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决定未来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存亡……郑王。左相,罗相,刘鹏,你们怎么看?咱们是不是也应该多修一下德政?”
朱皇帝正慢悠悠的对郑洪、左宗棠、罗泽南、刘鹏等四人说着他的看法,表情倒没有什么异样的,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这段时间。他也将主要精力从军事和大国对抗转移到内政以及经济建设上了。历史上的一战是怎么分出胜负的他再清楚不过了,不是谁在军事上用兵如神。而是谁的工业更强大,经济基础更扎实,当然……还有谁的人口更多!大明在最后一项上似乎是有绝对优势,但是人口众多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更加关注内部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而在过去的近20年里,朱皇帝倒是非常注重经济发展,可以说到了不择手段促进经济的地步。但是对于人民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忽视的!虽然在他的统治下,大明人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加。
哪怕是在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的汉地诸省,普通机器工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也已经超过了36块银元,而农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也有12块银元。至于最富裕的兰芳诸省,每年能赚到100银元的工作是非常好找的。而在东北、西华和东西伯利亚,每年赚上50到60银元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至于目前不在大明帝国版图之内的加利福尼亚王国,年收入超过200银元的工作也遍地都是。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大明汉地只是人均收入较低,但是获取真正的高收入的机会却比边疆地区要多。技术工人的平均年工资都有两三百,而工程师的起始年薪都在一千二百银元以上。
可以说,被朱济世折腾了快20年的中国老百姓居然过上了他们祖祖辈辈都没有想到的“富裕”生活,而且越是有闯劲儿的老百姓过的就越富裕。这大概就是朱皇帝这样折腾,居然没有什么人揭竿而起造反的原因吧——有造反的胆子早去南洋、东北或北美洲闯荡了。
所以说,听到朱皇帝说要修德政,在坐的四位重臣,都已经知道他们的皇帝老子又要折腾老百姓了。
延平王郑洪接过话题道,笑呵呵道“皇上,您心里一定还想着汉地的农人吧?实际上他们现在的日子比之伪清那会儿实在好太多了,全都对皇上您感恩戴德呢。”
朱济世一笑“老郑,你就知道跟朕面前说好话。可是朕不记得有什么地方失惠于农人,这大明的农人如果日子还过得去也不是朕的恩惠,是他们自己干出来的。”他的语气已经放沉,“不过朕的确想在农民身上做些文章,不仅仅是汉地农人,整个大明的农民都要给朕动起来!”
果然是要折腾了!左宗棠和罗泽南交换了一下眼神,罗右相道“皇上,您是想学俄国还是波兰?”
朱济世摆了摆手“我大明自有国情如此,岂能盲目照搬波兰和俄国的东西?恩格斯在波兰搞的那一套,源自咱们大明,却又不同于咱们大明。波兰的平分土地在我大明是不可能实行的。而且也没有什么意义,波兰以500万人拥1亿亩农田,而我大明有近5亿农人,耕地不到25亿亩。两者相差四倍有余,如何效仿之?”
的确如此,大明和波兰的农业状况相差太多。一个是人少地多,而且土地肥沃。平分土地加上农业合作化就可以使农民富裕。而大明的情况相反,人多地少,平均分配的结果只能是普遍贫穷而不是均富。
“那皇上的意思是要效仿波兰成立农业合作总社?”刘鹏捋着颌下的三绺长髯,思索着道,“现在工商促进会下面就有几个农产品商会,不如就将它们合并改制成一个农业合作总社吧?”
朱济世点点头,淡淡地道“农业合作总社是要搞的,不过光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还不行。朕还想成立一个大明农业银行,用于帮助家境殷实善于经营之富农进一步扩大其自营农场之规模。”(未完待续)
1215 11022110787337
第1245章 人口啊,人口
一直以来,朱济世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观念——种地应该是一门专业,一门很有“钱途”的专业,需要一个有活力的农民群体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农民工的副业或者是农村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这其实和他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见闻有关,他虽然是广东北部山区的城市居民,但是居住的地方离乡村并不遥远,亲族当中也有许多农人。当然知道粤北山区的土地抛荒,农村青壮年大量离开的情况。而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又见识到了欧洲农村的富庶,农业一片繁荣的场面。再加上身为海归派的朱皇帝总有那么一丁点崇洋媚外,所以就错误的将欧洲的家庭农场加农业合作化当成了最理想的农业制度。
不过朱济世也知道,要实现这种理想的农业制度,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耕地,同时城市吸收农村富余人口的能力也要足够的强。否则大量离开土地的农人涌入城市,衣食无靠,可就是最佳的造反派了!
