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较高,此人比王小波要好找很多,只是蜀国覆灭之前因为其身居军职,倒是不敢与之串联。这条线也是最近才搭上的;以臣妾观之,此人不过是一个佞幸小人罢了,只怕是比王小波更加没什么用。”
“小人有小人的用处,若是都是贞烈之人,只怕早就为孟昶殉国了,还能活到今日么?既然要谋蜀,自然要学会连无胆鼠辈也用起来。”钱惟昱给顾少妍上了一课,最后一句话却是没说出来,那就是以全师雄为代表的一撮四川本土将领,可是在王全斌大肆搜刮之后不过一两年间,就因为宋人压榨过狠而发动过兵变的。只是这批人不代表底层受压迫最终的人,鼓动不起百姓,所以起事的时候没能使用出“把敌人的兵变成自己的兵”这种尤里级别的技能,闹腾得没有王小波大罢了。
……
确认了北国的变故之后,以及联络了蜀地的各方可用实力,吴越的战争机器终于偷偷运转了起来。在海外杀人放火轮训数年的吴越军队,到了此时才终于彻底安静下来了,经过数年实战练兵后淬炼出来的精锐部队,全部回到了诸暨大营集结整顿,随后经过杭州,由钱惟昱分批亲自激励、检阅、犒赏,然后分别派往各处防区。
十万北府兵分出了八万之众,分四路,在开宝五年入夏之时由卢绛、胡则、孙显忠、刘彦琛分别率领;部署到了庐州…江州防区、金陵防区、和州…滁州…清流关防区和润州(镇江)…扬州防区四段正面,把吴越国如今在淮南的要害隘口与江表咽喉之地尽数护住——在此之间,这支北府兵除了派出去轮流到高丽、麻逸杀人练兵之外,但凡平素休整的时候都是留在杭州驻扎的。此刻主力尽出,只留了两万人守卫杭州,显然是有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亲从都主力,也被分出了三四成人马——大约是步军四军十六厢、八万多人,骑军一军四厢、两万余人,陆路总兵力十万,从江表两浙的传统防区移出,被派往湖广。由于气候的原因,这支部队会在湖广渡过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以作最后大战前的气候适应。然后在这一年天气转凉之后进入云南。当然了,这些亲从都的调动上,外部绝对是看不出什么大军发动之前“粮草先行”的蛛丝马迹的。吴越国数年来在滇北川南阴蓄实力的部署,让大军所需军粮火药火油战船驼畜等项均不需要战时调运,被细作快速侦知其具体动向的机会也要小得多。加上此前两年亲从都对南洋地区轮换用兵的事情多多少少也是惯例了,在没有反面证据的情况下,便是北国细作也不好多事揣测。
吴越人这边万事俱备,北朝那边的局势表面依然欣欣向荣,整个开宝五年因为蜀地金银的流入让北宋的市场和财政显得颇有复苏之态,至于蜀地的铜钱、绢帛缎匹这些因为蜀道艰难,转运沉重而暂时运不出来。负责转运蜀地财富的“日进纲”已然成了押运钱粮的常例——要知道,历史上蜀地搜刮的财富,可是到赵匡胤死的时候还差一点儿没有搬完,对蜀地财富的掠夺几乎成为了赵宋的长期国策,也相当一部分支撑了后来赵宋灭南唐时的军费财政所需。如今这个时代才掠夺了一年,又怎么够呢?
