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下说不过公子。”
“你是南京京营的武将吧。”
“公子问这些干什么。”
“没什么,我听说军户很苦,难以养活家人,若是真的存在这等的情形,那是朝廷的大隐患啊,军士吃不饱穿不暖,不能够养活家人,还怎么去上阵厮杀。”
“属下想不到,公子居然还想着这些事情。”
“我也是想着知晓一下情况,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领取了官府发下来的禄米,那就要实实在在想一些事情的,有机会的情况之下,为军士和军户呼吁一下也是可以的,若不是连续两日的奔袭,我也不会想到军士如此之辛苦。”
杨贺轻轻叹了一口气。
“公子有着如此之心思,那就是军户的福气了,有朝一日公子金榜题名,进入到朝廷之中,出将拜相了,希望还能够想到军户的苦楚。”
“杨贺,你这是不相信我,且不说什么出将入相的事情,我是真的担心,军户真的如同说的那般苦楚了,军队还能够有什么战斗力,遭遇到外敌入侵了,岂不是只有挨打的份,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后悔都晚了。”
“公子知道军户有哪些苦楚吗。”
“不是很清楚,你愿不愿意说说。”
杨贺犹豫了一下,军户和军士的苦楚,他是知道的,就算是南京京营,也好不到哪里去,再说他来到南京京营的时间不长,原来是在其他卫所,当然知道实际情况,可是说出来这些事情,那是有很大忌讳的,弄得不好被追究责任,说是污蔑造谣,早就麻烦了。
看见了杨贺的犹豫,郑勋睿笑着开口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是以真诚对待你的,若是你信不过我,大可不说,我是绝不会勉强的。”
杨贺哼了一声。
“公子都不怕,属下怕什么,军户的苦楚,那些当官的都知道,属下说说算什么,属下是个粗人,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来形容。”
“那就说大白话啊。”
“属下不知道怎么形容,只能够说军户和乞丐差不多了,吃不饱穿不暖,养不活家人,女人嫁给军户,那是倒了八辈子霉,军士没有办法,偷东西,买兵器,这还不说,就是军饷都拿不到手,属下以前所在的卫所,兄弟们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拿到军饷,都要活不下去了,差点就要造反了,属下看到最为痛心的事情,就是一些兄弟实在没有办法了,卖儿卖女,甚至连婆娘都要卖出去。。。”
杨贺有些说不下去了。
郑勋睿微微摇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原来实际情况真的这样严重,难怪有那么多的军士哗变,这样的情况不解决,大明垮掉是很快的事情,神仙都救不了。
“军士的军饷是多少。”
“能有多少啊,普通军士,每月一两二钱银子,米价早就涨上去了,这点军饷,买米都不够,更不要说买盐了,就这点军饷,还要拖欠和克扣,这样下去,谁能够活得下去。”
一两二钱银子,按照市场价格,能够买四斛米,也就是八十斤大米,购买一两二钱食盐,这点银子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这可真的是要逼死人了。
大明维持军队的主要开销,来自于屯田制,也就是朝廷给地方驻军提供耕地,让军户耕种,收成的绝大部分都拿来养活军人,留下一部分给军户维持生活,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军户耕种土地,收成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要上缴,而且上缴的数目是固定的,不管当年是不是受灾了,是不是颗粒无收了,粮食都是必须上缴的,有些军户遭受灾害之后,无法上缴粮食,只能够卖掉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足银两,抵作上缴的粮食,而且军队对军户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不能够上缴粮食,遭受的是最为严厉的惩罚。
