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朝之梦-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奴才可以带兵守开封城,不过……没有必胜的把握。”僧格林沁迟疑着道。

他从察哈尔带来的一万蒙古马队是能战的,另外还有三万甘陕绿营也是可以战的。至于京畿周围的驻防八旗和京营八旗还有陆陆续续赶到北京的“新八旗”,以及直隶、河南、山东等地的绿营兵,总数虽有二十余万,但是僧格林沁却不敢带着他们出去野战,生怕被气势汹汹的太平军给吓得一哄而散。

“什么?只能守城?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僧格林沁,你走了一回广东,回来后怎么就胆怯如此?”

道光皇帝沉声问着,虽然臣下一再建议守北京,但是道光皇帝还是坚持己见,要把战场摆在黄河两岸。这北京毕竟是天子居停,要是让太平军圈起来打,自己这个皇帝该怎么办?走还是不走?要在太平军围城之前逃走,城内的清军还能打吗?要是呆在北京城里,呃,崇祯皇帝就是这么死的!

僧格林沁摇头“皇上,奴才非是胆怯,而是为大清长远考虑,觉得不能在河南孤注一掷,要是真有个什么万一……”

“你又劝朕东狩盛京?”

道光皇帝的脸色阴沉的可怕,这段时间,北京城内已然是人心惶惶。满朝的清贵都在把家人往关外的盛京送——通往关外的大道上,现在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不过这些清贵倒也不是只顾安排自己家人逃跑,他们还隔三差五来宫里面恭请道光皇帝赶紧去关外“狩猎”。

僧格林沁叹息着点点头“皇上,咱们得有两手准备……守开封有奴才和惠王爷再加上十五万新军和曾国藩的三万湘军还有集中到河南的绿营兵就足够了。兵务精不务多,现在咱们八旗新军也就有十五万能打,剩下的还是留在北京护着皇上吧。另外,北京城内还有四十多万旗人老弱妇孺……这些都是咱们八旗的根啊!万一奴才在开封败了,这些人急切之间怎么走得了?所以东迁势在必行啊!”

这个时代北京城的人口并不算多,城内只有50万上下,城外还有30多万,拢共就80多万的样子——当然这是指北京的常住居民,若是看户籍的话还要多一倍以上,因为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户籍都是落在北京的。

而这座天子居停,其实就是旗人之城,80多万居民中的大多数是旗人,哪怕是汉族在京的官员被革职、解任之后,也必须立即启程回家!而且还规定官员潜匿京城或私自来京,都是要问罪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北京城对江南米粮的需求。而坏处现在就摆在道光和僧格林沁面前,他们无法在北京动员出太多的丁壮用于守城。北京城这里能打的,大多罗致进了八旗新军,剩下的不是老弱妇孺就是亲贵子弟。所以僧格林沁一旦在河南兵败,也不能指望再动员北京市民助战了。而且他也不想北京城里还有任何一个和平居民存在——可不能把旗人的根基和未来都压在北京城,万一不守,城内的几十万旗人铁定给太平军屠个干净,到时候大清朝可真是要吹灯拔蜡了。

“我知道,”道光皇帝沉默半晌,终于点了点头“几十万不能打的留在北京城里也忒耗粮食了,而且现在天下大乱,铁杆庄稼也发不起了。是得尽数撤往关外安置……待平了粤匪之乱再回京不迟。”

谢天谢地,皇上终于松口了!僧格林沁抬头望着道光“那皇上东狩的事情?”

“东狩的事情不急……”道光摆摆手,他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能走的,现在最要紧的是不能乱军心。

……

二十多万大军,凭着开封坚城和粤匪决战,真是在赌大清的国运啊!要是打败了,北京城肯定也保不住。所以在道光28年5月末,道光皇帝下了一道名为《开垦满洲谕》的上谕。

在《开垦满洲谕》中,道光声称,北京城中的八旗子弟坐吃旗饷200年,致使天下庶黎疲敝,盗贼蜂起。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国本。因此决定开垦满洲土地,将满洲之良田分配给八旗子民,令其自耕自食,不必缴纳皇粮国税。自道光29年起,除在八旗新军或是朝廷任职之八旗兵丁官佐,其余不得再领旗饷禄米。另外,朝廷再为京中八旗子民每人发放二十两银子的“搬迁安置费用”,全从内帑银子中支取。限令所有未在军中、朝中任职的京畿地区的八旗子民在五个月内迁往关外!