。。。
第438章 王小波李顺
灌州,地处成都平原西缘,岷江上游,若要和后世的行政区划联系起来,那便是相当于后世的都江堰市范围了。润泽着成都平原的岷江,便是从这里流出群山、随后在这片川中最肥沃的沃土平原上环绕半周、最后在宜宾与金沙江汇流、流向重庆。可以说,这里便是天府之国的起点了。
灌州有两处人间胜景,又恰好分布在灌州下辖的导江、青城二县。导江县内的名胜,顾名思义便是扼住了岷江出岷山之源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了,这座先秦时候前辈们用放火把山石烧灼爆裂的方式施工而成的古拙分水堤堰,成为了千余年来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民生保障。在没有修建都江堰之前,因为岷江出岷山山脉时的落差过大,形成悬江,一旦雨量过剩江水便会四处冲突奔腾、为祸不浅。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短短一百里路的江段,落差竟达百丈之高——基本上就是江水流一丈,地势就要降一寸,坡度接近了百分之一。在都江堰没有修建时,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修成之后,分岷江之水势,调蓄水旱,方才消弭此祸。原本的历史上,都江堰流域曾经会在南宋末年成为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发展出“水力纺车”工坊的地方,体现了华夏大地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萌芽。只是如今这个时空,这个美名自然是被吴越王在严州修建的千岛湖工程给盖过了,都江堰所能吹嘘的,也就只剩下了历史。
至于灌州第二大名胜,那便更是人尽皆知——光听青城县的地名也知道,这名胜乃是大名鼎鼎的青城山。此山乃是正一道道教祖庭之一;盖因东汉末年时第一代张天师、正一道始祖张道陵,晚年便是隐居青城山,最后在此羽化登仙的。
南北朝时蜀地宗教并不繁盛,青城山还未能光大,到了大唐立国以来,因为李家皇帝自居为老子后裔,把老子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道教大昌,青城山遂变成了不亚于江西龙虎山的恢弘道场。在蜀中因为道教圣地别无分店,青城山更是被达官显贵推崇至极。到了唐末战乱时,蜀地又因为不曾被王仙芝黄巢的农民军屠杀的优势,导致关中贵人大量迁徙蜀地,青城山的道场便香火更甚。
当时,天下最著名的道人之一、深得唐僖宗信重的“东瀛子”杜光庭便是在黄巢破长安时,跟着唐僖宗一起“幸蜀”的,后来就隐居在这青城山上开了道场。唐僖宗钦封他为“广成先生”;大唐亡后,统治四川的前蜀皇帝王建又加封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并辟为礼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然杜光庭不愿为王建所用,仅仅在王建帐下虚应其事、为官不过数载,便彻底归隐,此后又在这青城山隐居了三十多年才仙逝,时年将近九十——那已经是后蜀孟昶在位年间的事情了。
因为杜光庭的名声,蜀中权贵豪族也绝对不敢在这青城山胡来,别处“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到了这青城山便完全翻转过来,几乎被杜光庭所光大的“天师洞”所控制,久而久之却是让这里成了形同半**的方外之地一般。只是山地不能种稻麦等粮米作物,所以天师洞的势力范围内圈占田地的情况却不算多,只因山地恰好适合种茶,因此荒年时多有在都江堰平原上混不下去的赤贫房户逃到青城山上投靠天师洞,种一点私茶拿去换口饭吃。
……
天师洞名为洞,实则是一处恢宏的道观,所谓的“洞”,其实是说观宇范围内圈了一处山洞,这山洞据说是八百多年前张道陵羽化登仙的前修行的所在,因此得名。
这一日,天师洞半山的庄子中,私茶庄主李顺看着自家那今年新扩的外院内挤满了近日来上山投奔的“旁户”赤丁,心中也是悲愤。原本的年份,穷苦人遇到夏税征收的时节,就颇为摊派加耗所苦,宋人灭了蜀国之后,穷奢极欲刮地皮刮了孟昶的国库不算,居然还可着劲儿穷尽一切搜刮百姓财富的机会。所有农民当中,种粮食的好歹因为粮食笨重、运出四川去损耗过重而暂时没有排在掠夺优先级上,而茶叶、丝绸、棉布,这些经济作物与经济作物加工的手工业品因为经济附加值高,成为了盘剥的重灾区。
