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传奇- 第5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司礼监太监参与早朝的格局早就形成,可如此整齐的阵形还是第一次,而且还是跟随皇上直接到乾清宫的,比起在乾清宫外面等候的诸多文武大臣来说,待遇高了很多。

天启年间的司礼监大太监魏忠贤,曾经权倾朝野,引发了朝廷的震动,现如今这样的格局,不禁让人再次想起了魏忠贤。

早朝开始,首先讨论的是粮食问题。

由于流寇入侵北直隶,占领了大名府,其势力已经侵入到河间府等地,导致漕运被迫中止,京城的粮食瞬间变得紧张起来了,京城内人口接近百万,一旦粮食供给不足,必将大乱,更加关键的是,山海关、宣府以及保定府等地的驻军。粮食也是必须要保证的。

至于说北直隶其他地方,内阁暂时没有考虑,或许认为这些地方不需要粮食。

这已经成为第一大问题,作为内阁首辅,钱士升不得不考虑。

讨论开始之后,争吵就出现了。一部分人认为漕运必须要恢复,漕运总督府必须要保证漕粮的供给,漕粮的安全也应该由漕运总督府直接负责,这个观点很是幼稚,谁都知道漕运总督府被郑勋睿直接掌控,漕运总督曹驰就是郑勋睿的心腹,人家愿不愿意提供漕粮都说不清楚,你还要人家保证漕粮的安全,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比较务实的观点是对粮食实施管制。同时在京城内找到诸多的士大夫募集粮食,要知道京城内不少的大户人家,存粮是不少的,若是能够募集到粮食,京城还是能够维持大半年以上时间的,至于说大半年之后怎么办,没有谁去想。

钱士升的观点是对粮食实施管制的措施,同时户部拿出来一定的银两。在京城购买粮食,保证供给。这个供给的主要对象,其一是朝中文武大臣,其二是宣府、山海关和保定府的大军,至于说寻常的百姓,根本没有考虑。

钱士升还提出来建议,给漕运总督府去函。要求他们不能够停止漕运,一旦北直隶的局势稳定下来,漕运立刻恢复。

钱士升的观点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赞同,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朝廷对待漕运总督府应该要强硬,不能够一味的示弱。不管北直隶遭遇到什么样的境况,漕运总督府都是要保证漕粮的调运,这样的观点不可能得到采纳和重视。

皇上一锤定音,采纳了钱士升的办法,命内阁票拟,司礼监起草圣旨。

其次讨论的是京城防御以及抵御流寇的事宜。

锦衣卫和东厂搜集到的情报,表明流寇已经占据北直隶的大同府,且占据了真定府与河间府的部分地方,山西大同边军正在与流寇激战,大概是感觉到短时间之内难以击溃大同边军,流寇已经撤离大同,朝着北直隶真定府的方向而来。

情报对流寇总人数的统计为八十万人。

这个数字让人凉飕飕的,朝廷目前能够调集的大军,包括山海关、宣府、大同以及保定等地,总数不过三十万左右,其中保定府十五万人,山海关十万人,宣府三万人,大同三万人左右,这其中山海关、宣府和大同的军队是不能够调动的,他们负责的都是边关,唯一能够与流寇作战的就是驻扎在保定府的十五万大军。

十五万对阵八十万,这样的战斗不知道该如何的进行。

看上去就是没有希望的战斗。

抵御流寇战斗的讨论刚刚开始,内阁首辅钱士升就拿出来弹劾奏折,当场高声宣读了。

这是弹劾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奏折,弹劾奏折上面,几乎所有的内阁大臣都署名了,弹劾的罪行是非常严重的,那就是杨嗣昌暗地里勾结流寇,让李自成获取到了都督同知的敕封,杨嗣昌率领的朝廷大军,根本就没有想着抵御流寇,而是想着投降流寇,朝廷大军本应该进入山西剿灭流寇,如今却退到了保定府,让流寇轻易占据了大名府等地。皇上要严惩杨嗣昌,削去其一切官职,投入到大牢之中,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抵御流寇。

弹劾奏折写的有些长,钱士升念得声情并茂。

整个的乾清宫都是静悄悄的,只有钱士升的声音回荡。

朱由检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了,钱士升准备弹劾杨嗣昌的事宜,他早就知道,也专门委托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与钱士升交谈,劝说钱士升不要弹劾,如此关键时候,杨嗣昌正率领朝廷大军抵御流寇,朝廷内部需要的是团结一心。

