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阿济格的命令下,城破的时候,八旗大军率先撤出当涂城。

许多男轻松攻入城中,几乎没有抵抗,斩杀了一大批降兵乱兵后,就占据了当涂。

第一要务不是查看当涂的府库等物,而是派兵在城中寻找朱慈烺,当然一无所获。

许多男也知道找到的可能性不大,于是立刻给杨潮发去请示,询问是不是继续追击。

杨潮命令进兵。

许多男攻到芜湖,清军依然未作抵抗,于是又攻陷了芜湖,但依然没找到朱慈烺。

这时候杨潮命令他停止进攻。(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节郑氏抢先

杨潮兵力太过有限,派出六万兵力追击,就已经是极限了,为此南京城都没有多少军队驻扎,而占一地就要守一地,推进的越远,兵力就越是匮乏。

而且让许多男追击的主要目的是夺回皇帝,但是芜湖都没有找到,先让清军对朱慈烺很重视,怕是撤退的时候,朱慈烺是第一个撤退的对象,恐怕早在重兵保护下退到了更远处,那就失去了追击的意义。

而且杨潮的军队实在是太疲惫了,已经处在一个极限,随时都可能发生崩溃等意外。

第一次扬州战役,淮安战役,第二次扬州战役,短短几个月间,大军连续战斗,基本上没有休整的时间,早就一场疲惫。

第二次打扬州,围歼多铎的时候,已经深深的体现出来,如果不是大军太过疲惫,怎么可能损失几万人才能剿灭困守孤山,而且已经被烟火折磨的士气低落的清军呢。

军队太疲惫,则士气低落,士气低落则战力不足,十成能发挥出五成就不错了。

而且经过一场接一场大战,杨潮军队折损太大,从扬州出发攻打淮安的时候,那可是十五万大军,而消灭多铎,从扬州回援南京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十万之数,伤亡近五万人。

必须立刻修养了,至少得一个月时间,让伤病恢复伤情,并且新招募士卒,组建二十万兵力,然后杨潮才有余力继续发动大规模战役。

另外还有一大堆政务,朱慈烺被俘一事,清军恐怕已经运作了,还不知道产生的后果会有多严重呢。

这是一个难题,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杨潮到底该怎么应对。

朱慈烺是他亲手推上皇位的。现在朱慈烺被抓了,是不是该再次另立新君。

这点对于杨潮没有什么难度,杨潮当年可是从北京带回来了四个皇子。都是崇祯皇帝亲生,虽然继承权上没有朱慈烺那么硬。但是朱慈烺跑了,被抓了,那么久给了这些弟弟机会。

不过朱慈烺逃跑之后,南京文武百官逃跑的极多,几个皇子也跑了,但是幸运的是一个留了下来,崇祯皇帝第三子朱慈炯,他不但留了下来。而且就在杨潮家里。

当时皇帝前夜逃跑,第二天南京城才知道消息,文官百官有的逃跑,有的想投降,有的在自杀,两个皇子也跑了,朱慈焕和朱慈炤都跑了,现在两个皇子还不知所终,杨潮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跟着皇帝一起被俘了。

但是这不影响杨潮另立新君,原因很简单。逃到自己家里的朱慈炯更有继承权,因为朱慈炯和朱慈烺一样,都是崇祯皇帝的皇后所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从崇祯皇帝论的话,朱慈炯是皇后所生,是嫡子,从朱慈烺这里论的话,朱慈炯是嫡亲兄弟。

大明朝的继承原则,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才考虑立长子,无子的时候。又有兄终弟及的原则,因此无论是从崇祯皇帝这里。还是从弘光皇帝朱慈烺这里,朱慈炯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继承人。

所以杨潮如果立他的话,应该说最不会引起别人说三道四。

可是有人不愿意,朱慈炯本人不想做皇帝。

这个朱慈炯单子比朱慈烺更小,当别人跑的跑,降的降,死的死,他不敢跑,不敢降,也不敢死,一头钻进杨家,托庇在他姐姐怀里。

朱媺娖保护了弟弟,同时为另一个弟弟的被俘而伤心。

这时候杨潮找定王朱慈炯商议监国的事情,希望朱慈炯在朱慈烺被俘期间,以监国的名义出来稳定局势,可是这时候朱慈炯本人吓得不敢答应,还找他姐姐说情,朱媺娖跟杨潮哭诉,说她们姐弟可怜孤苦无依,国破家亡不敢求大富大贵,但求苟活于世,希望杨潮不要把他弟弟推到火上烤。