军队之中的武将,只要是能够掌控权力的,几乎个个都是贪墨的,他们无情的盘剥军士,对下克扣军饷,对上谎报军士数额,套取军饷,截取到的银子全部都归自己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大量的兼并土地,将朝廷划拨的耕地据为己有,根本不管军户和军士的死活,这些军官,甚至将军队也视作自身所有,专门培养数量不少的亲兵,护卫自身的安全,这些亲兵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有着一定的战斗力。
这完全是逼着军户造反。
郑勋睿有些失神,慢慢走着,好半天没有开口说话。
杨贺的脸色很不好,说到军户的遭遇,他心如刀割,可惜他无力改变如此的状况,他也不相信郑勋睿能够改变这样的情形,朝廷又不是不知道,南方稳定了几百年的时间,没有出现什么战事,朝廷早就无所谓了。
“杨贺,辽东的战事,你知道一些吗。”
“知道一些,朝廷对辽东的军士还是不错的,听说辽东的关宁铁骑都是配备的蒙古马,这样的情形,南京京营都做不到。”
郑勋睿有些无语,信息闭塞到如此的程度,这是大明的悲哀,崇祯元年的时候,宁远兵变,就是因为朝廷拖欠了四个月的军饷,巡抚毕自肃自杀身亡,蓟门驻军也因为拖欠军饷的事情,发生了哗变,要知道宁远驻军和蓟门驻军,是直接面对后金军士的,他们的军饷都不能够保证,何况南方卫所军士的军饷。
至于说朝廷引以为傲的关宁铁骑,不要两年时间,也将灰飞烟灭,明末三大军的其余两支军队,孙传庭领导的秦兵,卢象升领导的天雄军,天雄军刚刚开始组建,秦兵尚未出现,可惜两支军队维持的时间也不长,最终被后金军队和农民起义军所剿灭。
郑勋睿明白了,依照大明如今的体制,想着改造某支军队,可能性不是很大,唯有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一支军队,就如同秦兵一样,那样才有可能缔造出来百战百胜的军队。
继续交谈没有多大的意义,体力消耗过度,郑勋睿也感觉到疲惫,他慢慢朝着客栈的方向走去,低头沉思。
杨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说他没有多少的学识,是军户出身,可是他能够感觉到郑勋睿的真诚,感觉到郑勋睿是真正关心那些军户的,若是军队之中有这样的将帅,那将是军户的福气。
可惜这一天还很遥远,再说郑勋睿也许是过于的年轻了,激昂之下,想问题太简单,以为仅仅解决了军饷就能够化解所有矛盾,殊不知要维持军队的强悍,不仅仅需要银子,还要有非同一般的气魄,更是要爱兵如子,军士悍不畏死,军队才有可能强悍。
第四十二章天堂苏杭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求读者大大的鼓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是唐朝时候就流传开的,也就是说苏州和杭州代表了江南的美丽和富庶,让郑勋睿印象更加深刻的地方,那就是苏州出的人才特别多,卢象升、周延儒、钱谦益、陈于廷、陈于泰、吴伟业、陈维嵩、严绳孙、张溥、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吴昌时等等,这些都是明朝末年出现的人才,大名鼎鼎,其中有江左三大家、阳羡词派的领袖、云门十子等等,而且在朝廷之中的人也是不少的,作为其中优秀代表的卢象升,更是亲手创建了明末三大军之一的天雄军。
小小的一个苏州,就出现了这么多的人才,可谓是人杰地灵之地。
进入苏州府城的时候,郑勋睿内心是带着好奇和崇敬的,尽管说前世去过苏州好多次,可如今苏州在大明的地位,与后世的苏州市是完全不一样的。
扑面而来的热闹景象,给郑勋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铺,富丽堂皇的酒楼,干净整洁的大街,伴随还有小桥流水的江南独特氛围,这一切都让人想起那首《江南好》的诗词。
苏州其实是遭遇过重创的,特别是在明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迁怒于张士诚,迁怒于苏州的百姓支持和拥护张士诚,所以给苏州一带定下了非常重的赋税,这里的百姓无法承受,人口出逃,土地抛荒严重,导致了苏州的凋零和衰落,建文帝的时候,发现了苏州的衰败,略微减轻了苏州的负担,之后苏州出现了一个大人才姚广孝,这人是明成祖朱棣最为信任的谋士,后来出任国师,他为苏州真正减轻了负担,为苏州的再次繁荣奠定了基础。
苏州人性格平和,不喜欢争斗,习惯小富即安,逆来顺受,和北方人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形延续到几百年之后,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的富足,也许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不同,导致了这样的风气。