而且,家庭农场其实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雇佣劳动,不存在封建人身依附。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大量存在于农村的富农和中小地主其实就是类似的存在。而统治乡村的士绅地主则是家庭农场大发展的障碍,士绅作为乡村的实际统治者,压迫的不仅是贫下中农,也包括比较富裕但是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的殷实之家。
另外,家庭农场仅仅是一个生产组织而非战斗集体。将没有多少野性的汉地农人以家庭为单位迁移去东北、西伯利亚、西华这样的华夷斗争极为激烈的地区可就太过危险了。
因而执政近20年的朱济世,从来都没有大张旗鼓推行过家庭农场。不过到了现在这个时候,随着大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殖民地和新领地的大量开拓以及形势渐渐安稳,还有农村士绅统治在科举改革和政党政治的双重冲击下渐渐趋于瓦解。大明已经到了推行家庭农场加合作化这个“理想的农村体制”的时候了。
今天,朱皇帝将左宗棠、罗泽南、郑洪和刘鹏等四人招来温泉宫,就是想和他们商量这件事情来着。
“一国之发展进步,由如平地起高楼,而盖房建楼之关键在于基础。基础不实,纵然楼高千丈,也早晚会在瞬息之间轰然而塌。而我大明当建万世之基业,这基础需得扎实无比。我中华之基础,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朱济世还在侃侃而道。说得都是正确无比的大道理,只是在左宗棠等人听来都有点儿好笑——皇上您一直都是工商为国本的,今儿怎么想起要以农为本了?不过心里面怎么想,面子上却都是一副认真聆听教诲的恭谨表情。身为大臣,还可以安居相位二十载,左宗棠还知道对什么人可以耍骡子脾气,对什么人不能耍大牌的。
朱济世目光轻轻在几个脸面上扫过,笑眯眯地道“但我华夏千年以来,都习惯将农业之本与工商末业对立,其实大可不必。之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经营工商是为利,千里做官难道不是为财吗?朕可没有听说过将士农对立的。既然士工商三民皆是逐利之人,那么农人又如何不为利所动呢?就连朕这个君王也都喜欢言利的……哦,朕是君王爱财取之有道,翁同龢,给朕记下来,这话将来要当成皇明祖训的。朕的子孙都必须牢牢记住,他们都是可以爱财的,但是要取之有道。”
翁同龢是御书房大臣,自然像个跟屁虫一样随在朱皇帝身边,这会儿正拿着支毛笔在记录皇帝老子的“宝训”呢。听到朱济世的话,连忙就记录下“君王爱财取之有道”这几个字儿。我们的朱大皇帝向来爱财,最听不得什么“不与民争利”的屁话——他是丝毫不将皇室财团当成大中华经济圈里一个不正常的超级垄断财团的。
左宗棠和罗泽南听了这话也对视一眼,都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左宗棠操着他那口湖南官话大声道“皇上所言极是。我们内阁的农林部这些年也想了不少办法帮着大明的农人增加收入,只是农人太多,土地又薄,能够温饱已经不易,终究比不上工商之民。”
罗泽南也道“皇上,我大明农人有数万万,可耕之地目前登记在册的不过25万万亩,已经包括各个属国的田土。虽然东北、西北、南方之土还广有未开垦之地,但是30万万亩当是上限了。30万万亩耕地分给5万万之农人,人均也就是6亩薄田,衣食纵然无忧,想要富裕之怕也不能啊。”
大明的人口实在是多了一些。算上全部的属国(不包括加利福尼亚王国和新日本),光复17年的人口肯定超过6万万!而且每年还要1。2以上的自然增长率。如果不出意外,在1900年前后,大明帝国的总人口肯定突破10亿!而耕地面积,即使征服整个南洋和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澳大利亚,顶天就是40亿亩了,哦,可能还有20亿亩左右的草原,不过草原的人口承载能力可不能同耕地相比。届时,如果大明的城市化率只有20到30,那么8亿到7亿农业人口平分40亿亩土地,人均就是5亩到6亩,一个5口6口之家的农户,不过耕种30亩土地。虽然比之历史上人均不过2亩3亩的情况好了一倍有余,但是终究不可能致富裕。
