速图所以安圣躬者。
金兵至泗州近境,瑾引军南走,昭信尉孙荣将射士百馀拒敌。是日也,尘氛蔽日,金人初不测其多寡。遂相拒逾日。荣斗死。
可惜的是。抵抗者只有少数,更多的宋将采用不战而退的策略。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有以下的记载:金以数百骑掩至天长军,统制任重成喜将万人俱遁。
亟遣江淮制置使刘光世将所部迎敌,行都人谓光世必能御贼,而士无斗志,未至淮而溃。
金人以支军攻楚州,守臣直秘阁硃琳,具款状遣人迎降。开西北门纳金人,开东门纵居人自便。
统制官任重成喜两人手握万人大队,居然被几百骑兵所追杀;硃琳的不战而降,等等,都是后世人嘲笑的对象。
奇怪的是,被众人寄予厚望的江淮制置使刘光世这个后来的中兴四将之一,竟然不战自溃,真是贻笑大方。
高宗皇帝接到了军情奏报,大惊失色,马上下令南迁。当天晚上,御林军的士兵通宵达旦地搬运库房的钱财。
当第二天早上。皇帝的御舟停泊在运河的岸边,大把大把的金银财物往上搬运的时候,整座扬州城都为之震惊,百姓们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这时候,高宗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准许官民百姓从便避敌。
什么叫从便避敌?就是你想怎么逃就怎么逃,怎么方便怎么走;逃得出去算你本事,逃不出去算你倒霉。
从之前严禁官员搬迁到现在准许官民自行逃亡,似乎是高宗的恩典和进步;但问题是,高宗皇帝这道圣旨颁布的时间实在是太糟糕了。
这个时候正是冬春交替之际,同时也是大运河的枯水期,运河水位之低,仅仅能让一两条大船通过。
随着高宗皇帝这道圣旨的颁布,扬州城人人急于逃命;一时间,大运河上,千帆并举,公家的船和私人的船纠缠在一起,寸步难移。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庚戌朔,帝驾御舟泊河岸,郡人惶怖,莫知所为……始诏士民从便避敌,官司毋得禁……然公私舟交河中,跬步不容进矣。”
高宗皇帝诚惶诚恐,急于逃亡。但我们的宰相大人黄潜善却依然神色自若,劝说皇帝稍等几天,看看情况的发展,等候准确的奏报再说。
黄潜善这样做当然有他的根据。因为他刚刚收到完颜粘罕的信函,说马上就有特使到扬州议和,请高宗皇帝务必亲自接待,云云。
看来黄潜善这个宰相大人,对完颜粘罕的来函是深信不疑,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兵不厌诈”。
这个可恶的黄潜善,已经把他的老祖宗黄峭山公的脸皮都掉到茅房里去了。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即欲渡江,黄潜善等力请少留俟报,且搬左藏库金帛三分之一,帝许之。
此时的高宗皇帝对黄潜善已经严重的不信任,于是多生了一个心眼,便派遣太监邝询到前线观察情况,看看金兵到底攻打到了什么地方。
万万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一个安排,在金兵还来到扬州之前,我们的高宗小皇帝居然成了杨州城的第一个受害者。
此其时也,高宗赵构还在后宫里面辛勤劳作上山下乡大干快上耕田播种忙得不亦乐乎,突然一个太监活见鬼似的闯了进来,对他嚎叫说金兵已经攻占了天长军,和扬州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高宗皇帝一下子懵了,从胭脂香粉肉阵成林之间,突然掉进了万丈悬崖无底深渊之中。
赵构真的怕了,吓得肝胆俱裂魂飞魄散;脑子里闪现出来的是传说中之中,他老爹和他哥哥的凄惨生活;现在轮到他了,居然这么快!
等他稍微回过点神来,想挣扎逃跑时,他发现了个更加悲惨的奇异现状。
他萎了,小小赵构彻底软了,即便是面对着诸多娇小可爱的江南佳丽,小小赵构再也硬不起来了。
大难当头,高宗皇帝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慌忙起身穿上衣裳就往外跑。
现在高宗皇帝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跑赶快逃跑,绝对不能象他的父兄一般落到金人的手里。
事情太过仓促,高宗皇帝逃出行宫的时候,身边只有御营都统制王渊和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区区五六骑人马随从。
所谓的内侍省押班,其实就是太监头领。
就这样,直接导致高宗皇帝第一次下台的关键人物………康履出场了。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遣左右内侍邝询往天长军觇事,知为金人至,遽奔还。帝得询报,即介胄走马出门,惟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省押班康履五六骑随之。
高宗皇帝一行人等为了尽快出城,在大街上策马狂奔,惊动了路人。
路人中也有见多识广之辈,认得皇帝的服饰,指着高宗皇帝的背影就大声叫嚷道:“小皇帝也逃走了。”
一时间,扬州城内大乱。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耳郎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龙腾虎跃马到成功大大大寒尖大大三牛aa大大横断江山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三章:神兽传说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高宗皇帝逃跑的消息,很快就在扬州城里四处传开了。
本来还有些人将信将疑,但片刻之后,大家竟然又再发现,皇帝行宫里的诸多宫娥彩女,星散而出,仓皇逃窜。
所有人这时都明白过来,小皇帝确实是逃跑了,换而言之,北方的金兵已经快要杀到这里来了。
此时此刻,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两位朝廷的高层,还在听高僧大德在宣扬佛法,突然有人闯进来大喊:“丞相大人,皇帝已经逃走了!”