一道上谕,就让大清朝养了200年的八旗子弟丢掉他们的铁杆庄稼老米树。这事儿要搁在以往,北京城非给闹翻过来不可!不过在当下,满城的八旗子民没有一个人敢咋呼,全都乖乖回家收拾东西开溜——一百万“长毛”已经奔着北京城杀过来了,再不走……就不是铁杆庄稼的问题,而是吃铁杆庄稼的那颗脑袋还有没有的问题了!

而且朝堂也不是不给出路,一人二十两银子的搬家费不算,还有每人50亩的份地好分,还不用缴税!不会种地?还不会当地主吗?直隶四下吃不饱饭想闯关东的汉人可多的是。把地租给他们,然后坐吃就行了,不比原来的铁杆庄稼差多少。

至于不许汉人出关的禁令。已经变成汉人女子不得出关了,至于男子要是北京城守不住,太平天国的爷们可不会理睬朝堂的禁令就不出关来追杀旗人!因而不到一百万旗人(关外还有二三十万旗人)可实在太少了,其中青壮又在当兵打仗,再不招汉人佃户,这地也没法种啊!

所以这《开垦满洲谕》从某种角度来说,倒是解放了满洲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沃野,似乎也缓解了满清朝廷迫在眉睫的危机。

“这改革果然都是逼出来的!如果不是太平天国的百万大军逼近北京,再有五十年满清也想不起要砍铁杆庄稼,要开垦满洲吧?”

广州大明王府中,刚刚从武昌返回的朱济世这般对左宗棠说着。

“满清的昏招也出到头了,这段时间,道光皇帝已经任命了好几个手握军政大权的汉人督抚,还准他们自办团练。接下去仗,怕是要难打一些了。”

左宗棠摇头,满清王朝显然已经意识到之前的错误,正大刀阔斧在改正,而朱明虽然打下了三个省的地盘,但毕竟只占了一小部分国土。对上满清,仍然是一隅抗全国!如果满清不断犯错,朱明有很大机会可以得天下。

现在的情况似乎稍有些不乐观啊!(未完待续。)

58 1039067942975

第336章满清还有机会?求月票



“左相,我看未必,接下去的仗是不是难打,还要看太平天国能不能打进北京城!”

罗泽南摇着纸扇子分析道“道光皇帝的这道《开垦满洲谕》的确不错,但是决战河南真是昏招。如果在北京打的话,满清还有四五成胜算,在河南打……呵呵,僧格林沁真敢把大军收进开封城?不怕太平军引水灌城?这开封城历史上可一直被淹啊!”

开垦满洲,废铁杆庄稼和重用汉臣三招肯定是对的。但是在河南同太平军决战可就有点昏招的样子了!僧格林沁只要有点军事常识,肯定不敢死守开封,否则就等着被淹吧!而太平军现在如果是数量还是士气都比清军高出不止一截,僧格林沁即便能侥幸获胜,挡住太平军北进的步伐,肯定也会损失大量有生力量——这可都是满清的老底子八旗兵!

要是八旗兵都死绝了,满清还能用什么去震慑地方上拥兵自重的督抚?到时候满清怕是要出现唐季藩镇割据的局面,一堆割据的藩镇,总比一个统一的朝廷好对付吧?

朱济世点了点头,沉声道“唔,咱们现在就做两手准备,太平军获胜自然好事。可是满清万一在河南取胜……左相,军师,咱们该怎么办?”

“那就得速取江南,据长江和满清对峙。”左宗棠道。

“臣下以为满清是胜不了的,最多是个平手或是太平军惨胜……”罗泽南拈着胡须道,“如此,河南、陕西可能会被太平军据有。云贵四川同北京的联络必然被阻断,我们可以先夺取那里。至于江南,应该暂时留给满清,让满清用江南的财赋续命好和太平军消耗。”

……

就在朱济世回到广州的同一天。满清署理洋务大臣白斯文亲自押运着一大批军火,由海路北上到了北京城南的丰台。

大量的装着洋枪的箱子、蒲包从一辆辆骡马拉着的大车上面卸了下来,上千名从甘陕绿营抬旗的“新八旗”正在干着苦力的活儿,手抬肩扛搬运着东西,整个丰台大营几乎就变成了一个货栈。

八旗新军的几个领催满头大汗地在一件件点验着这些武器装备和军资。说真的,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洋枪是好是坏,就是点个数记录一下,然后分发到丰台大营内的各个库房存放。