杨潮不由诧异,这个时代,想当皇帝的宗师多了去了,比如那个福王,历史上还有唐王、桂王,甚至鲁王都登基或者想要登基,过一把皇帝瘾,可没想到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却死活不敢当皇帝。

这个朱慈炯历史上是一个谜,自从北京城破后,他就消失不见了,无论是谁都找不到他,与此同时另一个皇子朱慈焕,虽然也东躲西藏,但是总是暴露行踪,显然一个人如果自己有心隐藏起来,是不可能被人发现的,那个朱慈焕显然是一个爱折腾的,而朱慈炯不知道躲哪里去隐居了。

显然这是一个重视自己性命胜过权位的人。

“公主,让定王监国,乃是为了大局。陛下被清军所执,天下人心不稳,唯有定王出面监国,才能安定天下人心!”

杨潮向朱媺娖解释道。

公主坐在一旁就是一个劲的哭诉:“定王年幼,如何能当此大任。且若定王监国,置陛下于何地?若陛下不是皇帝,对鞑虏岂非再无用处,鞑虏还能留着他吗?”

说完朱媺娖又呜咽哭泣起来。

站在朱媺娖的位置,她考虑是对的。

朱媺娖虽然不是崇祯皇后所生,但是她母亲死的早,她婴儿时候开始,就是皇后抚养,自幼跟朱慈烺和朱慈炯两个皇子亲,三人的感情那是亲姐弟一般。

现在一个弟弟被清军抓走了,一个弟弟托庇在她这里,她死活不能让这个弟弟在步那个弟弟的后尘,而且让这个弟弟当了监国,其实也就是准备当皇帝,那被清军抓住的朱慈烺怎么办,对清廷没有了作用之后,弄不好就只有一死了。

朱媺娖绝对不愿意看到两个弟弟一个接一个被文臣武将利用,最后落一个悲惨的下场,更不愿意看到被抓的朱慈烺因此丧命。

“你说过你绝对不会负我的,驸马我求求你了,不要逼他了。”

朱媺娖哭求道。

杨潮确实答应不会负她,那时候是让他去跟皇帝说自己纳妾的事情,现在朱媺娖搬出来了。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当事人朱慈炯不同意,他自己不同意监国,还让他姐姐帮着他说话,在杨潮跟前哭哭啼啼,还说杨潮答应过她不会负她,连杨潮的承诺都搬出来了,让杨潮颇为无奈。

妻子朱媺娖的态度,杨潮还不用太顾虑,最多委屈她一下,朱慈炯本人不愿意,杨潮却也不好强制他。

其实杨潮跟妻子商量的目的,反而是希望朱媺娖能够劝劝弟弟,可没想到朱慈炯在杨潮之前就做通他姐姐的工作,让姐姐帮着说不要让人逼他监国。

杨潮本人其实也很犹豫,上次让朱慈烺当皇帝,一开始杨潮是有求必应,凡是杨潮的奏疏基本上都会同意,可是后来竟然发展到了杨潮的意见,朝廷就一定反对的情况。

杨潮知道自己的政治能力还很不足,或者说自己的政治认识跟这时代的人诧异太大,要么自己迁就明朝官僚,跟他们一样处事,要么就是强迫这些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就是独断专行。

但是两者杨潮都不太乐意接受,跟官僚同流合污杨潮心理上难以接受,而要独断专行的话,杨潮知道这种后遗症太大,而且遇到的反对也太大了,文官集团绝对不会配合,而且杨潮不无顾虑,自己现在活着,手握重兵还好说,万一自己有个意外,家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报复,看看张居正死后,张家抄家灭族,男丁发配,女子发卖,杨潮绝对不能接受。

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学习杨坚、赵匡胤那样,直接自己篡位。

可是杨潮篡位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反对声音肯定更大,长江以南估计除了自己军队能控制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会反对,弄不好不等满清打来,杨潮要先打一场内战。

而且杨潮以武将身份,抛开大明皇室称帝,这个坏头一开可能会造成失控的局面,但凡手里有兵的将领弄不好一个个都称王称霸了,看看清末民国的时候,各个省宣布独立就知道这种后果了。

打内战和各地军阀话、大混乱这种结局,杨潮都不想看到,就是曹操也不是直接篡位,还得扶持一个汉献帝做旗帜,就是害怕出现不受控制的局面。

所以杨潮才想到让朱慈炯出面监国,自己掌握实际大权,但是朱慈烺本人不同意。

杨潮也担心出现朱慈烺那样的情况,就是朱慈炯上台后,不但不配合自己,反而站在自己对立面,因此不愿逼他,而是先做思想工作为主,让文官不停的劝说,自己都开始做妻子工作,但是依然做不通。

可就在杨潮犹豫不决的时候,江西和福建两地,却都出现了意外之事。

朱慈焕在福建监国了,昭告天下,以弘光皇帝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自己临危授命愿意肩负起中兴大明的责任来。

“郑氏!”