此外就是这里的学风很盛,著名的东林书院,就诞生在苏州府所辖的无锡境内。
东林书院在明末的影响非常之大,尽管魏忠贤曾经在天启年间下令捣毁了东林书院,可魏忠贤被斩杀之后,东林书院再次兴盛起来,在苏州府城直接设立了分院,慕名攀附的读书人数不胜数,导致了东林书院的再次兴盛。
因为东林书院的兴盛,伴随出现的就是东林党。
历史上对东林党的评价莫衷一是,有赞誉的,有痛斥的,也有站在中间立场的。
来到了苏州,郑勋睿很清楚,他恐怕要直接面对东林书院,亦或是东林党了。
杨廷枢对苏州是异常熟悉的,毕竟是苏州吴县人,又在苏州的府学读书一年多时间,所以进入苏州府城的时候,表现的很是平静,一路上,他不断的为郑勋睿解说,包括苏州城的东直大街为府衙所在地,诸多的士绅富户也是居住在东直大街的,东林书院的分院,同样在东直大街,南直大街为酒楼、茶楼、客栈和青楼聚集的地方,这里还有苏州所特有的弹词,外地人来到苏州,往往是听不懂的,此外就是城南胡同了,居住着苏州的老百姓。
苏州最为外人称道的,就是丝绸织锦业,曾经因为官府直接把持丝绸织锦业,让苏州的商贾忍受不住,还出现了造反的情形,也是因为丝绸织锦业,让苏州出现了不少的大商贾,这些商贾在赚取银子之后,深感权势地位之重要,故而大力推进家族和苏州的教育事业,期望朝廷之中能够出现他们的代言人。
这大概也是苏州人才辈出的一个原因吧。
后来的东林党,之所以汇集了江南士大夫,以及商贾,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商贾的大力支持,壮大之后的东林党自然成为了商贾的代言人,东林党人提议减少甚至免去商业赋税、增加农业赋税,导致大明朝廷赋税骤然减少、农民不堪重负造反,可以说在大明灭亡的事情上面,东林党是有重大责任的。
白天的南直大街,同样是热闹的,不过和夜间的南直大街比较,还是有着一些差距的,外来的客人几乎都是在南直大街找寻酒楼客栈。
杨廷枢带着众人,直接来到了太白酒楼。
太白酒楼是苏州名气很大的酒楼,既有吃饭喝酒的地方,也有住宿的地方,颇似后世的宾馆,依照杨廷枢和郑勋睿两人的身份,勉强可以到官驿去住宿,特别是杨廷枢的身份特殊了,不过两人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缺银子,不需要去占那样的便宜。
一夜的歇息,众人的身体基本都恢复了,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神态颇为悠闲。。
所有人之中,最为辛苦的其实是郑锦宏和杨忠两人,两人的神色略微紧张。
郑锦宏的身上带着一百两黄金,此外还有一些碎银子,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黄金白银的他,自然是非常紧张的,也是不敢有任何疏忽的,前往苏州的路上,他一直都是非常警惕的,黄金白银被裹在腰带里面,贴身系着,外面再穿上衣服,怀里留下的就是一些碎银子。
杨忠的身上自然也是有银子的,出门毕竟需要开销,再说杨廷枢的身份也不一样了,至于说有多少的银子,外人就不知道了。
一路上的开销不是很大,但完全都是郑勋睿负责的,杨廷枢也没有拒绝,因为抵达苏州府之后,绝大部分的开销肯定是杨廷枢负责,两人对此是心照不宣的。
两人对钱财看的都不是很重,特别是这些小的开销方面。
骑着阿拉伯马和乌珠穆沁马,不想被注意都是很难的,毕竟如此的骏马,在苏州也不是很常见,能够骑着这样的骏马,非富即贵,所以在南直大街的时候,周遭的很多人都是纷纷避让的,他们可不愿意和这些人发生冲撞自找麻烦。
大明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百姓,出门都是需要官府开出的路引,若是没有路引,很有可能被官府直接缉拿,更不要说进入到城池之中,杨廷枢手里所持的路引,是南京兵部直接开出来的,这样的路引,在南直隶就是特别通行证,无人敢于招惹。
尽管南直隶普遍有着表面上的富庶,可是进入每一个城池,守卫城门的兵丁还是要收取钱财的,一个到两个铜钱不等,这也是兵丁的主要收入之一,不过杨廷枢等人进入到苏州府城的时候,兵丁根本不敢收取任何的费用,且不说众人的气度不凡,胯下的骏马不是寻常百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