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多尔衮此番的征伐,必须要取得完胜,至少要打的明军不敢冒头。
多尔衮也知道此番征伐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接受任务之后,立刻开始了准备,若是仅仅率领十万八旗勇士作战,多尔衮得心应手,能够从容不迫的指挥,可此番不一样,他率领的十五万大军之中,还有五万的汉军,八旗军和汉军之间如何的协调,多尔衮必须要考虑,实话实说。对于皇太极这样的安排,多尔衮内心是不满意的。
尽管大明的郑家军骁勇,但多尔衮是无所谓的,在他看来,天下最为骁勇的就是八旗勇士,其他的都不值一提。八旗军与郑家军的两次作战,之所以出现失利,一方面是八旗军准备不足,遭遇到了突然的袭击,另外一方面就是郑家军的运气还是很好的。
皇太极要求五万汉军参与作战,其实就是作为炮灰安排的,一旦遭遇到强悍的郑家军,这五万汉军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可以拖住郑家军。让八旗军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彻底击败甚至是歼灭郑家军,其二还是拖住郑家军,为八旗军争取到足够的撤离时间。
多尔衮的想法,是利用五万汉军拖住郑家军,为八旗军打败或者是歼灭郑家军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至于说汉军会有多大的损失,那不需要他操心。再说汉军阵亡的越多,分走的钱粮就越少。若是汉军崩溃了,这获取的钱粮,就都归八旗军将士所有了。
不过征战厮杀,仅仅凭着想象是不行的,五万汉军,必须要很好的指挥。而指挥这些汉军,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孔有德、尚可喜与耿仲明三人服从指挥。
摆在多尔衮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的平等对待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满人权贵内心的傲气普遍存在,压根瞧不起汉人。认为汉人懦弱,大清国的汉军一直得不到重用,征服蒙古部落以及入关劫掠的战斗,根本就没有汉军的份。
多尔衮也瞧不起汉人,不过他毕竟是大清国数一数二的骁将,真正牵涉到作战事宜了,他能够统筹兼顾,这毕竟关系到战斗的成败。
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是第一次来到睿亲王的府邸,若不是这一次的联合作战,他们根本不可能进入到睿亲王的府邸里面。
进入府邸,三人第一感觉是奢华大气,府邸是按照南北结合的方式构成的,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也有金戈铁马的味道,进入到会客室,能够看见挂在墙上的弯刀和弓箭。
这已经开始表现出来满汉融合的味道了。
尽管这个时候,满汉融合远没有达到后来的程度,不过接受和享受文明是人的本性,随着汉人的增多,大量的汉文化传入到满人权贵之中,有关住宅和饮食方面的文化,满人权贵普遍是接受的,甚至在诸多权贵之中,已经以享受汉人的美食为荣。
多尔衮进入到厢房,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连忙站起身来了,尽管三人也是被皇太极册封为王,但他们与多尔衮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地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多尔衮的脸上少有的带着微笑。
“恭顺王、智顺王、怀顺王,本王即将与你们一同征伐,这作战指挥的事宜,本王还希望得到三位的支持啊。”
多尔衮的汉语说的很是标准。
孔有德代表三人连忙开口了。
“末将与尚兄、耿兄遵从睿亲王指挥,一定尽心竭力。”
多尔衮的脸上依旧带着微笑。
“本王是主帅,三位自然就是副帅了,皇上专门嘱托了,此番作战乃是八旗军与汉军联合作战,也是我大清国开天辟地的事情,其重要性本王就不多说了,三位都是勇士,得到了皇上的赞誉,本王相信三位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一定能够大展雄风的,不过本王也有一些话要说在前面,免得到时候出现意外,相互之间伤及颜面。”
说到这里的时候,多尔衮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尽管只有二十七岁的年纪,不过严肃起来的多尔衮,已经展现出来上位者的气势和威严,这种气质和威严,让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感觉到了压抑和服从。
