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家王通先生的身份只是一个隐士。他没有官衔爵禄,没有福利保障,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使自己的学问得以继承;他热爱私人教育这一领域,并为之付出涔涔汗水;自己经时济世的学问无处施展,却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实现他的梦想。
隐居的生活并不如读者上帝想象中的那样寂寥,从王通先生的事迹可见一斑。无奈而隐,失望而隐,天下无道而隐,大概是王通先生有别于钟子期先生的另外一种隐居原因。
王通先生的隐居,虽出于失落和无奈,但仍浇灌出了自己的硕果。他的大批学生很多都成为李唐王朝的擎天之柱,如魏征,如杜如晦;他也被弟子冠以“文中子”的称号,被后世誉为“王孔子”和“河汾道统”;其弟王绩先生,其孙王勃先生,风流文采都冠绝一时,但都有与世俗相悖的思想和行为,这与王通先生的影响不无关系。
王通先生虽年仅38岁就亡故,但他着实拥有精彩的一生,也向读者阐明了如下观点:一旦成为隐士,并非就是与寂寥划上等号;隐士的生活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九品芝麻官
王绩先生是王通先生的弟弟。虽为兄弟,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却迥然有异。王通先生虽归隐,但仍以儒家自居,并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王绩先生却成为老、庄的门生,终日里美酒相伴,不知今夕何夕。
王绩先生字无功。这是他自己取的,灵感的来源当然是老子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读过《道德经》的读者上帝一定会为里面的玄言而晕头转向,以为是李耳先生醉酒后胡乱说的,被关尹喜那个没头没脑的追捧者记录下来,洋洋洒洒五千余字,往往前言不搭后语,可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却占有很高的地位,不得不承认李耳先生故弄玄虚确有一套。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这样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即说,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既然如此,那么怎么做才能至善至美呢?李耳先生在另外一个章节中阐述了他的观点。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写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过来就是: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于他。读完,读者上帝一定如独孤二少先生一样,满头甩汗,不知所云。
然而,饱读道家经典的王绩先生却能对这段话产生共鸣。李耳喜欢正话反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李耳先生主张“无为”而目的却是“无不为”,“无为”只是通往“无不为”境界的途径和方式,而并非就是真的什么都不去做,只等着老天爷把“无不为”的成果从天而降。以此类推,“无功”的言外之意则是“有功”,只不过这里面有一个曲折,王绩先生的“无功”是无功于社会,而其“有功”则是有功于自身,这不正是浓郁的老、庄论调吗?而且也正好照应王绩先生的名字(绩字的意思即是有功)。
花费如此功夫去解释王绩先生的名字,实在是想让读者上帝明了,王绩先生的名和字都不是胡乱取的,而是有着旷远的蕴藉之意。尤其反映出王绩先生严重的无为观念和出世思想,也为王绩先生最终走上归隐的道路找到了思想源头。
有了这样的思想,再加上社会现实的挤兑,王绩先生的“无功于社会、有功于自身”的念头愈发强烈,归隐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更何况老哥王通先生已然成为隐士,过着既充实又快乐的生活,自己何不从而效法,也做个世外的散人呢?
