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名词。正因为如此,所有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方剂,也被说成有所谓“祛风”、“息(熄)风”、“疏风”等作用。而事实上这么多的“风”字,都已经与那真正吹来的风是毫不相干的。我们如果不明这层道理和特点,用一般文字上的“风”去理解,那就怎么也不得要领。又接着说,也正因上述“中风”与真正的风关系极小,我们的先辈也不糊涂,逐渐有所觉察,例如明朝医家张景岳就曾说此病“病因本皆由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即说这病的病因,都是由于身体内部有病逐日积下来然后再发病的,和那种受了风寒的外感是不一样的。但是当时也只深究到此病“发自内部”的水平上,至于这病的明确病因,病位出在脑部,则只有有了现代医学的成果后才知道的。我们当然不能超前苛求前人,但须理解这个发展演变过程,才能懂得它的真正实质含义。

接着上面的思路,看看这演变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先是看到这类病人是突然发病的,有的立即跌倒甚至死亡;有的出现半身不遂。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既无解剖学,又无微生物学等等,更不知高血压、脑血管梗塞等概念。因此首先想到风寒外感等等,以为只有看不见吹来的风才有这种可能。但这病既急又重,所以不叫外“感”,而叫“中风”,即此风有“击中”之势,所以有的书上又叫它“贼风”、“恶风”,示其不同平常也。既然“风”是病因,开始必定曾按风寒、风热之类老经验去治,结果当然是不见效的,所以张景岳医家有“……原非外感风寒所致”的醒悟,因而也有称它是“内风”等等的。而且又进一步分出它的病因有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这里又把它的肝属木,在四季属春属风等阴阳五行一套归纳进去了。于是也把以后得出的经验方药和方法叫做有“平肝”、“息风”等作用了。再经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充实,便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中医的“中风”病(甚至连西医有时也叫它为中风,这当然又是初译此病过来的人“好心办的坏事”)。我们仔细分析上面“中风”一病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是:先看到病人有症状了(如症状多的就以主要症状为主),然后分析它的病因——是风,是寒,是湿?等等。如定为“风”,那么凡能见效的方、药、方法都叫有疏风、祛风、息风等作用;如定为“火”,那凡能见效的方、药、方法都叫有清火、降火等作用。以此类推。最后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一系列理论加以归纳解释,便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医学。明白了这个特点,对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便都易于理解了。另外,这里又要看到对同一个病人,各个医生抓的主要症状不同,加上其他因素,如地区、气候、病人心理素质以及医生的水平不同、经验不同,当时更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杂志,医生不能及时交流,所以常常是对一个病人各人说一套,做一套,门户之争也就多了。但要记住一点:只要他们不是假医生、瞎吹牛(当然这类人经过历史岁月的淘汰,也不可能成为我们现在所知的古医家),他们都是首先有了丰富的经验,才有了他们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已归入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所以又是可信的,是宝贵的遗产之一。

另外,还有许多病名也是这样。典型例子又如“伤寒”,在西医里指的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而在中医学里,它指的是感受了所谓“寒邪”而引起一大类疾病的名称。著名的《伤寒论》就是它的专著。又如中医眼科里的“内障”,不全指西医的“白内障”,它是中医所有眼底疾病的总称。其中的“圆翳内障”才是相当西医的“白内障”。又如西医的“炎症”,从字面解,必是中医里的“热证”了:炎者,火上加火也,不热又是什么?可是这又错了,有许多西医的炎症却部分是属于中医的“寒证”的。举例:西医的气管炎,其中就有的类型是中医的“风寒证”、“痰湿证”、“水饮证”的;西医的慢性肝炎中的“寒湿困脾”型(证)也是标准的“寒证”,所以“炎”不全等于“热”,不能套用,这类例子也有一系列。

