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富贵- 第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道命令送向西北后,宋九略松了一口气。
    这一世,再也不能让西北出现一个难缠的西夏了。
    那将是宋朝的灾难。
    不过它的问题不大,只要策略得当,李继迁仍不可惧,就算他有耶律休哥之能。但他现在手中的力量终是太弱。
    甚至羊毛商道打开,新渤海国的牵制,再加上现在宋九看到宋军真实的战斗力。如果不那么急躁,就是燕云收回来同样不是一个梦想。
    然而……契丹有新渤海牵制,宋九却有赵普牵制。
    赵普胜过了新渤海国。
    时间并不长。
    去年西北大水,延州、宁州、府州、鄜州先后被水冲坏了许多民田与房舍。包括由宋九发起的诸多农场。但相对而言,它们虽在陕西,多游离于关中之外,对国家经济没有造成大的伤害。然而河南却全年多旱少雨。
    这么大的国家,总的一些灾害现象发生,旱后必然出现蝗灾,包括开封府地界,一些百姓流徙他乡。宋朝不禁止百姓流动,但春天来了。得农耕生产,特别是许多桑棉地,因此下了一道诏书,限流民在一百天内返回家乡,否则将桑棉地全部收回,许他人永佃,甚至化成他人的永业田。
    仅是用于开封,其他地方荒芜也就罢了,但京畿之地不能让它成为千里荒芜之地,不过手段不是太光明,因此用了一个诱字。
    这是一个不起眼实际是一个不了起的进步。
    它某种意义代表着认可了百姓的选择权与自由流动权。
    然而这些百姓以及其他受灾地区的百姓,就要赈济,就要免税减税。
    但问题还不大。
    论救灾与赈灾,以及安置灾民上,宋朝算是做得比较好的。
    可这得有一个底限。
    到了今年四月,润州等地开始发大水,诏书免税一年,不仅要免税,同样要赈灾,但这是地方与三司的事务,不用额外下诏书了。
    五月,大名府与陕州等地多发蝗灾,太平州报雨雹伤庄稼。六月齐州报河决于临济县,七月大名府又报河决。灾害连连不断,而且要么发生在国家的重要税赋地区,要么发生在核心区域。因此它使得国家经济饱受创伤。
    这个与宋九无关,他不让赵普干涉西府事务,自己也严格不干涉东府事务。
    但就在这时候李昉呈上一道奏折。
    国家经济有些吃紧,因此实内而虚外。讲了许多大道理,然而话音却是针对西府一些举措去的。
    因宋九进谏,赵匡义于河北河东边塞要道上新置了大大小小三十余堡砦,然后又征召了三万名乡兵。实际若是按宋九建议,那么还要向北延伸,通过加强版权的浅攻战术将北方一些山陵之地全部占有,那么可能堡砦数量还要增加四五十个,征召的乡兵会达到五万人。当然用的钱帛同样会更多。
    这些堡砦陆续在建设,甚至不惜使用了火药,炸取山石,运去水泥,用水泥石头城堡代替原来的夯土寨砦城墙。
    再加上乡兵同样会发放一些薪酬抚恤,因此用掉许多钱帛。
    李昉这道奏折就是希望朝廷将这些举措停下来,减少国家支出,宽赋于民。
    如果不将朝廷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一理,不管他说得对与错,用心还是好的。
    但若真同意了他的做法,这是宋九去西府最重要的举措,将它推翻,宋九还会有威信吗?