下面向读者上帝奉上王绩先生不堪回首的往事。
当王绩先生还是王绩小娃的时候,聪明过人,非常符合太原王氏的遗传学规律(可以参考王通先生小时候的突出表现)。因为家境丰裕,王绩小娃从小便不愁吃穿,也从不知困窘是一种什么状况。这种环境下成长而起的少年大致有两种前途,一是成为纨绔子弟,二是成为个性鲜明锐意进取的有为青年。从后面的表现可以看出,王绩先生没有令人失望的归于前者,他的少年和青年因奋发的志向而显得奕奕生辉和多姿多彩。
十五岁的时候,王绩先生游历长安,拜会了大隋帝国的权臣宰相杨素先生。杨素先生在隋朝的历史中占有响当当的位置,他不仅是隋朝得以建立的汉马功臣,而且隋朝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实施都有赖于他的谋划和鼎力支持。在杨素先生举行的宴会上,王绩先生谈吐举止风流倜傥,再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传奇,在座的宾客呼之为“神仙童子”。
王绩先生到底算不算神仙童子,我们暂且不予计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宾客对王绩先生的种种奉承阿谀的反应,则说明了宰相杨素大人对王绩先生确实青眼有加,要不然就凭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怎么会有如此轰动的效应?宾客的吹捧一则造就了王绩先生的美名,二则着实拍了杨素先生一顿舒服的马屁。
杨素先生的眼里乐开了花,王绩先生则对来自于宾客的吹捧一半清醒一半陶醉。尤其是当宾客高呼他为“神仙童子”的时候,他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晋朝宰相王衍的形象。王衍小时候也被时人目为神童,然则结局却令人不住唏嘘,当他沉浸在清谈的迷梦的时候,后赵石勒已命人将石屋推倒,一个五彩的梦幻顷刻归于幻灭。王绩先生深谙历史滋味,自然知道被别人赞为神童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再奋发有为的志向也经不起无常命运的戏谑。十五岁便被时人称为“神仙童子”的王绩先生的官运一直不大亨通,直到隋炀帝大业末年,王绩先生才混上一个秘书正字的官职,而此时王绩先生的年龄临近而立之年,与他的神童时代相去已远。秘书正字是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官,相当于现在比村长高一级的副乡长级别的干部,这对于满腹经纶的王绩先生来说实在是低得不能再低了,总不能让他去当个乡约里正吧?
好心的读者上帝一定会用“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这句话来安慰王绩先生,希望他在卑微的岗位上做出惊人的业绩。但收效甚微。用当时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到长安不知道什么叫做官大”,看着长安大街上跑的都是正九品以上的官员,王绩先生这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的心中滋味可想而知。王绩先生郁闷了,而且是超级郁闷。
由于不堪郁闷的折磨和官职卑微的羞辱,王绩先生借口身体不适很快就挂冠而去。长安市政府了解到情况,对王绩先生的遭遇给予了适当的同情,并委任他到六合县做一名政府秘书长,官职为从八品,比秘书正字连升两级。读者上帝一定会对当局的慷慨啼笑皆非,与其这样玩笑似的连升两级,不如将王绩先生辞退回家永不录用。因为在王绩先生看来,这样的升迁无异于进一步的侮辱。
人生的坎坷和仕途的失意,使得王绩先生寄情于酒,希望由醇酒所到来的沉醉能使自己暂时忘却种种不得意的际遇。但王绩先生身醉心不醉,醉眼朦胧并不妨碍他对天下时势做出判断和分析。由于昏君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民间怨声载道,天下大乱在即,王绩先生下定决心不再效力于昏愦的隋炀帝政府。
随后不久,坊间便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王绩先生由于身患轻微中风,连夜驾了一条船,再次挂冠而去!
自撰墓志铭的酒徒
唐代隋以后,高祖李渊先生为了收买人心,到处网罗名士以装点庙堂。王绩先生虽严重缺乏官德(两次不向上级打辞职报告就挂冠而去),但仍在被召之列。
王绩先生被新政权任命为门下省待诏,官职大概在从五品左右,工作就是负责日常的抄写。有人问王绩先生:“你在门下省工作,感觉还爽吧?比起从九品肯定快活多了!”
王绩先生很不以为然,回答说:“这份小公务员的差事极为不爽,涨工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升官更是奢望,实在是没甚搞头!要不是每天都能喝到上等的好酒三升,我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门下省的尚书陈叔达听到了,就对王绩先生说:“好酒三升,恐怕还不能留住先生。我已经向下面的人打好了招呼,以后每天向先生供应美酒一斗,岂不更美!”
