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和野花映照着山岩次第开放,临水摇曳,
此情此景逗引我随手采摘,掬起满手的芬芳。
遗憾的是,此时的我徒握一捧鲜花,
无人能送坛美酒,以使我尽情享受这悠然的感觉。
王绩先生的后半生全都献给了诗与酒,动辄以陶渊明、嵇康、阮籍自况,说“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自己也要向他们学习,争取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酒鬼中的酒鬼。
有时候喝自己酿的酒不够过瘾,就跑到酒店去消遣,往往喝得酩酊大醉,酒后之态也不值得夸奖,倒没有打架斗殴调戏妇女的恶劣行径,只是兴致高涨便要提笔大书特书,非要在店主家的墙壁上乱涂一气,“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店主先生倒也宽宏,知道眼前这个醉汉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否则一定会召来看场子的打手,将王绩先生一顿暴打。
既然王绩先生如此诗情才思,读者上帝一定会以为他的床头上壁橱上放着不少大部头的先贤著作吧,其实不然,王绩先生的枕边只放三本书:《周易》、《老子》、《庄子》,其他种类的书籍他不屑入眼,也从侧面说明了王绩先生的偏执和对老庄思想的推崇。
王绩先生的隐居生活既纯粹又趣味盎然,这种判断我们说了不算,关键要看当事人王绩先生的反应。从上面的诸种情形来看,王绩先生对自己的隐士生涯是相当满意的,因为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隐居,并能沉醉诗酒自得其乐。
由于昏天黑地的酗酒行为,尽管那时的酒是纯正粮食酿造,而非酒精或工业酒精勾兑而成,但如果不加节制,仍不可避免的患上饮酒过度的症状,诸如脂肪肝,高血压等,这也导致王绩先生的衰老必然提前而至,酗酒而死也是必然的结局。
试想,在一片沉沉的暮霭中,一爿半开半掩的窗牖下,坐着因喝酒过度而精神颓然的王绩先生。窗外是凋零的草木,呜哑的昏鸦,远处青山失色,门前流水淙淙,落叶和落花被流水载走,同时载走的还有温暖的记忆和不可溯回的时光。王绩先生心如明镜,人生如蝼蚁,如流星,既短暂又无常,而结局必然是土里来土里去,只要曾快乐的生活,也就没必要落下悔恨的泪水。
也许是体内的酒精发作,王绩先生的脸上泛起一层红光。他挪动身躯来到书案前面,颤抖着将毛笔饱蘸墨汁。他要在生的时候为自己写一篇死后才需要的墓志铭,也或许是王绩先生清醒地感觉到自己已然时日无多。因为世界上最明白自己的人仍是自己,故墓志铭由自己来写最为恰当,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此中的道理,枉费钱财和感情让不了解自己的人为自己书写干瘪乏味的墓铭。
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下洋洋文字——
王绩者,有老爹老娘,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曰: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骄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最后一个字刚刚书写完毕,王绩先生浑身一颤,手中之笔脱落于地,身子也随之跌倒。王绩先生的头正好触碰在酒坛上,由于整个身躯倒下的惯性力量太大,导致酒坛崩裂,琼浆玉液的佳酿四处流溢,打湿了墨迹犹新的那篇自撰的墓志铭……
╭══╮ ┌════════┐
╭╯千秋║═║ 。。 ║
╰⊙═⊙╯ └═══⊙═⊙══~
17、司空图,誓不做遗老的老头
后世记祝壕空图先生的,是他的那部《诗品》。殊不知,司空图先生还是一位可歌可泣的隐士。读者上帝可能发问,可歌可泣向来形容英雄,与隐士有什么关系?
司空图先生的一生虽称不上英雄,但骨气格调却像英雄人物一样,振奋时代精神,为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吹响了嘹亮的乐章。英雄创下史诗,隐士超然世外,原本不同的行当,司空图先生却大胆的反串了一把。
司空图先生生在大唐末世,亲历了种种令人悲恸欲绝的历史事件。朝廷内部污浊不堪。宦官集团左右朝政,搬弄是非;党争不断,为了一党私利,罔顾国本;藩镇军阀虎视眈眈,不再服从中央政府的号令,尾大不掉;朝廷外部惊天动地。各地民变风起云涌;有黄巢者,揭竿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势埋葬李唐王朝;情况更糟糕的是,朝臣与起义军相勾结,藩镇拥兵自重而不顾中央政府的安危。如此,大唐帝国焉能不倒?