可惜事情没有朝着朱由检的意愿发展,钱士升在早朝的时候,公开弹劾杨嗣昌。

钱士升念完弹劾奏折之后,侯恂等内阁大臣也站出来,列举杨嗣昌的罪状。

文武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总体的意见是要惩戒杨嗣昌,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

就在众人议论的时候,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开口说话了。

太监说话的声音有些奇特,可以用娘娘腔来形容。

王承恩开口的时候,乾清宫内迅速安静下来。

王承恩不同意对杨嗣昌的弹劾,有关杨嗣昌勾结流寇的事宜,王承恩斥之无稽之谈,当初杨嗣昌建议招抚李自成,让流寇进攻陕西,这件事情与他王承恩有着莫大的关系,乃是他王承恩与杨嗣昌直接商议的,至于说李自成为什么掉转身进攻朝廷大军,则有可能是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详细了解情况。

王承恩认为,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杨大人率领的大军正在保定府抵御流寇,且杨大人文武双全,朝廷之中暂时无人能够代替,撤回杨大人的举措,就是自毁长城。

王承恩还强调指出,朝廷处于多事之秋,此刻需要内部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

王承恩说完之后,高起潜也跟着开口了。

作为内侍,高起潜的身份也是不一般的,可以帮助皇上处理诸多的奏折。

高起潜开口,说及皇上敕封李自成的事宜,圣旨是他亲自起草的,并非是杨嗣昌做出的决定,杨嗣昌只不过是建议,锦衣卫和东厂侦查到的情报,流寇的确在潼关发动了进攻,此番流寇转头进攻朝廷大军,可能是在潼关遭遇到了惨败。

高起潜认为杨嗣昌率领大军撤离到保定府,那是部署的需要,绝非是退却,更不是勾结流寇的罪证。

在杨嗣昌的问题上面,司礼监与内阁产生了直接的对撞。

其实司礼监与内阁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嘉靖和万历年间就表现的很是突出了,天启年间,司礼监完全压制了内阁,崇祯初年,内阁完全压制了司礼监,现在司礼监慢慢开始抬头,得到了皇上充分的信任,不说完全压制内阁,至少与内阁分庭抗礼了。

司礼监与内阁之间的争议,最终还是需要皇上拍板。

其实王承恩开口为杨嗣昌辩护的时候,众人就知道最终结局如何了,王承恩时刻都跟随在皇上的身边,其开口说出来的话语,肯定是代表了皇上的意思,如今的情况之下,内阁已经没有办法与司礼监抗衡了。

内阁首辅钱士升,几个月之前就失去了皇上彻底的信任,特别是杨嗣昌出任内阁次辅之后,而此番钱士升不遗余力的弹劾,怕也是想除去内阁之中的阻碍。

朱由检终于开口了,这一次他非常的干脆,毫不留情的驳斥了钱士升的弹劾,认为杨嗣昌忠心耿耿,完全值得信任,此番的弹劾乃是亲者痛仇者尽快的举措,日后不要提及。

朱由检还当场宣布,敕封杨嗣昌为太子太师,率领朝廷大军抗击流寇。

朱由检开口的时候,钱士升一直都是低着头,本来想着反驳的他,没有开口,不知道内心在想些什么。

早朝结束之后,朝中的议论很快出现,此番的议论对钱士升很是不利,众人认为皇上已经开始完全信任司礼监以及内阁次辅杨嗣昌,排斥内阁首辅钱士升,或许不长时间之后,内阁首辅就要调整人选了。

杨嗣昌面临的局势,也是非常不利的,以十五万大军抵御近百万的流寇,想要获取胜利太困难,能够让流寇知难而退,回到山西与河南去就很不错了。

没有人认为杨嗣昌能够真正获取战斗的胜利。

第八百四十三章大跌眼镜的战局

“朝廷大军没有那么容易垮掉,杨嗣昌一定能够获取重大的胜利。”

郑勋睿的这句话,让周延儒和郑锦宏等人不明白,在他们看来,杨嗣昌本就是文官出身,真正指挥打战的事情很少做,或者可以说没有直接做过,这样的人指挥生死攸关的战斗,想要获取胜利是不可能的,能够不被流寇全歼就算是不错了。

