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沧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越沧海- 第3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王,这便是军器监最新研制的新式退炮架,原先已经铸好的炮无需更改炮管,,仅需要将大炮的固定措施从原本的刚性固定改为在炮外套两个滑槽铁箍,然后在两轮一架的炮车上嵌好,就可以实现将来无需先挖坑挖洞夯土、部署炮兵阵地的快速作战需求了。要用炮的时候,直接把尾架搭在地上,根据射程需求调节好仰角锁死。随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开炮阶段了。用于守城没什么差别,但若是野战,至少可以让火炮的部署时间从原本的一刻钟缩短八成——只要开炮时候,记得在滑槽上每隔小半个时辰或者二十炮,便刷一次猪油润滑,就可以确保开炮时炮车炮架不动,仅有炮身整体后座卸力,再次开火时调整角度也会因此快得多。”

张思训在钱惟昱一来到湖州钢铁厂的铸炮车间后,便开始宣传着这个吴越炮兵技术的最新进步,虽然这个改良在沈默和几个负责军器监的军方将领来看不算什么,害得张思训曾经郁闷了好久,不过今日总算是逮到了宣传的机会了。

钱惟昱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几百年炮兵应用的经验,自然看出了这个改良的价值——能够让火炮的部署时间缩短八成,就意味着更加灵活机动的战场应用,不过如果火炮移动不够快的话,这个改良的效果也就有限了。

“此物倒是着实不错,不过寡人以为若是可以在炮架尾部再加入一对紧紧相邻、可以拆卸的小轮子,让炮车可以在马匹牵引下快速机动的话,方能实现其效果——不如便试试六个炮兵一组,配备六匹挽乘双用品种的马匹,人骑马上,炮车以揽索悬拖,只要能够比步卒前进更快,便大有可为。”

听了钱惟昱的赞赏,张思训心中也是喜不自胜。一旁的沈默则更加焦急起来,抢着介绍那些他认为实打实的军器监锻冶技术进步。

“大王且看,自从大王两年前从美洲弄来了‘橡胶’,咱军器监便把陈提督带回的第一批橡胶成品制成了铁管之间串联的密封管套,气密性优良。原本前些年时候,这冶铁高炉的炉顶废气只能是直接点一把火冲天燃烧,现在倒是可以用大铁管把煤气收集起来,通过气密管远远输到百丈外的蓄热炉炼钢区。在热风室外头又砌了一层把煤气喷到那里后引燃。

用煤气加热入平炉的热风时,更够比原本烧泥潭更加受热匀称,虽然无法估量具体的温度,不过经过试验可以发现,原本鼓进平炉的热风本身,约莫也就是熔化锡块的温度;现在用了煤气加热热风之后,光是热风本身的温度就能吹软铅块,着实提高了不少。而且还好在热风炉不必再用煤炭,周遭的硫磷杂质也少了不少。还能确保蓄热炉内再纯净的铁料都能彻底烧化,绝无粘滞。如此炼出来钢料的质量又上了一层,而且用于铸造时质地也更匀称致密一些。”

沈默一边说着,一边引着钱惟昱走到一座炼钢平炉旁边。一看之下,果然几年来这湖州钢铁厂的规划比之原来合理高效了不少,炼钢炼铁一体化的统筹更加合理,一座座高炉顶部都有钢架官道四处通到炼钢区,然后点火给蓄热炉提供煤气。另一边一排整齐的蓄热炉中,正有即将出钢水的,钱惟昱耐着炎热观摩了一会儿,出钢的时候钢水看着更加稀薄、流动性强,若是用于铸炮的话便会直接导入一个修好了内范、绝无空隙水汽的模子里,一次性成型。

“原本用得还是泥范,如今数年下来已经总结出了经验,改成铁范,原本一个模具只可以铸一门炮,如今可以反复使用二十遍,炮的尺寸也更加统一,表面需要镗掉的毛糙也更少。想来日后我吴越大军的炮兵,实现数百门同场作战也不是不可能了。”

沈默在那里指点着浇注到铁模具里的炮钢,兴奋地说道。钱惟昱却是从话语中捕捉到了其他一些信息:“如今这铸炮已经会镗平管壁内胆了么?却是如何施为的,寡人要看一下。”

沈默闻言只好让张思训接过表现机会——在机械机关方面,张思训的天赋一直比他强一些,侧重的技术改良点也更加偏向机加工工艺。张思训马上恭敬地带着钱惟昱到了一处左近临近西苕溪一间正在开工的镗床车间——里面是几台用水车加齿链变速机构带动的镗床。石英岩砂棒形成的镗棍是固定在那里的,而数百斤乃至数千斤的炮管则是在铁箍连轴的带动下跟着齿链的小轮飞快转动,主动摩擦着镗棍。