司空图先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以一介文弱书生的架势,于国破家亡之际,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虽选择了消极抵抗的方式,但不可否认却起到了英雄人物的作用;他没有振臂高呼,却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偶像。最后,他与大唐帝国一同死去,以死铭志。
无材可去补苍天
无材可去补苍天,并非无材,而是苍天已无从可补。
司空图先生,字表圣,生于唐朝末年,正赶上万马齐喑的大黑暗时代。宦官乱政,藩镇割据,党争激烈,民变四起,大唐帝国如踞火炉之上,左右挣扎只待一死。
司空图先生出身官僚士大夫阶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世道如斯,浑身抱负无处施展,命运亦随着大唐帝国的蹒跚步履而跌宕起伏。
司空图先生的老爹司空舆先生是个小官僚,精通吏术,当过榷盐使和户部郎中。在榷盐使的任上曾制定新法,因行之有效且便宜,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后因榷盐使干得不错,转升为户部郎中,得以进入中枢机构。
司空舆先生的俸禄虽然微薄,却足以支撑小康之户的日常开销。司空图先生从小就没有遭受过饥馑,而能把大把的时间用在读书上。很小的年纪,写文章已颇显老到。但遗憾的是,司空图先生没有机会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否则必是“×0后”作家中的一员。
司空图先生年轻的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所谓的网络“推客”,要想出名,只能靠把文章写好,然后寻找赏识自己的上司,进而引荐为官,一步而登龙门。
现在大可不必那么费事,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并裸照上传于网络,挂上“美男”、“美女”作家的招牌,或直接声称自己是以身体写作的,只要赚足了点击率,其他一切不在话下。古人一定会对现代人沽名钓誉的方式大感好奇而艳羡,恨自己不生在现代,要不然也可以大火而特火一把。
读好了书就要应试,这是历代学子的命运。学而优则仕,不读书就不能当官,要想当官就得闷着头把书读好。好不容易捱过了难熬的青春岁月,到了三十三岁的时候,司空图先生考中了进士。自从科举制度发明创造出来以后,“八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情况数见不鲜,司空图先生而立之年就能得中进士,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司空图先生那一科的主考官名叫王凝,非常赞赏司空图先生,将司空图先生的文章指为典范传抄诸生。司空图先生由此而名声鹊起,心中自然不忘王凝先生的知遇之恩。王凝先生为官清廉耿直,无意间得罪了宦官,那个时候宦官最不好惹,皇帝的废立都在这些没有性能力的人手中掌握,何况是一个小小的科场主司,因此王凝先生被贬为商州刺史。
当别人对王凝先生避之犹恐不及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得罪阉竖,自讨苦吃),司空图先生站出来,上表请求跟随王凝先生一同贬谪。王凝先生大受感动。此时朝野上下无不对宦官心存忌惮,没人敢出来主持正义,司空图先生说话虽没有分量(只是进士及第),却敢于追随宦官所痛恨的人,骨气和风格可见一斑。当时处于中下层的官僚士大夫集团也对司空图先生刮目相看,司空图先生从此扬名士林。
士为知己者死,司空图先生将王凝先生对自己的知遇引为知音,常常愿意舍弃利禄而甘心相随。王凝先生贬居商州两年,再次被擢为宣歙观察使。王凝先生没有忘记司空图先生的大义,征召他做自己的幕僚。知音相聚只一年有余,司空图先生因为业绩突出,被王凝先生举荐为殿中侍御史,这个职位品阶虽不高,但能接近主上,许多人梦寐求之而不得。
但司空图先生却不愿离开年迈的王凝先生,对朝廷的任命采取拖延的态度。朝廷怒了,你司空图有什么资格不服从调令?一道贬书,将司空图先生降为光禄寺主簿。这下司空图先生没办法了,升迁可以延宕,贬谪却不可迟留,必须马上赶赴谪任。