    宋九看了李昉一眼,心中叹了一口气。
    此人能力如何,宋九仍不大清楚,应当还行,至少性格温和,因此宋九对他态度也不错,然而……
    不过宋九未作声,默默地看着李昉表演。
    事实这次反击并没伤害到宋九。
    道理很简单,是用掉许多钱。然而这些新建的堡砦,与原来的诸多堡砦将会紧密的连成一道富有弹性的防御阵型,那么两国开战。首先宋朝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实际没有赵匡义想的那么好。
    若是一味防守,在河北河东建设两百个堡砦也不管用,而且建得越多,驻兵数量也不得不增加。
    只能说好一点,若是契丹大军深入,他们会对后方忌惮。
    其次是兵。高梁河惨败原因诸多,然而大家知道若收复燕云,没那么简单了。反正到时候会调去大量民夫,弓箭手与壮丁,不如从现在就训练。
    是可能会用掉几百万缗钱,但豢养乡兵成本远比禁兵低。禁兵到前线轮戍。朝廷还要发一笔赏钱,补偿兵士离家之苦。实际这里就是节约了一笔可观的费用,而且边境力量得到加强。
    因此未必多用了多少钱帛,只是它是隐形的,不易看出来。
    再者,三司官员。
    赵普将王仁赡拿下去,当时也没有想到宋九会回来,还以为他在登州呢。
    王仁赡罢职。属下宋琪、雷德骧、奚屿、王遹或贬官或离开三司,赵匡义以候陟与王明同判三司。刘保勋判勾院,擢恕为度支员外郎,联振为盐铁推官,元圯并权本曹判官事。也就是三司主要官员几乎换掉了三分之一以上。
    王明与曹彬一样,对赵普不恶。候陟与赵普却不是很感冒。
    但赵普也不好反对,难道三司几个大佬全部用他的人?不要说赵匡义了,在赵匡胤手中赵普也不敢这么做。
    刘保勋等人宋九不大熟悉,可两个大佬太熟了,候陟会帮助赵普说话?
    王明虽与赵普不恶,然而与宋九交情非浅,顶多中立罢了。
    没有三司的支持,李昉如何成功?
    赵匡义暂时的偶像是唐太宗,会不会同意李昉之举?
    因此李昉呈奏后,有几个官员随后摇旗呐喊,看赵匡义没反应,一个个不吭声了。
    随后两个大佬先后恢复了平静,不错,宋九这时能称为宋朝的大佬,只要他不让赵普倒下去,那就是宋朝的一面旗帜。或者他懦弱不敢反抗赵普,又不能称为一面旗帜。
    两人各有各的事务,灾害多,支出多,国家经济吃紧,赵普不得不专注于手头的事务。宋九则关注着西北以及北方。
    这是赵匡义所想要的。
    首先似乎有了平衡之道。
    其实宋九虽有能力,性格也不能称为软,只能说性格偏向阳光一面,然而赵匡义现在则需要一个凶狠的打手,为他子孙铺好道路,显然宋九不合适。这时候赵匡义仍需要赵普。
    因此一个在西府,一个在东府,各做各的事,这是赵匡义最想要的结果。
    至于宋九与赵普会有什么感受,莫忘了,你们都是朕的大臣,朕给了你们最高权利,这点委屈算什么?
    然而两人甘不甘心?
    赵普在处理政务之余,仔细地思考着宋九的弱点所在。
    看来不能在军务上动手了,皇上好大喜功,宋九种种是投其所爱。
    也不能在海外上动手,随着海船增加,几乎每年都听到船毁人亡的消息,然而它利润太厚了,参与的权贵子弟很多,包括新的亲家高家,包括自己的儿子赵承宗以及侄子,手里都有一艘或几艘船,只是各自经营方式不大一样。若从这方面打击,等于自己打自己脸,而且会得罪很多人。
    也不能从书院打击。
    看似宋九在书院的烙印很淡,但赵普知道实际宋九与书院学子还有着一些淡淡的联系。可以说九成以上学子对宋九有着好感。
    可不能碰它。
    时到今天,书院学子出了五百多名官员,其中有二十几个知州,八十多个知县,以及其他的地方官员与少数京官。但最高职位不过是知州。造成这一结果,是赵匡义也察觉出这一点,而且先前的学子与宋九联系更紧密,提拨他们赵匡义产生了犹豫,后面的学子因为资历还不能上位。但实际按照他们的政绩,朝廷已经委屈了他们。
    若打压,做得也太过显眼,打压少数人,中低层官员倒下几个不管用,打压全部,人数太多,根本办不到。并且随着赵匡胤担任书院山长,赵匡义也接着担任书院山长,他们也能算是天子门生,如果没有严重错误,若打压可能赵匡义不开心。
    宋九回到京城,高调地表示出与自己的敌意,然而随后又恢复到以前在中书担任参知政事的那个宋九。这个宋九才是可怕的,不易让自己找到把柄。
    然而赵普想了许久,终于让他看到一个机会……
    宋九那边也是一样。
    看到种种,比他自己想的还要好,这是中原王朝难得的崛起机会,而且随着他一些布置落实下去,国家走向会越来越完美。并且还有北方一个让他牵挂万分的亲人。
    然而赵普在朝堂,成了严重的累赘。
    如西北,后唐打夏州失败原因很多,有一条,运输困难,随着火药出现,修路变得容易起来,只要从延州与府州修三四条大道直达夏州,大军与粮草就可以轻易抵达夏州前线,甚至若财政允许,能用部分水泥路代替石子路黄沙路,那么即便是后勤军队一天行程也能达到两程(六十里),李继迁想翻天就不可能了。
    可这是中书的事务,宋九不能干涉,就是提出了赵普会不会同意?