石英岩中的玻璃质就硬度来说是强于钢铁的,只是太脆导致了会不断崩裂而已。不过用在互磨的镗刀上正好可以借助其自锐性。唯一的麻烦是一根炮管镗了不到两分钟就要调节一下石英砂棒的偏心尺寸,否则与炮管内壁接触的部分就基本上都被崩掉空转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镗床的法子总归比钳工用锉刀手工打磨炮管内壁质量要可靠得多,生产效率也快了十几倍。如今吴越的工业水平还没法弄出可以直接在锻造实心铁棍上钻孔的机器,所以大炮这种东西只能是依靠一体化铸造一次成型,后续工作只是稍微小范围修修补补一下罢了。镗掉的炮管内壁不平滑、气泡凹凸部分的厚度,不仅可以在不减少大炮有效耐膛压性能的情况下减轻大约两成的炮身自重,也能够防止炮弹在不够光滑纯圆的内壁磕磕碰碰,所以对火药气密性、弹丸威力和射程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采用新的纯液化钢料浇注、镗磨内膛外壁之后,使用10斤铁弹或同尺寸12斤铅弹的火炮炮身重仅1400斤,炮长8尺,射1000步;全炮含炮车炮架全重2000斤,日后挽架改好后即可马拉机动。如今另有铸造5斤铁弹野战炮自重600斤、长六尺、射800步;20斤铁弹野战炮自重2600斤、长一丈一尺,射1200步。不过20斤弹重的炮便不适合野战机动部署了,还是以攻守城战为要,野战寻常也用不到那么重的弹丸。”

钱惟昱从这批火炮身上看到了m1841和m1857等拿破仑滑膛野战炮的影子,只不过如今吴越国使用的是正牌马丁炉的高强度钢材浇注的,比几乎同等炮弹分量的拿破仑6磅炮、12磅炮炮身更轻。至于最大的20斤铁弹规格,换算到欧洲人的度量衡约莫是24磅,也就是和沙俄的大号独角兽炮一个档次。只是在弹药技术上吴越人还没法和那些现代火炮相提并论——吴越人弄不出榴霰弹和榴弹,只能用实心弹、燃烧弹和纯霰弹三种弹药。所以火炮在野战中射程大了也只能靠铁球铅球砸人杀伤,意义不大。

钱惟昱看着新造好的三档规格野战火炮,频频点头认可,随后才突然想起一个问题,追问道:“既然这火炮已经可以用水力镗床打磨内膛了,那火铳的长管化应该也差不多了吧?那个项目可有进展?”

“火铳如今也做出了三到五尺长的数种规格,不过倒不是靠彻底铸造的——沈大人想了个法子,把铳管浇铸出个样范之后,用尺寸和铳管相若的实心芯材圆辊插进去,然后用轻型锻锤反复常温锻打,确保内膛形状不变形的情况下,把管材打得更加致密。不过大王要的燧石发火机构在这等长枪上还不好搞——这长火铳比短手铳膛压高好几倍,绝对不能用转轮机构,不然火药爆破时从转轮边缘的漏气便会烧伤射手,射程也不远。故而犯难,或许还要一年半载的试制才能……”

“不着急,反正一年半载内绝对是打不起仗来的。慢慢来便是,但凡有进展的,尽皆记下工匠与主官的事迹、实验经过,朝廷另有重赏。”

。。。


第425章 北线无战事



沈默提供的火铳发展思路,确实让钱惟昱感觉眼前一亮。

原本吴越军队在火铳开发上一直只能做短管、低膛压、近射程的手铳,主要制约便是枪管的加工技术。除了浅膛的短管可以直接热锻压以外,其他深孔钢管的加工上,钱惟昱一直局限在要么纯铸造、要么锻造实心铁棍后钻孔这两个思路上。

纯铸造的工艺造炮没问题,因为炮不怕管壁稍微厚一些,反正本来也是炮车拖着的兵器,而造火枪的话,要保障强度和射程就会存在管壁太厚、扛着过重的问题——吴越军器监不是没有在湖州钢铁厂试造过纯浇铸火枪,不过小半寸厚的管壁让那种试作品足有三十几斤重,却才只能发射六到八钱重的圆形铅弹,完全没有效费比。