“军令如山,既然是作战,那就要保证军令不折不扣的执行,十五万大军,若是做不到令行禁止,那就不用谈作战了,此番作战,不管是满八旗的勇士,还是汉军的将士,同赏同罚,抗令不遵或者是违背军令,不管牵涉到谁,都是要军法从事的。”
“十五万大军分为前军和中军,前军五万人,其中两万八旗将士,三万汉军将士,中军十万人,三位与本王坐镇中军,安平贝勒杜度率领前军,本王希望三位告诫诸多的汉军将士,一定要服从指挥,行军作战不能够有丝毫的迟疑和耽误,坚决执行命令。”
“具体的作战部署,本王尚在思考,此番作战与前几次作战的部署差不多,本王不会选择从山海关进攻,同样是从其他地方突破进入关内,狠狠的打击大明朝廷,本王相信三位是能够保密的,绝不会泄漏作战的部署和计划,不过本王也要提醒三位,诸多的汉军军官是如何想的,你们不一定很清楚,郑家军入侵旅顺和复州等地之时,孔将军麾下的千户宋理,投降了郑家军,给八旗军和汉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往事历历在目,不能够掉以轻心。”
多尔衮说到这里的时候,孔有德的脸红了。
离开了睿亲王的府邸,孔有德的神色很不好,三人急匆匆回到军营,随即进入到房间里面,要求亲兵在外面守护,任何人不得打扰。
孔有德脸色阴沉开口了。
“妈的,作战部署都不愿意说出来,这是明显不信任我们,还说什么副帅,三万汉军让杜度指挥,我们跟随在多尔衮的身边,麾下只剩下两万的将士,这战怎么打,前军是干什么的,以为我们不知道吗,放着三万汉军在前军之中,就是打头阵的,就是送死的,看着情况不对,大军就不会展开攻击了。。。”
孔有德说话的时候,尚可喜和耿仲明一直都在沉默和思考。
三人都是矿工出身,当年跟随毛文龙作战,孔有德年纪最大,但性格最为火爆,尚可喜与耿仲明同岁,不过尚可喜为人最为冷静,轻易不说话,但说出来的话语,往往令人信服。
孔有德说完之后,尚可喜慢慢开口了。
“孔兄的话很有道理,今日睿亲王见我们,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服从指挥,五万汉军不是小数目,若是不服从指挥,这战也不用打了,至于说汉军和八旗军士同赏同罚,怕是没有那么好的事情,可如今的情况之下,我们不能够有任何的异动,唯有服从指挥。”
孔有德和耿仲明同时看向了尚可喜。
“我们三人投奔大清国,被皇上敕封为王,已经没有回头的机会,唯有效命大清国和皇上了,先前老范已经明确说过,我们应该明白自身的处境,若是得罪了睿亲王,被皇上所怀疑,那我们就没有立锥之地了,所以不管睿亲王如何的安排部署,我们都是要照做的。”
“至于说作战部署等事宜,不知道有不知道的好处,一切都在睿亲王的掌控之中,我们跟着就可以了,这样不管战斗的胜败,与我们都没有关系了。”
“作战胜利了,我们可以跟着得到功劳,作战失败了,责任没有在我们的头上,睿亲王就算是想着推卸责任,也找不到我们。”
。。。
尚可喜侃侃而谈,孔有德和耿仲明连连点头。
尚可喜说完之后,孔有德跟着开口了。
“尚兄说的很有道理,至少我们不会背黑锅,不过我认为,保存实力还是有必要,睿亲王要是总是让汉军冲锋,八旗军士躲在后面,那也是不划算的。。。”
尚可喜看着孔有德,眼睛里面射过一丝光芒,但没有开口说话。
第四百九十九章稳不住
有关李岩、红娘子、牛金星和宋献策的事情,朝廷里面闹出一系列的风波,差点让郑勋睿和东林党人之间形成直接的对峙,谁也没有想到,真正遭受到重创的还是李自成。
因为读书少、学识不够,更明白学识的重要性,李自成对读书人还是比较尊重的,尽管他会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读书人,认为读书人心思复杂、优柔寡断、自命清高、习惯于明争暗斗,不过他也知道,义军想要壮大起来,想要有更辉煌的前景,还是需要吸纳读书人,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的加入,的确让义军在很短时间之内快速发展,而且处于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态势,这也让李自成暗自下定决心,吸纳更多的读书人进入到义军队伍之中,或许在读书人的辅佐之下,义军将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可惜残酷的现实,让李自成的梦想破灭。
