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大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士大风流-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不,叔叔叫他去游学,他二话不说,打起包裹就走。

陶渊明先生按照叔叔的建议去了当时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京城,陶渊明先生亲眼目睹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对他以后的归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件事与陶渊明先生的叔叔的上司桓温先生有关。当时的皇帝是司马奕是个软弱无能的男人,虽然当了皇帝却像个摆设,真正掌握实权的是他的下属桓温先生。桓温先生不是一个好下属,他的志向是司马奕先生屁股下的宝座,他曾经大声嚷嚷:“虽然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桓温先生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司马奕先生只不过说了他几句,他就受不了了,扬言要给司马奕先生一点颜色瞧瞧。

只有天知道桓温先生是怎么想出这个卑鄙的主意的,也许是他自己有阳痿吧,于是他就派他的部下到处散播这样的谣言:“当今皇上那方面不行,他的儿子不是他生的,是他的老婆和别的男人生的。”桓温先生装作很无知的样子,带着他的虾兵蟹将冲进皇宫,对司马奕先生叫曰:“你那方面不行怎么可以做皇帝呢?识相的快快滚下来,否则有你好果子吃的。”司马奕先生明知道是桓温先生用的计,但连个屁也不敢放,就这样被废为海西公。他的三个可怜的儿子也被桓温先生用鞭子活活抽死,尸体悬挂在树上。

陶渊明先生亲眼目睹了这三具无辜的尸体,他不敢相信世上竟然有这样的皇帝,竟然有这样的臣子,那个叫桓温的难道就无法无天了吗?还有,在这样的人手下办事,叔叔怎么受得了呢?他很想亲自去问问叔叔,但是他不想再麻烦叔叔,因为他已经给叔叔添了很多的麻烦了,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他所住的客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陶渊明先生隔壁房间来了一群放荡公子,没日没夜的喝酒吵闹,甚至还把妓女带进房间。妓女的浪叫声一波一波的传来,还没有经历世事的陶渊明先生再也看不下去了,敲开隔壁房间的门,制止他们。但这群纨绔子弟却嘲笑陶渊明先生是乡巴佬,啥也不懂,现在就流行这个,不问国事,消极抵抗腐败无能的朝廷。

这使得从小就饱读儒家经典的陶渊明先生不能接受,当夜就离开了客栈。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陶渊明不是天生的隐士,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是希望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他属于儒家隐士,儒家隐士是先官后隐的,而道家隐士则一辈子不踏入官场。

高兴而去,失望而归,京城的游学经历使得陶渊明先生开始怀疑,在这样一个是非不分的社会,他是否能够适应官场,做官是否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可是,怀疑归怀疑,游学归来的陶渊明先生还是踏入了官场。

向他发出橄榄枝的是一位大书法家的儿子,这位大书法家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先生。他的儿子王凝之先生没有把老爹的书法进一步发扬光大,却做起了道士,整天在家里修炼丹炉。沾老爹的官,他当时是江州地区的刺史,却占着茅坑不拉屎,啥事也不做。

一天,不知道王凝之先生从哪里看到了陶渊明先生的一首诗《闲情赋》,非常欣赏陶渊明先生的才华,于是心里盘算着,要是把这个年轻后生找来,当我的助手,那我就可以啥事也不要管了,一心一意修炼我的丹药了。

王凝之先生倒是挺爽快的,把陶渊明先生叫到跟前,开门见山的问曰:“你小子文章写得不错嘛!你愿意当我的部下吗?如果愿意的话明天就可以上班了。”

陶渊明先生心里惊曰:“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啥也不考察就叫我来上班?这老头不是在忽悠我吧?”于是,问王凝之先生:“请问,你想让我干啥?”