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好不容易回过神来,马上换上戎装,上马出城,向着南方就逃。
中国人不守秩序,不喜欢排队的陋习又一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扬州城里几十万人口一起逃亡,争先恐后,竟然被诺大的一个扬州城门所卡住;各不相让的结果就是相互践踏,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伤亡。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军民争门而死者,不可胜数。”
在这股汹涌澎湃的逃命潮中,出现了两个小插曲。
高宗皇帝仓惶逃跑,路过扬子桥的时候,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卫兵出语不逊,加以讥笑和讽刺。
气急败坏的小皇帝竟然翻身下马,抽出腰间的佩剑,把卫兵一剑捅死。
历史的真相总是在文献中不经意地透露出来。
这个小插曲可以证明,高宗皇帝并不是弱不禁风,胆小怕事之辈。而是一个孔武有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次扬子桥。一卫士出语不逊,帝掣手剑杀之。”
皇帝狼狈逃跑,朝中的百官当然也都跟着出城,其中司农卿黄锷也顺势逃到了江边,这时有熟人跟他打了个招呼:“黄相公在这里。”
本来只是熟人之间的客套话,岂料这一喊竟然要了黄锷的性命。
旁边不认识黄锷的人还以为是黄潜善,立即有人大骂:“你祸国殃民,罪该万死……”。还没有骂完,已经有军校提着朴刀冲了过来。
黄锷还没来得及开口辩解,人头已经掉落地下,一命呜呼。
被误以为是黄潜善的冤死鬼并不只黄锷一人,给事中兼侍讲黄哲方鸿胪少卿黄唐俊等人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愤怒的群众所冤杀。
看来愤青一族不单是中国的现代有,古代也有。
一时间,朝中所有黄姓的官员都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时军民怨黄潜善刻骨,司农卿黄锷至江上,军士呼曰:“黄相公在此。”数之曰:“误国害民。皆汝之罪。”锷方辨其非,而首已断矣……给事中兼侍讲黄哲方徒步。一骑士挽弓射之,中四夭而卒。是日,鸿胪少卿黄唐俊渡江溺死。”
扬州军民对于黄潜善之流的愤恨,已经到了刻骨铭心的境地。
扬州的大运河已经被各种船只给堵死了,高宗皇帝一行六人,唯有快马加鞭,继续南下,来到了瓜洲镇的长江渡口。
在这里,高宗小皇帝的队伍稍稍壮大了一些,因为吕颐浩张浚等大臣也都已经尾追了上来。
高宗皇帝正想松一口气,突然间他又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滔滔的长江边上,什么都没有,不要说什么战船大舰了,就是连小舟都没有。
高宗皇帝连忙发问:“王卿家,你不是说这里有十几艘战船在等候吗?”
御林军总头领王渊小心翼翼地回答:“战船是有,只不过现在都用来抢运皇宫里的财产去杭州,这是陛下前些天才下达的命令。”
其实,王渊还漏掉了最重要的一句话,最大的几艘战船,都已经被康履等几位太监所征调,用来运输他们自己的私货。
望着水流喘急,宽阔无边的长江水,高宗皇帝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为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高宗皇帝最终还是横渡了长江,而且是在大队官船到达之前。
关于高宗皇帝是如何渡过长江的,历史上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是正史的说法: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得小舟,即乘以济。
这个说法其实大有商榷之处。
区区一条小舟,能否籍此横渡水深浪急的滔滔长江水?这是第一个问题。
即使小舟勉强可以横渡长江,但其中必然有风险;而高宗皇帝是万金之躯,不立险地;高宗本人敢不敢冒这个风险,身边的大臣们敢不敢让高宗冒这个风险,若然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是第二个问题。
所以,正史的说法,有些是不能够全信的。
相对于漏洞百出的第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也就是坊间流传的说法,反而更显得可信。
坊间传说,高宗皇帝是骑着白马横渡长江的。
当时事态危急,高宗皇帝所骑的白马突然自己发力,驮着高宗皇帝跳入长江,一路涉水而行,到了对岸,就把高宗皇帝摔落地下,白马自己跑开不见了。
后来,高宗君臣继续往南走,在距离长江边十几里处,找到一个水帝庙。
进去庙里一看,水帝左首第一判官崔府君的右手正牵着一匹泥马;这匹泥马全身湿漉漉,马脖子上还吊着一蓬水草。
高宗皇帝认得这蓬水草,因为之前渡江之时,这蓬在江水中漂流的水草刚好挂在高宗所骑白马的脖子上,怎样扯都扯不断。
高宗皇帝这才知道,原来是崔府君派遣座下的草泥马前来帮他。
这就是高宗皇帝泥马过江的故事。而崔府君座下的那匹草泥马,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记载当中。
也有人传言,高宗所骑的那匹草泥马,一直修炼到了现代,终于得道成神,变成了中国第一护国神兽。
对于坊间的这个传说,乾隆三大窝之一,清朝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学家赵翼还曾经专门做了一番考据。
在赵翼所撰写的《陔馀丛考。高宗泥马渡江之讹》中写到:“宋高宗初至杭州,即命立崔府君庙,以示灵异,於是精忠小说遂有泥马渡江之说。”
ps:为了配合起点的酬勤计划,陈豆这个手残党,先尝试一下逢周一三五两更,假如能够撑得住,以后每天两更,希望各位书友支持。
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四章:哀其不幸
高宗皇帝渡过了长江,再往南走十几里路,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歇息落脚的地方………水帝庙。
正史的这个说法,与坊间高宗皇帝泥马过江的传说相当吻合。
当然,正史并没有说高宗皇帝在水帝庙里再次遇到草泥马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