遭受了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的背叛,李自成很快明白一个道理,他内心所想与现实完全不一样,尽管他需要读书人的辅佐,可全天下读书人都想着光宗耀祖,将一身的学问买与帝王家,人家需要的是堂堂正正的前途,除非他李自成率领的义军,能够真正开辟一片新天地,否则就算是暂时接纳到读书人,形势稍微不对,就很有可能遭遇到背叛,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就是最好的例子。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李自成打灭了幻想,对读书人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李自成唯一信任的还是顾君恩,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背叛之后,在义军之中引发了一些混乱,特别是闯塌天刘国能和蝎子块拓养坤被官军擒获。其麾下的一万义军被歼灭大半,唯有扫地王张一川率领的一千多义军逃出来,这让不少义军军士恐慌,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顾君恩提出了建议,稳住了义军。
李自成和众人商议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义军要离开河南,前往湖广去,刘宗敏率领的义军,在湖广基本站住了脚跟,两路大军联合起来,一定能够在湖广打出一片天地,但顾君恩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他认为义军还是要在南阳府等地坚守,以前的教训太多了。义军往往都是坚守一个地方,结果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此次拓养坤和刘国能被擒获,义军损失接近万人,就是因为分兵的策略,义军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
顾君恩认为,目前的情况之下,义军一定要稳住。若是选择这个时候撤离,必定给官军创造出来可乘之机。沿路追逐,那样义军的损失会更大,这个时候坚守南阳府等地,只需要将活动的区域进一步的扩大,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
李自成最为信任顾君恩,尽管遭遇了李岩等人叛逃的事情。可是他对顾君恩是绝对相信的,故而毫不犹豫的采用了顾君恩提出的建议。
义军继续坚守在南阳府等地。
这一坚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义军接连遭遇到失败之后,张献忠也准备彻底离开河南进入到山西境内,尽管条件差很多。但总是能够保住队伍,但李自成麾下的大部分义军继续坚守在河南,让张献忠也稳住神了,采用同样的方式,分散了部分的义军,一部分进入到山西,一部分继续坚守在河南。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变得特别小心,时时刻刻关注官军的动向,当他们得知郑家军已经撤离河南之后,大大松了一口气,两人最为畏惧的还是郑家军,义军与郑家军的战斗,全部都是失败,而且是惨败,可面对其他官军的时候,那就不一定了。
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小心,河南的局势再次变得平稳。
五省总督熊文灿获得了一次大胜,可他很明白,真正想着彻底剿灭流寇,还不现实,流寇的力量依旧是强大的,没有了郑家军的支持,他麾下的大军,根本不可能彻底剿灭流寇。
按说这样的情况之下,熊文灿完全可以向朝廷请求,调遣郑家军参与剿灭流寇的战斗,可惜他不能够这样做,郑勋睿与朝廷之中的某些大人,已经是水火不容,就算他提出这样的请求,也不可能通过,甚至可能自找麻烦。
取得了一次战斗的胜利,熊文灿不会停下脚步,他想到的趁胜追击,而且这个时候机遇很好,监军高起潜回到京城去了,新任的监军暂时没有到位,他完全可以指挥大军作战,不必担心遭遇到掣肘。
一连串的战斗在河南的南阳府等地展开。
战斗的规模都不是很大,熊文灿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他作战已经变得非常谨慎,一定要彻底弄清楚流寇的情况,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打击,有些事时候甚至出现几千人对阵几十人的战斗,一旦流寇的认识超过万人的规模,熊文灿就会选择避让。
这样的战斗,对于双反来说,意义都不是很大。
李自成也曾经想过反击,他麾下依旧有八万左右的大军,对付官军还是可以的,不过他也不敢随意下决心,毕竟他不知道郑家军是不是会参与到战斗之中来,大规模的作战,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结束的,一旦义军和官军处于胶着的状态,这个时候郑家军加入到战团之中,那对于义军来说,就是毁灭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