“旁户”是当时四川地区独有的一种民生状态,经济地位和佃户差不多,但是实际上他们原本又是有地的,只是因为蜀地多年来积累的免税豪族、官僚、知名僧道太多,州府税收为了保持征收总额,所以把因为豪族免税带来的缺口转嫁向没有免税特权的平民百姓摊派,久而久之没有背景的百姓更加活不下去,只能把自己的田地寄名到豪族、官僚、寺观之下——这种免税制度和后世明清时考中秀才、举人功名后其田地免税是一个道理,只是唐末和前后蜀时四川地方的免税对象不是读书考取了功名的人,而是达官显贵罢了。
结果,旁户们明明是自己的田,不但要缴纳高额的地租给官僚土豪僧侣,而个人的徭役和人头税却还免不掉,因为他们只是失去了地,但是从身份上来说还不是家奴。因此综合来说,“旁户”的经济地位可是比佃户还要凄惨许多,只能说和农奴相似,交租比农奴少一些,徭役比农奴重一些。
之所以当时旁户现象只在四川大量出现,原因便是如前所述——唐末黄巢秦宗权等人的屠杀没有扫荡到四川,因此这里的豪强大地主一直没有受到大规模农民武装暴力的打击,大唐三百年积累下来的土地兼并矛盾没有得到释放,杀土豪的脏活也一直没人干,从唐僖宗到王建,从王建到孟知祥、孟昶,再到如今的王全斌横征暴敛,蜀地百姓的境遇是每况愈下的,任何一次政权的更迭都没有释放过这种压力——当然了,这番道理都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的,如今身在局中,以李顺这种人的文化程度自然是不可能理解其中道理,他只知道愤恨这个世道就可以了。或许这个世界上,如今也就只有吴越王钱惟昱一个人可以看清这个问题吧。
“格老子滴王扒皮,这是不让人活了的打算。”李顺恶狠狠地咒骂着王全斌,一边让几个跟着他混的弟兄张罗熬粥,施舍给那群今日才收容的逃户,一边让人问明籍贯来头,舍给一些茶种,让在半山自寻缓坡,来年种茶,得了茶叶再还口粮钱。那些皮包骨头的穷苦人千恩万谢地跪下磕头,被李顺拦住了没让,毕竟他自己如果倒退一年时间的话,也不过是一个虽然有些祖产山田,却是也差不多要被逼得投靠别人名下的无权无势之人罢了,如今稍微富贵了些,也绝对做不出伤天害理的作福作威之事。
实际上,细细算来,他如今也确实算是已经投靠了豪族寺观了——他投靠的便是这天师洞,只是天师洞的道人似乎特别慈善,虽然接受了他的挂名,却只收了他一成多的租子,比起旁的豪强、官僚、住持们至少搜刮四五成的相比,已经好了很多。尤其是天师洞虽然收了租子,却在帮衬着联络茶叶销路上颇为帮投靠民户上心,李顺的姐夫王小波前年还是别家跑三峡客商的伙头,后来因为得了贵人相助,自己拉起了一直车队、数艘跑岷江的私茶船,还养了数百押运的豪杰。
对于这一切变化,李顺一直觉得如在梦中。他隐约记得,原本这天师洞的势力在青城山虽然不弱,却没什么慈善的名声在外,便是两年之前,一股东边来访友的客人到了青城山之后,与天师洞的宗门攀上了关系,做了大施主檀越,后来天师洞的道人们才渐渐转了性子一般。
那伙客商中为首之人,李顺也跟着王小波接触过两次,说是当年浙东诗僧贯休大师的再传俗家弟子,秉持祖师的遗愿来川中寻访故友的后人——也就是杜光庭杜真人的孙子。正一道本不要求禁婚假繁衍,杜光庭哪怕是道门得道高人,也是有子孙的,哪怕没有子孙,光这天师洞道场开在这里,也有许多徒子徒孙。
那伙客人刚来巡访祖师故友遗踪时,天师洞的住持道人和杜光庭后人都是颇为疑惑的,以为是什么借着世交故人的名头来招摇撞骗,不过那些客人出手实在豪爽,为首的又举止儒雅,学问当真是儒道释三教论衡博通古今,很快就和天师洞的道人和杜家子孙打成一片。
除了客人出手的豪爽之外,另一个让天师洞之人对来客身份不加疑惑的重要原因,则是杜光庭早年的经历——杜光庭虽然在京兆和蜀中住了加起来有四五十年,但是他祖籍却不是在西部,众所周知杜光庭祖籍乃是处州缙云人(今浙江丽水缙云),早年时和贯休禅师也着实交往甚密,二人虽然一僧一道,在教义上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是在想、吟诗作对方面却很投契,乃是诗文会友的典范,二人应和之作后来还被收录入《全唐诗》,虽然如今这个年代《全唐诗》还没有成书,但是杜光庭与贯休禅师早年结交经历都是人尽皆知的,杜家子孙自然不会怀疑事情本身的真实性。
李顺不知道这伙浙江来的客人为什么要帮衬着提携他自己和他姐夫,不过作为粗人一个,有人愿意挑头罩着大伙儿,也就跟着人卖命便是——就他这等都快被欺压得无路地人家,别人富贵人家还能图他些啥呢?
。。。
第439章 星星之火
却说这日李顺正在庄子上安顿着一些新投奔而来的旁户,外头却有家人报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