白斯文站在丰台大营北门内的一角,和负责八旗新军辎重运输的镶蓝旗副都统傅方并肩站在一起随意地走走看看。不时打开一个箱子,拿出里面的洋枪摆弄几下,点头满意地对傅方笑道“正宗的英吉利洋枪就是不错啊,看这做工。别说是我们的八旗枪厂,就是朱逆的佛山造和兰芳造都没人家做得精致。以后我还打算请英国师傅去盛京给咱们八旗枪厂的工匠传授造枪造炮的本事,一定得动真格的,怎么都不能落在朱逆后面。”

满清现在真是有了亡国的危机,办洋务的步子自然大了起来。也不顾及什么造洋枪洋炮的本事不能让汉人掌握了——据说佛山那里已经新开出好几十家造枪炮的私人商行!里面还有十三行的资本,还花费巨资到欧洲、印度进口机器设备了!连两江总督林则徐也向汇丰行下了大单,准备进口机器设备在上海开办江南制造局,预备自造枪炮火药!合着这造枪造炮的本事汉人早掌握了,就是旗人不会!所以原来内务府管的枪厂、炮厂、火药厂都一股脑划给了洋务衙门成立盛京制造局。

而白斯文完成这次军火押送任务后,也要远赴俄罗斯首都彼得堡,去和俄国沙皇讨论俄清同盟还有东北、西北领土割让问题。同时还要兼任驻英吉利、法兰西等国的使节,那个洋务帮办大臣和礼部侍郎的衔也依旧领着。这圣眷看来没有丝毫衰减的迹象。等将来回了国,必定还会大用,督抚阁部真是有望了。

现在八旗的军制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先杂七杂八的各营八旗,全都统一整编成八旗新军,新军之下,也不分再什么满洲、蒙古、汉军,全都混编在一起。不过还是分成八个旗,每个旗的编制都是两万五千人,大约相当于明军的一个军。原先的民政功能也完全丧失,成为比较单纯的军队。其中正黄、镶黄两个旗的五万人奉命留守北京,成为满清最后的本钱。其余六个旗都随惠亲王还有僧格林沁一起南下,而傅方所在的镶蓝旗是这六个旗中最后南下的,白斯文押送到丰台的军火,也由他们带去开封。

傅方微微点头刚想说话,就听有人用一口好听的京片儿插话道“你说得很对,一定得动真格的才行!其实这一次编练八旗新军已经动了真格了……原先乱麻一团的八旗军制都叫皇上几道圣谕给理顺了,连200年铁杆庄稼也废掉了。这要搁在以往真是想都不敢想啊!说起来咱们的皇上还是圣明,大清多少年的弊病,都叫他老人家一股脑都革除了。”

白斯文和傅方回头一看,就见一个三十来岁的,方脸阔口还有一个大鼻子的汉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

“兄弟肃顺,镶蓝旗副都统。”那汉子朝白斯文拱了下手,笑了起来,“你就是白恩铭吧?《欧游趣闻录》是你写的?”

三十来岁的副都统,只怕也是大有来头吧?白斯文心里这样想着,脸上露出了恭敬的表情,拱拱手道“兄弟正是白斯文,《欧游趣闻录》不过是写来供人一乐而已。”

“这位肃兄是郑亲王的兄弟。”傅方指着肃顺给白斯文介绍道。

“失敬,失敬。”白斯文心道,这人原来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

肃顺摆摆手,朝白斯文道“不必如此,我是副都统,你是帮办大臣,大家平级,论起本事还是你大,我就是有个爱新觉罗的老姓罢了。对了,白恩铭,我在《大公报》上看见,说是逆明的王后和右丞相现在都在欧洲访问。你说咱们是不是也应该派大臣出洋考察,顺便和洋人的皇上见下面拉个关系?还有,逆明的广州城里是有西洋各国使馆的,逆明在西洋各国也准备在西洋各国开使馆,咱们能不能效仿一下啊?”

听了肃顺的几个问题,白斯文顿时就对这个爱新觉罗家的子孙刮目相看了。他笑着说“这些事情都是要办理的,实不相瞒,兄弟很快就要出使俄罗斯了。”他的声音忽然放低,“二位,你们都是带兵的,这一次打败粤匪的把握到底有多大?”

傅方和肃顺互相看了看,脸色都凝重起来了。这一次,满清不能说不振作,革除弊政的力度也不能说不大,可是这番振作来的实在有些完了。百万粤匪已经在来北京的路上了!

“轰隆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