从此,人们戏谑的称王绩先生为“斗酒学士”,大概得名于陈叔达先生的无私馈赠。不过对于陈叔达先生的馈赠,王绩先生并没有表示出应有的感激,相反在其所著的《五斗先生传》一文中声称自己的酒量有五斗之巨,陈述达先生只供应一斗,显然太小气了,不够王绩先生开胃漱口的。
王绩先生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对酒文化如痴如醉,颇有心得体会。他曾经兴致盎然的撰写《酒经》、《酒谱》两书,书中尽述酒文化的起源、传承与现状,并以生动形象的词汇传授读者酒应该怎样品鉴,怎样保存以及如何酿造等知识。当时的太史令李淳风曾经风趣的形容王绩先生为“为酒作传的太史公”。
到了贞观年间,由于王绩先生长时间的酗酒,必然导致工作上的疏忽和懈怠,这种情况与意气奋发的贞观气象格格不入。可王绩先生不管这一套,你搞你的贞观大治,我喝我的美酒长流,这个吊儿郎当的官我还不稀罕做呢!
王绩先生也有顾虑,那就是因为这几年酒债寻常处处有,家底被折腾光了,要想继续有酒的生活,必须还得低三下四的当官,毕竟当官还有不菲的俸禄可供挥霍。当听说太乐府长官焦革先生家善酿美酒的时候,王绩先生四下活动,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挣到一个太乐丞的官职,这个官职并不比门下省待诏大,也不适合他干,但是他抵不住美酒的诱惑,宁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但好景不长,就在王绩先生当上太乐丞仅月余,焦革先生不幸逝世,美酒的酿造方法也随之带入坟墓。其后不久,焦革先生的老婆袁氏也因过度伤心离世,王绩先生借职务之便品尝美酒的想法也沦为泡影。王绩先生从未因为官职卑微或是俸禄寡少而叹息过,这次却因为焦氏夫妇的亡故而大放悲声:“老天啊!再也不能饱饮美酒了,这不是想让我枯死吗!”
焦氏夫妇的死给王绩先生带来的绝望,更加影响到他的工作。他因为一个不可告人的理由(垂涎焦氏夫妇所酿美酒)而承担了一份不适合他做的工作,其糟糕状况可想而知。饱饮美酒的美梦破灭,工作上的不尽如人意,使得王绩先生再次决定不辞而别。这是他一贯的手段,他从不擅长打辞职报告,政府好像是为他而设的公共厕所,向来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致使他的上级好没面子。
王绩先生真是不精明,为什么不来一个病退呢?吃病劳保可比不辞而别划算多了,既可以脱身于案牍之外,又可以按时领龋轰不多但足够用的退休金,何乐而不为?大概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并不如现在这样花样繁多。
归隐后的王绩先生依然要有酒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为自己的庄园招聘而来几个奴婢,专门负责种黍养鹅。种黍是为了酿酒,王绩先生对酿酒一道颇为精通,而自己酿造的美酒又比别人所酿的滋味更足;养鹅是为了作下酒菜,鹅肉肥而不腻,是下酒的极品,王绩先生不愧为深谙享受生活之道的隐士。
王绩先生很快就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种隐居生活,自己生产和自己劳动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绝非由政府提供的福利和保障措施可比。王绩先生觉得这种乐趣不能独享,于是便和生活在附近的同样嗜酒的仲长先生结为至交。
仲长先生据说是个哑巴,当王绩先生结交他的时候,他已在此隐居了三十年之久。正常人和聋哑人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但同样嗜酒的爱好把这种障碍一扫而光,因为缺少了功利交织的影响,故王绩先生和仲长先生之间的友谊正如甜醇的美酒一样,芳香而绵长。
酒醉之余,当然要抚琴赋诗。王绩先生不仅是酒中的圣手,写诗也往往能开拓境界,引发读者上帝的无限遐想。在一首诗中,王绩先生以忘情的笔触写道:
我这世外的隐士啊,端坐于深山暮霭之中,
似乎感到春秋失序,恍若隔世。
抬头望见漫山遍野怒放的黄花,
才意识到自己身处人世间的素秋时节。
芦苇和野花映照着山岩次第开放,临水摇曳,
此情此景逗引我随手采摘,掬起满手的芬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