“做别驾祭酒吧。”

“别驾祭酒是干啥的。”

“你问那么多干啥。反正除了我你就是老大了。你啥也不要管,你只要懂得无为而治就行了。”

就这样,陶渊明先生平生第一次踏入了官场,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曾经搁浅的抱负又回来了,他要好好干一场。可是,很快他就沮丧的发现,这个别驾祭酒是个受累不讨好的官儿,除了邀功轮不到他之外,一个州的事情全要他管,做好了功劳自然是王凝之先生的,做不好责任全在于陶渊明先生。而王凝之先生呢,乐得清闲,除了炼丹还是炼丹。陶渊明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可是做官他不行,起初还是蛮积极的,很快他就手忙脚乱了,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而当时的官场到处都是潜规则,明里要这么做,暗里却要那么做。像陶渊明先生这么单纯的青年哪懂得这些权谋之术啊,于是到处碰钉子,这个别驾祭酒当得好累。

再累也得忍,万事开头难嘛!陶渊明先生的老娘也经常鼓励他,儿子,别急,慢慢来!

陶渊明先生也想慢慢来,可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得不让他辞职的事情。

王凝之先生贪污也够坦白的,他对陶渊明先生说:“我要贪污了,我要把原本用来加固长江堤坝的钱为自己盖一座道观,你看可以不?”

陶渊明先生大惊,他还从来没有见过王凝之这样的贪官,自己贪污了,还厚颜无耻的问别人行不行。陶渊明先生当然说不行,绝对不行,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性命当儿戏打死他也不干。但陶渊明先生马上就明白了王凝之先生为啥这样坦白了,因为他要把自己拉下水,王凝之先生说:“我已经看过天象啦,今年长江绝对不会发大水,挪用公款修道观的事就交给你了。”

陶渊明先生吓出一身冷汗,心想,这老头也真够狡猾的,要我背负千古骂名。可是你小看了我陶渊明,我岂是贪图富贵之人?这样的官不做也罢!于是,陶渊明先生当即脱下官帽官服跑回家去了。王凝之先生没有料到这个年轻人如此不开窍,使出这一招,他气得跳脚,指着陶渊明先生的背影骂曰:“你这不是好歹的东西,你不做想做的人多着呢!”

这就是陶渊明先生的第一次辞官。好在王凝之先生的狗屎运气还真不错,那一年长江果然没有发大水,要不然不知有多少老百姓要被淹死呢。

过了几年,也不知王凝之先生是咋想的,突然念起陶渊明先生的好来,又想请陶渊明先生出来做官,请了好几次,但陶渊明先生坚决不去,他怎么能够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呢。

结了三次婚

陶渊明先生拒绝王凝之先生的再度邀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陶渊明先生要做爸爸啦。

而这时候陶渊明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这一次他无论如何也要守在老婆的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她,好让他顺顺利利的把胎儿生下来。

按照古时候的礼法,现成家后立业,年轻人都流行早婚早育,照理说,像陶渊明先生这样的年纪应该是儿子儿女一大堆了,可是他现在却一个都没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此他阁下也没少为此发愁。

这一切都归结于他不幸运的婚姻。陶渊明先生一生当中结了三次婚,他也是所有隐士当中结婚次数最多的人,不过如果有选择的话他只想结一次。

陶渊明先生第一任老婆在他二十五岁那年与他结为连理,之后他们全家搬到了浔阳县,陶渊明先生当起了教书先生,赚点银子,养家糊口。快到而立之年的时候,就是前面已经说过了,陶渊明先生凭借他的成名作《闲情赋》得到王凝之他老人家的赏识,做了他老人家的帮手。也就是在陶渊明先生担任别驾祭酒的时候,他的老婆怀了孕。为了让儿子一心一意的做官,老娘没有把媳妇怀孕的事情告诉陶渊明先生,想等胎儿生下来后给他一个巨大的惊喜。结果呢,惊喜没给成,却给了陶渊明先生一个噩耗,他的老婆在生产的时候发生了意外,胎儿一只脚出来了,另外一只脚怎么也出不来,最后不但孩子没保住,大人也没保住。

这对陶渊明先生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他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做老公的责任,老婆生产的时候不在他身边。陶渊明先生对第一任老婆的感情很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活在对老婆的怀念之中,绝不提婚娶之事。这样过了好几年,在陶渊明先生三十四岁的时候,抱着为陶家延续香火的念头,接受了老娘为自己张罗的第二门亲事,并最终把第二任老婆娶回了家。