更麻烦的是,到了1900年以后,大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会降低下来吗?如果再保存这样的高速增长,那么15亿、18亿甚至是20亿人口恐怕也会很快达到。到时候大明帝国的资源、土地又得紧张起来了。
根据后世的经验,人口增长率的放慢往往是和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还有整个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关。而城市化,往往又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更容易接受教育……说穿了,也是个让人民不得休息,终日劳碌的损招。不过朱皇帝却打算采用这个办法来缓解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以确保大明皇朝在自己闭眼以后可以长治久安。
而城市化的基础,在朱济世看来,恰恰是一个繁荣富庶和高效的农业。只有30左右(眼下用3的农民供养97的市民是不可能的)农民能够承担起供养70城市人口的重任,大明的城市化率才有可能达到同英法德相当的地步。
朱济世微微一笑“罗相,朕的想法是让2万万之农人耕种30万万亩之土地。平均该有15亩地,以5口之家计算,一户农家应该有75亩到100亩土地。因而朕打算扶植的家庭农场,目前的规模就在100亩左右。”
像波兰那样户均200亩的家庭农场朱皇帝是不想的。大明这里能做到100亩就不容易了。至于进一步集中土地,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那是将来的事情。
“皇上,汉地也要扶植百亩之农庄吗?”左宗棠微微摇头,道,“汉地人多地少,可耕之地不过12万万亩上下。如果都是百亩农庄,最多就是1200万个农庄,以每户5人计算,不过6000万农人。即使算上以桑植、手工、商贩、畜牧养殖和捕捞为业者,汉地乡村之民最多也就是1亿之数。余下的3亿多人该去何处?又该以何为业?”
“自然是进城,以工商为业了!”朱济世心中早有谋划,“中原汉地18省之人口,应该尽可能控制在4亿左右,其中农人1亿,工商之民3亿。因而在未来20年,我大明应该扶植百亩农庄,应该扩建城市商埠,应该持续不断鼓励民众迁往边疆以及美洲新大陆之加州王国、新日本王国!”r1152
varwosoadconfig={cid〃23130〃;aid〃1036〃};
1215 15020410789166
第1246章 中俄和睦?
君士坦丁堡,恺撒宫的觐见厅。现在的气氛庄严得出奇。在11年前中俄交战以来,还是第一次有大臣一级的中国官员来访俄国并且得到沙皇本人的隆重接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全世界都觉得这是代表着中俄关系的全面缓和。虽然东罗马——俄罗斯帝国的官方宣传工具上还一再强调着俄国在抵挡“黄祸”西侵、保卫欧洲以及恢复东罗马帝国往昔繁荣方面的重大责任。
但是谁都知道,大明帝国并不想成为欧洲国家,他们现在要的是南方富庶且人口稀少的土地!而且东罗马帝国的东方边界如何拓展,也就是小亚细亚、外高加索和阿拉伯半岛靠近地中海的区域而已。在中国那是八杆子打不着的。既然如此,中俄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解开的死结呢?
亚历山大二世就坐在那里,仔细甚至有好奇地打量着面前这位大明帝国特使,蒙藏事务部尚书。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亲自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上迎接了他,并且安排了一些君士坦丁堡市民上街欢迎。亚历山大二世还在恺撒宫前面为他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这位东方帝国的大臣则身穿着极具东方特色的红色呢子官服,带着黑色的帽子,一副矜持的有些冷淡的态度。亚历山大二世倒也不以为意,热情的将曾国藩迎进了豪华奢侈的恺撒皇宫。不过这位沙皇也知道,曾国藩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