杨潮不由想到,郑氏集团还是走上推举皇帝,挟天子令诸侯的这一步。

真是造化弄人,看来郑氏不仅仅甘于做一个海洋实力,向士大夫阶层迈进的努力,郑芝龙从来没有放弃过。

但是这让杨潮为难了,朱慈焕的监国诏书已经送到,要自己接旨。

郑氏做的好隐蔽啊,直到昭告天下的时候,才将朱慈焕推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节大局为重

杨潮并没有立刻接旨,他还在评估事态发展。

之前整个天下都知道朱慈炯在杨潮手里,现在天下人也知道了朱慈焕在郑氏手里。

之前一段时间,朱慈焕等皇子没有消息,大家都以为跟皇帝一起被俘了,大家其实寄希望于朱慈炯能够监国的,可是朱慈炯一直不同意,天下人却以为是杨潮不同意,甚至出现了怀疑杨潮有阴谋的声音。

但是也有人知道不是杨潮不同意,而是朱慈炯本人不同意,死活不肯配合。

比如南京的文臣们,王铎和钱谦益几乎天天登门劝说朱慈炯,但是朱慈炯死活不接受,大叹自己没有治国之才,表示天下应该给有德者居之,甚至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杨潮想逼迫他禅让。

于是不明所以的文臣们立刻改头换面,开始倾向于福建的悼灵王朱慈焕。

郑氏的信使带着朱慈焕的诏书南到广东、广西,北到浙江、南直隶,许多文人竟然开始接受,并且响应朱慈焕的召唤,一个个正赶往福建,打算入朝做官。

而江西事态出现的变化,则是清军的行为。

被杨潮从南京打退后,阿济格因为没有船,竟然一路退到了九江,最后从九江过江,带着朱慈烺回到了北京。

此前九江一直在左良玉儿子左梦庚手里,李自成大军打到九江四十里处的时候,兵微将寡的左梦庚不敢抵抗,带着为数不多的战船逃到了长江上,不过李自成始终没有机会打九江,就在四十里外,李自成大军被清军偷袭击溃。

清军一到九江,左梦庚带着九江投降了清军。阿济格撤退回去的时候,将左梦庚带到北京,说是要让他朝见顺治皇帝。

可是左梦庚部叛将金声桓却没有跟着去。而是带着被杨潮打残后,左良玉剩下的残兵。带着盖有大清皇帝玉玺的国书和明朝朱慈烺皇帝的诏书,从九江南下招降江西明军。

本来阿济格是想带金声桓一起回北京的,但是金声桓请战,说是他愿意带本部三千人,南下江西为大清攻取整个江西。

金声桓的考虑是不想放弃手下兵马,他不希望放弃军权,所以不愿意跟着小主子左梦庚去北京。

打算阿济格权衡之下也同意了,他手下的八旗兵是要回去北京休整的。但是不能不留下后路,不能白白放弃打下的九江等地,否则又会被政敌攻讦了,留下金声桓正好,如果自己一走,金声桓就被杨潮大败,丢掉了九江,那说明这些降兵战斗力不行,杀了金声桓泄愤就是,如果金声桓有种。守住了九江,并且攻取了江西,那就完全是他阿济格指挥有方了。不用八旗一兵一卒,白的一个江西。

为此阿济格可以放弃控制金声桓,收编左良玉剩下那万把人的目的,给金声桓留下盖着玉玺的空白国书,还让朱慈烺写下大量的招降诏书。

结果金声桓带领本部三千兵马,会同王体中五千人马,八千人沿着潘阳湖南下。

金声桓派人持国书和诏书前往南昌,声称满洲大兵马步二十余万旦夕将至,只有迅速归降才可免遭屠城。江西巡抚邝昭吓得面色如土。解印而逃;其他官员和部分绅士一哄而散,省城南昌转瞬之间陷入无政府状态。最后士民推出的一些代表在城外迎接金声桓。

整个南昌府和附近州县。兵不血刃归于金声桓,他趁势招兵买马收服明军。很快就有了三万大军,王体中则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