司空图先生无奈,只好离开王凝先生,前往光禄寺主簿的衙门所在地——洛阳。司空图先生离开王凝先生时的心情,可谓惆怅满怀,郁闷不已,这下没人赏识自己了,犹如浮萍飞絮一样,终日飘荡,无可凭依,也不知何处是归宿。
正当司空图先生落落寡欢的时候,另一位闲居洛阳、颇有背景的人物及时地送来了安慰和赏识。这个人的名字叫卢携,他是前任宰相,因在缉捕流寇的行动中不利而遭到罢免。卢携先生听到敢于对抗宦官的司空图被贬到洛阳来了,惺惺相惜,多次邀请司空图先生一起吟咏赏玩。
有一次卢携先生亲自到司空图先生家做客,临别之时,挥毫泼墨,在司空图先生家中的墙壁上写下了如下四句:
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
意思是,司空是个高贵的姓氏,而你司空图却是个卑微的御史,要是老夫还在当朝做宰相,你就用不着大材小用了。没想到真被卢携先生言中了。第二年,朝廷复召卢携先生为宰相,路经陕西的时候,对陕府观察使卢渥先生说:“司空图先生,高士也,你应该好好对待他!”
卢携先生主政后,征召司空图先生为礼部员外郎,并赐给代表殊荣的绯鱼袋,其后不久又擢升为礼部郎中。按理说,短短几年能混到这个份上,司空图先生也不算窝囊,但怎奈时运不济,好景不长,司空图先生本想跟随卢携先生大干一场,以报提携重用之恩,可时间和环境都不容许。
这一年冬天,大唐帝国迎来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有黄巢者,带领着自己的流民队伍,攻入长安,烧杀抢掠。唐僖宗效仿他的先人玄宗皇帝,仓皇出逃,连方向都惊人一致地选在成都。在逃跑问题上,乃祖和乃孙可谓心有灵犀。
可叹司空图先生的命运,正要大展身手的时候,被一群编制外的大兵哥搅得满盘糟。司空图先生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苍天已漏,纵然是能耐再大的裱糊匠,也无从下手,何况时间来不及了,等面糊和好的时候,天已经塌了。
聊以忘忧的隐居
黄巢先生是大唐帝国的掘墓人,而他的出身至今仍有争论。可以相信的是,他读过书,但屡试不第,因此心怀愤懑。不读书后,以走私咸盐为业,家中颇富足。黄巢先生本人于读书走私之余,喜欢舞刀弄枪,击剑骑射,乡里无人是他的对手。
就是这么一个人,既读书又尚武,当民变风起云涌之际,黄巢先生大显身手则是肯定的。当时大唐帝国的情况十分糟糕,中央政府因困于宦官和朝臣的内斗而元气大伤,藩镇之间缺乏协调,种种漏洞使得黄巢先生做大,并和王仙芝的起义军相汇合,从此大概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
黄巢先生也是个有抱负的人,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诗文里看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等豪气,至今读来犹为之击节喝彩,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句还被某著名导演用作电影名称,虽内容不尽相符,但也可见此诗的巨大影响力。
可惜的是,朝廷没有给他机会。好吧,既然朝廷不给机会,只有自己创造机会,他有钱买的起兵器,他读过书,心中自有丘壑,更重要的是,他的背后站立着无数和他一样有着不公平遭遇和不人道对待的饥饿流民,他们原先缺乏领袖,而黄巢先生弥补了这个空缺,一摊散沙被凝聚起来,只几年的功夫,就将大唐帝国送到了终点。
就在司空图先生就任礼部郎中后不久,司空图先生的各种设想还来得及付诸实施,黄巢先生带领着自己的难兄难弟,杀入长安,实现了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言壮语。流民部队最难对付,因为他们仇恨深,组织严密,斗志坚决。唐僖宗一看不好,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溜之大吉。
司空图先生开始不以为意,一群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