看见众人吃惊的神情,郑勋睿再次开口了。

“流寇的战斗力不强,诸位都是知道的,单单从战斗力方面来说,流寇是比不上朝廷大军的,只不过占据了人数上面的绝对优势,同时朝廷大军经历了松山之战的惨败之后,士气不振,故而普遍不被看好,不过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杨嗣昌的决心。”

“杨嗣昌建议让流寇攻打陕西,结果未能得逞,按照以前的处置办法,杨嗣昌必定遭遇到数不清的弹劾,轻者丢官罢爵,重者被投入到大牢之中,不过现如今杨嗣昌依旧指挥大军作战,什么事情都没有,而且还被敕封为太子太师,如此情况之下,杨嗣昌岂会不拼死效命,主帅拿出来非同一般的勇气,下面的军士自然是受到鼓励的。”

“杨嗣昌麾下的左良玉和贺人龙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骁将,多次与流寇作战,既有重大的胜利,也有惨不忍睹的失败,他们知道流寇的弱点是什么,必然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发挥出来最大的能力。”

“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役大败,瓦剌的也先擒获了英宗皇帝,那个时候朝廷大军的精锐全部在战斗之中被消灭。也先逼近京城的时候,面对的是老弱妇孺,名相于谦站出来了,组织城内的老弱妇孺,硬是打败了强悍的也先,当时的京城保卫战。恐怕没有谁认为于谦能够获取胜利,偏偏战斗结局出乎了所有人预料。”

“京城保卫战的关键,就是于谦的勇气和胆识,当年于谦面对的局势,和如今的杨嗣昌面对的局势有些相似,只要杨嗣昌拿出来足够的勇气,这场战斗结局真的不好说。”

郑勋睿的分析有理有据,让众人信服,不过众人也感觉到奇怪。郑勋睿之前不是说过,朝廷必然面临失败的局面,北方必将陷入到大乱的局面之中,郑家军正在整合之中,准备开进北方收拾残局了,为什么又说杨嗣昌能够获取重大的胜利。

如此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郑勋睿没有解释其中的缘由,流寇的势力进入到河间府,漕运已经停止。京城和北方已经陷入到缺粮的境地,北直隶惨遭后金鞑子的蹂躏。秋收季节根本没有收获到什么粮食,山西与河南等地的粮食,悉数被流寇得到,朝廷缺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缺粮必将导致京城的大变,杨嗣昌不管如何的勇猛,也许能够稳住一时的局面。但不可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朝廷。

还有一件事情,让郑勋睿感受到了老天的捉弄,那就是皇太极还是好生生的,没有任何的问题,八月份已经过去。其没有暴病身亡。

稍稍停顿了一下,郑勋睿再次开口了。

“福建的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徐望华呕心沥血,大致稳定了局面,郑芝龙麾下水师的整编也基本完成,我看徐望华还是要回到南京来了,凤阳巡抚之职务撤销之后,史可法回到了南京,我看就让史可法出任福建巡抚。”

郑勋睿考虑的是实际情况,徐望华责任重大,不可能总是兼任福建巡抚,按照郑家军整合的安排,福建、广东和广西为一片,郑家军一万将士重点驻扎在福建和广东两地,其地方上的稳定是不存在多大问题的。

郑勋睿预测的北方的大乱即将出现,南京六部已经陷入到一片忙碌之中,很多的事情需要筹备,户部又是特别重要的部门,户部左侍郎熊文灿虽说也有能力,但在南京的影响力不足,不可能与徐望华的威望比较,郑勋睿自身需要统筹考虑所有事情,不可能长期兼顾户部的事宜,故而徐望华必须要尽快回到南京。

史可法很有能力,早就体现出来了,出任福建巡抚没有任何的问题。

李自成亲率大军逼近了保定府城,其麾下义军总是达到了三十万人。

在李自成看来,此番战斗获取胜利没有任何的悬念,朝廷大军士气不振,从真定府匆忙退往保定府,本就是无心恋战,义军已经占领了真定府、大名府以及河间府部分的地方,接下来就是乘胜前进,打败杨嗣昌及其麾下的朝廷大军,兵锋直指京城了。

得到斥候禀报,说是朝廷大军在保定府城之外排兵布阵的时候,李自成仰头哈哈大笑了,他早就听说杨嗣昌只是文官,虽说在战术部署方面有着很不错的能力,可从来都没有上过战场,如今看来果不其然,杨嗣昌若是率领朝廷大军死守保定府城,义军想要攻克保定府城,尚有一定的难度,或许会付出较大的代价,现在杨嗣昌抛却了占据的优势,与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