至于钻孔技术,如果可以实施的话,效果当然是极好的。只是深孔镗刀的刀具材料显然是划时代的东西,所以那个办法也废了。

现在,前段铸造工艺还是保留,直接用优质钢水浇铸,只是这个铸好之后,多了好几道工序——先用磨镗的技术,把铸好的枪管内壁镗磨掉薄薄一层,去掉带气孔砂眼和毛刺等瑕疵层,外壁也是如是修饰一番——大约一根枪管也就占用一台小型水力转动镗床半个时辰的加工工时。

内外打磨光滑后,做到实心芯棍可以勉强捅进去之后,就把枪管放到小锻锤下面反复常温冷锻捶打,一般打的时候讲究一个锻锤用力均匀,也就是贴住之后慢慢加压,而不是靠瞬间冲击力冲。因为枪管里塞的实心芯棍材料一般是比钢铁更加坚硬但脆性的材料。如果靠冲击力砸的话,很容易就会粉碎。如此每锻打几下后转过一定的角度继续打,打完二三十圈之后,枪管就如同瘊子甲那般青光锃亮了,厚度普遍会薄上三四分,可见其内部质地也更加致密。

而且后来钱惟昱再细致观察之后,还发现了一个机缘巧合的额外好处——因为工艺中,工匠们往往是把刚刚镗磨好的枪管直接插上芯棍然后锻打,这个时代本没有优质的机加工冷却油,所以枪管本身在刚刚下镗床的时候因为摩擦切割会非常高温,甚至微微红热。这时候把尺寸严丝合缝的芯棍捅进去进入冷锻工艺,在冷却过程中因为枪管钢材和芯棍热膨胀系数不同,居然会产生强烈的内部张力应力。

这不就相当于是最简易的土法自紧身管技术了么!只不过,古人是在机缘巧合阴差阳错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完全没有悟到其中的科学道理,倒是钱惟昱看了一根枪管横截面那略微螺旋状的拉伸纹路后,突然反应过来这个名词。于是他让沈默和张思训一定要记下——确保如今的冷锻工艺时序不变,并且保证将来加工后的枪管都要有这样的横截面纹路。

在湖州忙了一阵子之后,钱惟昱便怀着对火枪部队的憧憬,匆匆赶回杭州,规划除了火器军械之外其他军备扩张和实战练兵的事宜。

赵匡胤在忙着扩军,吴越国的军力建设也不能落下。按照钱惟昱的规划,到了和赵宋正式开战的时候,以如今南方的人力财力,至少也要建设起三十万人的嫡系中央军。北府兵主守,有10万建制也就是了,便当是效法侍卫司。亲从都将来的全部兵力,连带着打下日本后可以快速扩充的骑兵部队,加起来至少也要有20万之数,在统一战争中才能够用。

建隆二年之前,吴越的精锐骑兵部队一直没有突破两万人这个数量级,那基本上就是因为耽罗岛马场的规模限制。所幸在日本本土即将打下来之前,吴越朝廷的马政府部门已经在耽罗大量增加良种战马马驹的储备,所以如今这日本关东地区平定后也已经可以放开了马上吧七八万两岁以下战马马驹直接放过去,三年后就可以形成强大战斗力。人员的训练方面,武艺、体能和军纪、配合没有马也能练,骑射和马术便只有先用其他不适合做战马的中低档马匹练起来了。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因为日本关东地区短期内可以建设起来的马场规模,本就在耽罗的三五倍之间,所以吴越人规划中的骑兵部队也就在8万之众。多出来的储备战马则可以给一线骑兵部队作为一人双马的替换所需。数年之后,吴越与北宋的骑军规模居然又回到了旗鼓相当的程度。

除了按部就班的扩军、训练、换装、整备。吴越军队在这两年相较于宋军也有一些别的战力增长点,那就是实战机会。宋军自从建隆元年以来的无日不战,着实筛汰了大量的弱者、补充了大量的新血;不过过度的疲惫也让那支军队进入了一张一弛的休眠期。

与之相反的是,吴越军队虽然自从钱惟昱继位后多次扩军步伐训练不辍,却始终没有浴血鏖战的机会,大理国算是最激烈的一战了,其次是日本,再次则是小打小闹的湖南吞并行动。和宋人与李重进、李筠的连年生死血战相比,着实是差了一些。所以在吴越军方高层的认知下,吴越军队也没有必要进行长期的休整。在北线无战事的情况下,应该找到更多可以用兵的地方刮练人心胆色。

根据钱仁俊领衔,由林仁肇、杨继业等名将探讨,开宝二年后的两三年内,吴越军队应当以5万人左右一部为单位,分出三股兵力对三个战略方向进行剿灭性作战。

第一个方向是云南地区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