    于其遭到羞侮,不如不说。
    这是不是累赘?
    他同样想扳倒赵普,似乎更不容易。与赵普一样,处理政务之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不久他同样看到了一个机会……
    两人都想干倒对方,最后谁想干倒谁,就看两人的手段与对时机的把握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一章 那一年
    耶律休哥去了辽东。
    他带的兵马不多,不是宋九想像的那样,契丹会聚集十几万军队,因此必须来年才去平灭乌玄明。
    但这次耶律休哥胜负难卜,与赵匡义的掉以轻心相比,宋九从始至终就没有小看过契丹,小看契丹的人,萧燕燕,韩德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 因此他制订的计划无比的保守。
    拿下东京城后,乌玄明如宋九所布置的那样,迅速收兵回去,加强通州城与咸州城的防御,建设后方,这个后方不是指通州的后方,包括黄龙府,皆虚之以待。真正建设的乃是兀惹城地区。
    从咸州到黄龙府这里多是平原,契丹人也熟悉,然而这里建了许多城池,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
    就算契丹拿下来,这里人烟稀少,缺少供给,再往东,森林密布,陆续出现许多山区,那么契丹难以征服兀惹城。史上契丹征服兀惹城,要在快十年之后。现在想征服兀惹城更难。
    就算有能力征服,契丹也会疮痍满目。
    但相比于这个新渤海的难缠,契丹头号敌人还是宋朝。
    这两年多来,辽景宗多呆在了幽州。
    八月,辽景宗又从幽州临西京大同。
    只是几天,从祥古山打猎回来,辽景宗就生病了。不久大夫医治无效,去世。
    萧燕燕伏在病床前当时傻了。
    此时契丹局面很不妙,辽国三次南下入侵皆先后失败。
    就是宋朝,若经常打败仗。将士忠诚度也会下降,况且是辽国各族联军。
    乌玄明在东北揭起大旗。高丽看到好处,蠢蠢欲动。还有,就是阻卜。
    宋九想用经济分化阻卜,因为他说羊皮商路,于是喊开了这个名词。实际更早的时候,就有了一些商业联系。那就是奶制品,不但是阻卜,西北各族也陆续设了几个点。然而它的局限很多,首先要设冰窖,还有简易的加工点。其次必须在冬天才能向京城运输,再去各冰窖里冷藏。然而这时代冬天在西北运输会有多困难?
    并且奶制品本身销量也有限,宋朝还没有富到家家户户每天泡奶粉,吃黄油面包的地步。况且它们现在售价那么贵。
    皮也不行,想要皮必须宰羊杀牛,但那种做法是杀鸡取蛋。或者等牛羊死掉,才能获取皮革。
    牛羊更是如此,而且牛羊从西北运到京城,也不容易。代价高昂,随着宋九的那种农场推广,宋朝出现了许多中小规模的圈养,肉食价格略略下跌。这也削减了贩卖牛羊的利润空间。
    然而毛不同。
    只要拼命的养绵羊,然后剪毛,羊不用杀死它。羊毛价格贵,运输方便。不拘于季节。那么会带给阻卜人许多收入。当然,阻卜会渐渐被捆上宋朝的战车。
    实际羊毛商路不仅是可以用在阻卜。它同样可以用在西北河湟甚至回鹘。
    但现在才开始有商人过去收购,暂时看不出效果。
    然而没有奶制品,没有羊毛,阻卜人也在史上看到契丹数次失败,又因为战争增加了税务,于是开始反叛。
    现在反叛的规模更大,只是与东北不同,他们抗拒税务,驱逐驻兵,又是各族各自为战,比较零散。
    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辽景宗一去,萧燕燕心情可想而知。
    萧燕燕第一次坐在大臣面前,非常悲伤无助地看着大家说道:“母寡子弱,各族势力强大,边境又不得安定,我该怎么办?”
    这时站出两个人,一个还呆在燕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