(3)在临床应用上,如果想用中医学的方法看病,那么请记住,在新的中西结合理论没有形成定论之前,一定要用中医的理论严格辨证论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不要中不中、西不西地勉强凑合。为什么?还是一句老话:理论体系不同(当然,有意搞试验的例外)。这种例子也有一系列,举简单的例子如伤风感冒,大家都知道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或维C银翘片是最常用的有效药。但如按西医观点,只要是感冒就一律用它,那就不对了。因为中药是讲整体疗法寒热虚实治疗的。感冒,在中医“辨证”下一般也分风热、风寒、兼湿、兼暑、兼虚等几大类型。银翘解毒片之类药性属“寒”,只对“风热”型有效,对其他型就药效小而需用其他方药。还有板蓝根冲剂,也最常用,特别从西医学看,曾用西医药理的方法证明它对病毒有效,所以也常用。但板蓝根在中医药理学中属“咸苦”药性,而且是“脾虚便溏者忌用”的,即用反了或用过量了就会“败胃”而食欲减退、拉肚子,所以也只能用于风热型的,其他的不宜用,这是小的例子。

大的例子如早期著名的事例:某年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一种急性传染病),中医会诊,当时按中医辨证,多数属于中医的“暑热并重”型,用中药的“白虎汤”方剂为主加减取得了良效。因而名噪一时,普遍推广。可是到了第二年,北京地区也“乙脑”流行。于是,仍按去年经验以“白虎汤”为主治疗,以为必定药到病除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效果却很不理想。后来,再经过中医重新辨证,改用了以中医叫“芳香化湿”为主的方药才见效。什么原因?原因是该年北京雨水偏多,环境多湿,所患“乙脑”中医辨证属于“偏湿型”,而“白虎汤”是治“偏热型”的方剂,“湿”、“热”偏向不同,所以就不见效。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辨证观念是大到包含气候环境等因素的,有的甚至可能包含远比气候条件范围更大的因素。比如说,宇宙间一些射线、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等等。笔者早年就曾见过一个哮喘发作与月亮圆缺规律有关的患儿。(四十六年后追访,告一次麻疹后哮喘愈去。)关于这方面,中医学里有一个特定的内容,叫做“五运六气学说”。它是专门讨论研究自然界的一些因素对人体、疾病影响规律的学说。

【问】上面是说,使用中医疗法“辨证”的重要,那么有些单方、验方有时不用辨证,也能药到病除,如何解释?

【答】单方、验方有的也确实有效,可以采用。特别是有些“草药”,且常见“奇效”,所谓“草药一味,气死名医”,正是此意。但这是遇上了病情简单而症状突出的病,单方、验方,突出奇兵,确是立见奇效的。比如单纯的感冒咳嗽多痰,则杏仁桔梗就可见效,这杏仁桔梗是单方,也是验方。但这咳嗽如果是慢性病的复杂症状之一时,那就不一定有效且不断根了,比如是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的咳嗽,那么单方之外就非加其他有关药物不可了,所以说,单方、验方可治简单的病,如病情复杂仍须辨证用药。如何辨证?一句话说,仍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其实,古医书里记载的也都是经过千百年考验之后自然筛选留下来的单方、验方。比如独参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丸、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等都是。但用在现代人时,同样要辨证明确了,才能有效。再中医是经验医学,每味中药,开始也是所谓的单方、验方的“草药”,后来经过历代的使用提高,得出了它药性的温、热、寒、凉、归经(也是中药归类方法之一)等等,纳入中药体系,便成“中药”了。

在以上启发下,笔者又曾打过比喻:看病,开中药方有如画像。凡画有五官眉目的都叫“像”。这个像对每个人来说都既像又不像。因为它没有画出各人的特点。只有在这个像的基础上加减了,比如张三的鼻子高一点,李四的眼睛大一点,这样画出来的才是真正张三李四的像。看病用药也是这样,单方、验方,乃至千古名方,也只体现了疾病的一般性。只有辨证加减了,才能解决它的特殊性而丝丝入扣,药到病除。试看古今验案,成功的病例所用的药绝大部分也都是普通的药,并无什么灵丹妙药。为什么它们的疗效特别高?也是辨证明晰、用药准确之故。