现在,他的第二任老婆就要生产了,这个时候他怎么能够离开老婆再去做什么吃力不讨好的别驾祭酒呢?第一任老婆的悲剧绝不可以重演。幸运的是,这一次出奇的顺利,他的大儿子阿舒出生了。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又过了二年,他的二儿子阿宣也出生了。阿宣刚学会走路,老婆又来了个大动作,给了陶渊明先生一个大大的惊喜,为他生了一对双胞胎。陶渊明先生高兴得啊,在梦里都会笑醒。陶渊明先生从来没有感到如此的幸福,每当他读书读累的时候,都忍不住走到两个小家伙的床前,摸摸他们的脸蛋,亲亲他们额头,困意立刻全无。当爸爸的感觉真好,当双胞胎的爸爸的感觉好上加好。

然而这个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男人绝然没想到,不幸又一次向他袭来,那一年,第二任老婆得了痨病,咳出一大堆血之后,抛下她深爱的孩子和老公撒手人寰。

独孤二少先生也为陶渊明先生感到难过,命运怎么会对陶渊明先生如此刻薄呢?

第二任老婆走后,陶渊明先生又要去教书,四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在家里没有人照看咋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再娶。这一回是陶渊明先生的叔叔为他做的媒,这是一个比陶渊明先生小十多岁的女人,也就是这个女人陪伴陶渊明先生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这是一个贤惠的女人,这是陶渊明先生不幸中的大幸。这个女人姓翟,我们叫她翟女士。

翟女士是那种贤妻良母型的女子,对婆婆很好,对不是她亲生的四个孩子也很好,当然对老公陶渊明先生更好。翟女士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把家里布置的妥妥帖帖的,很让陶渊明先生省心,他除了教书之外,杂七杂八的事情都不用他操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没有翟女士,四个孩子一个爹,那将是怎么的生活?翟女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身体倍棒,啥活都干得,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手脚也很麻利,一个女人可以顶俩男人用。唯一不足的,翟女士的相貌丑了点,不过已经45岁的陶渊明先生早就过了看重相貌的年龄了。总之,陶渊明先生的第三任老婆翟女士可以算是老天爷对他的补偿。

翟女士的肚子也挺争气,很快也为陶渊明先生生下一个儿子,这也是陶渊明先生最后一个儿子。翟女士本来不想要,说已经有四个儿子够了,但陶渊明先生认为这样对他不公平,在陶渊明先生的坚持下,翟女士只好把孩子生了下来。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上梁不正下梁歪,陶渊明先生算是一条龙了吧,他也正得不能再正了,可他的五个儿子一个不如一个,老爹的优点没有一个继承下来,用陶渊明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虽然有五个儿子但都不成器啊。老大已经十六岁了,但比谁都懒惰;老二虽然发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又不喜欢文学;老三老四是双胞胎,已经十三岁了,但数数还数不到六和七;最小的也已经九岁了,却整天嚷着要吃梨。”

要是现在,这五个孩子搁谁家都不是个事儿,老爹老娘不被愁死就被气死。可陶渊明先生却很看得开,这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命,人有时候不得不认命。与其整天想着这事,还不如喝酒来得痛快。

第二次辞官

公元前389年,陶渊明先生再一次收到叔叔的来信,要他到桓玄先生的下面任职。

已经多年没有踏入官场的陶渊明先生对做官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激情,但叔叔一而再再而三的来信,他终于推辞不过,决定去找桓玄先生。

桓玄先生是谁呢?他阁下是曾经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桓温先生的小儿子,老爹死后,继承了老爹的爵位,三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江州刺史,而以前的那个江州刺史王凝之先生早已经死翘翘了。

桓玄先生和老爹一样是个野心家,做梦都想当皇帝,可是他没有老爹那么能干,除此之外他阁下还有一个他老爹没有的癖好:对美女非常感兴趣。陶渊明先生拿着叔叔的推荐信找到桓玄先生的时候,桓玄先生正和美女调情,左拥右抱,陶渊明先生非常尴尬,退了出来。

桓玄先生这才把美女打发走,让陶渊明先生进来。桓玄先生看了陶渊明先生带来的那封信,虚情假意的夸奖了一下陶渊明先生,知道他的叔叔陶夔先生现在是皇帝身边的三品大官,得罪不起,于是就象征性的封了一个记室参军的官职给陶渊明先生。这个官职比别驾祭酒要小得多,主要任务就是起草文书。

陶渊明先生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