基于以上道理,有的病人,常常拿来某个验方,要求照抄服用,说它如何如何好。有的更是神秘而夸大地说某个医生论罪该判死刑,就是因为他公开了这验方,治好了多少人,所以免予一死云云。其实这也是故弄神秘的夸大,结果当然不能百治百好,因为也如上述,任何验方,同样也要经过辨证加减才能见效。当然,既是真正的验方,疗效必定曾是高而广的,首先选用,又是合理的。

【问】所谓“秘方”者应如何看待?

【答】这也是有关中医界的独特内容,而且又是江湖术士招摇撞骗损害中医名声的手段之一。所谓秘方,乃秘而不宣之验方也。它的产生原因至少有二:第一,由于前述中医学还有许多内容不能用现代科学或现代语言来说明,但又很有效,因而有一定的神秘性,被江湖上的假中医用去钻了空子。第二,某些人在取得一些较高疗效之后,故意秘而不宣,只供自己掌握,目的是怕别人抢了他的“金饭碗”。事实上,秘方当然不能包治百病,仍须辨证加减,一句话:老老实实地学好中医理论。至于一些故弄玄虚的假货,就更要提防,避免上当受骗。

以上反复说明按中医理论应用中药的理由,但决不意味着叫大家墨守成规泥古不前,不搞试验,只是说思想上应有所明确罢了。

(4)既然学了中医学,接着就应该明确一个重大的使命,即:振兴中医或使中医早日走向现代化。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现实是,中、西医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医治疾病和保护人类的健康,最后终将结合在一起。只是如何结合,特别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理论上的结合等,目前尚无完整的定论。就算有人主张不走和西医结合的道路(道理见后述),但总的说,要用现代科学多学科的方法、手段去研究发扬中医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更应该看到:中医学一方面带着我们民族古老文化的积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即思路),一方面又遇上现代科学、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它——中医学,要么在新时代先进科学的装备下发扬光大、传扬万世;要么因循守旧,赶不上潮流,淹没在误解及淡漠之中,沉沦下去。前途如何?就看我们今天的努力了。作为对祖国医学的有志之士,除了能看好一些沉疴大病之外,应有更高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要在中医理论上,做出更大的突破性的贡献!

☆☆;

☆‘炫‘☆;

☆‘书‘☆;

☆‘网‘☆;

☆‘小‘☆;

☆‘说‘☆;

☆‘下‘☆;

☆‘载‘☆;

☆‘网‘☆;

三、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什么?

【问】什么叫“脏象学说”?它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和西医的内容有那么大的区别?理由何在?

【答】“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里很重要的部分。它的内容具体有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等。从本质上说,它相当于中医学里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生理”,医学术语,指生命活动的规律;“病理”,指病人得病后的变化规律)。中医论述这些内容的理论,就叫“脏象学说”。具体内容详见各专书中,这里只谈它的大概,特别是谈怎样去认识理解它的含义实质。

在理解“脏象学说”之前,先要明确几点:中医“脏象学说”里所说的肝、心、脾、肺、肾、营、卫、气、血等,指的不是这些脏器可以看见的实物,绝大部分更不是西医解剖学里所说同名词的“脏器”,而是指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归类后的描述。(解剖学:医学术语,指的是把生物体、人体的尸体一层层剖割开来研究的学问;机体:指生活着的生物体及人体。)(2)中医学里,早期也有过解剖图,但它粗糙而错误,连历来的中医都不重视它,所以它与脏象内容不搭界。中医学最早也有过解剖学,所以留下了解剖图。但自汉朝以后,当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解剖学便被禁“夭折”了。于是先人们就只有改而从观察机体外部舌、脉等等的变化以推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